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振华,男,汉族,出生于1929年2月14日,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县虞乡镇清华村人,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至1955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六军一九六师五八八团五连、侦查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陶振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_先进个人,供大家参考。
陶振华,男,汉族,出生于1929年2月 14日,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县虞乡镇清华村人,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4月至 1955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六军一九六师五八八团五连、侦查连、工兵连先后任战士、通讯员、副班长、班长、副排长等职,期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73年9月至1974年7月任雪山公社副
书记、1974年7月至 1979年1月任雪山公社书记。
上世纪70年代,雪山公社是玛沁县10个公社当中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雪山公社到玛沁县有86公里,途径东倾沟公社,雪山公社到东倾沟公社有57公里是不通公路的,只有一条上世纪40年代采金人踏出的羊肠小道供当时的雪山人出行。这条羊肠小道位于九牛峡谷,因雪山人为通往外界,给当时马步芳的淘金人(也有一种说法是给外国的淘金人)送上9头犏乳牛作为报酬,在阳柯河峡谷内修建的一条长达18.6公里的羊肠小道而得名。这条羊肠小道被当地的人形象地称之为“天路”,在这条路上,很多地方人们只能四肢并用攀扶爬行,牲畜也在人们的催赶下才能通过。遇到雨雪天气,只能望天兴叹。特别是在冬天,河道结冰,山坡沟壑流水形成冰瀑,行走在上面,稍不留心就会跌落谷底,危险至极,修建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成了雪山祖祖辈辈人民迫切的愿望。当陶振华于1973年9月任雪山公社副书记,初次踏上这条“天路”时,就见识了它的狰狞与险峻,再了解到在这条路上每年都会发生过牲畜跌落峡谷,更有好几个危重病人因未能及时就医死亡事件后,他暗下决心:只要自己活着,一定要修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让生活在当地的人走出大山。就这样,在陶振华的带领下,雪山公社的干部群众展开了第一场与贫困较量的战斗——那就是修路。陶振华深知想要烧起并烧旺“修路”这把火,很难!在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技术的前提下,仅靠人力去修建公路,大家想都不敢想,更别说是参与修路。为了让世代放牧为生的草原儿女放下牧鞭,拿起铁锹,参与到即将开始的修路大业中,陶振华上任初期,在公社干部的带领下开始入户调研了解社情现状,但只字未提关于修路的事,因为他怕,怕他初来乍到就提出“修路”,会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只能循序渐进,慢慢引导。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陶振华带领所有公社干部分组对公社所辖900多牧户进行走访摸排,了解家庭人口、收入来源、生产生活、牲畜养殖、草场资源等情况,并登记造册。在摸清了公社家底后,陶振华内心极不平静,当外界正在如火如荼,“大兴土木”地搞建设谋发展时,大山深处的雪山人依旧重复着父辈们恒古不变的传统的,甚至是原始的生活方式,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寒缺氧环境下,生存本身就是件难以想象的事,但雪山人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了解到雪山人民生活现状后,陶振华更加坚定了要修路的决心,当陶振华将修路计划上报给县委和县革委会后,因经费、人员、物资等原因,修路没有得到落实,但陶振华仍旧不改初心,笃定心思要修路。经过多次沟通,反复做思想工作,在获得时任公社副书记秋保等多名公社干部的支持后,1974年夏天,公社党委和革委会先后两次召开公社三级干部会议,成立了“东雪公路”指挥部,陶振华担任总指挥、公社副书记秋保担任副总指挥、成员有负责文书翻译的索知合、负责医疗的达日杰、负责勘探测量的外聘技术人员臧建文。从8个生产队各抽调5人组成了修路队,并在1975年5月 1日,在东倾沟公社东柯河村科角沟举行了开工典札。“今天是雪山人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今天我们要向大山河流宣战,向冰川沟壑宣战。我们要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凭借自己的力量打通这条县乡公路,哪怕是要花上四五年时间……”在陶振华带着山西口音的宣誓鼓舞下,40多名修路队员手拿劳动工具站成一排,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这样,在一个瘦弱汉族干部的带领下,一群一穷二白的牧民,放下了牧鞭,拿起了铁锹,踏上了起早贪黑的修路生涯。“用十字镐时大家要注意,握在把柄下端的手不能太紧,镐头下落时把柄要在手中滑动,这样会更省力……”面对牧民初次使用劳动工具,被磨得满是水泡的双手,陶振华耐心地一边演示一边解说。在一千四百多个日夜,陶振华带领40多名干部群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甚至是自建石灰窖烧制石灰换取水泥,自制筒易炸药开山凿石,在冰川上拉运木材,在湍急的河流中以人身做墙抵挡水流架桥,悬吊在悬崖峭壁上凿炮眼,陶振华和所有参与修路者在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工具简陋的条件下,没有花国家的一分钱,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以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锤锤、一镐镐,在石山上、峡谷里、河流间修成了长达57公里的县乡公路。1978年10月1日,东雪公路胜利竣工,圆了雪山人数代的修路梦,翻开了雪山历史新篇章,《青海日报》报道了这一喜讯,至此玛沁县九个公社实现社社通公路。4年间,陶振华带领修路队共修建简易木桥5座、涵洞8个、移居营地 8处,开采石方 15万立方米,拉运修路木材500立方米,工程初期通车耗时3年半,后期修缮耗时1年,共动用人力3200人次,期间无一人死亡或重伤。“东雪公路”的贯通,结束了雪山不通公路的历史,让雪山公社的群众在农业学大寨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东雪公路”的修筑,让贫困了数千年的雪山像沉睡着的雄狮缓缓苏醒,让雪山儿女不再固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放牧生活,慢慢走出大山,接受新事物。1800多个日夜,雪山儿女在陶振华书记的带领下凝聚形成了雪山精神(迎难而上,敢想敢干的开拓精神;自力更生,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披荆斩棘,苦干苦战的实干精神;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陶振华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扎实苦干,实现了五个全州第一,即第一个自力更生修公路;建成了全省第一个乡镇水电站,给大山深处的雪山乡带来了光明,当时被媒体称之为“高原第一颗明珠”;盖了第一个牧民定居房,让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实现了定居梦想;第一个办乡镇企业;第一个建养鹿场。在“大兴土木”谋发展的同时,陶振华还利用牧闲季节,积极组织牧民开展扫盲活动,让雪山的大部分牧民不再“大字不识”;逢年过节教妇女制作麻花、馓子等食品,鼓励妇女养成积极向上、健康卫生、文明礼貌的生活习惯等。陶振华在雪山公社任职期问,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大爱践行了各民族交融互爱的团结理念,用“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为雪山乡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是因为陶振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的扎实苦干作风,让雪山儿女至今不敢忘、不愿忘、不能忘陶振华为雪山做出的贡献,时刻铭记着这位来自山西的瘦弱汉子,亲切地将他唤作‘雪山的儿子”,用打造陶振华纪念馆的形式来表达雪山儿女对陶振华的感恩之情。
推荐访问:先进个人
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
陶振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_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