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生态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调研报告范文 4 篇
五城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明确提出,推动创新之 城、产业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好人之城“五城建设”, 打造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是推动“三年夺冠”的有力支 撑,是驱动跨越发展的壮大动力。按照地理位置优势,我近 期围绕生态之城建设,以“抓好园林城市创建、发展生态农 庄、打造城南绿肺“为主题展开调研。
一、大体情况 办事处地处南部,华北油田腹地,面积平方千米,辖 12 个行政村,11000 人口,耕地万亩。农业以传统种植为主, 产量较低。自“百日攻坚“以来四旁植树 35000 棵,种植林 木苗圃共计 1020 亩。
辖区内新拓宽了绕城线将全线动工,交通环境取得改善。
新建和两个游园,优化了居住环境,增加了城市品味。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绿化不够,在新建道路、通村路、村落周围绿化不 足,种植树木密度不够,没有形成绿树成荫的效果,分道路 双侧土地袒露。
(二)垃圾乱倒现象。办事处各村实现了“村搜集、处转 运、市处置”垃圾处置长效机制,可是部份村民卫生意识不 强、部份企业乱扔乱倒,存在部份路段、坑边有垃圾堆积现 象。
(三)污水沟多。辖区内有尹丰渠、花草渠、柿庄渠等多 条沟渠,主如果油田生活污水和雁翎工业园区污水排放,沟 渠内水质乌黑,气味难闻,群众多用渠内水浇地,造成二次 污染,群众意见较大。
(四)耕地疏于管理 农人种地踊跃性低下,农人以为,种地只能实现知足大 体的粮食需求功能,不能实现发财致富的目的,由此致使许 连年轻人或能流动外出的农人都不肯意种地,并给种地贴上 一种“划不来”的标签,劳动力流失严重,大部份农人只种 植一季玉米,不种植小麦,冬春天节大片土地荒置。
三、采取办法 (一)发展生态农庄,集约利用土地 办事处结合实际环境、农业结构等特点,充分挖掘区位 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养殖,踊跃 引进休闲项目,建设集农业生产、放牧养殖、休闲娱乐于一 体的复合型生态农庄。
一是生态种植基地。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利用现代农业 技术,将占地 40 亩的季家铺村葡萄园扩大种植规模到 300 亩,在柿庄新建占地 200 亩紫谷伊甸生态农业采摘园,与柿 庄东村占地 200 亩的冬枣基地和蔬菜基地串联起来,形成复 合生态种植基地。着力传播枣知识和葡萄酒文化,吸引市民 前来,可在园内开展观赏、采摘、挖掘、参观、科普知识讲
座等活动。
二是生态养殖牧场。三联物业,现有良种马 200 匹,鸡
XX 只,大耳山羊 XX 只,可向北流转土地 300 亩,扩大规 模,建设第一个跑马场,发展高雅休闲娱乐,种植林木,林 木下发展生态养殖业,养殖柴鸡、野兔等,可开展喂养、放 牧、骑马、狩猎等活动。
三 是农业文化娱乐园。即将必然面积的土地计划为景 观区、生产区、消费区、休闲娱乐区,开展公园式的农业休 闲活动,开展观赏、划船、垂钓、采摘、烧烤、餐饮等活动。
办事处谋划在白坟村北可利用土地 400 亩、水塘面积 100 亩,太平庄村北及铁路以西、津保路双侧等 600 亩土地,通 过引进公司进行合理计划,种植观赏性植物,优化垂钓环境, 兼具美观性和效益性,达到综合效果。
(二)绿化工作 配合园林城市创建,做好“八大家”公园用地工作。在 各村骨干路双侧种植常绿树木,在太平庄村北、铁路输油支 线南、北通村路双侧约 500 亩地块,村南通村路东侧、京九 铁路西侧约 300 亩三角地块打造绿化景观带,种植林木、油 菜花、油葵等植物,充分发挥景观观赏、隔音除尘、防风阻 沙之功能,打造“城市绿肺”修养周边,改善环境。
(三)完善垃圾处置。各村完善垃圾处置长效机制,对建 筑垃圾、农作物垃圾等定点寄存、按期清理。向村民普遍宣
传垃圾分类,不乱扔乱倒,保护干净整洁的生态环境。
(四)沟渠污染治理 全市尽快启动雨污分流,控制排污源头,对污染沟渠进
行清淤。坚决治理污染企业,取缔辖区内全数高污染企业, 增强企业技改,淘汰掉队产能。鼓励企业加速技术改造,引 进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高附加值精细工业。
推动“生态之城”建设,主要做好“绿和水”的文章。
在不断扩大绿量的同时,咱们要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让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 聚效应,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融、生态与经济的互惠共进,助力“五城一村”建设,为 实现的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新华乡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生态调研报告范文(2)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乡依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美 丽腾冲”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工作要求,采取了开展林业三项 清理整治行动、从严增强林木采伐管理、砖瓦窑综合整治、 非法采砂采石采矿综合治理、水污染综合治理、全民控塑工 程、“四清两拆”村容村貌整治、绿化荒山等办法,全面推 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半年来,笔者通过认 真调研分析,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了新华乡在开展生态 文明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新华及友邻乡镇在此后开展生态文
明建设工作中所有帮忙。
一、新华乡概况 新华乡位于腾冲县南部,距离县城 56 千米,地处东经
98°48′,北纬 24°45′,东与蒲川相邻,南与龙陵县河头乡隔 江相望,西部和北部与梁河县小厂、平山乡交界,全乡东西 宽千米,南北长 16 千米,因地形地貌周围群山围绕,形似 灶上的铁锅,又名“小蒲窝”。全乡国土面积 122 平方千米, 辖 11 个村委会、88 个村民小组,XX 年末全乡总人口 17350 人,农人人均纯收入 5048 元。新华地质构造复杂,座落在 著名的新生带火山区,境内多山,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将全 境分割成南北走向的山间盆地、河谷。坝区占全乡总面积的 4%,山区和半山区占 96%,全乡最低海拔 930 米,最高海 拔 2250 米,平均海拔 1290 米。新华境内大部份地域属亚 热带多湿气候,具有明显的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特点,由于 海拔高差大,形成具有地热河谷热区气候又有温凉带气候的 立体气候特点,适宜种植茶叶,热带经济作物。
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动情况及主要做法 按照县委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新华乡党委政 府主要领导迅速行动,组织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围绕天蓝、 地绿、水清的整体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实施方案,生态 文明建设工作取得快速有效推动。
(一)从严增强丛林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执行丛林采伐限
额管理制度,降低丛林采伐限额,控制商品材采伐。执行林 木采伐“七个不准”制度。一、山林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不 准采伐;二、天然阔叶林、封(禁)山和保护区不准采伐;3、重 点公益林区不准采伐;4、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单位不准采 伐;五、林政管理混乱、乱砍滥伐突出的村未整改之前不准采 伐;六、公路两旁、江河两岸、水库周围及集镇面山不准采伐;7、 征占用林地未取得林地审核同意书的不准采伐。
(二)实施绿化荒山行动。围绕“生态立县”战略,进一 步实施好退耕还林巩固、封山育林、防护林体系等重点工程 建设,扎实推动造林绿化工作,落实绿化荒山行动办法。20xx 年计划新植油茶 1181 亩,美国山核桃 503 亩。补植美国 山核桃 100 亩。抚育油茶 XX 亩,泡核桃 3000 亩,美国山 核桃 1000 亩;新植用材林亩,实施丛林抚育 500 亩,封山 育林 1000 亩;组织义务植树万株,建义务植树样板 50 亩。
到 20xx 年末使全乡林业用地面积达到万亩,其中:用材林 达 10 万亩,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万亩(泡核桃 2 万亩、油茶 万亩),丛林覆盖率比去年增加个百分点。目前正在组织实施 夏日造林工作。
(三)强势推动林业三项清理整治行动。及时召开专题会 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行动方案。一是在全乡范围内 开展了对无证木材加工企业的摸底调查及清理整治工作,对 全乡 12 个无证木材加工厂发放停工并限期拆除厂房机械设
备的通知书,组织力量对拒不执行的加工厂进行强制拆除, 截止 7 月 10 日,全乡 12 个无证木材加工厂的厂房和机械已 全数拆除,工作进度在全县名列第一;二是开展野生树木非法 移植清理整治,对全乡 26 株非法移植的野生树木进行逐株 记录造册、编号拍照归档,全数纳入乡林业站的管控当中; 三是拆除摧毁废弃加工柴炭旧窑,避免非法烧炭死灰复燃。
(四)增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古树名木被称为绿色文物、 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无价至宝,也是一个地方 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腾冲气候温润,适合树木生长, 散布着大量古树名木。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古树名木 54 株(其中县级保护 26 株、乡级保护 28 株),主要有柞木、柏 树、香樟、香叶树、黄果树、大青、榕树、桂花等树种。为 增强古树名木保护,实行村民许诺保护、村级记录保护、县 乡挂牌保护的方式,对全乡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保护。
(五)开展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在全乡范围内组织 开展了大规模水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一是对全乡 12 个非法 采砂采石点采取直接取缔办法,目前所有非法采砂采石点清 理工作已完成;二是开展河道污染治理,组织机关干部、学生、 群众对乡内的主要河道里的垃圾进行清理打捞集中处置,对 河道两岸进行绿化打造。
(六)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围绕“美丽乡村”建设, 依托开展“四清两拆”活动,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扶持、群
众参与的方式,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踊跃探索 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模式,乡内投资在各村修建了垃圾集中处 置池,在集镇及周边村组设置了垃圾箱,争取环保项目建设 了自燃式垃圾焚烧炉,通过前期观察,达到预期处置效果, 符合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实际。
(七)开展砖瓦窑清理整治。结合 “新华乡生态环境专项 整治行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腕,以疏堵结合 为原则,对大体农田保护区、公路沿线、乡村集镇计划区内 的砖瓦窑一概取缔,从头选址计划建设轮窑,研究能源替代, 并做好土地复垦工作。
三、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群众生态 保护意识的薄弱是群众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精神原因; 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是引发群 众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的重要物质因素;良好的农村公共基础 设施,有利于培育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生 产行为;因地理环境因素的限制和村落建设的不合理性,严重 影响了村容村貌,浪费了许多生态资源,也增加了生态文明 建设的本钱。
(二)基层执法疲软致使打非治违工作底气不足。乡镇基 层站所执法权限范围较小或毫无执法权,加上执法人员少, 直接致使在冲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时底气不足,冲击效果不
明显,震慑作用不强。比国土所为例,在查处非法采砂采石 行为时,按部门职权只能是以下方停工通知的方式告知当事 人停止其非法行为,无惩罚或采取强制办法的权限,而违法 行为人则毫不畏惧。
(三)一刀切致使在执行县委政府决策时存在误差。个别 部门和地方因急于达到治理目的,从严增强管理,在执行县 委政府决策时实行一刀切,如:停止一切采伐指标的分派及 林木采伐活动,停止木材运输手续的办理,停止一切沙石的 开采活动。这与县委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符,也 不符合相关行业生产规律。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树立生态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目标是实 现人居环境良好、空气质量清新、自然生态大体平衡。生态 目标的实现, 要求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减少向自然环 境排放污染物, 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 所 有的生产生活活动都要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不出现 过冲现象。新华乡地处腾冲南部乡镇,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整 体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要实现生态目标, 就必需加速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同时不能再走“先利用后保护”、“先污染后 治理”的老路。这就要求咱们在某些情况下限制、改变或放 弃现有的一些经济发展手腕或方式,宁可捐躯眼前经济利益, 也要实现生态目标。
(二)增强政府引导,改良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 对人类而言, 是一种崭新的理念。对人类的价值观念、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人类需要对原有 的传统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调整和改 良。这种调整和改良, 从政府的层面上讲, 没有政府的强有 力领导, 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 显然是做不到的。政府重视 和引导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壮大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 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浩大的系统工程, 而不是 在短时间内通过尽力就可以顺利得以实现的, 它涉及到经济、 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一路关 心和参与, 全社会成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咱们可以用 好用活法律法规,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计划, 进行普遍的宣传 和教育, 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企业与公众在政府的引 导下, 依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
(三)增强制度建设,成立健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 章制度。制度是区域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软约束, 有效 率的制度增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无效率的制度抑制乃至阻碍 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 过制度创新, 可以改变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制度约束。历 史经验表明, 不同国家、地域之间在发展中存在的庞大不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地域的制度安排。同理, 制度安 排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经济政策制
度的成立与实施不仅可以极大地鼓励那些率先实行低消耗、 低污染的经济行为, 实现资源环境的有效配置, 鼓励新技术 的开发和应用; 同时还可以迫使经济个体不能不放弃传统的 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行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 应 通过深化改革, 慢慢成立和完善基于市场机制的增进生态文 明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 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类政策工具, 以 增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动。
(四)推动生态化转变, 成立生态型生产体系和消费模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 踊跃推动五大生态化转变。一 是观念生态化转变。从传统的“人类自我中心思想”、“征服 自然”等观念, 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念转 变; 在全社会宣传、提倡和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经济观、 生态政治观和生态科技观等生态文明观念。使全社会从思想 上接受生态文明新观念, 将生态文明观念付诸于各项经济社 会活动中, 把生态文明观念贯穿于各类发展战略、发展计划 和政策制定的全进程。二是产业生态化转变。在产业发展模 式上, 从传统的资源高消耗、环境污染破坏的粗放发展模式 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化集约发展模式转变。产业发 展尽可能依据产业自然生态有机循环机理, 成立形成产业组 织生态链网关系, 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彼此结合 优化, 使资源取得充分的循环利用、节约利用, 废弃物实现 零排放, 环境取得最好保护。三是生活生态化转变。在生活
方式上, 从人类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掠夺和无控制地消费向弱 化物质财富占有与追求的简约生活方式转变, 以适当的、极 少的物质资源消耗, 最小的自然环境污染破坏, 取得最大的 精神文化财富, 取得最健康的身心发展, 谋求精神化生活方 式与物质化生活方式和谐, 实现人与自然共居一体, 彼此包 融。四是文化生态化转变。在文化宣传上, 要大力增强生态 教育和宣传, 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深切人心, 使社会 公共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 树立起生态文化意识, 提高社 会公共对生态文化的认同, 增强社会公共对自然生态环境行 为的自律, 促使社会公共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 义务。文化发展上, 要尊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给予文化 以生态建设的含义, 尽力形成避免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 园、绿化环境的社会文明新风尚。五是环境生态化转变。在 资源开发模式上, 从无视、轻忽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的环 境破坏性资源开发向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相协调的资源开发模式转变。资源开发建设活动始终维持在 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进程取得最大限度 地保护。生态型生产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推动生态 文明建设, 最重要的是要推动产业的生态化转变, 成立资源 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 成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 低污染的, 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彼此协调的生态 型生产体系。
在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消费是整个经济循环链条的 最后一个环节,所有的生产都是为消费准备的,生产的目的 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只有消费需求的增加,才能 有商品的市场需求,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缘,才能保证社 会稳定,从而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 单单与消费水平密切相关,生态文明建设仍是一种文化观念 和价值取向。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踊跃推动生态消费模式 的成立。通过增强生态消费理念的教育宣传,在全社会树立 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人与自然彼此平等、彼此依赖的消费价 值观,踊跃提倡绿色消费、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健康消费、 科学消费、环保消费、减物质消费、文化和功能性消费,摒 弃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破坏性消费、透支消费和“一次性 消费”的生活方式。通过政府主导,制定相关鼓励增进生态 消费的鼓励政策和机制,正确引导消费走向,形成生态消费 时尚,使生态消费观念慢慢形成并转化为直接的消费需求, 慢慢成立起有利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可持 续的生态消费模式,在消费环节实现资源的最大量节约,污 染物的最大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最小。最终实现由注重单 一的物质消费向多元的减物质化的文化功能性消费转变,由 注重自然资本密集型的消费转向技术、知识和服务密集型消 费。
深圳光明新区低碳生态工作调研报告生态调研报告范文(3)
深圳光明新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坚持政府引领、计 划先导、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在低碳生态建设 上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成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 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国家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 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 试点园区”等五个国家低碳生态建设试点。
一、低碳生态计划规制 一 是 坚 持 低 碳 生 态 计 划 引 领 。《 深 圳 光 明 新 区 计 划 (XX-2021)》中融入低碳生态理念,以生长边界管理和 tod 模式引导紧凑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结合公共交通进行 城市中心体系布局,分级配置公共服务,并进行开发强度管 理,引导城市更新和生长。XX 年,《深圳市光明门户区发展 单元计划》将低碳生态目标列入门户区发展的整体愿景,打 造“深港创新节点、光明绿色门户”。
二是配套编制低碳生态专项计划。前后编制了《光明新 区综合交通计划》、《光明新区慢行交通专项计划》、《深圳市 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详细计划》等综合交通、再生水及雨洪利 用、综合管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多方面的 40 多个“绿 色”专项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光明新区“绿色建 筑示范区”建设专项计划》。
三是出台绿色新城建设全方位指标体系。编制出台了 《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行动纲领和行动方案》1+6 文件,
制定了“绿色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肯定生态环境友好健康、 经济发展高效有序、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三大类指标,共计 30 项。以深圳市政府规章形式,发布了《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 设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管理办法》两个文件,为 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强制性办法。
二、低碳生态计划实施 一是低碳生态指标控制。提出各类计划实施与评估指标, 构建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作为指引计划方案的依据。将针对 空间落实的指标作为实施性指标,其可通过系统计划进行量 化分派和具体的空间落实,并用于计划管理与实施建设。
二是低碳生态空间控制。将低碳生态发展目标与策略以 空间系统计划的方式,转化为法定计划的形式,提出详细计 划层面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腕和指标,其一方面可真正落实 到物质空间上,另一方面为计划管理提供核心技术管理依据。
三是低碳生态实施控制。通过结合现有法定计划及审批 管理平台,总结地块低碳生态实施要点并落实到地块空间, 且低碳生态要点的选择与法定图则的审批方式相匹配,用于 地块的审查与审批,将低碳生态计划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方 式。
四是低碳生态实施要点的法定化。以指标体系控制、空 间控制和低碳生态实施要点为控制要素,将控制要素整合为 “四表二图”(即低碳生态指标体系表、子单元低碳生态计划
要素表、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项目低碳生态设计要点表、开 发项目低碳生态审批要点表、低碳生态计划图表、低碳生态 控制图则),成立计划管理控制功效与平台,其中,“四表” 为可考核、可操作、可控制、可实现的生态控制要点,“二 图”作为项目管理与审批的工具。
三、低碳生态建设 (一)海绵城市 早在 XX 年,深圳光明新区就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通 过创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 和增强基础研究和国际交流,低影响开发模式在深圳慢慢开 展研究和实施。
一是计划先导。早在 XX 年深圳光明新区将低影响开发 理念融入城市区域开发中,编制了《深圳市光明新区雨洪利 用详细计划》,提出将建设项目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的计划设 计审查纳入建设项目管理体系。尔后又编制了《高铁光明城 站低影响开发详细计划》等专项计划,引导低影响开发模式 的应用。二是示范引导。XX 年起,深圳市政府与住房城乡 建设部开始推动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的创建 工作,编制完成《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 整体工作方案》。XX 年 9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光明新区列 为全国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截至 XX 年 8 月, 已完成 18 个政府投资的公建、道路、公园、水系湿地等低
影响开发示范项目。
三是制定标准规范。在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
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XX)的基础上,深圳编制了一系 列关于低冲击开发的地方技术规范,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 规范》、《深圳市再生水、雨水利用水质规范》、《深圳市低冲 击开发技术基础规范》等,同时,深圳光明新区出台了《深 圳市光明新区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计划设计 导则(试行)》。
四是完善政策法规。总结示范工程经验,出台《深圳市 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计划设计导则实施办法 (试行)》,将低影响开发指标纳入土地出让和 “一书两证” 的计划管理环节,引导同步计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低影 响开发设施。
五是开展基础研究。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 成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低影响开发城 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基础研究与示范基地。
(二)综合管廊 深圳在全国率先制定一路沟规模化、网络化的建设目标。
目前,深圳光明新区已建成千米,其中华夏路一路沟工程已 于 XX 年 8 月进入运营管理阶段。
一是计划引领。XX 年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增强宝安 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市政设施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
加速推动综合管沟和市政管廊计划建设。同年,深圳市计划 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开始组织编制《深圳市一路沟系统布局计 划》。
二是完善组织协调。光明新区成立了由管委会领导,发 改、计划、建设、城管和相关市政管线营运部门一路参与的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领导小组,并肯定由新区建筑工务和土地 开发中心作为建设主体具体负责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
三是推动设计创新。创新市政设施全寿命周期本钱理念, 既从短时间动身,又注重久远计划,同时还注重与城市地铁、 道路新改建、地下空间开发、旧城整体改造等大型城市基础 设施整合建设,有效降低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本钱和对 城市景观的影响。
四是制度保障。出台《光明新区一路沟管理暂行办法》, 实现统一计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明确建设、管 理和利用方的相关职能、权限和责任,并成立起一路处置事 务的协调机制。
(三)绿色建筑 深圳光明新区以政府投资项目为冲破口,由点、到线、 到面全面推开,成为全国已评定和在建绿色建筑最多、最大 的绿色建筑示范区。
一是计划先行,控制引导。发挥城市计划在推动绿色建 筑实施进程中的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在土地出让前先通
过编制法定图则、详细蓝图和城市设计等控制、引导绿色建 筑的实施。
二是强制实施“绿色建筑”审批。光明新区规定所有建 筑必需通过绿色建筑前置计划审批,建设全进程监督,如土 地出让配备绿色建筑相关指标条件、计划方案审批严格依照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实行、项目报建依照绿色建筑要求控 制、施工阶段严格依照绿色施工监管等。大力增强政府引导, 对所有政府投资项目、中心区内社会投资项目,100%强制 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三是推动绿色建筑技术进步。引进专业公司从事高科技、 高投资绿色工程建设,利用专业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材优势、 资金优势,降低绿色建筑建设投资本钱,提高工程实施质量 和效益。据统计,在已实施的光明绿色建筑项目中,100% 依山就势进行计划设计,打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小区环 境;90%的配套宿舍、79%研发厂房采取底层架空绿化形式, 解决厂区通风、减缓热岛效应;85%的项目充分考虑集约用 地;100%项目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屋顶隔热等手腕,提高 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75%的项目设计了太阳能发电 或太阳能热水系统和 led 光伏小区照明系统;100%项目采用 了节水器具和设备,并通过采用透水地面、绿化停车场等提 高地面渗透率。
三严三实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业调研报告生态调
研报告范文(4) “十五”以来,地域农业生产以农人 增收为核心,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 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较好形势。XX 年地域农村经济总收入 亿元,较 XX 年增%,年均递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3098 元,较 XX 年增%,年均递增 %,呈现出增产与增收同步、 质量与效益同增、改革与发展同进的新局面。
地域农业生产方面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应该是 比较早的行业,早在 80 年代就开始回收农膜,最近几年又 将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引进、推行,并开展高标准节水浇灌项 目,大力提倡减少农药、化肥利用,推行农家肥、沼肥等有 机肥,发展无公害和有机绿色优质特色产品。
一、地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一、沼气发展,成效突出 阿克苏地域户用沼气的发展自 XX 年开始试点以来,通 过 XX 年和 XX 年的稳步推动,户用沼气已经初具规模,已 经建成 8000 多户,今年在地域增加 3000 户的投资,地域 8 县 1 市都有了沼气项目,累计户数达到万户左右。它的发展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单从保护植被来看,若是依照地域 万 户计算,减少万吨/年林木或树根的砍伐,相当于 7 万亩林 木的常年生长量,保护林地 13 万亩;每口沼气池每一年可提 供 1 万千克优质沼肥,可知足 2--3 亩农田的用肥量,可使 4 万亩土地提高肥力,增加负熵。有利于增加农人收入,一
口沼气池可以节省燃煤 2 吨/年,依照 300 元/吨计算,节省 600 元 /年,若是用沼气灯照明,依照 1 灯/户计算,每一个 月可以节省电费 4 元左右,每一年按 10 个月算,每一年可 省电费 40 元,若是把沼液用于施肥即可以增加植物水分和 肥力又可以起到防治病虫的作用,沼气项目在地域实施以来 取得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结合“三改”,达到了 农业生产无害化、生活环境优美化和农村能源利用持续化的 目的,减少了流行病和传染病的传播。
二、地膜回收,环保增效 地域地膜的利用量每一年以 5%以上的速度递减,而残 膜的回收率每一年都高于 85%以上。去年对地域 239 个村 的 8959 亩土地的调查中发现地膜亩均残留量为千克,比 XX 年减少千克。
3、秸杆还田,增强肥力 秸杆还田主要集中在棉花大户上,大体占到棉花播种面 积的 1/10 左右,大约有 20 万亩,其他秸杆大体不直接用于 还田,先用作牲畜饲料再投入沼气池,最后还田,达到了改 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的效果。
4、节肥节药,保护生态 近几年在地域的重视下,肥、药的用量逐年减少,生态 环境慢慢取得保护和改善。XX 年全地域利用农药 414095 千克,亩均千克;化肥 268892 吨,亩均千克。主要原因是推
行了生物防治和灭害灯,充分利用有机肥。
五、推行农家肥,发展无公害农业 XX 年地域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万亩,累计认证无公
害基地 49 个,面积是亩,在今年的备耕中发现农家肥的利 用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增幅为 7%以上。
六、高标准节水,利国利民 近几年各县均实施了高标准节水项目,此项目主要实施 的是渠道防渗与农作物的喷灌、滴灌,既合理有效利用了水 资源,又节约了产品本钱。
二、农业生产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假想 一、在农、林、牧、渔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各行业中每一生产环节,进行有效循环,促使 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约、循环的目的。
二、成立城市农业生态园 阿克苏市的“生态农家”已有了开端,在“生态农家” 里集钓鱼、参观、品尝农副产品为一体,其生态功能、旅游 价值、饮食服务价值均有表现,增强了对城市土地、水资源 的有效保护,是城市循环经济中一道亮丽风光,很受消费者 欢迎。
3、探索与成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立体种植是在同一单位面积或区域土地(水域)内成立的 多种生物互利共生的优化组合整体系统,它巧妙地组成农业
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成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 各类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和有效资源, 达到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 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 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阿瓦提的大芸生产就是一个 互利共生的典范。
4、加速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的发展步伐,培植农 业循环经济载体
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一 是弄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 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计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 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锁的园区 内,发挥“榕树效益”,实现有害污染物主要在园区内的闭 路循环再利用; 二是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以 wto 准则为依据,大力推动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 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五、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实现粗放农业向 精准农业的转变
首先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维持和提 高我地域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和单产能力,处置好农业结构调 整、农人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其次进一步伐整优化农业结 构,加速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
益;第三做好农业研究和农技推行工作,如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技术的推行和应用,立体套种技术等配合滴灌技术,节水技 术,慢慢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业大区的具体办法 一、增强组织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观,知足人们日趋增加的物质、文化、身体健康和对美好生 存环境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和农业循 环经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的熟悉,增强责任感 和使命感,把保护生态资源与发展经济摆到同样重要的地位, 增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注入活力, 成立鼓励政策与机制,制订奖惩处法,大力推行许可制,要 利用各类手腕,开展生态环境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提高 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循环意识。
二、增强科技投入,以科技创新增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培育高产、 优质、多抗和绿色安全的动植物新品种,成立农业科技投入 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研究,成立生 态循环农业技术孵化基地,开发高产高效的立体种植技术、 养殖技术、加工技术、施肥技术、土地持续利用技术、病虫 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农村清洁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农业 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污染物净化处置技术、无公害产品生产
技术、转基因技术、信息技术,树立生态也是生产力的观念, 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3、科学计划,因地制宜,探索和选择农业循环经济模 式
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地域的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制订出 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农人增收,有利于保护和 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高效和多层次利用的循环农业计划。
把成立与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行农业清洁生产, 以开展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 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物生产作为重点,推动农业循环经济 的发展。充分发挥各县(市)的资源优势,选准发展路子,成 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弄好无公害原料生产基 地建设,踊跃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依照 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物、 有机食物生产,打响“生态牌”、“绿色牌”、“特色牌”和“民 心牌”,争创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创汇能力,提高 农产品商品率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4、加速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 制定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 企业和个人必需履行循环型社会的义务,一方面通过政策调 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
有利可图,形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 另一方面成立和完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 系,成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遵循谁利用谁补偿、谁 损害谁付费和有利于一路发展的原则,成立起使污染者治理、 受益者补偿的机制。
五、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成立和完善绿 色消费体系
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 意识,成立起循环农业绿色消费体系,政府应加速制定农产 品绿色采购制度,成立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期开展农 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对 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 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快速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 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循环农业建设资金投入 循环农业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 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把农业综合开发、扶 贫开发、林业建设、农田建设、水利建设、草地建设与生态 农业建设结合起来,把单项建设变成综合建设,发挥专项资 金的综合效益。鼓励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成立开发基金、 农人自筹资金、引进外资和私人投资等多种筹资形式,加速 循环农业建设步伐。在资金投放上,要重点支持绿色食物产
业、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产业和采用环(baogao.)保循 环工程的农业产业。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第一范文网网。在 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踊 跃投资兴办循环农业重点工程和龙头企业项目,兴办废物利 用的环保产业等,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税收 优惠等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增进循环经济发 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7、成立生态农业园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地域本钱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生物、技术、信息等资源, 将农、林、牧、副、渔、加、商等各行业进行有机联合,成 立多层次的、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遵循自然规律,利 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进行生态系统组成要素配置,调优生 态系统结构,优化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尽可能减少废弃物, 进行无公害清洁生产,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环境优美、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同时,要特别增强工业生产、城 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树立生活用水进 田、雨水进河的观念,避免对生态农业园区的污染。
八、鼓励循环农业与生态旅游一路开发 增强生态园区、旅游景区、休闲农庄、风光名胜区景观 的计划与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将种植、养殖、绿化结合起 来,增加各景点的垂钓、采摘、农产品品尝、土特产购物、
参观等内容,使循环型的旅游农业成为经济增加的新亮点。
推荐访问: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生态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