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形容自己善于分析事例

时间:2022-06-10 13: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容自己善于分析事例,供大家参考。

形容自己善于分析事例

 

 形容自己善于分析的事例 中国煌煌几千年历史,君臣相处留下佳话的并不多,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应该是唐太宗和魏征,估计稍有历史知识的没有几个人不知道。魏征进谏敢言,甚至顶撞皇帝,史书上记载,魏征向唐太宗前后进谏多达两百多次。

 魏征给后世人留下的是敢谏,一身正气的忠臣形象,相信这样的形象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一个标杆。

 然而,当一个人成为标杆之后,往往就成了一个符号。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累积起来的效应就越加固定,当一个人活成了一个正面典型符号,无疑是一种荣光,毕竟历史上这样的符号是有限的。

 比如说起屈原,就是忠君爱国的形象,说起苏武,荒芜之地牧羊十九年,其信念之坚定动人心魄,说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些带着符号的人物传承着厚重的历史,让刚刚受到启蒙教育的后人极易记住他们的名字,从而接受他们身上带着的道德光环,文化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这是朴素的中国人口耳相传的文化传递。

 这种传递简单,且传播范围广,即使在童蒙之初也能与文化血脉迅速建立关联。

 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但是,当我们带着一种符号的目光去看待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或许就已经被禁锢了。

 例如一提到魏征,一位铮臣的形象便会凛然树立在我们心中。但当我们过渡强化了他的铮臣角色,往往就会忽略他的其它方面的能力,而作为历史上一位名臣,他绝不仅仅只是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

 他忠于国家,敢于犯颜直谏的同时也很有智慧。

 下面我们从一则故事来看魏征的分析能力。

 贞观十五年,西突厥叶护可汗继位,按照规定,天可汗唐太宗应该派出特使,参加新可汗的继位典礼,这既是对对方的恭贺,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节,一点也不能马虎。

 西突厥位于中亚草原,那里因为盛产宝马良驹而闻名。在使者准备出行的前一天,底下有人向唐太宗建议:“既然派出使者打算到中亚那么遥远的地方去,就应该让他们多办点事,最好让使者再顺路购买十几匹良马回来。”唐太宗听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既不耽误对新可汗的恭贺,同时也节约了行政成本,可谓一举两得的好事,于是便采纳了这个主意。

 万里之遥的外交,只是一次礼节性的出访,能够以最经济的方式去完成当然是最划算的事情。

 提出建议的大臣和雄才大略的唐太宗都觉得这样做最好。

 国家用度支出,每天多如流水,即使经过贞观之治的大唐王朝也不例外。

 实际上,任何国家,集体,家庭,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遇到经济上的问题,有人说,任何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经济问题,既然需要花费,能够以最经济的方式完成当然是最好的。这个建议有一定的合理性。

 唐太宗之所以那么快就点头答应,也是源于这个考虑。

 但是旁观者清,魏征这时候要表达反对意见了。

 站在一旁的魏征看到唐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立即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反驳说:“臣以为,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西域可汗册立是头等大事,使者专门前往,说明朝廷对此异常重视,对方内心自然也非常高兴。可是,如果使者顺带着去买马,会让西域各国误以为册立可汗是顺路,而买马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最担心的是,新可汗叶护会产生那样的想法,这样一来,唐朝和西突厥的关系势必要发生不良的变化,以后朝廷在西域的威信势必也会受到影响。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如果买了,这趟外交出行很不划算。

 魏征从事情的结果来分析:这种做法让叶护可汗觉得这趟祝贺很没诚意,如果诚心派出使者,越过万水千山,得到的是这样的结果,还不如不出使。

 那么,魏征是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呢? 其实,他采用了“换位思维”的方法来分析。

 他站在西突厥的立场来看待唐使:大唐能够派出使者迢迢万里,无疑是无上天恩,这更加会让西突厥感恩戴德。但是,如果大唐使者在回程途中顺手买了西域宝马,他们便会觉得,这只不过是虚与委蛇,出使也只是顺便做的一件事情。唐王朝做事情就是诚心不足。这样倒不如不做。

 结论:这次只去恭贺,一匹马也不能买!

 当其他人都局限在自己的视野之内,从自身立场看待问题的时候是很难看得清真正的利害关系的。这时候,我们要想跳出思维的惯性,必须进行“思维换位”,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

 这几年有关思维的文章和书籍比较多,但是要知道数千年来,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绝非“源远流长”几个字就能够概括的了。一千多年前魏征这次提议就是运用换位思维分析事情的典范,我们读史书,应该学习古人思考问题的智慧。

推荐访问:事例 善于 形容 形容自己善于分析的事例 善于分析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