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写材料用典(5月21日星期五)

时间:2022-06-22 16: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写材料用典(5月21日星期五)(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写材料用典(5月21日星期五)(精选文档)

写材料用典(2021年5月21日星期五)

 

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例文】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培养人文情怀,不仅仅要读文史哲,更要培养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真理的探索和敬畏,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定。(人民日报《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典故】出自《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释义】化,即教化。意思是,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
通过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

【赏析】文化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把“化人”作为根本宗旨,主要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精神境界,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人是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不能只是物质的即经济的方式,同时还必须有精神的如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方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为重要内容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让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缺位,而应兴民族之人文、启民众之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用法】一是适用于精神文明创建讲话、致辞等,用以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发挥好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二是适用于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讲话,用以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注重把握事业内在联系,注意用精神的力量去凝心聚力。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舒适区里安逸自得,意志与斗志会被慢慢消耗。早早意识到并跳出舒适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获得先发优势。在疫情防控期间,那些率先行动起来的地方,那些更加注重创新提升的企业,往往遭受的损失更小。不满足既有成绩,摒弃了守成心态,勇敢从舒适区走向荆棘路甚至无人区,实际上就是不给发展设限、不给未来划圈、不给梦想套上桎梏。(人民日报《摒却舒适自升华》)

【典故】出自先秦孟子《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释义】生于忧患,喻义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喻义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意思是,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赏析】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引用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6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起家的例子,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运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忧患意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历代有识之士无不以增强忧患意识作为首要的治国安邦之策,《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魏绛曾规劝悼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宋代诗人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和个人都至关重要,只有树立忧患意识,个人才能行稳致远,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用法】一是适用于领导干部党课报告,用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忧患意识,保持“两个务必”,加强党性修养和政德建设。二是适用于干部大会讲话、形势报告,用以阐释发展形势、强化风险意识,增强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推荐访问:用典 星期 材料 写材料用典(5月21日星期五) 写材料用典(2022年5月21日星期五) 2022年5月21日怎么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