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2023年写材料要有方向感(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18 10:35:06 来源:网友投稿

我们单位研究室主任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作品尺幅不小,用的是三尺宣,但写的字不多,只有12个字,内容是:只要路是对的,就不害怕遥远。这幅作品尽管署了名、落了款,但作者应属“无名之辈”,我们单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写材料要有方向感(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写材料要有方向感(全文完整)

我们单位研究室主任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作品尺幅不小,用的是三尺宣,但写的字不多,只有12个字,内容是: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害怕遥远。

这幅作品尽管署了名、落了款,但作者应属“无名之辈”,我们单位没有人知道他(她)究竟是何许人也,包括我这个前任研究室主任、这幅作品曾经的“主人”。

实际上,在我搬进这间办公室之前,这幅作品就一直挂在墙上。当年我履新的时候,之所以没有换掉它,一来是嫌麻烦,二来是觉得上面的字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内容非常好,写出了我们写材料的一条金科玉律。

后来,我在网上又看到了一句话:

相比走了多远,更重要的是方向。

再后来,我们单位换了位“一把手”,他曾教导我:

在党政机关做事情、写材料,一定要有政治方向感。

我明白,他的意思就是政治方向要把准,不能出现偏差。方向性问题都是“大问题”,是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

其实,这3句话的意思差不多,属于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前两句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后一句是典型的公文语言。

写材料,思考方向、行文方向确实非常重要。思路偏一寸,行文偏一尺,越往下写就离题越远。思路偏了,写出来的材料基本是“废料”,做的都是无用功。

问题是,怎样才能找准、把住正确的行文方向?换句话说,正确的行文方向从哪里来呢?根据我的写作经验,主要有这么5种辨别方向的实用方法:

一是上级指向。上级精神是我们确定行文方向的“风向标”,领导意图是“指挥棒”。说得简单直白点儿,就是领导往哪儿指,咱就往哪儿打。领导让你向东,你偏偏向西,这样写文章,后果很严重,“毙掉”是难免的,可能还会有其它“后遗症”。

当今时代,增强机关文稿写作的方向感,最重要的是学习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指南针,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

二是目的导向。在机关单位写材料,一定是有所为。这个“为”,就是行文目的。机关文稿宜用直笔,怎样能直达目的,就应该怎样写。与目的导向相似的,还有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效果导向。

目的导向并不难理解,但实际工作中并不是都把得准,有时候难免犯糊涂、走弯路。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我们单位面向所有贫困县,组织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谈心谈话活动。活动结束后,领导指示向省委书记送个专报。业务处室草拟的稿子,一共22页、12433字。领导看了,觉得太长,让我修改。

原稿分3个部分:一、工作亮点和特色做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三、下步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我看了以后,觉得这篇稿子内容固然详实,但方向写偏了,与行文目的不相符;像这样写,只适合给部门领导看,不适合报给省委书记这么大的领导看。于是,我大刀阔斧,对原稿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造,修改稿只有8页半、4662字。

修改稿把重心放在活动开展情况上,这部分写了2032字,占全文的近一半篇幅。具体内容分两块:一块是做法(是我们如何策划开展这项活动的做法,而不是原稿写的基层工作的特色做法),开5条来写,一共1233字;另一块是成效,开了3条,写了791字。关于活动成效,原稿的写法是自我评价,我也换了个角度,改为“第三方评价”,选了几位具有典型性的谈心谈话对象,借他们的嘴、用他们的话来说。用新闻界的行话来说,这叫“我只转述,不描述”,这样更有说服力。

修改稿第二部分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只挑重要的写,点到即止,写了1070字;第三部分是“工作建议”,写了1011字;最后还有个小尾巴,写的是下一步的打算,单独一段,222字。

我的修改动作比较大,为了提高通过率,我把稿子送审的时候,专门写了半页纸的修改说明,放在前面,其中写道:“我考虑,此报告原稿侧重于全面反映调研中发现的基层亮点、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适合于本部门内部掌握;作为报送××书记的专报,角度应该扭一下,转为重点汇报我部是如何考虑开展这项活动的、活动效果怎样(更多借助基层干部的话来反映)、下一步有何打算,顺带着汇报需要引起重视且需相关职能部门帮助解决或共同解决的问题。”

修改稿送上去,我们单位的“一把手”一字未改;省委书记看了,批了一个大大的“好”字!

三是需求导向。我总结过一套信息文稿写作的“三适原理”,核心观点是采写和报送工作信息,要提高命中率,就应当做到“内容适需、写作适法、报送适时”。其中,内容适需是第一位的。

这套原理,也完全适用于其它机关文稿。机关文稿不是写给自己看的,不能自言自语、自弹自唱,必须看对象、看需求。从行文关系看,机关文稿有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3种。我们写稿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行文方向,考虑受文对象关注什么、需要什么,甚至是不需要什么、厌恶什么,做到从需求侧着眼,在供给侧发力。这里,我再讲个故事。

前段时间,我牵头起草了6个关于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配套文件。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个易地交流干部和挂职干部保障办法,保障的是他们的住房、交通、探亲和待遇。

一开始,我提出要起草这么个文件的时候,职能处室的负责同志为难地说:“这段时间根本忙不过来,能不能不搞了,实在不行放一放再说?”

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回答:“我们的易地交流干部太不容易了,谁交流谁知道!你自己本身也曾是交流干部,应该有切身体会。所以,出台这个文件,是积德的,享受到‘政策红利’的干部都会念着你的好。如果你忙不过来,我跟你们一起搞。”

后来,文件上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时候,很多领导都说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我要为你们点赞!为什么?因为他们也是交流干部。

所以,我们研究起草政策文件,应当充分考虑服务对象、人民大众的需求,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李克强总理多次说过,“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是问题导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他深刻指出,“常打问号是一种清醒,会打问号是一种智慧,解开问号是一种能力。”

我们起草机关文稿特别是领导讲话稿和所谓的“红头文件”,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要力求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不解决问题的文。

错误的对面是真理,问题的对岸是实招。在文稿工作中,问题导向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比如,敢于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五一十摆出来,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有针对性地拿出措施办法,这是一种写法;不直接点出问题,把问题放在心里,但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冲着解决问题而去,这又是一种写法;在制定政策措施的时候,充分运用底线思维,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在前面,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这是第三种写法。凡此种种,都是问题导向的具体运用。

五是价值取向。在为政行为中,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行文方向。公文姓“公”,这一属性决定了其“允公”“为公”的价值取向。心中秉持一个“公”字,为文做事就有了定盘星,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相反,一些干部之所以做表面文章、搞“材料政绩”,根本原因是“私”字作怪。在他们眼里,材料不再是材料,而是一种政治资本。抱着让领导注意、为单位长脸、给自己贴金的目的去写材料,文路必定会越走越偏、越走越窄,直至钻进牛角尖、走入死胡同。

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柠檬文苑

推荐访问:要有 方向感 材料 写材料要有方向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