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后感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观后感怎么写?
观后感=读后感 1)
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 , 而这个“感” 是由特定的“读” 生发的, “引” 是“感” 的落脚点, 所谓“引” 就是围绕感点, 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
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 材料长的, 或摘录“引” 发“感” 的关键词、 句, 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 “引” 都要简练、 准确, 有针对性。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 作者, 写作年代, 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 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 文的具体内容, 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 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 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 的内容后, 要对“读” 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 的内容作一番分析; 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 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 然后水到渠成地“亮” 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 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 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 可以在篇首, 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 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 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 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 感不能深入, 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 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 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 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 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 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 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 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 部, 使“联”与“引” ” 藕” 断而“丝” 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 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 的阐述,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使论点更加突出, 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 所摆事实, 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 结--总结全文, 升华感点。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 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 言行, 经历, 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 为观点服务, 而不能盲目联系, 前后脱节。
结既可以回应前文, 强调感点; 也可以提出希望, 发出号召。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 都必须与前文贯通, 浑然一体。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 的约束, 开头要引“读” , 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 的内容, 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 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 "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 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 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观《长江 7 号》 有感
不久前, 我观看了 电影《长江 7 号》 。
这部电影讲述了 一个名叫小狄的单亲孩子, 他的爸爸穷困潦倒。
但为了 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 贵族学校读书。
一天, 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 。
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 也十分后悔没有听爸爸的话。
但这时奇迹发生了 , 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 玩具” ——“ 长江 7 号” ( 其实是一只外星狗)
发挥了 它 身 上的特异功能, 用自 己的生命换回了 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 但发人深思。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
“ 我们不去偷, 不去抢, 要努力读书, 长大了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它 使我想起了 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家人, 一家比较富 , 另一家比较穷。
他们各自 都生有一个小女孩。
富 家的小女孩自 以为家庭环境好, 从小就不爱读书, 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
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 读书非常刻苦, 学习 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后来那位富 家小女孩, 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 , 最终一事无成。
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 , 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 好多好多, 久久不能入睡。
对比小狄, 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有吃, 有穿, 还有玩。
个个都是家里的“ 小皇帝” , 是爷爷、 奶奶、爸爸、 妈妈的“掌上明珠” , 他们对我们多疼爱啊。
但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中有好多同学身 在福中不知福, 没有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有的成天看电视, 玩游戏, 没有认真写作业; 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 脑子总在东想西想, 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 有的搞卫生时经常偷懒, 不干活, 在家里也是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有的只想着自 己, 一点都不考虑别人, 一味任性妄为, 甚至在外面干坏事。
如果这样的话, 长大后还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 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 上。
在此, 我呼吁广大学生, 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 , 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 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我也希望广大家长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样重视教育孩子, 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老师评语:
作者在概括电影情节的基础上, 围绕“ 长大了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句话展开论述。
作者列举典型例子进行论证, 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 努力学习 ,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唐山大地震》 观后感 今天电影院人头涌动, 因为 22 日是我盼望以久的大片《唐山大地震》 的上映日期。
1976 年 7 月 28 日, 上帝说, 给他们一次小小的惩罚, 让他们清醒一点。
地表的震动, 惊醒了茫然无措的人类, 也不知道自己曾经犯下的错。
地平线上几乎就没有一丝静谧的地方可言, 民不聊生, 放下自己的尊严去求救。
徐帆饰演的那个母亲, 说实话, 在我把整部电影全看完的时候, 我才发现,忏悔其实可以在坚定不移的信念之中, 幻化成爱。
那个母亲, 在救孩子的时候,不停地重复, 救两个, 救两个。
可是, 人类之前对上帝犯下太过于严重的错误,救一个孩子是应得的。
可能是因为, 那个时候, 重男轻女, 冯小刚导演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在救人的时候, 母亲毅然选择了弟弟。
在奶奶要把他抱回去的时候, 为什么不在之前活生生的时候?
把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 我突然发现, 时间, 十年, 九年, 十三年, 时间过得太快。
我才猛然感觉, 电影取名为唐山大地震, 讲述大地震的时间连一半都没有。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想问, 他在放映完毕之后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说, 这部片子的主旨在于:
亲情撕裂以后, 怎样去挽救, 怎样去抚平伤口。
电影本身的特技效果让我很震撼, 可能阿凡达都没有这样的效果。
内容也不能说不好看, 只是在我眼中, 能够让我有所感触的就是海云台。
海云台中的情感元素比较到位。
在大地震之后, 痛苦流涕, 向死去的人忏悔。
忏悔之后, 就开始清醒, 要将自己的家重新建成, 重新发扬光大。
这部电影中, 最感动我的是那个母亲无时无刻想着自己的罪过, 无时无刻不感到心痛。
整整三十二年, 她说了二十年, 回家的路怎么走, 这可能是导演发掘了人心最温暖的一面。
回家的路怎么走, 这个母亲真的很伟大, 女人的青春没几个三十年, 她却宁愿孤守清寡, 不愿离开。
希望大家能在看完之后有所感触, 拥抱一下身边的亲人, 这是放映员最后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