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体会,供大家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基础教育是科技新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课程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注重。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须对教学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终身不断发展、活波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准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合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水平。
——改变课程评价过度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动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促动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中逐渐发展完善。
通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深了我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促使我在学习生活中依然不断地努力学习课程改革的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为课程改革的实施作好准备,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文件的发布更加深了义务教育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学生们身心和心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教师来说,要适合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程改革加强理解,热情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水平、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本门课程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实际,系统阐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论,针对全国各地深化新课程、落实素质教育的实际,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常见问题,比较系统地阐述推动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在学习新课改的同时,我们应该要知道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点。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传统的教学方式也
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不适合的地方,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实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所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调整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那我们是否能够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中,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我们教师就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领路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者和拓荒人。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被知识牵着鼻子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营造维持他们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最后,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课改的进行,今天的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
新课程改革观念先行。
思想是束缚人手脚的绳索,是人行为的指挥棒,所以我们在改革之前必须要做到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我们中国的教育以前就是注重基础教育,教育过程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观念,在素质教育推行了若干年之后的今天,应试教育仍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仍然被应试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所主宰着。他们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已有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的思维过程;重视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复习巩固,忽视创新教育;重视认知目标,忽视情意目标;重视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全面发展。总之,他们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所从事的是“目中无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和谐的、平衡的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真正把人的发展当作最终目的的教育我国的新课
程改革中一系列的新理念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是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其核心内容。此次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全面落实。教师如果在这点上能接受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那么在实践中必将会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地向前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改革我们真是有点蒙,多数人都感到以前的教学方法用不上了,感觉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也会废弃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堂模式,新的教育评价与我们是那么的陌生,感觉老虎来了。其实大可不必,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原来存在的基础,新事物总有和旧事物的交合点,只要我们把这个交合点找到,那么就可以凭借以往积累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如果我们教师对课程改革都没有信心和勇气的话,就好比指挥员临阵先乱了手脚,战斗未能打胜。所以我们必须鼓足勇气坚定信心,去迎接这场挑战。
新课程改革要不断更新知识。有了信心勇气也未必能打赢这场硬仗,我们还要为自己充实力量,做到知识的不断更新。此次改革从知识体系上,理论概念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为侧重于人性化,所以就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学科间的交叉,学科内的联系加强了,那么我们教师的原有储备很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为自己充电,积淀,我们应该和学生一样在学习中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