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规章制度 >

关于打造人才高地思考与对策

时间:2023-04-09 18:0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关于打造人才高地思考与对策(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年关于打造人才高地思考与对策(完整)

一、引言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应对变局,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路径。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2010年国家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以人才优先发展驱动创新发展的人才强国战略。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迈进的背景下,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特区之一,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锋,要实现改革与发展,更要做好人才工作,制定和完善人才优先发展相关政策,提升人才竞争力,打造人才高地,为实现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累宝贵经验。

二、*人才竞争力现状

*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特区之一,历来重视人才,可以说是因改革而生,因人才而兴。*自设立之初就连续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敢想敢干、开放和包容,引得无数人才“孔雀东南飞”,人才逐渐聚集。经过短短40年的发展,*从一个边陲小镇成为现在年末常住人口达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发展奇迹。但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综合营商成本上升,*的人才竞争力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近两年*的高房价、高地价、高用工成本,迫使更多企业选择向更有成本价格优势的*等周边城市外迁,如*等企业,企业外迁直观上会影响工业增加值,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此造成的人才外流、人才竞争力减弱等问题。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市2018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有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现外迁情况,约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1%,累计在深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5%,由此可见企业外迁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德科集团(Adecco)、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和塔塔通信公司(TataCommunications)联合发布了《2019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该指数报告通过68项指标来衡量125个国家和114个城市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国家排名前三的为瑞士、新加坡和美国,中国排在第45位,而在城市排名中,前三甲分别为华盛顿、哥本哈根、奥斯陆,中国共有12座城市上榜,依次是: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北京、上海、杭州、广州、西安、成都。

由此可见,*作为新崛起的国际化城市,在人才竞争力方面明显弱于其他国际发达城市,在全球**个城市中仅排名*位,在国内城市排名上也不如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排在第*位。而根据《2018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人才竞争力在2018年全球城市排名中为*位,2019年的人才竞争力排名下降了*名,*在人才竞争力方面呈现下降趋势。

三、*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关系到城市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发展规模较小,发展力度不够,目前与其他城市相对比,还不能形成核心有效的竞争力,这也一直是制约*发展的弱项、短板。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无论在知名院校、高校数量、师资力量、毕业生数量上均存在明显差距。据统计,截至**年,*普通高等学校只有*所,其中包括*所国内大学的在深校区或研究生院,专任教师只有*.*万人,平均每*万人学校数为*.*,当年毕业生数量只有*.*万人。

在**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只有*所高职类院校,可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整体呈倒三角形,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院校机构占比较大,而职业技术类学院占比较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层次从低到高逐层递减的“金字塔”需求结构不相符,高等教育情况明显与城市发展规模不相匹配,无法为*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虽然*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海洋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理工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筹建、组建,但短期内与国际发达城市及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的差距难以缩小。*亟需在高等教育上继续加大投入,在学校数量、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2.产业发展需进一步优化调整,人才吸引力不足

产业集聚发展是人才吸引力的关键。*作为*的核心城市,在工业化驱动的背景下,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张,而产业发展效率未得到充分有效发展,仍然存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轻型加工装配业。2015—2018年,*在三次产业构成方面,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依次为:57.4%、58.6%、58.5%、58.8%,对比世界著名湾区,纽约、东京、旧金山第三产业占比达89%、83%和82%,*第三产业占比较小。*可以说仍处于工业经济阶段,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另外,*和湾区其他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不够,和*等周边城市未形成明确的产业链条上中下游分工,没有形成集聚发展效应,人才虹吸效应不明显。

3.人才法治建设不完善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人才工作法治化是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工作不可或缺的。通过立法来保证人才各项政策实施落地,具有刚性,能够给予人才安全感,提高城市人才吸引力。*在人才工作方面的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7月出台的《*经济特区人才市场条例》,2017年11月出台并实施的《*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但随着国内人才竞争形势的变化,城市人才争夺战日趋白热化,各大城市陆续出台人才相关政策法规,人才工作的内涵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展,*人才法治优势逐渐减弱。同时,人才的集聚、流通,必然在劳动关系保障上提出新的要求,*在劳动关系法律制度建设上仍需完善。

4.人才服务质量、效能不够突出

人才服务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传统上政府是公共服务的单一主体,尽管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公共服务在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上饱受诟病。*在人才服务方面大胆尝试,不断进行“放管服”改革,越来越多的人才服务事项实现了网上、移动端办理,部分事项甚至实现了“秒批”等。但由于服务主体单一,部分事项服务效能仍有待提高。在人才政策制定、人才服务和社会组织合作方面做得还不够,导致政策创新不够,效率低。在人才配套服务上特别是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插班入学等方面仍需加强。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服务,如果不能高质量解决人才相关配套服务,人才很难安心留下来。

5.人才发展体制不够完善

人才具有较高的能力,同时对自己也具有较高的要求,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和上升途径是人才发展的客观条件。但限制人才流通的体制壁垒仍然存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之间实行分类管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内部同样有编制和聘任制之分,体制内和体制外壁垒仍未完全打通,体制就像一座“围城”的城墙,严重制约了人才资源的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在人才评价方面过于看重学历、论文数量、职称高低等硬性指标,而对人才的品德、工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性等关注不够,还未建立综合分类评价体系。*作为改革试验田,在人才评价体制改革上突破性、创新性、示范性不够。同时,在人才激励方面,高层次人才激励与中低层次人才的关注,平衡度不够。*的人才激励主要集中在高层次人才,比如“*英才计划”“孔雀计划”“境内境外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等,更多的资源投向了顶端人才、高层次人才,对中低层次技术型人才关注不够。我们定义的人才应该为能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人,比如掌握特定技术的一线工人,创造性解决了技术瓶颈的核心骨干等,*人才激励未能做到层次全覆盖。

6.在尊重爱惜人才的氛围营造上不足

*在2017年颁布实施的《*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每年的11月1日为“*人才日”,并有了“*人才公园”,全国第一个以“人才”命名的人才公园,充分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惜。但纵观全市范围内,以人才为主题、或与人才相关的公园、建筑等硬件设施屈指可数。全市范围内举办的人才主题活动相对较少,对现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自媒体,如视频等手段的利用还不够,在尊才、爱才的宣传、氛围营造上还有待加强。

四、对策建议

1.坚持教育优先原则,建好育才“大摇篮”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高等教育的发展会为*的改革和创新、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把发展教育摆在优先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凭借雄厚的财力基础、先进的产业支撑、良好的创新合作机制,并以“双区”建设为契机,充分落实高校自主办学权。要充分利用自主办学权,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加大职业技术类学校的投入,逐步提高专业技术类学校在高等院校中的占比。通过自主办学、引进办学、共建*校区等方式,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范式,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载体和国际性人才聚集平台,加快国内、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为*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2.坚持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引才“吸铁石”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发展产业是吸引人才的根本,只有形成高效、成熟的产业链,产生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才能更好地吸引行业精英人才,也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虹吸效应”。*的产业发展要以*区建设为纲,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对标城市定位,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支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抢抓5G产业历史性机遇,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努力培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要综合考量大湾区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协同带动湾区其他城市产业的转型与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

3.坚持人才法治建设,筑牢保才“防火墙”

“法者,治之端也。”人才法治建设急需化人才政策优势为人才立法优势,这是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全人才法律法规体系,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保障。*要在《*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和“人才新政*条”“十大人才工程”等政策条例的基础上,凭借特区立法权的优势,结合“双区建设”,出台更加细化、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才条例法规,逐步建立体系完整、内容充分、结构协调的人才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人才综合立法与分类立法,为人才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填补人才引进、就业、待遇保障等环节的法律空白、盲区,要努力构建劳动关系和谐示范区,完善劳动关系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队伍建设,增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构建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权益的保障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才劳动权益。

4.坚持人才服务优化,培植留才“黑土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住。*要聚焦人才办事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持续改革与创新人才服务,在更多涉及人才政务服务申报审批中实现“秒批”,以“职能法定化、业务标准化、手段信息化”为要求,实现申请材料无纸化,审批结果电子化,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才少跑腿,真正实现“指端申办”“无感申办”,不断提高人才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的幸福感、获得感。要持续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探索政府部门与企业、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合作服务模式,构建一种多主体参与、互补的新型人才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协同开发等多种合作形式增加人才服务的交付数量,提高服务质量,不断优化人才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使人才能够真正地安身、安心、安业。

5.坚持人才发展改革,建设成才“生态圈”

“不日新者必日退。”人才发展体制同样如此,要持续改革与创新。在人才评价方面,加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力度,根据行业、岗位、学历水平等分级分类,量体裁衣,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评价机制。在人才激励方面,要转变理念,由奖励少数“牛人”逐步转向资助多数“常人”,以“全产业链理念”进行激励,即激励政策要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全领域,让更多有技术、有才能的人获得科研投入、物质奖励,保证产业链稳定,协同发展。鼓励人才行业内、行业间的沟通和流动,着力打破学历、户籍、职务、体制等限制壁垒,充分迸发人才活力。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并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引导科研人员回归学术初心,净化科研生态,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努力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并把重点放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地方,促使更多科研成果转化,更多人才得到发展、成长。

6.坚持重才氛围营造,唱响爱才“主旋律”

*因改革而生,因人才而兴,要从城市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求才、爱才、重才的态度和决心。要以人才公园为范本,打造更多以人才为主题的公园、廊道、展馆等公共基础设施,把人才元素融入更多实体建筑、硬件设施中。以*人才日为样板,设计制定更多与人才主题相关的表彰项目、节日、纪念日、体育赛事等,并把人才元素融入城市文化,鼓励文创企业设计生产人才“IP”相关文创产品。要积极宣传人才之于*的重要意义,树立正面典型、先进案例,引导社会舆论关注、交流。创新宣传载体,充分运用网络、自媒体、高楼灯光秀等,不断拓展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唱响重才、爱才主旋律。

五、总结

人才是治国、为政、创新、发展之根本。*四十不惑,要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在办好教育培育人才、集聚产业发展吸引人才、完善法治建设保障人才、优化服务留住人才、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成就人才、宣传引导尊重爱惜人才上下大功夫、苦功夫,不断提高城市人才竞争力,打造人才高地,以人才战略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创建高质量发展高地、城市典范,打造好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将*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