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合格党员,供大家参考。
党员是党的细胞, 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党员是否合格, 党员素质高低、 质量如何, 不仅直接影响党在人民中的形象和威信, 更涉及党的性质、 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问题。因此, 解决好不合格党员的“出口”问题, 严肃处置那些思想蜕化、 作风弱化、 宗旨观念淡化的不合格党员, 就成为新形势下党自身建设的一项根本性任务。
一、 党员“出口”不畅影响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近年来, 随着经济市场化、 城乡一体化、 政治民主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党员队伍的构成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抽样调查表明, 当前不合格党员大体占党员队伍的 1%- 5%,但每年受到出党处理的只有 1‰- 2.5‰左右, 严重影响到了党员队伍的先进纯洁。
调查表明, 尽管不少人认为“入口”把关不严是党员队伍良莠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高达 71.1%的受访者认为党员退出机制不完善是不合格党员长期滞留在党内, 影响党先进纯洁的最主要因素。
(一)党员“出口”不畅, 导致党性不纯问题难解决, 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受到冲击。
在打通党员“出口”的调查摸底中,我们发现当前对党员党性不纯问题议论比较集中。
一些党员思想蜕化、 理想信念动摇, 对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 一些党员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 忽视了自己作为党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工作生活中丝毫体现不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些党员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淡漠, 忘记了党的宗旨, 不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一些党员缺乏应有的组织纪律观念, 对组织决定、 上级指示不认真贯彻执行, 敷衍塞责, 本位主义严重; 还有一些党员以“好人”自居,对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熟视无睹, 明哲保身, 甚至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对一些错误的东西采取无原则的妥协态度,等等。
这都是党性不纯的表现。
对违法违纪的党员, 都能比较好地依照有关纪律处分方式进行处置, 但是对一些没犯错误却明显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却存在出党渠道不畅的问题。
虽然以上党性不纯现象只是发生在少数党员身上, 但是不符合共产党员标准的成员长期滞留在党内, 必然会影响党员队伍的质量, 影响党群关系以及党在人民心目 中的威信, 甚至会造成一些党组织“讲话没人听, 办事没人跟”, 使得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受到冲击。
(二)党员“出口”不畅,导致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受影响,党组织的信任度与吸引度不断下降。
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税费改革后, 党员生产生活自主性、 独立性不断增强, 特别是市场化、 工业化、 城市化的叠加作用, 党员生产生活的不稳定性、 流动性和分散性更加突出。
调查表明, 近年来农村党员中的“三不”现象(指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 以上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或不交纳党费、 或不做党所分配工作)增多。
“三不”党员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损害了基层党组织的形象。
群众普遍反映:
“有些党员有名无实, 党员会议不参加, 义务劳动不参加, 党费又不交, 还有一点先进性吗? 还像个党员吗? ”一些党员把主要心思放在自己的工作与利益上, 对集体的事很少过问, 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 吃亏得罪人的事坚决不干, 直接导致群众对党员的认可度不断降低。
显然, 不合格党员滞留在党内难退出,导致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受损, 党组织的信任度不断下降。由于这些不合格党员的影响, 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度下降,直接导致农村青年对入党失去兴趣, 党员队伍发展难, 造成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战斗堡垒、 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与政治引领作用难以实现。
(三)党员“出口”不畅, 导致不合格党员难处置, 党员队伍“新陈代谢”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 对于不合格党员的处置,我们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和制度体系。
在党内民主评议时, 由于评议党员合格与否的标准过于原则、 难以量化, 再加上我国是一个熟人社会, 不合格党员表决难通过; 而且相当一部分党组织书记认识有偏差, 存在一种想重视又不敢重视的矛盾心态。
因此, 长期以来, 许多党组织往往是顾及面子不敢动真格处置, 或者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 造成“出口”不畅。
这种代谢能力不足, 长此以往将会危及党的先进性与执政能力。
因此, 打通党员“出口”通道, 构
建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具体办法和制度体系就成为当前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非常必要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
二、 构建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探索
(一)实行亮分制管理。
在农村党员中全面实施以“分层量化、 考评结合、 全程亮分”为主要内容的“亮分制”管理办法。一是分类管理, 量化考核。
根据农村党员年龄、 职务、 身体状况和工作特点, 以村党组织为单位, 将其划分为主职干部党员、 两委干部党员、 在家无职党员、 流动党员、 年老体弱党员等五种类型, 分别设定 10 分、 15 分、 20 分、 25 分、35 分等五种不同的基础分值, 进行分类管理。
同时, 把农村党员在理想信念、 履职承诺、 参与党内事务和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目 标要求, 细化为基本要求、 先锋模范、 消极失责等三大类 24 项考核指标, 进行量化考核。
通过分类管理、量化考核, 把对党员抽象的党性要求变成清晰的目 标要求,使广大农村党员行有目 标、 管有标尺。
二是全程亮分, 严格考评程序。
坚持个人自评与组织审核相结合。
强化党员自我管理, 引导党员按照亮分标准, 随时做好自我亮分, 合理记录个人表现。
强化组织管理考核, 每季度末召开党员大会,支部集中通报每位党员本季度所做的工作以及得分扣分情况, 由组织进行亮分。
根据“亮分制”年度考核得分, 结合年底民主评议情况, 将党员分别评定为先锋型、 合格型和警示型二个档次, 采取不同的奖惩措施。
每名党员一年中得多少
分, 属于哪一类型, 党员一目 了然。
(二)探索界定不合格党员标准。
针对不合格党员标准过于宽泛、 难以界定的问题, 各试点单位按照党章及有关党内法规要求, 结合各自实际,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 将连续两年评定为警示型党员和无正当理由连续 6 个月 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不缴纳党费、 不落实党组织分配的任务, 故意拖延、阻挠集体公益事业和项目 建设, 煽动或带头参加越级上访、非正常上访的, 经多次教育仍不改正等具体情形, 确认为不合格党员,真正实现了不合格党员界定有标准、 处置有依据。对连续两年评定为警示型党员, 根据有关规定, 按照“调查核实情况、 提出处理建议、 听取本人申辩, 支部大会表决、 上级党委审批、 宣布处理结果”等步骤, 对其进行劝退、 除名处置. (三)落实不合格党员教育帮扶措施。
坚持“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对每名不合格党员都落实切实有效的教育帮扶措施, 负责做好不合格党员的审核认定、 教育诫勉、 整改帮扶、 提出处置意见和受理党员申诉复查等工作, 使不合格党员教育转化工作有主体、 有平台; 对不合格党员实行申诉复查、 谈心谈话、 集中学习、 书面诫勉、 联系帮扶“五段法”整转, 增强了党员教育帮扶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完善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
贯彻落实“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方针, 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 是一个政治性、 政策性
很强的问题。
建立健全包括评议评定、 审核审批、 教育诫勉、整改帮扶、 申诉复查等在内的五项机制, 使过失党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对那些问题严重、 屡教不改的落后分子坚决清除出党员队伍, 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上虞市对不合格党员采取“民主测评、 分析调查、 评定档次、 党员表决、组织处置、 谈心谈话、 反馈申诉”等七步流程, 确保处置事实清楚、 定性准确、 程序严密、 党员认可、 群众满意。
(五)试行处置不合格党员票决制。
尽管通过“亮分制”和不合格党员标准的界定等一系列举措, 能够较为客观、 准确地确定不合格党员对象, 但由于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 存在着浓厚的“人情因素”、 “从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导致许多人包括村党组织书记在处置不合格党员时思想上有顾虑、认识上有偏差, 认为抓这项工作费力不讨好, 怕得罪人, 实际造成许多党组织往往顾及面子不敢动真格处理, 人为造成“出口不畅”。
就以推行处置不合格党员票决制为突破口, 来破解和完善党员退出机制。
就是在处置不合格党员过程中全面推行“一人一票”的无记名投票表决, 以“票决制”代替“举手制”, 通过票决的“程序民主”来推动“结果民主”,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党员因顾及面子或怕报复而违心举手的问题。
不 合 格 党 员 退 出 机 制
东滩村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