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

时间:2022-11-05 09:2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供大家参考。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读写生字新词。

2、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教 具:

生字、词语卡片

教 法:

引—读—议—悟

学 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背诵古诗《咏鹅》,激发学生兴趣。

2、 导入,揭题? 板书: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①大声朗读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②标画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边画边读新词,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③读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学生自主学习。

3、 检查自学情况,并相机纠错、点拨。

① 认读生字词语.指导书写“餐”“脾”“蹲”.

② 学生汇报: 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讨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鹅的高傲?( 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2、快速读文,标出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白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白鹅的姿态(第1自然段) 白鹅的叫声(第3自然段)

白鹅的步态(第4自然段) 白鹅的吃相(第5—7自然段)

3、认识过渡段(第2自然段),并了解其作用。

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四、积累:

抄写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五、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理解“推敲”的含义,明白写作中要讲究炼字的道理。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探究“推敲”由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推敲》。“推”和“敲”是两个动作,谁来做一下?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我们打开课本,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

2、板书:斟酌。(zhēn zhuó)

3、我们知道“推敲”一词有一段来历。他既是一个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一读、品一品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推敲的意思学生理解,让学生先从做动作中理解推与敲的本意。为下文体会贾岛所做的动作作铺垫。而当把这两个字合到一起时,意思则发生了变化,是斟酌的意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精读课文,体验“推敲”过程

1、让我们走进几千年前的那个宁静的月夜,出示图片,理解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此情此景,诗人贾岛诗兴大发,作了一首小诗: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生读,诗作好了,但是很快贾岛有了疑问:“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句诗中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呢?

2、贾岛、韩愈是怎样推敲的呢?默读课文3——7自然段,画出描写贾岛、韩愈一起斟酌文字的有关语句,体会体会,想一想:这个故事为什么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3、交流所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1)“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这句中的“不知不觉”,他不知道什么?只知道什么?

(2)“韩愈也是一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一人斟酌成了两人斟酌。读读韩愈的一番话,想一想讲了哪几层意思?

韩愈观点是什么?有几大理由?

韩愈认为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有三大理由:“敲”字可以说明贾岛是个有礼貌的人;“敲”字可以衬托出月夜的宁静;“敲”字读起来比“推”字响亮。

韩愈思索了一会儿才明确用“敲”字更好,他在思索什么呢?谁来把韩愈的思索通过自言自语表现出来。

像这样反复比较、斟酌的过程就叫推敲。

3、同学们亲自实践,推一推,敲一敲,哪个动作更有礼貌?(韩愈是个读书人)哪个动作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诗,“推”和“敲”哪个字读起来更响亮些?

【设计意图】先通过优美的画面,朴实的语言把学生引进故事当中,再进入__部分,通过贾岛自言自语的表演、韩愈的心理活动,再现当时的推敲过程,让学生深入体会推敲的内涵。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情境中,学生感受到其用词的精妙。

三、走近诗人,感受推敲精神

1、历的贾岛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再读文章的第一节: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写诗方面取得得了很大的成就,补充出示贾岛生平: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锤炼出许多精品,其创作精神感人之深。贾岛长于“五律”,被人称之为晚唐“五律”的领袖。

2、看了贾岛的生平,你对他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介绍他写的名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4、这是一个关于贾岛的千古佳话,如果让你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别人听,你会怎么讲呢?

回顾故事情节,把握起因、经过、结果,练习复述。

【设计意图】本片断设计通过补充贾岛的生平介绍和他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再现了历真实的贾岛,使学生对贾岛的认识更深入,并理解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只有经常推敲才能写出好文章。因这是一个历史小故事,了解故事的特点,练习讲故事是利用文本特点作出的言语实践。

四、咬文嚼字,推敲课文语言

1、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 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括号里的两个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在这句话中用哪一个词比较恰当?

2、大家读读课文,找一找准确用词的地方。像韩愈一样言之有理,令人信服。

【设计意图】本片断是书后的一个练习,放在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推敲,或者说斟酌文字的妙处。

五、拓展诵读,交流推敲佳话

1、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古往今来,为了追求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的表达效果而呕心沥血、吟诗作文的又何止贾岛、韩愈呢?不少诗人,因为锤炼了一些字眼,也留下了这样一些不朽的名句和动人的故事。

2、出示诗句:

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 )春烟。

3、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诗句中所空缺的是什么字?

(2)把诗人所用的字换成其他的字行不行?为什么?

4、关于“绿”字,也有一段佳话,谁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六、走出文本,学习推敲语言

1、好诗、好文章是认真推敲的成果,俗话说:“文章不厌白回改。”接下来,我们来推敲一句话,看能不能表达得准确、生动一些。

2、出示:

春风吹绿了树荫,吹( )了小草,吹( )了河水,吹( )了杏树的花苞。

3、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善于推敲的“苦吟诗人”贾岛,知道了推敲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不经推敲,打磨不出精品。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习作中养成推敲的习惯,做一个关善于推敲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对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有了充分的认识。对文本中的字词有了初步推敲实践,但还必须寻求这个典型的普遍意义,进一步感受古人创作的追求以及用字的精妙。而情境练习拓展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深度,增强了学生对形象的感受,使学生的感悟力、创造力、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词语,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紧扣课题“让”字,叩问文本,感受三美,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课前准备:

师:了解季羡林;设计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扣问课题

1、引出作者:孩子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文中的大树是谁吗?

生:季羡林

2、介绍一下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__),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学。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学习。

3、揭题导题: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季羡林一生几次到过德国?

预设: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留学,这一呆呀就是——10年

师:所以对于季羡林来说,德国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他写的与德国有关的文章,题目是——(课前板书)

4、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擦去“让”体会德国人心甘情愿种花给别人看。

6、叩问“让”字,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预设: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贴纸: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

如何让别人看花——贴纸:怎么让?

为什么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 ——贴纸:为什么让?

7、牵线“美丽”,一线贯穿

1980年,季羡林爷爷重返德国时,迎接他的主人问她: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羡林回答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发问:德国的什么可能变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哪些美丽没变呢?

8、过渡语:难道真的只有花的美丽是不变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这篇课文都读过好几遍了吧?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儿。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自由地读书。

注意: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书读完了,但真的都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1)(请一名学生读完后)问:第一句想说什么在美中占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花。想要把一个字重点突出来,可以怎么读?——重读。来读读看。

(2)同样的道理,第二句应该怎么读。齐读,突出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 (请一名学生读完)问:季羡林想赞美德国的什么?——美丽,所以我们要把朗读的重点落在——美丽。听老师读。

(2)我还是采用刚才那样重读的方法突出美丽这个词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做的——在美丽后面停顿久一点、那你们也来试试看。

(3)生读句子

归纳学法:原来我们在朗读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采用重读,也可以采用停顿的办法。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要问为什么这样读?)

(1)停顿教学,“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进入,我们平时读书停顿往往是在一个词语读完之后,虽然这里的“如”和“入”是单个字,但是实际上表示一个词语,所以要做此停顿。

(2)介绍山阴道的美丽故事:东晋王献之一日由我们现在的浙江绍兴去往诸暨,途径一条山阴道,其风景甚美,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此言一出,山阴道就从此声名远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阴道”奉为风景极美的地方。

(3)齐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概括方法:概括内容一定要清楚,简洁,明了。发现了没有,原来有时候题目拿来概括课文内容!

三、一品“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感受花美

(1)交流

(大屏幕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配乐批注,开展语言训练

(3)生自由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5)关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老师发现你抓住了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谈了自己的读书收获,你说什么是花团锦簇?

学生交流:

预设: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会有哪些花?

这些花都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板书)

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德国街头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姹紫嫣红

什么是姹紫嫣红?

预设:花有很多种颜色。

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花的颜色多?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是的,从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读到,这的花很——美(板书:姹紫嫣红)

(6)朗读训练,引读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这就是

——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蓝的像——海。这就是

——姹紫嫣红。

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这家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

走过任何……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画面

(9)分组朗读,读出花的又多又美

师:多美的意境呀!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走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街头,能不使人感到惬意舒服吗?现在带我们男女生分组读读看,看看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能把德国街头的花读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德国的什么美?——花美(板书)

(11)背诵句子

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就把它刻在心里,记住她,一起来背背看吧,真不会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四、二品“如何让别人看花”,感受行为美

1、教师引导:是啊,德国的确是一个爱花的民族。那么,德国人是如何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

种花的地点——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自己在屋子里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摸摸你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哪里?(花梗,花的茎,花的杆)

5、出示图片,理解花的脊梁

6、师:在家里,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他们仍然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7、激发情感,感性朗读

现在你们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句?

学生交流(敬佩、赞美)

齐读

8、引导理解莞尔一笑,体会德国人种花给被人看的行为美。

(1)什么是莞尔一笑。

(2)走进画面,情景再现,师生表演“莞尔一笑”

(3)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了什么?

预设:德国人认为种花给别人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9、引导感受行为美

这是你又觉得德国人什么是美丽的啊?——行为美!(板书)

五、三品“为什么让花给别人看”,体会风土人情美

1、师:家家户户种花,家家户户的花都临街而种,虽然在家只能看见花的背影,可是倘若出去——又是怎样的场景,找出那句话?

2、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种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2)从哪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引读:

是啊,德国人就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时候别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3、交流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1)其实何止德国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实在我们也是一直这样做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学生交流,师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扫地,借阅书本

4、扣“又”,引导理解风土人情美

孩子们,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什么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以前是什么时候啊——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的那十年。

说明了几十年来,无乱风雨怎样变幻,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德国人种花的习惯没有变。

如果一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是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5、此时此刻,你觉得什么极美——风土人情!(板书)

六、回顾“美丽不变”,升华课堂

1、现在你们懂了吗,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没有变?

花的美丽没有变;种花的行为没有变;风土人情没有变

2、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就是:花美、行为美、风土人情美。

七、朴实拓展,抄录“美丽”

孩子们,美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藏,拿出我们的采蜜本,选择其中的一种美,把相关的句子抄下来。(播放音乐)

八、板书

美丽没变?

花团锦簇

花美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

风土人情美

我为人人

行为美临街而种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沟的孩子们起早贪黑的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续写“孩子们是怎样学习的”。

教学重点:课文的1——5自然段,了解山沟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难点:课文的6、7自然段,知道“金钥匙”指的是什么,体会文中所表达的赞颂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已经上了四年学了,那谁能说说你们每天都是怎样来上学的呢?

总结: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真的很羡慕你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多关心你们呀,每天都起得很早,为你们准备早点,送你们上学。一年365天,天天如此。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更是关爱有加。那你们知道生活在大山的孩子他们每天又是怎样上学的呢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山,去看看大山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齐读课题《山沟的孩子》。

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归纳整理学生的问题:

①山沟的孩子每天是怎样上学去的?

②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辛苦的上学?

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请你赶快在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采用自读、画批、交流感悟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结合课文的内容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用“——”划出说明干沟的孩子怎样上学的语句。用“~~~”划出说明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语句。

3.把你划出的语句认真地读读,看看你有什么想法吗?把你的想法在书商进行简单的批注,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全班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交流第一个问题:通过读书,你知道山沟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了吗?

①先读读你划的句子,再说说从中你所了解到的。

②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山沟的孩子上学的路这样遥远,你能够通过读让别人感觉到吗?

③结合课文引导想象:这么远的路,而且还是山路,你能想象出他们在上学、放学时的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师:是啊!山路弯弯曲曲,山路磕磕绊绊,远处,狼在嚎,犬在叫,黑夜中一闪一闪的星星好像是狼的眼睛。孩子们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心情怎样呢?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④指导朗读1——5自然段。

⑤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加深理解,教育自己:

山沟的孩子就是这样上学的,与你们自己进行对比,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过渡:山沟的孩子上学既然这样困难,可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呢?

3.交流第二个问题:山沟的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①读读你找到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②提问:什么是“金钥匙”?山沟里真的有这样的钥匙吗?你是怎样理解课文中的“金钥匙”的?

③他们为什么要寻找这把神奇的金钥匙呢?结合书上的语句进行回答。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④山沟的孩子能找到“金钥匙”吗?为什么?指导朗读第七自然段。

师:山沟的孩子为了能够改变家乡改变山沟贫穷落后的面貌,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相信,祖国也会相信,山沟的孩子一定能够找到这把神奇的金钥匙的!齐读第六、七自然段。

四、德育渗透。

山沟的孩子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态度、这样的一种精神来对待学习的,那么想一想你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对学习有了什么新的看法吗?

五、品味赏读,背诵积累。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

2.与全班交流,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六、续写结尾,课外延伸。

师:山沟的孩子们为了寻找改变山沟贫穷面貌的“金钥匙”,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从黑夜启程,在他们的努力下,他们一定会迎来绚烂的黎明。

“绚烂的黎明”是什么意思?它后面的省略号省的是什么?你能结合课文进行想象,把省略号补充完整吗?想一想写成一段话。(回家作业,明天交流)

推荐访问:上册 合集 四年级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