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发言稿 >

粮食安全汇报发言材料quansheng

时间:2022-06-22 11: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粮食安全汇报发言材料quansheng,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粮食安全汇报发言材料quansheng

粮食安全汇报发言材料quansheng4篇

第一篇: 粮食安全汇报发言材料quansheng

世界粮食日与粮食安全

一、世界粮食日。

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缩写为WFD),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1979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在此后每年的10月16日,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及一些民间组织都会围绕当年的活动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纪念。而之所以选定10月16日作为世界粮食日因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创建于1945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的确立旨在引起全世界对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它的诞生也说明人类对粮食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世界各国开始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有了足够的重视。

世界粮食日历年的主题

二、世界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粮食安全是指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当前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首先,全球粮食价格飞涨并持续高位运行。根据粮农组织发表的报告称,近年全球粮食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全球粮食价格2006年上涨了12%,2007年上涨了24%,2008年前8个月涨幅超过50%。2008年整个农作物产品的价格涨幅达到三十年来的最高点。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反映出了全球粮食供给与需求机制的失衡,2008年全球粮食期末库存预计为4.2亿吨,比2004年创下的20年库存新低仅高出300万吨。全球粮食的库存使用比在20%左右,为30年来的最低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百姓生活水平的降低和贫困化的加剧,由于粮价上涨导致受饥饿人数增加,去年全世界受饥饿的总人数达到9.23亿人,粮食价格的高涨已经在30多个国家引发政治与社会动荡。

其次,世界粮食生产地域不平衡。虽然二战后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增长超过世界人口的增长但分布不平衡却加剧了世界粮食问题(供求)的严重性:广大发展中国家缺乏粮食,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少数发达国家拥有大量余粮,出现粮食过剩;
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4,而拥有世界粮食产量的49%;
发展中国家人口占总人口的3/4,却只拥有世界粮食产量的51%,人均粮食产量的差距极大。发展中国家中只有阿根廷、泰国等有粮食出口,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30多个国家,可以自给或基本自给,丰年略有出口。

第三,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正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因素的多种挑战。传统因素如:人口的增加,使人均耕地不断下降,世界人均耕地1970年为0.38公顷,2000年减为0.23公顷,估计到2050年将减至0.15公顷;
城市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使得城市人口大增而农业用地变得越发匮乏;
还有气候变化、水资源缺乏也制约着世界粮食生产。非传统因素中如:生物能源的发展、世界粮食贸易壁垒、金融危机等也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不小的影响。

三、中国积极应对世界粮食危机,确保自身粮食安全。

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粮食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国家历来特别重视保障粮食安全。现在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已达到95%,中国人用事实回答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这一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也不得不面对诸多挑战,粮食生产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世界粮食市场动荡让世界各国再一次认识到了粮食生产不可小视,中国也在这方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2008 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纲要中总结了我国在粮食安全上取得的成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也指出了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全球粮食供求偏紧。并提出了粮食生产目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到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
保持合理粮食储备水平——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合理规模水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趋向合理,小麦和稻谷比重不低于70%;
建立健全“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到2010年全国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到2020年提高到55%。按《纲要》规划,未来我国将形成东北大豆玉米产区(吉林、黑龙江),华北小麦产区(河南)和华中水稻产区(湖南、江西)为核心的3大粮食主产区,全国粮食生产的整体布局初步形成,而这三大粮食主产区将有针对性地开展“粮食增产大运动”,以求在国际粮食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可以实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2009年 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该规划中提出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达到700斤。并提出了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加大病虫害防控等6个方面的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措施。

第二篇: 粮食安全汇报发言材料quansheng

附件1

粮油安全储存守则

国家粮食局

2016年10月


为了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安全储粮方针,强化落实“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粮油储存安全责任,规范粮库安全储粮作业与管理行为,确保粮油安全储存,依据《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等制度标准规范,制订本守则。

本守则是从事粮油仓储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适用于各类粮油仓储单位。


第一章 粮食入仓与质量控制

1.入仓作业准备

粮食入仓前,仓储管理部门要检查仓房,确认仓房无破损、渗漏、返潮等现象,门窗和照明灯等能正常使用;
要清洁仓房,有活虫时进行空仓杀虫,采用国家允许使用的杀虫剂进行杀虫处理,制定空仓杀虫方案,经批准后实施,做好隔离工作。空仓杀虫药剂及用量见表1。

设备管理部门要清洁和调试设备,确保作业期间输送清理和仓储工艺等设备正常运行。

表1 空仓杀虫药剂及用量

2.入仓粮食质量要求

入粮时,按批量扦取样品,检测粮食水分和杂质含量。入仓粮食水分含量宜控制在当地安全水分以下,杂质含量应严格控制在1.0%以内。对于水分、杂质含量超标的粮食,应经过干燥、清理,达到要求后,方可入仓。

入仓粮食应按种类、等级、收获年度分开储藏。已感染害虫的粮食应单独存放,并根据虫粮等级按规定处理。

3.入仓作业要求

入仓作业流程主要包括质检扦样、检斤称重、布设通风地上笼(横向通风无需布设)、卸粮清杂、质量抽检、输送入仓。

入仓过程中,提高机械化进仓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自动分级(浅圆仓、立筒仓入仓时采用布料器、减压管等)和防止测温电缆移位。做好防虫、防鼠、防雀工作,加强对全流程的除尘防尘工作,保护环境。

入满粮后,应进行平整粮堆粮面、铺设粮面走道板、布置粮情测控系统、通风均温均湿、防虫防霉、密闭压盖等作业。

粮库管理人员要对入仓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保证入仓粮食符合储存要求,并在入仓粮食质量控制单上签字确认。


第二章 环境巡查与鼠雀防治

4.环境巡查

应检查库区内有无残粮、垃圾、污水、杂草等,并及时清理干净;
应安排人员巡更,检查仓顶、仓壁、门窗、挡水墙等是否完好,特别是在大风、雨雪等恶劣条件下,及时检查仓房设施、通风设备、熏蒸器具、气调系统、挡鼠板、防雀防虫网等,确保各项设施性状完好、使用正常。

5.防鼠措施

清洁并保持库区环境卫生;
硬化仓库四周地坪,封堵鼠洞;
密实仓库(囤基)地坪、墙角、檐口孔洞缝隙;
在仓门处安装防鼠板。

6.灭鼠措施

(1)诱捕:将装有诱饵的捕鼠器械(鼠夹、鼠笼、粘鼠板等)放置在老鼠活动线路上,诱杀老鼠。

(2)毒杀:将鼠药掺入老鼠喜食的食物中,或采购毒鼠诱饵放置在老鼠经常出没处,毒杀老鼠。

(3)熏杀:将器材库、运输工具(轮船、车皮等)密封后,按要求投放磷化铝、氯化苦、敌敌畏等熏蒸剂,熏杀老鼠。

7.防雀措施

仓门悬挂防雀帘;
在仓窗、排风扇口、环流风机罩、简易仓囤檐口及顶部通风口等位置安装防雀网;
所有穿墙管道、配电间电缆管两端应密实处理;
配电箱门要密实无缝隙。

第三章
粮情检查检测与分析报告

8.粮情检查分析报告

保管员应认真执行粮情检查制度,每天做好工作日志,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粮库仓储管理部门负责人应每周对粮情进行全面检查,做好记录,每半个月形成粮情报告,及时上报粮库负责人。

粮库分管负责人应每月对粮情进行全面检查,形成粮情分析报告,及时报粮库主要负责人。

粮库主要负责人应每季度对粮情进行全面检查或重点抽查,召开粮情总结分析会,形成粮库安全储粮报告,及时按规定上报。

发现安全储粮问题和隐患,应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逐级督导。

9.人工入仓日常粮情检查

人员入仓前,应确认安全,特别是气体浓度安全后方可进仓。进仓后,检查粮食色泽气味;
观察仓内有无虫茧网、鼠雀迹;
检查仓温仓湿、粮温粮湿;
检查粮堆是否有结露、板结、发热、霉变等现象。有条件的粮库可取样进行粮食籽粒霉菌孢子检测(检测方法与评价指标参见附录1)。对未采用计算机测温的粮堆,或计算机测温的盲区、粮温异常点、系统故障点,或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应进行人工检测检查、记录检测结果。

根据人员入仓检查粮情的情况,采用粮食水分快速检测仪(器)或抽样送检,检测问题部位粮食水分,进一步分析粮情风险。

按GB/T 29890的方法取样,筛检害虫,并鉴定害虫种类,测算虫口密度、确定虫粮等级。

10.计算机检测粮情

采用计算机测温的,传感器布置应标准规范,系统工作正常。应检测“三温两湿”,粮温检测周期见表2。应将检测结果记入粮情(粮温)报表(格式参见附录2和3),并至少保留一个储藏周期。

表2 粮温检测周期建议

第四章
储粮温湿度控制

11.新粮入仓均粮温

新入仓的粮食宜采用6~12m3/h·t的单位通风量进行均温通风,通透粮堆,当粮堆温度梯度≤1℃/m,房式仓粮堆上层与底层温差≤3℃,筒式仓粮堆上层与底层温差≤10℃时,即视为粮温均匀。

12.夏秋粮仓排积热

夏秋季节仓温或表层粮温明显高于外温,应适时自然通风或开启排风扇排积热,降低仓温和表层粮温。排积热期间对门窗和排风扇口等处做好防虫工作。

13.秋冬通风降粮温

在满足允许通风降温的条件时,秋冬季节应采取竖向或横向等机械通风措施降低粮温。通风判定条件按LS/T 1202标准执行。北方地区可采用自然通风,利用气温低的环境条件,缓慢降低粮温。

14.春季隔热保冷心

冬季通风后,春季宜做好仓房密闭隔热,有条件可做粮面压盖,保持粮堆低温。

15.夏季控温去热皮

夏季应控制仓温和表层粮温。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夏季利用粮堆冷心冷量,通过环流通风,降低粮堆表层和侧壁的较高粮温(粮堆热皮)。其他地区可采取空调或谷冷机等人工冷源控温。

16.季节交替防结露

春夏交替季节应做好仓房或粮堆密闭隔热,阻止外界热空气进入仓房或粮堆,防止在粮堆表层以及其他易受外界影响的部位发生结露。

秋冬交替季节应随外温的下降适时通风,逐步降低仓温、粮温,减少温差,薄膜密封粮堆必要时揭膜,预防结露。

第五章虫霉防治

17.防虫线和防虫网

在仓房门窗、排风扇口、通风口等处布置和喷施食品级惰性粉、溴氰菊酯或防虫磷等防虫剂,布设宽度大于10 cm的防虫线,用于日常防虫。在门窗处布设80目以上防虫网。

18.绿色安全防治储粮害虫

应尽可能减少储粮化学药剂的使用,优选温控防虫、粮面密封薄膜防虫。有条件情况下,可采取食品级惰性粉(参见附录4)和气调等绿色安全的物理防虫技术以及生物防治技术。

19.储粮防护剂防虫

储藏时间超过1年的粮食,宜对粮堆底层和上层30 cm厚的粮食施用防护剂或食品级惰性粉,按标准剂量施用。采用喷雾机械施用防护剂时,应在皮带输送机输送粮食入仓时定点定量施药;
防护剂的载体应使用与储粮种类相同的粮食糠壳;
使用防护剂的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施用的防护剂应经过国家农药等管理部门登记和批准。

20.熏蒸气调防治害虫

粮温15℃以上的一般虫粮,应在15天内进行除治;
严重虫粮应在7天之内进行除治;
危险虫粮应立即隔离并在3天内进行彻底的杀虫处理。基本无虫粮和粮温不超过15 ℃的一般虫粮,应加强检测,做好防护工作,不需进行杀虫处理。

熏蒸杀虫时,粮库仓储管理部门应根据害虫种类和虫粮等级,制定熏蒸方案,经粮库负责人审核后报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严格按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具体熏蒸方法可采取自然潮解常规熏蒸、环流熏蒸、缓释熏蒸、间歇施药熏蒸、磷化氢二氧化碳混合熏蒸、双低熏蒸、帐幕熏蒸,也可采取氮气气调等储粮方法杀虫。

实施熏蒸、气调作业前,粮库分管仓储工作负责人、仓储部门负责人、安全员应当按照粮食熏蒸、气调作业单的内容,逐项检查,签字确认。熏蒸投药或气调充氮后,应定期检测气体浓度,必要时补充药量或氮气,确保杀虫效果。熏蒸和气调作业完成后,由仓库保管员和粮库仓储部门负责人共同签字确认。

21.储粮霉变防治

控制入仓粮食水分和杂质含量,采取机械通风、低温、准低温储粮等技术,预防消除粮堆结露。当储粮出现发热生霉迹象时,应及时向粮堆或局部粮堆通入臭氧或采用磷化氢熏蒸杀灭霉菌、抑制发热。已经发霉的粮食要及时清理出仓。


第六章简易仓囤储粮

22.简易囤储粮

(1)基本要求

应具备“九防”“四处理”基本功能。“九防”是指防火、防潮、防雨雪、防风、防鼠、防雀、防虫、防霉变、防溻底等九项安全储粮预防功能;
“四处理”是指必须配备有效的粮情检测、熏蒸杀虫、通风降温、隔热保温等四项安全储粮处理的基本措施。粮库负责人必须严格把关,不满足基本要求的,不得储粮。

(2)入粮作业

入粮前,做好简易囤堆基、包装和苫盖材料等的杀虫消毒处理,按GB/T 29890要求执行。

入粮时,应从简易囤的中心点均匀入粮,防止偏载,减少杂质自动分级和防止粉尘飞扬。

简易囤的测温电缆按环形布置,水平方向相邻电缆间距不大于5 m,垂直方向间距不大于3 m,距粮面、囤底、囤壁0.3~0.5 m。

(3)粮情检测

简易囤粮温15℃以下时,5天内至少巡测一次;
粮温15℃~25℃时,3天内至少巡测一次;
粮温超过25℃以上时,每天巡测一次。每月随机抽查粮温、水分、虫害、霉变等情况;
恶劣天气及时检查粮情。将检查结果记入粮情(粮温)报表(格式参见附录3)。

通过扦样或结合测温点的布置,对粮食水分分层取样或在线检测。表层、上层粮食水分适当增加检测的点位和频次;
表层粮食水分应每周检测一次;
中上层粮食水分每月至少检测一次;
在季节转换时,应增加粮堆表层水分的检查次数。

储存一年以上的粮食,应增加粮情检测频次。

(4)储粮措施

入粮后,应对粮堆表层进行防虫防霉处理。在简易囤四周、底部等部位应喷布防虫线,根据粮食储藏期限和周围环境条件喷布杀虫剂或食品级防霉剂。在季节交替及虫害高发期应增加喷布频次。

简易囤可采用“圭”字型地上笼通风道,在密封囤体的条件下,采用竖向压入和吸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机械通风,宜选6~15 m3/h·t的单位通风量。

主要害虫达2头/kg以上,应密封粮囤后进行熏蒸杀虫。

粮堆水分分层严重、局部结露、高温发热等情况发生时,及时采用通风等处理措施。通风达不到要求时须翻倒粮堆表层、拆囤、倒囤处理。简易囤储粮上层结露时,适时揭开篷布,翻动粮面,进行自然散湿处理。

(5)出粮作业

打开囤对称的出粮口同时出粮,使其流速一致,缓慢均匀出粮,防止出现囤身偏载、倾倒。或从囤底部中心处用绞龙出粮,形成囤中心的环形粮堆,防止囤身倾斜问题。

23.罩棚储粮

罩棚储粮主要采取围包散储和包装粮堆垛的储藏形式。

(1)基本要求

应具备“九防”“四处理”基本功能。应对包装麻袋消毒,以免交叉感染,引发粮食虫害等隐患。不得使用塑料编织袋装粮做围包散存的挡粮墙。

(2)入粮作业

入粮过筛除杂,多点进粮,减少杂质自动分级和防止粉尘飞扬,机械化入仓处理应尽量减少粮食破碎。应科学设计通风系统,合理布置通风道,减少通风死角,防止跑、漏风,确保通风效果。围包散储的围包码垛挡粮墙厚度应保证装粮后承载安全。布设挡粮墙要与粮食入仓同步进行。挡粮墙搭建时不宜采用输送机输送粮包,所使用的所有麻袋要完整、无破损、无污染、无害虫,挡粮墙下部应采用新麻袋。在挡粮墙的长边每间隔3 m进行加固加厚处理,每搭设一层要及时清理麻袋上的粮粒和杂物,再搭另一层。挡粮墙高度不大于5m,单一(每区)罩棚的总储量不大于20000 t。

(3)储粮措施

粮情检测系统和传感器的布置要求与房式仓相同(粮温检测记录报表参见附录2)。

应对粮堆表层进行防虫防霉处理,方法和要求与简易囤的相同。主要害虫达2头/kg以上,应密封粮垛后进行熏蒸杀虫。

(4)出粮作业

应先撤除挡鼠网、板,再揭下苫盖物。拆除堆垛挡粮墙的顺序是由上到下、由外向内逐层移开粮包,拆除挡粮墙的高度、宽度应与粮堆自流角相一致。应边出粮边拆除挡粮墙下面的垫底材料。如分批次出粮,应保证粮情检测设备、通风系统能正常工作。出粮期间,要由专人实时检查,发现粮堆垛及设施歪斜,应立刻停止出粮并及时处置。出粮后,应及时对场地、相关设备和器材进行清洁整理。

24.钢结构散装房式简易仓储粮

挡粮结构必须能够承受在动静载荷下的粮堆侧压力,应提供钢结构散装房式简易仓设计部门的测算依据。

必须配套可有效实施的粮情检测、通风和熏蒸工艺设备,粮情检测要求与房式仓的相同,对粮情异常部位经人工复查确认后及时采取通风、熏蒸技术措施,确保安全储粮。

季节交替期,加强对粮堆表层、周边、拐角、过道板下粮食进行结露和霉变检查。

高温季节应适时翻动粮面,排散粮堆顶层积热。密闭苫盖时可先在粮面铺设一层吸湿隔热材料,再用苫布覆盖,预防结露。

第七章
异常粮情处置

25. 发热粮处置

采用粮温比较、取样分析、虫霉检测、感官检查等方法,综合判断,发现粮堆发热部位,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害虫引起的发热,应采取熏蒸防治措施,杀灭害虫,再通风降低粮温。

杂质多或后熟作用引起的粮堆发热,应清除杂质,杂质不易清除时可通过打探管,通风降温、消除发热点。

表层粮堆发生轻微结块发热时,粮面板结,松散度降低,应翻动粮面,开启门窗自然通风散湿散热。无自然通风条件的应密闭仓房,内部利用除湿机,吸湿散热,或进行密闭熏蒸,降低粮温。

水分过高结块霉变引起的局部粮堆发热,应先采取机械通风、仓内翻倒、翻仓倒囤、谷冷通风或熏蒸抑菌等措施降低粮温,再采取就仓通风干燥或出仓晾晒、烘干等措施降低水分。

全仓或粮堆大部出现结块发热,应及时翻仓倒囤,或出仓干燥。

26.结露处置

粮堆表层结露时,应适时通风、除湿,以及翻动粮面。

低温粮仓、地下粮仓储粮出现结露时,如外界温度、湿度较高,严禁开仓通风,可使用谷物冷却机、除湿机或吸潮剂等处理。

粮面密封膜内结露时,应揭开薄膜,晾干结露水,驱散粮面表层水分。

仓顶仓壁结露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结露水流入粮堆。

27.高水分粮处置

粮食水分高于当地安全水分3个百分点以上的高水分粮,一般情况不许直接入仓储存。因气候条件等特殊原因收购的高水分粮,应通过晾晒、烘干机干燥、通风干燥、谷冷降温降水等方法将水分降至安全水分以下,再入仓储藏。

在储藏期间,局部高水分粮,应采取机械通风、就仓干燥等降水措施。必要时局部挖掘粮食,移出粮仓晾晒干燥。

发现特殊粮情后,仓储管理部门要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第八章
粮食出仓作业

28.出仓作业前准备

粮食出仓作业前,粮库仓储管理部门统筹做好各项准备:协助粮油质量检验员取样化验,检验粮食质量,评定等级;
完成粮面粮膜、走道板、测温电缆、膜下熏蒸环流管道、挡鼠板等器材的拆除整理存放工作;
准备出仓相关的设施设备;
粮库有关人员核查储粮账卡、出库单、检化验单无误后,安排出仓作业。

29.出仓作业

出仓作业中,应提高机械化水平和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做好防虫、防鼠、防雀工作,加强除尘防尘工作,保护环境。核实粮食数量、质量和进度,配合监督检查。

选择合理的作业时间和作业方式,冷热粮面应常翻动,防止温差过大引起结露;
减少机械碾压、抛撒等作业损耗。

分批次出仓时,一个批次结束后,应平整粮面,避免温差过大造成粮堆结露,避免检温系统、熏蒸系统和通风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30.出仓结束整理

粮食出仓结束后,清理器材,打扫仓房场地,整理地脚粮。做到不留残粮,不留缝隙孔洞、杀灭储粮害虫,重点对虫茧、垃圾、蜘蛛网等进行清扫,不留死角。

第九章
植物油脂储存

31.入库前准备

油脂入库要考虑油库区局部地基下沉,应均衡整个油罐区的承载压力。对油罐、管路、加热管,阀门、油泵、电器、温度计、压力计、流量计等进行检查和清洁,确保清洁无渗漏、无破损、通气孔畅通,油泵润滑充足、转动灵活、密封良好,所有设备、仪器、仪表运转正常;
第一次使用的油罐,内壁应涂抹同类油脂。检查确保进油管线合理,需要开启的阀门和泵正确无误,防止混油。准备负责人应填写油罐入油准备单并签字。

32.入库质量要求

储存的油脂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规范,不得将非食用油脂储存在食用油库中。食用植物油脂应按品种、等级、生产年度分开储藏;
压榨与浸出、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油脂应分开储存。油库不得存放溶剂含量超过300ppm的油脂。油罐已有油脂需要补罐前,应认真核对现存油脂和补充油脂品种、检测级别,严防混油。质量检验负责人应填写油脂质量检验单并签字。

33.油脂入库作业

每个油罐应建立独立的档案,油脂入库前,储油管理负责人应检查油罐入油准备单和油脂检测质量单并签字。符合入罐储存要求的,填写入库作业单并签字后,实施作业。所有单据应存档。

在入库过程中,应安排人员巡视检查,查验罐体有无变形和跑冒滴漏问题,发现情况应立即停止进油进行处置。单罐油脂储藏量不应超过检定容积,未检定容积的油罐,装油量应低于罐壁上沿0.3 m。入油完毕后,每个罐(垂直方向)布设不少于3个测温点,其中上层和底层测点位置分别距液面和罐底的距离为0.5 m。完成作业后,关闭阀门,应查验入库油脂数量和质量,及时封闭罐体,填写入仓油脂数量质量检验单并签字。

34.储油期间作业

(1)“防溢油”管理

每天都应检查液位高度,确认储油数量正常;
确认油罐底部阀门关闭良好并上锁;
对储油数量波动异常的要及时分析原因并处理。定期检查油罐区地坪是否完好,有无异常沉降情况;
检查油罐罐壁防腐层是否完好,有无严重锈蚀、腐蚀等情况;
检查罐壁焊缝有无渗漏、裂纹等异常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倒罐进行维修。对新装入油脂的油罐及相应设备,第一周应每天检查一次完好情况,之后每7天检查一次;
应检查护油堤和浸出油脂管路连接部门的密封情况,如果发现密封出现故障等应及时修复。

(2)“保质量”管理

在常规储存条件下,植物油脂储存时间不宜超过2年。

严格按照要求开展雨中三查,加强对罐顶的通光孔、计量孔密封性的检查,避免雨雪水渗流入油罐内影响储油品质。

储存期间每15天至少检测1次油罐和罐外气温,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定期对库存油脂开展取样检测工作,跟踪储油品质变化,对品质变化异常的及时分析并处理。有条件的可采用油罐空间充氮气调保质储藏技术、抗氧化剂储藏技术、罐体保温及防辐射热等技术。

35.出库作业

(1)出油前的准备

出库前,按《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要求进行质量检测,出具检测报告。检查输油管道系统和输油设备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检查方法和入库作业时相同;
仓储管理部门要检查油罐的呼吸阀或透气孔的状态是否完好,避免油罐出油后罐内形成负压导致罐体吸憋事故的发生。应检查油库区局部地基下沉情况,均衡整个油罐区的承载压力。

(2)出油作业监控

出油作业中,保持油罐通气孔畅通,加强对油罐液位的跟踪,防止超发或者罐内油脂出空和油泵空转;
要检查输油系统,正常作业期间严禁操作阀门,防止管道超压。应尽量缩短出库时间,操作完毕后及时封闭罐体。冬季出库时,加热已经凝固的油脂要缓慢,减少局部升温过快对油脂质量的影响。

(3)出油后,按规定清理维护油泵、管道、阀门、油罐等设备设施。


附录1 粮粒霉菌孢子检测

参考储粮害虫检测布点,在粮堆扦取10g粮食样品,通过清洗-过滤-镜检,观察统计危害霉菌孢子数,对储粮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标准参见下表。

储粮霉菌危害的安全性评价表

当小麦、玉米和大豆检出的霉菌孢子数达到3×105个/g、稻谷检出的霉菌孢子数达到9.9×105个/g时,需要采取翻动粮面、单管或多管通风、谷冷通风等降水措施,抑制霉菌继续生长。


附录2

房式仓粮情(粮温)报表模板

注:东南角最上层点(表中左上角)为第一个检测点,其位置采用先长度方向(X行),再宽度方向(Y列),最后高度方向(Z层)的顺序描述,坐标为(1-1-1)点,含义是:行、列、层。


附录3

筒式仓和简易囤粮温日报表格式

注:规定R轴代表筒式仓和简易囤的半径方向布置电缆的圈数(中心点为0,),Z轴代表仓房的高度方向层数(自上向下),θ代表距离中心点R圈圆弧方向上逆时针计算的点号。中心测温点是(必须设)中心电缆的表层点,为(r=0)圈,从中心点(电缆)向外的各圈记为1,2,3,…,m等。θ为从正北半径的某圈上,逆时针计算的点号,正北半径的点为1,逆时针计数时分别是1,2,3,…,n等。Z为从上向下的层数,表层为记为1,依次向下2,3…,k等。排序方法是:若点标记为Q[R,θ,Z],则最表层中心点位置标记为Q[0,0,1]。从表层中心点正北方向第一圈的第一个检测点,标记Q[1,1,1],沿该点所在圆弧沿逆时针方向下一个检测点为第二检测点,依次类推。


附录4

食品级惰性粉防虫技术

食品级惰性粉是符合GB 25576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按GB2760的推荐添加量用做原粮抗结剂。研究发现,该食品级惰性粉兼具物理杀虫防虫作用(简称惰性粉)。杀虫机理是惰性粉粒落入害虫关节,磨损节间膜,导致害虫死亡。

(1)惰性粉空仓杀虫。适用于各种未入粮的空仓杀虫处理,用粉量为0.25~0.5 g/m3。使用喷粉机,将惰性粉喷施到空仓内,关闭仓房门窗及通风口,密闭7~10天,达到彻底杀虫目的。

(2)惰性粉防虫线。按120 g/m2的用粉量,在门、窗、通风道口和排风扇口布置宽10~20 cm的惰性粉防虫线。

(3)惰性粉气溶胶防虫。竖向通风选用大于0.0025 m3/s/m2单位面积通风量,横向通风大于0.015 m3/s/m2,按10~30 g/t计算用粉量。用喷粉机在仓内或通风道空间形成气溶胶,在气流牵引下施入粮堆。

(4)粮堆表层拌合惰性粉防虫。人工将惰性粉拌合到30~50 cm厚的粮堆表层。宜采用喷粉机向粮面施粉,人工拌合。用粉量见下表。

惰性粉拌合处理不同粮种粮堆表层的用粉量

(5)惰性粉防治粮堆局部害虫。适用于各种粮堆表层的局部虫害处理。按200 g/m2的用粉量,测量计算局部虫害危害面积,确定用粉量,直接向局部危害区表层30~50 cm施粉、拌合即可。

(6)包装粮表面惰性粉防虫。根据粮堆面积按2~5 g/m2的用粉量,将惰性粉均匀的撒在包装粮堆表面即可。成品粮库可参照此方法防虫。

第三篇: 粮食安全汇报发言材料quansheng

当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浅议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始终都不能掉以轻心,并且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对中国而言,粮食安全则国家稳定,粮食不安全则国家不稳定,甚至出现大乱;对世界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出了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有效解决且世界粮价会大幅攀升,对缺粮国家都是一场灾难。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进行了一些分析,以期和同仁们商榷。

一、粮食安全面临的新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去年又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到53080万吨,粮食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当年粮食产需基本平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粮食持续再增产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当前一个时期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一是保护基本农田与增加财政收入存在矛盾,房地产泡沫经济影响深刻。据了解,有些市县领导不能正确处理这一矛盾,把增加财政收入的着眼点并未放在工农业开发上,而是放在了房地产开发上。他们看到花七八万甚至二三万元把一亩地从农民手里征来,一二十万元再出让,增加财政(政府)收入很容易,便自觉不自觉地把基本农田保护只是挂在嘴上,而实际上或明或暗地支持、纵容或袒护房地产商大量开发土地,甚至多占滥占耕地。甘肃省的土地出让金2003年之前每年在20亿元以下,从2006年开始超过30亿元,2008年超过50亿元,去年达到60.48亿元,上缴国库的49.41亿元相当于全省财政收入的17.2%。可以说,现在的政府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土地财政”!甘肃兰州市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只有136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4%,但每平方米万元以上的楼房(不算别墅)竟然也接连出现。可以说,房价飞涨与政府有着极大的关系,政府实际上是在带头不保护基本农田!资料显示,甘肃省基本农田已由1998年的 6158万亩减至2009年的5760万亩,减少了6.5%。造成这种结果的正当因素固然很多,但也必须坦率地承认,房地产泡沫经济已对基本农田保护构成了严重挑战,而且其影响是非常之深!

二是粮食生产与实现城镇化和结构调整存在矛盾,耕地和粮播面积日益缩减。我国耕地面积目前人均只有1.38亩,相当于美国的1/6、加拿大的1/14,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三。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要占用土地,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压粮扩经,耕地和粮播面积必然还要减少;
未来的生活水平又肯定会提高很多,从而必将持续拉动粮食需求的增加。专家预计,今后人口可能以年均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而耕地以年均1000万亩的速度减少,2030年的16亿人最少需要62000万吨粮食,也就是要比2009年增长16%以上。如此艰巨的任务,耕地问题已经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三是非科学经营和缺乏投入与高产出存在矛盾,耕地质量普遍下降。首先,这些年来我国为了解决温饱,采取了各种现代化的措施,有的甚至不惜杀鸡取卵,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其中尤以大量施用化肥为最,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但直至目前,我国氮素化肥亩均施用量仍然分别是法国、美国、德国的1.51倍、3.29倍和15.9倍。资料显示,我国各主要农区由于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等原因,已经导致大片农田土壤结构破坏,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酸化、盐渍化增加,耕地土壤基础地力日趋减弱。其次,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多投入。据调查,2009年甘肃省生产一亩小麦的总成本约为398.26元,产值(以亩产190公斤计)367.8元,收益与成本比为48:52;
生产一亩玉米的总成本约为989元,产值(以亩产400公斤计)780元,收益与成本比为44:56。如果不大幅度提高粮价,而农资价格又无休止地上涨,农民就会丧失在土地上下工夫的积极性,耕地质量必然会越来越差。再次,我国虽然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许多地方名义上也在占一补一,但实际是以次充好、玩数字游戏,占的是平地、灌溉和排灌条件好、高产稳产田等高等级耕地,补充的却往往是山地、旱地等条件很差的低等级耕地,不要说一亩顶不上一亩,有的恐怕八九亩都顶不上一亩。再次,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不少厂矿排出大量“三废”,造成严重的重金属等污染,加之地膜、农药等污染,致使我国污染土壤已占到耕地面积的1/5。国土资源部2009年12月24日调查与评定成果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1等最好,15等最差),优等地和高等地分别只占2.67%和29.98%,中、低等地(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比例大幅度上升,占到了57.3%。这样的耕地质量,怎能不使我们对未来的粮食生产深感担忧?

四是粮食结构与实际需要之间不协调,产销平衡难度加大。分品种看,粳稻供求趋紧,大豆产需缺口较大,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高,商品周转库存有所下降,畅通粮食流通渠道和加强产销衔接的任务繁重,粮食库存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尚需进一步优化。分地域看,“北粮南运”格局日益强化,粮食主产省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粮食产销平衡省区普遍存在粮食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但年度之间不平衡、区域之间不平衡、品种结构之间不平衡的“一个平衡、三个不平衡”现象,有些省区已经开始从产销平衡区向粮食销区转化。以甘肃省为例,小麦年消费量90亿斤左右,产量只有50多亿斤,缺口40亿斤;
所需大米年约l 0亿斤,全部要从省外采购,今后这些品种的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在该省的河西粮仓,酒泉市粮食库存已由2004年的34.3万吨锐减到2009年的7.57万吨,减少了78%;
张掖市从省外调入小麦同比由375万公斤猛增到10178万公斤、增加了26倍,自产的小麦仅能维持本市人口8个多月的口粮需求,年口粮缺口在1.1亿公斤左右;
当年曾获全国一熟制地区“粮食单产冠军县”称号的临泽县,85%的农户现在已不种小麦,90%的农户已没有存粮,口粮基本上都靠市场购进。这

样一批过去主产小麦、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市县,现在都自身难保,如何能成为全省粮食供给的后盾?2009年底全省粮食综合库存仅32.2亿斤,比上年又减少了2.3亿斤,产销平衡可以说有名无实!

五是农业科技服务力量薄弱,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大。现在虽已明确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定位,基层办公条件也有了一定改善,但人才资源短缺且结构不合理、工资待遇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县乡农技部门的基础设施变化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以甘肃省为例,2009年全省农业系统国有单位67307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6632人,占39.6%,有些市县更少,例如崇信县仅占17%;
高层次农技人才本来就少——全省农业系统拥有高级职称的只占9.5%,而且半数以上集中在省市两级和教育科研单位,农技推广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只占6.5%,许多县有高级职称的仅一二个人。目前农技推广部门的人头经费较同级公务员要低很多,远不够维持运转必需的经费开支,制约了农业科技宣传、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引进示范、农作物病虫害预报防治等正常开展,一定程度仍然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2009年甘肃省城镇非私营农林牧渔业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只有17045元,在19个行业中排序仅高于住宿餐饮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为倒数第四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7.3%,比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单位低48.7%。有专家形象地说农业是“首位产业、末位待遇”,我们觉得是符合实际的。受这些因素的制约,科技服务手段陈旧,技术推广方式创新不多,仍普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还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粮食持续再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六是发展农业与农民大规模转移发生矛盾,粮食生产主力军的素质普遍降低。我国经济要上去,农村人口必须减下来,实际也正在按这一规律发展。全国31个省的23000户农户固定调查数据显示,户均劳动力总数由2003年的2.68个减少到2009年的2.65个,户均外出从业劳动力却由0.53个增加到0.71个,占户均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8%提高到26.8%,上升了7个百分点,这应该说是好现象。但同时,身体强壮的、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农民也就转移了出去。例如,对甘肃省清水县姚黄村今年7月调查,今年外出从业人员中,17—30岁的占64%,30—45岁的占25.6%,45岁以上的只占10.25%;
初中以上的提高到了58.9%,初中以下的减少为25.6%,高中以上的还占15.5%。与之相伴生的是,留在农村种粮的农民自然就多为老人、妇女等劳动能力低、文化素质不高的群体,新技术的推广颇费气力,进展也比较缓慢是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多,而且女性也较多,要多打粮、打好粮,任务显然非常艰巨。农技推广人员面对的。

七是全球粮食危机可能再次发生,跨国粮商冲击难以阻挡。今年以来,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高温干旱造成粮食普遍减产,印度、巴基斯坦的洪灾使大量储备的小麦浸水腐烂,极端不利的气候条件使全球粮食危机的阴影仿佛再次出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今年9月1日公布,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继续下降,为6.46亿吨,较2009年降低5%;
粗粮产量为11.25亿吨,较6月份的预测数低0.06亿吨;
整个谷物产量从6月份预计的22.79亿吨调低到22.38亿吨。与此同时,一些金融资本参与粮食投机,不管出口禁令、进口国家囤积以及大宗商品贸易缺乏适当监管等政策,对全球粮价大幅飙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FAO公布的数据显示,国际粮价和食品价格指数今年8月份较上月均上涨5%,分别是自2009年11月以来环比最大增幅和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世界粮食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我国超强行业优势的大豆时代已不复存在,目前中国67%的小袋食用油生产已掌握在邦吉、路易达孚等国外粮食巨头手中,全国97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中的66%和进口大豆加工能力的80%被外资控制,中国大豆主产区、占全国大豆产量近一半的黑龙江省,今年上半年68家大豆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停产。而且,国际粮商现已加紧布局,通过种子、化肥、仓储、加工等渠道,逐渐介入玉米和小麦两个品种。一旦国际粮商控制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二、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路和途径

粮食安全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是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农技人员、农民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政策、管理、科技、市场等多种办法有效集成,以增加粮食产量为核心,辅之以搞好流通,“藏粮于地”、“储粮于库”。具体思路和途径,主要应把握这样几点:

(一)采取过硬措施,切实搞好基本农田保护。要想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以足够的土地为基本前提。首先,国家应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上升为《基本农田保护法》,各级政府要以身作则,规范征地行为。省、市、县主要领导一定要真正地、而不是敷衍地把基本农田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切实实抓到手上。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的做法要认真坚持,决不能流于形式,而且要将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离任审计的范围,任期内完不成耕地保护责任的要按渎职追究。其次,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坚决防止借调整城市建设规划而将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合法化。经批准而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必须严格做到先补后占,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第三,护田赋权于民,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群众的监督作用,村社一般都应设信息员,以便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信息,并坚持动态巡查,做到“地动我知”,重在事前预防。第四,要严格执法,认真监督检查,并积极新增土地,大力支持单位和个人提高耕地质量,对成绩突出的应予重奖,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予以严罚。

(二)调整惠农政策,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近几年国家实行由财政直接给农民补贴资金的惠农政策,应该说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每一项的补贴数额到农民头上几乎很少,一户的总额一般也就二三百元钱,少的只有几十元,显得补贴面有些过大,补贴资金过于分散。粮食直补又普遍都未按粮食播种面积、而是按所有土地面积计算下达(不管是否种粮食),结果有些乡村每亩只补贴三五元,甘肃省卓尼县柳林镇唐尕川村三组的粮食直补每亩仅有1.73元。难怪一位副市长直言不讳地说:“现在上面有点作秀,本来总量就少,还列那么多项目,农民不拿吧、是个补贴,拿吧、没多大用,真像鸡肋一样”。因此,建议国家制定《粮食法》,以加大促进粮食生产和管好粮食流通的力度,在立法之前有必要对惠农政策进行调整:一是给粮食主产省和其他省的粮食生产大县增加转移支付数额,向国家提供粮食越多者增加越多,以调动省市县政府长官抓粮食的积极性。二是尽可能增加粮食直补资金。粮食安全不能靠农民的牺牲来保障,而是要靠包括城里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来保障,也就是需要政府给予补贴,直至补贴到农民愿意种粮。比如说再增加一倍的粮食直补资金,并把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等补贴合并到粮食直补范畴中去,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改进粮食直补办法。全国要统一规定,不能再按照二轮承包地或计税面积补贴,而要按照每个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予以补贴,或按农民出售给国家的粮食多少凭售粮发票予以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倾斜。四是改革农机具购置补贴。现在的农机具购置补贴属于特惠制性质,虽然只是少数人享受,但金额不小,购买大型农机者最高的一户竟可补贴10万元之巨,比许多地方一个村子所有农户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总额都要多,显得很不公平。而享受补贴的人从事耕地、收割等作业时,通常仍按照市场行情收费,并未向服务对象优惠,群众反响强烈。建议取消农机具购置补贴,而将其归入粮食直补范畴。

(三)提高农技人员待遇,大力推广先进科技。在粮播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依靠科技提高亩产就成为增加粮食总量的关键,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首先要理顺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保证科技人员下基层的时间,坚决纠正随意抽调基层科技人员从事其他工作的问题,杜绝科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现象的发生。二是切实搞好农技人员的后续教育(绝不能流于形式!),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三是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改进收入分配办法,进一步完善按岗定酬、以绩付酬、拉开收入差距等利益分配激励和考核制度,并在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和聘用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适当放宽条件。四是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种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例如甘肃省,针对干旱这一主要矛盾,探索出了“梯田、水窖、地膜、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可使玉米在大旱年景下平均亩产达500—700公斤,高的达到900公斤。全省2009年推广758万亩,增产粮食12亿斤以上。各省都有适合当地的先进科技,必须把现有的农业科研成果进行组装,积极普及推广,以便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五是加快产业化经营。要顺应农民大规模转移的趋势,通过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扶持,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将耕地向种粮能手集中,并强化信息服务,大力发展订单粮食,切实搞好粮食的储存、运销和加工,把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四)适当提高粮价,搞好产销衔接。粮食是特殊的商品,而不是福利品和救济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根本办法,应该是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我国从2005年开始对稻谷和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以此而把粮价托起来,这可以说是粮食连年增产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国家应该加大托市收购的力度,再适当提高粮食价格(比如可按粮食生产全部成本的120%定价)。产销平衡省区的粮食主产县也应按保护价收购。对受粮价上涨影响较大的下岗工人、低保户等城市低收入阶层,可用社会政策来解决,以保障其正常生活。当然,提高托市收购价格需要中央财政再多拿钱,从算政治账的角度,这应该是值得的。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强化粮食省、市、县长的责任,真正把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主产区要尽可能多购粮,积极推动粮食外销。产销平衡省区要尽可能减少对省外粮食调入的依赖。由于在粮食补贴的政策下,粮食主销区吃的是补贴价格的粮食,因此,粮食主销区应对主产区进行补贴,通过国家把一部分补贴给主产区,由政府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粮食基金等方面。产销区之间的合作方式要更加多样化,互利互信,共同做好粮食供求平衡工作。

(五)参与国际分工,积极争取粮食控制权。我国的粮食安全既然受国际环境影响,那就要尽可能提升获取粮食的能力。因此,首先要通过整合和重组,使一些国有粮食企业成为世界大型粮食集团,增强与国际同行们同台竞技的能力。其次,国有粮企要勇敢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承担起与跨国粮商争夺粮食控制权的历史使命。资料显示,美国四大粮商在南美大量购买耕地,面积约相当于美国耕地数量,并且拥有当地的铁路等种种便利条件;
日本的农业企业也积极走出去买地组织生产;
而中国粮食企业仅仅在非洲拥有少部分耕地,不仅面积有限,而且相关配套措施也不甚到位。在这方面,应该向美国学习,通过买地租地种植粮食、控制粮食流通环节,以此确保进口粮食来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再次,呼吁和联合其他国家,努力遏制粮食大宗商品商的过度投机,尽快确立可靠的国际粮食储备政策。

第四篇: 粮食安全汇报发言材料quansheng

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
重要性;
隐忧;
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粮食安全对中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博士(Lester·R.Brown)的《谁来养活中国》的发表,不仅引起我国学术界和决策层的广泛关注乃至震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反响更强烈。对于“布朗命题”的反向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加慎重地应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3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从政治角度看,粮食安全是立国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可以说,粮食生产和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都已经开始凸显,因为粮食问题而受制于人,从而丧失国家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粮食的主导权。实际上,粮食危机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有可能进一步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且把此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首位。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把粮食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前就提出了“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后,改革首先从农业、农村、农民中取得突破,并获得成功,不但推动了其他方面的改革,而且使我国粮食生产迈上了新台阶。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5015亿千克,2008年达到5285亿千克,2009年量达到5308亿千克。所以,在一些国家粮食安全频频告危的情况下,中国才能感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许多全球性和全国性重大政治问题的应对上才显得自信和从容。

  4 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历史反复证明,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世纪印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调整恢复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现在,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必须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确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方面,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仍是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7.4亿是农民,只有保证粮食安全,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也只有这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忧

 1 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受非农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据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151亿亩,2003年下降到18.151亿亩,短短7年时间减少了1亿亩。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137亿亩,比2003年净减少140万亩,人均耕地下降为1.41亩(2003年人均耕地1.43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0.8亩)。而且,我国耕地面积分布极不平衡,62%的耕地分布在水资源不足全国20%的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38%。虽然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在21-01亿亩,但60%以上分布在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沙化及盐碱严重的西北部地区,且交通不便。加上这几年有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把农业结构的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减粮扩经,将良田改种果树等经济林木或毁田养鱼,有些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过快等,自然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下降。全国耕地中只有不到1/3是可灌溉的高产稳产农田,其余2/3是中低产田,其中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乏氮、磷、钾。从水资源情况来看,农业用水非常紧缺。再加上我国农业节水程度很低,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0.45,而发达国家为0.7-0.8。所以,采取水利和农艺等方面的有效措施,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也十分紧迫。以陕西省为例,2008年全省常用耕地面积为4200万亩,按照常年农作物的复种指数计算,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仅能达到6000万亩左右,比1998年减少了1500多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也由2000年的2.02亩减少到2007年的1.63亩。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二为中低产田,灌溉水田、水浇地面积仅为20%左右。宜耕后备土地资源较为匮乏,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非常有限。同时,作为陕西粮食主产区的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农业生产用水紧张,尤其是渭北旱塬地区农业生产用水极度缺乏。这些具体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

  2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增加45%,粮食增产为60%,粮食消费需求每年需增加40亿千克,呈刚性增长趋势。预计2010年13亿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382千克左右,10年后的2020年14.5亿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将增加到390千克左右,到2030年,人口为16亿左右,按年人均需400千克粮食计算,届时需要6.4亿吨。这种人均粮食需求量加大和人口总数稳定增长,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此外,健康食品来源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不能明显提高;
食品安全需要更多的绿色粮食饲料发展转化蛋、奶、肉。每年我们肉类消费需求要增加80万吨,蛋奶消费也“跨越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多,与绿色革命要求的粮食产量放缓会形成一定程度反差,这也是个重大挑战。

  3 粮食浪费严重,储备量不断下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粮食浪费相当严重。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每年消费用珍贵粮食酿造的酒,相当于一个西湖;
每年中秋节糟蹋的用蛋黄、水果等烤制的月饼,相当于一个小山头。国务院鉴于粮食和食品在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尤其是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的浪费触目惊心,在今年年初曾专门发文要求要移风易俗,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另外,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粮食危机依然十分严峻,世界粮食库存量仅占消费量的15%,我国目前虽然粮食储备充足,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粮食储备量占社会消费量18%的水平,但是同时自给率也是95%,还有一定的缺口。同时,市场经济没有推行以前的广大乡村群众一般将当年生产的粮食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储存起来。只消费前一年的粮食。而新世纪以来,农村群众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储粮意识愈来愈淡薄,据我们随机调查,很多农民不储粮,或粮食储备量很少。

  4 对粮食的需求增加,进口依赖度提高。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不断增加。据测算,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粮食消费总量大体上增加100万吨。另外,随着人们消费结构和生物工业的发展,工业用粮将继续增加,预计年递增2.2%,占粮食总消费的8.0%左右。美国用大量的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生产乙醇,来代替作为能源的汽油。这意味着现在美国生产的玉米全部用于转换汽油还不够,必须每年以10%的增长速度生产玉米,才能满足其目前汽油需求量的20%。巴西主要用甘蔗生产的乙醇约占世界生物能源的32%。我国已成为粮食纯进口大国,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居于世界首位。据海关统计,2008年上半年,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翻倍增长的情况下,我国仍进口谷物、淀粉、豆类1571万吨,比2007年同期增长约3%。去年上半年进口玉米与前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约28%。中国进口菜籽数量也不断增大,由2005年的29.62万吨上升到了2008年的89 63万吨。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5 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分散,科技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沿袭着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也因此造成粮食生产科技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三、保证粮食安全要有硬措施

  面对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的保障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始终把耕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保证现在人均约1.3亩耕地。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1340万公顷,到2010年全国将通过开发整理等方式,补充耕地应达到274万公顷。同时,要采取措施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对耕地的蚕食,限制现有土地性质的转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制度,确保农业用地的用途。

  2 适度发展规模农业。近年来,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为加快土地流转、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层要专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作为规范和激活土地流转市场的桥梁,为群众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关服务工作,鼓励适度发展规模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保证粮食生产逐年增收。

  3 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规模大。见效慢,世界各国政府都重视对农业的投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一直实行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各种财政补贴,补贴资金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部分。相较而言,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但是直接投入仍然相对不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今后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奖励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补贴。

  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确保粮食的增产增收。譬如,我省要充分依托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的平台,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优势,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逐步构建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所以,要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不断扩大丰富水源和土地条件较好地区的灌溉面积,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着力投资治理大河、大江、湖泊,努力完成一批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农田整治,推行沃土工程,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6 建立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预警制度。农业与自然天气的关系紧密相关,干旱和洪水等天灾很容易使脆弱的农业损失惨重,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农业保险替他们分担压力。同时要根据丰年、歉年的区域粮食生产情况,逐步建立粮食生产、需求、储备、市场动态及突发事件跟踪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做到胸有成竹,确保随时有粮可用。

 

推荐访问:汇报 粮食安全 发言 粮食安全汇报发言材料quansheng 粮食安全汇报发言材料quansheng 粮食安全生产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