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有组织犯罪法》解读,供大家参考。
《反有组织犯罪法》解读提纲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很荣幸今天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反有组织犯罪法》。下面,我简要解读一下《反有组织犯罪法》。
立法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惩治有组织犯罪的立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历史过程。1997 年以前,相关立法对真正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没有明确界定,对有组织犯罪停留在“犯罪集团”的表述上。1997 年《刑法》初步创立了打击有组织犯罪的立法体系。从 2000 年起,特别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国家通过出台立法解释、司法解释、指导意见、会议纪要等形式,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了进一步完善。2021 年 12 月 24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反有组织犯罪法》,于 2022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该法共 9 章 77 条,包括:总则、预防和治理、案件办理、涉案财产认定和处置、国家工作人员涉有组织犯罪的处理、国际合作、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
二、立法背景 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的重大决策部署、巩固专项斗争成果的根本要求。2018 年 1 月至 2021年,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专项斗
争胜利结束后,党中央作出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专项斗争成果的决策部署,为总结专项斗争的成功经验,在法律上巩固专项斗争的成果,保障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法治化、规范化进行,有必要制定一部加强和规范反有组织犯罪工作的专门法律。
二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反有组织犯罪法制定前,我国反有组织犯罪的法律制度具备一定规模,但未形成体系,其主要是办理有组织犯罪案件的实体和程序方面的规定,而有关预防治理、工作保障方面的制度规范比较少。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一部反有组织犯罪方面的专门法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要求。在扫黑除恶领域,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依法严惩影响安全感的黑恶犯罪,查处黑恶势力“保护伞”;另一方面需要规范执法行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减少执法活动对生产生活、营商环境的负面影响。为回应人民群众上述两方面的法治需求,需要制定部加强和规范反有组织犯罪工作的专门法律。
三、立法目的 预防和惩治有组织犯罪,加强和规范反有组织犯罪工作,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
法权益。
四、立法意义 《反有组织犯罪法》是党中央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的标志性成果,是构建中国特色反有组织犯罪制度的成功探索和伟大实践,是保障在法治轨道上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该法的出台有利于健全完善以法律、立法解释、司法解释等多种形式相互衔接配合的反有组织犯罪法律体系,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打击黑恶势力;有利于进一步健全行业领域涉黑涉恶违法犯罪防范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减少黑恶势力的滋生蔓延;有利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五、主要内容 是明确反有组织犯罪的工作原则。包括:1,综合治理原则。强调反有组织犯罪工作应当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手段,建立健全反有组织犯罪工作机制和有组织犯罪预防治理体系。2.明确处置原则。规定反有组织犯罪工作应当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相结合,坚持与反腐败相结合,坚持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惩防并举、标本兼治。3.明确法治原则。反有组织犯罪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4.全面参与原则。本法规定有关国家
机关、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应当依法参加反有组织犯罪工作。二是明确有组织犯罪、恶势力组织等定义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包括:规定有组织犯罪、恶势力组织的概念;明确境外黑社会组织及其成员适用本法的情形。对上述各类犯罪明确了认定标准,对有组织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和骨干成员适用取保候审、不起诉、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作出严格规定。
三是规定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有关制度。包括: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候选人资格审查制度;规定重点区域、行业领域、场所管理制度;规定对特定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规定日常行为报告制度。
四是规定有组织犯罪案件办理、涉案财产认定和处置具体制度。包括: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立案前对涉案财产的紧急措施;规定等值财产没收制度;完善涉案财产处置证明标准;规定利害关系人的财产权利保障。
此外,该法还对国家工作人员涉有组织犯罪的处理、反有组织犯罪国际合作、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问题作出了规定。
推荐访问:《反有组织犯罪法》解读 有组织 解读 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