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小报告”要光明正大“听”,供大家参考。
“小报告”要光明正大的“听”
打“小报告”,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背后告密、整人之举。发人深思的是,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拿自己的正言直论去教导帝王,却大都落得个丢官罢职甚至杀头灭门的下场,偏偏背后进谗者得到赏识、青云直上。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武则天时代,皇帝公然提倡“小告”,鼓励“小报告”、奖赏“小报告”,以至于周兴、来俊臣等一批靠告密起家的酷吏、小人高踞庙堂,国内冤狱遍地。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绝不算是昏聩的君主,但她终究跳不出听信“小报告”的怪圈。这其中的原因发人深思。
时至今日,仍有少数领导干部把听“小报告”作为了解上情、掌握动态的重要手段。有事情需要解决的时候,不是多方听取意见、公开征求意见,而是专听背后之言、身边人之言,甚至是小人之言。由于这些人在向领导反映情况时掺杂了私心,出现了偏差,于是,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报告”。“小报告”这东西之所以在某些领导那里“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是因为少数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误区一:“小报告”是正常的工作汇报。
下属有想法、有看法及时向领导汇报是正常的,单独汇报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出以公心,出以对同志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态度。与正常的工作汇报相比,“小报告”首先具有隐秘性。偷偷摸摸,神秘兮兮,惟恐别人知道。其次是具有攻击性。专讲别人的缺点,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甚至无中生有、恶意中伤,在不知不觉中抹杀别人的功绩,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领导对别人的看法。再次是具有频繁性。爱打“小报告”的人不琢磨事,专琢磨人,今天说这个,明天讲那个,翻来覆去,乐此不疲。因此,领导干部一旦发现有人总爱单独汇报工作,内容又常常对人不对事,专讲别人的不足,那就要警惕此人在打“小报告”。
误区二:“小报告”能反映真实情况。
出于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有人对别人在大庭广众面前讲出来的话往往不信,而把“欲知心腹事,且听背后言”作为信条。打“小报告”者正是瞅准了某些领导的这一心理弱点,才专门到领导那里背后反映别人的言行,以换取领导干部的信任。事实上,这种反映或是出于不可告人目的,或是掺杂了个人恩怨,其真实性一定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纯属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但讲者言之凿凿,煞有介事。领导干部如果把这些背后之言视为“第一手资料”,且深信不疑,甚至作为“秘密武器”暗自采纳,就一定会在用人上造成失误,也必然给工作带来被动。
误区三:打“小报告”者是出于对领导的忠诚。
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小报告”固然不那么光明正大,其内容也未必完全真实可信,但打“小报告”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劲头却一定是出于忠诚。正因为如此,少数领导干部对打“小报告”者不批评、不制止,反而持默许、纵容的态度,甚至将其视为心腹。但是,领导用人的导向就是干部努力的方向,这样做,必然导致少数下属投其所好,争相打“小报告”,而光明磊落、埋头实干的人因不会为之、不屑为之,必然被中伤、被猜忌、被疏远。千百年来,仁人志士之所以“忧谗畏讥”,一句“亲贤臣,远小人”的话之所以让诸葛亮反复叮咛,足以可见“小报告”的破坏力和杀伤力之大。的确值得领导干部、尤其是新任领导干部深思。
那么,领导干部如何走出爱听“小报告”的误区?
一是要有自信心。爱听“小报告”的领导干部,总想知道下属在背后讲什么、干什么、对自己持何观点,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不自信。事实上,领导干部只要自身过硬,就完全不必在意下属背后的议论。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有人议论在所难免。《增广贤文》里而就有“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之说。领导干部应该有豁达的心胸、坦诚的胸怀,完全没必要去了解每个人的背后之言。
二是要宽宏大量。不能轻易怀疑下属,要有话讲在当面,多与下属沟通,用正确的方法去了解下属。如果试图用背后之人、背后之术去控制、掌握下属,就很可能被人误导、被人利用,更会造成下属间相互猜疑、相互防范,以至于单位上下人人自危,关系紧张,无心于事。
三是要上下畅通。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背后进言即使是出于忠诚,也只是一面之词,偏听偏信“小报告”就可能被蒙蔽。因此,领导干部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健全上下畅通的对话机制。要经常深入职工、深入群众听取意见,让每个下属都有机会说话,在全面听取意见中做出正确决策,从而推动工作不断前进。
推荐访问:小报告 光明正大 “小报告”要光明正大“听” 正大光明稿件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