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制建设(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政治建设:
法制建设
2006 年 由“开门立法” 谈起——如何理解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什么关系?
当前建设法治社会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 0 0 6 年3 月2 0 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 》, 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1 4 万多条修改意见。
参与提出意见的, 既有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 也有普通市民甚至农民工。
他们提出的不少意见, 都很有见地和价值, 受到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开门” 征求意见, 这么多的群众纷纷提出建议,本身就有力地说明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在不断增强, 我国法治社会建设正在日益深入。
什么是法治, 什么是法治社会?
“法律是根高压线, 谁碰上它谁触电; 法律是个守护神, 惩罚犯罪护好人。” 这句话道出了 法治的重要作用。
“法治” 这个词, 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可以说人们都耳熟能详。
但法治的内涵, 却并非三言两语就能道清。
顾名思义, 法治即“法的统治”, 一般来说就是指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略的实施。
法治社会, 是指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得到公认并得以实行的一种社会状态。
具体来说, 法治社会的特征是, 法律在全社会获得极大的权威性, 法律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对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能进行有效管理。
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生活中, 我们也会经常遇到“法制” 一词, 法制与法治既有联系, 又有本质的区别。
一、 两者的区别:
法制, 是各种法律制度的统称, 它只是一种制度工具, 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的国家中。
法治, 指依法治理, 这里的“法” 不是一般的“法”, 而是反映了一种价值目标与人文关怀, 追求公平正义, 保障自由和民主权利的价值观、 原则和精神。
因此, 法治只存在于民主国家中。
二、 两者的联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要实行法治, 必然要求完备法制, 加强法制建设。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
在封建社会, 实行的是人治, 即帝王、 君主或独裁者用道德教化、 个人权威的方式治理国家, 推崇君权至上, 维护专制体制。
在封建人治社会, 虽然也有法律, 但法律并不重要, 有时是可有可无的, 权力尤其是君权不受制于法律, 不对法律负责。
法治也是有阶级性的。
法治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 法治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发挥了 积极作用, 但从本质上讲, 它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 是维护少数人对多数人统治的权力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法治是最大多数人民意志的集中反映, 是迄今最先进的法治形态。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法制建设, 但后来由于受“左” 的思想的影响,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 使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1 9 9 7 年,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基本方略, 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迈入一个新阶段。
我们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 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 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工作, 在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什么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清醒把握国内外形势、 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法治, 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又是一个根本保障。
首先,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 并不是一团和气、 没有秩序的社会, 也不是没有利益和矛盾冲突的社会, 而是秩序得到规范、 矛盾得到化解、 冲突得到弥合的社会。
从本质上说, 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的社会。
只有通过法治建设, 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保障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次, 和谐社会内涵丰富, 涉及方方面面的任务, 都离不开法治。
比如, 民主离不开法治, 没有法治保障下的制度安排, 民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公平离不开法治, 无论是权利的公平还是机会的公平, 无论是规则的公平还是结果的公平, 都需要法治的保障,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诚信离不开法治,
没有法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之心就无法真正培养起来。
安定离不开法治, 没有法治的强制约束, 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安宁的社会生活秩序就建立不起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离不开法治, 没有完善的环保法规和有力的环保执法,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往往就会落空。
特别是在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 0 0 0 美元向3 0 0 0 美元跨越的这个“坎” 上。我们一方面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也进入了 一个矛盾多发期,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 更突出。
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改革日益触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从根本上遏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任务还很艰巨, 等等。在这种情况下, 加快法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法治是化解矛盾、 保持稳定、 促进和谐的一剂良药。
作为一种社会调控的主要方式, 法治明确规定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提供合理公正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有效方法。
为求和谐,必行法治, 有法治才有和谐。
我们建设法治社会, 实际上就是在建设和谐社会; 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同时也就是在推进法治建设。
当前建设法治社会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立法工作得到加强, 初步形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执政不断推进, 正在向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迈进; 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进展, 司法机关的司法能力逐步提高; 顺利完成4 个五年普法计划, 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人大于1 9 8 2 年修改了宪法, 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 0 0 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2 0 0 多件关于法律问题的决定, 国务院制定了6 5 0 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 7 5 0 0 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6 0 0 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建成, 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同时, 健全立法方式、 实行民主立法有了 新进展。
2 0 0 5 年7 月, 《物权法(草案)》 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2 0 0 5 年9 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历史上首次立法听证会, 就《个人所得税法》 修改听取社会建议; 2 0 0 6 年3 月, 《劳动合同法(草案)》 也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但同时也要看到, 与经济、 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 法治建设在一些方面还相对滞后, 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不足。
比如, 有些领域还无法可依, 有的法律法规质量不高, 存在法律部门化和滥用行政权力现象, 司法不公与司法腐败现象群众反映强烈, 等等。
对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有力措施逐步予以解决。
当前,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力实施“十一五” 规划纲要, 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的步伐,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 生动活泼、 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近年来我国依法行政方面的进展 2 0 0 2 年1 月, 政府有关部门第一次举行全国性的行政决策听证会, 至今各地举行的各类听证会达数千次。
2 0 0 2 年到2 0 0 4 年, 国务院分三批宣布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 8 0 6 项。
到2 0 0 4 年年底, 国务院部门的审批事项已减少5 0 . 1 %。
2 0 0 4 年3 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颁布, 提出了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2 0 0 4 年7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施行, 确立了行政许可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
2 0 0 5 年2 月,《国务院工作规则》 公布, 充分体现了科学民主决策、 依法行政和加强行政监督的民主精神。
2 0 0 5 年5 月,《信访条例》 重新修订后开始施行, 保障了公民的申诉和检举权利, 强化了政府信访工作的责任。
没有法律, 就不会有法治。
因此, 首先必须完善立法。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 从法律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保障公民权利、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规范社会建设和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
建立健全立法公开征求意见和听证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调查研究制度。坚持“开门立法”、 集思广益, 完善公民参与立法的制度和程序, 提高立法的质量。
政府行政权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承担着调整社会关系、 平衡社会利益、 整合社会资源、 维护社会秩序的多种功能, 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实现有着最广泛、 最直接的影响。
因此, 推进法治建设, 必须规范与制约政府行政权力。
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坚持严格执法、 公正执法、 文明执法, 建设法治政府,建立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 使各级行政机关做到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 既不失职, 又不越权。
有句格言说:“立法易, 司法难。” 法律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根本措施, 司法是法律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 以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
点, 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 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 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 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 促进司法公正。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伟大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
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 执法为民、 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体现了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理念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 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 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方向。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呢?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体现的本质要求 一是必须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是必须反映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三是必须反映和坚持党的领导。
四是必须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五是必须反映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
六是必须反映和坚持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
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 广泛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 用正确的法治理念统一思想,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进行法治理念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是基础。
从1 9 8 6 年开始, 我国开展全民普及法律知识教育, 已连续实施了4 个五年普法教育, 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法制宣传教育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五五” 普法规划已经制定和开始实施。
要按照这个规划的要求,认真落实好各项任务, 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千秋大业。
只要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 一个人人知法守法、 处处法治昌明的社会就一定会到来!
“五五” 普法规划的主要任务(2 0 0 6 —2 0 1 0 年)
(一)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
(二) 深入学习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 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 深入学习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
(五) 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
(六) 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 大力开展依法治理。
(七) 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深度阅读 1. . 胡锦涛:
《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 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 0 0 4年9 月1 6 日。
2. 温家宝:《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 0 0 4 年7 月5 日。
3. 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求是》 2 0 0 6 年第1 2 期。
4. 《中央宣传部 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
相关链接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对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进行研究部署》,《人民日报》2 0 0 4 年3 月1 9 日。
2. 人民日报评论员:
《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