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党史故事内容

时间:2022-08-06 17: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故事内容,供大家参考。

党史故事内容

 

 党史故事的内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党史故事的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历史悠久。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黄克诚的围棋人生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中,大将黄克诚经历独特,大起大落,几度沉浮。但他屡受挫折...

 中国共产党历史悠久。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黄克诚的围棋人生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中,大将黄克诚经历独特,大起大落,几度沉浮。但他屡受挫折而初衷不改,每临逆境而信念更坚,显示出坦荡的襟怀和高尚的品格,"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他以直言敢言著称于世,而有一件事却不为太多人所知,那就是,他特别喜爱下围棋。和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生一样,他与围棋的故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谁承想,黄克诚初识围棋,竟是在危机四伏的找党途中。

 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进入黑暗的低潮时期。时年 25 岁、入党才一年、身为国民革命军第 8 军的一名政治指导员的黄克诚,和他单线联系的党组织关系中断了。他陷入迷茫之中,心情十分沉重,思来想去,找了一个借口,请假去武汉找党。几经周折后回老家永兴边开展工作,边伺机寻找组织。其间他得知,自己因参加领导了永兴农民暴动,已经上了反动当局悬赏捕杀的黑名单。

 此后不久,黄克诚又开始第二次找党,从衡阳到长沙,再到武汉,再到

 南京,未见党的踪影,只遇一路的白色恐怖。在南京,为避人耳目,节省开支,他和同伴住进了下关一个比较偏僻的旧式旅馆。在这里,黄克诚遇到了曾希圣。曾希圣是他在衡阳和广州政治讲习班的同学,早来南京几天,也是为了寻找党的关系,但至今也没有找到。旅馆里经常有人下围棋,黄克诚和曾希圣不出门的时候,就看人下棋,偶尔也趁人歇息的时候试着走几个子。但因为心里焦急,围棋究竟怎么下也没怎么往心里去,倒是为了避人耳目,常常故意为谁走慢了或走错了一步棋而相互责怪,给人的感觉全然是两个无所事事的外地穷客。

 然而南京也到处都在通缉黄克诚,已非久留之地,他不得不离开南京到了上海。在上海待了两个多月后,终于同党组织接上了关系。随后几经辗转,最后又回到了武汉,在国民革命军中开展工作。在一次险遭抓捕脱险后,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黄克诚不再轻易上街,有空即待在小旅馆里看人下围棋。慢慢地,黄克诚看出了一些门道,学到了一点围棋的基础知识,喜欢上了围棋。小小棋盘,却蕴藏变化无穷的人生哲理。他觉得自己现在就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险,都只能勇往直前。是围棋,让他在那段危机四伏、千里找党的旅途中学会了沉着思考,并坚定了自己一心向党的初心,矢志不渝。

 此后,围棋成了黄克诚一生中唯一的业余爱好。

 1949 年 10 月,黄克诚奉毛泽东亲自点将从天津书记任上南下,赴任湖南书记。上任不久,他专程拜会国民党元老程潜,适逢刘道豫正在与程潜对弈。刘道豫年长黄克诚十岁,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一位资深民主人士,大家都尊称他为"刘老"。黄克诚已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下棋了,一见围棋,

 立即兴奋得手痒痒起来,遂与刘老以棋会友,引为知己,以后每当有点空闲,两人就要切磋一盘。但黄克诚不只是为下棋而下棋,他把下棋当作团结民主人士的一种方式。黄克诚南下前,毛泽东在香山召见他,一再叮嘱,要团结好民主人士,充分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让他们为建设新湖南、新中国献计献策。黄克诚的诚挚与大义情怀令一向清高孤傲的刘老深深折服,并为湖南的文史事业出过不少好点子。

 1952 年 10 月,黄克诚又奉毛泽东亲令北上京城,出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总后勤。为了便于工作,半年后他把家从万寿路搬到了北海后边的恭俭胡同。

 没想到,有一天,他下班穿过北海公园时竟遇到了刘老。

 刘老先于黄克诚调到北京,在北海公园文史馆当馆长。他苦于下棋没有对手,有时棋瘾来了,便只好在公园的树下与人下下"野棋"。这天,黄克诚经过树下,一时兴起观一会儿,发现下棋的一方竟是刘老。久别重逢,自然格外惊喜,两人对弈一番,相约以后再续棋缘。

 这以后,黄克诚偶尔也忙里偷闲,下班穿过北海公园时会顺道去和刘老下上一盘棋。对黄克诚来说,和这位老友对弈,乃是人生一大快事。

 黄克诚虽说酷爱下棋,但由于工作繁重,真正与刘老下棋的时间算下来也不多。他有一个原则,下棋归下棋,但绝不能影响工作,更不能贻误事情。下棋也只能在周日,以两到三个小时为宜,绝不恋战。若是有事情,则半分钟也不能耽搁。他谨守这一原则,在有限的下棋时间里放大着自己的快乐。

 1959 年 7 月的一天,黄克诚审定了两个要呈报中央的文件后,心情轻松,

 又正好到了下班时间,便来到北海公园文史馆找刘老,要和他好好杀将一盘。刘老自然乐不可支,因为他们之间有一年没下过棋了。按老规矩,黄克诚执黑子,刘老执白子,愉快地对弈起来。

 然而这盘棋还未到终局,警卫员就气喘吁吁地跑来向黄克诚报告,中央让他即赴庐山开会。黄克诚闪电般地站起身,交代刘老,等他开会回来再接着下这盘棋。

 黄克诚匆匆奔赴庐山开会。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那盘棋,成了一盘永远未下完的棋!忙里偷闲的围棋生活竟就此结束了,之后的围棋则成了伴随他渡过劫难时光的精神工具!

 1959 年被罢官以后,黄克诚赋闲候审,一位新来的"管理员"丛树品搬进了他的住处。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亲近他、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丛树品服从组织安排,学会了下围棋,以图在"满足"他的业余爱好的同时,观察到或套出黄克诚一些"有用"的思想材料。但黄克诚从不言及自身处境,也从不发牢骚、不讲怪话,生活依然俭朴、严谨,心中想着的也是人民群众,还时不时地去到郊外察看农田庄稼。久而久之,丛树品不仅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反而渐渐地被黄克诚的胸襟与品德所感动、折服,觉得他可敬可亲,和他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学下棋的劲头也更足了。

 黄克诚有了许多闲暇,天天可以下棋,乐此不疲。他一向严谨克制,然而下起棋来,有时也高兴得几乎失去自制。他就像个争强好胜的小孩子,每次下棋如不胜一局就不得罢手,有时还以视力不好为由悔棋。一次,他和并不太会下棋的警卫员下棋,有步棋看错了,他就笑着说:"你等一下,我悔一着。"警卫员觉得这时候的黄克诚很可爱,也故意赌气,站起身不

 与他下了,他却上前拉着他又坐下来,笑嘻嘻地说:"那你也悔一着吧。"他难得一见的孩子气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虽然黄克诚偶尔悔棋的事成为开心的谈资,但事后他总是一本正经地强调说,消遣式下棋时,棋盘上悔悔棋无伤大雅,但人生之棋、社会发展之棋、战略方针之棋,从来没有可悔之机,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

 1965 年,他认识了 12 岁的围棋少年张小弟。下完头几盘,黄克诚就笑了,称自己这是碰到"正规军"了。得知张小弟在省体委少年班学习围棋,还经常参加全国比赛,黄克诚很是欣慰,感慨现在的孩子们学棋有好条件了,不比自己那一代人,学围棋的环境艰难。张小弟好奇地问他是在哪里学的棋,他的脸上立即浮起一层神奇的笑容:"嘿,早啦。"张小弟太小,理解不了他在千里找党途中如何学会下棋的久远故事。

 1978 年,黄克诚复出担任中央军委顾问、中纪委常务书记。不久,中国围棋协会要举行"陈毅杯老同志围棋赛",早已成长为有为青年、正协助活动组织工作的张小弟对协会主席陈祖德说,黄老的围棋下得很好,极有资格参赛。陈祖德立即说"快请黄老"。为此张小弟去拜见正在 301 医院住院的黄克诚。张小弟没想到,此时的黄克诚,只剩一只眼睛还有微弱的视力,自然不能参赛。但谈到围棋,黄克诚甚为兴奋,他关心地问"现在国家谁的围棋下得最好"。当听说下得最好的聂卫平还在黑龙江农场养猪时,他的脸上显出愤慨的神情,立即说:"要调回来,调回来,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难道还缺一个围棋冠军去养猪?!"

 比起专业围棋手来,黄克诚的围棋水平不算高。但他作为业余爱好者,下围棋却绝不止于围棋艺术。把下棋当成是学习,从围棋中观军事战略、

 看社会风云、明政治谋略、察人生变幻,这才是黄克诚下棋的最高境界。

 :毛泽东与两个小八路的温情瞬间

 这张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令许多人过目不忘。原因就在于,定格在镜头中的是毛主席平易近人、与八路军小战士亲密无间的动人形象。

 据著名摄影家石少华的长子石志民介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张照片都没有署上石少华的名字。直到 1962 年 7 月 24 日,毛泽东请石少华到家中吃饭,在聊起延安往事的时候,主席如数家珍地说起这张照片拍摄的经过时,石少华才知道,这张照片给毛泽东留下了那么深的印象。

 1939 年 4 月 24 日上午,毛泽东乘车来到位于延安东关黑龙沟的抗务部,参加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当他快到抗务部门前时,有两个小八路从山坡上跑下来,兴冲冲地来到毛主席跟前,向毛主席问好。

 毛主席亲切地问他们叫什么名字,年龄多大啦。

 小个儿的刘长贵,机灵地看旁边的安定宝,爽声道:"我 14 岁,他 15岁。"

 毛主席问:你们这么小,参加八路军,为了什么?

 两个小八路争先恐后地回答: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

 听着小八路的豪言壮语,毛泽东笑了,说:"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知道,您是毛主席!"

 毛泽东说:"不对!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

 说着,毛泽东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把"毛泽东"几个字写了一遍,耐心地边写边教两个小八路毛字怎么写,泽字怎么写,东字怎么写。

 就在毛泽东在手心比划教字的瞬间,石少华轻轻揿动了相机快门,摄下

 了这张珍贵的镜头。

 石少华告诉儿子石志民,应邀到毛主席家中做客那天,毛主席曾问他:"这张照片为什么没署名?"

 石少华回答说,1939 年 9 月他离开延安到晋察冀以前,把 500 张左右在延安拍摄的底片全部留给了延安抗大,但这些照片的底片在日本鬼子一次轰炸中丢失了。为了避免发生误认,他没有去认领那 500 张照片。毛主席说:"我记得很清楚,这张照片是你拍的。"

 从此以后,这张照片又署上了石少华的名字。

 :朱德 毛泽东延安种菜记

 1939 年,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展开。

 当时,边区政府成立了生产委员会,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产。在延安,党政军学各界人士都被动员起来,数万人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掀起了"人人动手"的大生产热潮。

 一时间,延安的沟沟岔岔都是锄头的碰击声、人畜的嘈杂声,每个机关、每个部队、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生产计划、生产任务。"到生产战线上去","我们要做劳动的先锋","我们要做劳动的英雄"成为当时大家的誓言。

 作为党政军负责人的毛泽东,不仅是大生产运动的倡导者,而且也是实践者。

 大生产运动一开始,毛泽东就向大家发出了"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号召。他在窑洞门前选了一块空地,自己动手开荒种地。众所周知,自长征以来,毛泽东喜欢在夜间办公,一直到次日凌晨。因此,一大早,延安城和周围的窑洞还在沉睡中,劳累了一夜的毛泽东在未睡觉之

 前,就扛着镢头出来开荒了。干一会儿后,他才回窑洞休息。办公一阵,又出去挖地。

 警卫员、勤务员一见毛泽东下地,急忙回到窑洞里,拿起锄头跟上去,和毛泽东一起挖。毛泽东立刻阻止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就这点地,你们都挖了,我没有挖的了。"

 大家一边笑,一边挖。毛泽东满脸淌着汗水,衬衫都被浸湿了,还是不肯放下锄头。手握锄头,毛泽东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他六岁时就开始学着干轻微的体力活;13 岁时,家里缺少劳动力,父亲让他停了学,翻田、锄草,什么活儿都干。他锄草特别认真,别人的田只锄两遍,他的田却总要锄上三遍,有时根本不管遍数,见了草就锄。结果,他种的庄稼总是比人家的好。

 毛泽东这位种地能手现在又派上了用场。挖了不多久,他根据小时候种田的经验,认为有一亩地,挖得差不多了。叫人来一量,果然一亩地。

 地挖好了,毛泽东和警卫员们在地里垒起了个小水坝,用来引水浇地。几天后,毛泽东的地里就种上了洋芋,栽上了茄子、西红柿以及他最爱吃的辣椒。

 菜种好了,毛泽东站起身,拍拍手,乐呵呵地把警卫员及临时来帮忙的警卫排其他战士叫过来。

 "来吸烟,来吸烟。"毛泽东逐一给战士敬烟,然后关心地问,"你们天一明就上山生产,夜晚还要放哨,很辛苦吧?"

 大家争着回答说:"我们青年人,都是庄稼汉出身,不觉得辛苦。"

 毛泽东细细地问着:"你们警卫排订了生产计划没有?除了开荒种谷子、

 糜子之外,是否还种菜、养猪、打柴、烧炭呀?"

 排长回答说:"根据大队部(中央教导大队)的指示订了计划,养猪、打柴、烧炭,我们去年就这样干了。"

 毛泽东接着说:"耕田种地也要讲究技术,深耕细作,多犁地、多除草、多上粪才行。老百姓不是说一籽下地,万籽归仓吗,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一齐回答:"对,一点也没有错!"

 毛泽东接着问:"你们谁会种菜?"

 排长指着一位班长说:"他是延安县的人,在家就种过菜。"

 毛泽东笑着说:"那很好,我就拜你做师傅。西红柿我还不会种,你教教我好吗?"

 那位班长脸色忽然变得通红,低着头,羞羞答答地笑着对毛泽东说:"务菜我是务过,但务得不好。"

 毛泽东笑着说:"经验不多不要紧,我们大家一齐来研究研究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呀!"

 一场春雨过后,毛泽东的那块地里的菜齐刷刷地出了苗,谁都夸奖。村里的人从地边经过,都要好好看看周围,怕有猪呀、鸡呀的把毛泽东的这块苗给毁了。

 第二年,毛泽东请来杨家岭的老乡当顾问,他一有空便到菜地里施肥、浇水、锄草,不久,地里便有了黄瓜、白菜和丝瓜。最让毛泽东感到高兴的,是地里种出了他最喜爱的红辣椒,吃着自己种的红辣椒,心里特别舒坦。除了供...

推荐访问:党史故事内容 党史 故事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