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描写规章制度常用诗词佳句汇总(2022年),供大家参考。
作文描写规章制度常用诗词佳句汇总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离娄上》。原文:“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释义: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规矩,本来是指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后多比喻标准法度。所以,这句话的喻意是如果不守规矩,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秩序和氛围。
用法提示:这句话可以说是“名满天下”,而且各种版本的都有,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等,很不幸地说,这些表述都不是“原装”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强调法律、规章、制度、条文等的重要性,尤其是写办公室、组织部、党群工作部等部门的文章时,可以用到。比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学习党章。
2.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出处:南宋·释智愚《颂古一百首》(其一)。原文:“不落因果,突出野狐。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不昧因果,得脱野狐。” 释义:人心就是像铁一样坚硬,也经受不住像熔铁炉一样的法律。形容法律的威严和不可改变。
用法提示:“人心似铁,官法如炉”用比喻的手法,将似铁的人心与如炉的官法做对比,更显法律的威严和不可改变。在公文写作中,国家有法律,企业有章程,个人有原则,都是必须遵循的,但需注意“官法”二字。比如,“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近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不断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创新立法工作方式方法,确保良法善治。
3.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出处: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原文:“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释义: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困难,难的是认真切实地贯彻执行。形容法治的落实远远难于法律的制定。
用法提示:为什么要说“难于法之必行”呢?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有感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技术风险和权利保护的不确定性。在公文写作中,前面就可以先说一下“难”的背景,然后再用这句话作为总结——两者颠倒前后顺序亦可。最后,则是“怎么办”。比如,“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为了化解科技发展的潜在风险,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才会更为主动地关注技术运用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4.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原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释义:执行法令的人强硬,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比喻:秉公执法与否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强弱。
用法提示:法律当然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它却可以影响很多方面,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强弱。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最终指向应该是良好的法治生态可以强民、强国,应该更好地诠释“守法者得利,违法者受罚”这个道理。比如,“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在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保护创新成果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职能,良好的法治生态也可以激发创新活力。
5.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
出处:春秋战国·文子《文子·上义》。原文:“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 释义:法律,是天下人做事应当遵循的原则、标准。强调法律的必要性和权威性。
用法提示:文子,也叫辛计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祖师。
“天下之准绳”,他这算是给法律下了一个很高级的“定义”。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注重立法、有法可依等方面,有法可依可是做到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前提。比如,“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必须重视和加强立法工作,不
断提高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领、保障作用。
6.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出处:战国·商鞅《商君书·画策》。原文:“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循的法。强调要保障法律的正常施行。
用法提示:商鞅的意思不是说要一直立法,立了一个又一个,他强调的是,法律既然制定了,就一定要得到施行。这个问题几乎贯穿整个古代史,到了明代,张居正还在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然而,只靠立法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使法必行之法”,法治精神可以算作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建设法治国家,不仅要立法,还要培育法治精神。比如,古人多次感叹:“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如何把规范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自觉,就需要培育法治精神。没有法治精神,再精密的法律条文都难免沦为摆设。
7.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出处:北宋·包拯《致君》。原文:“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在陛下力行而已。” 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强调法律,尤其是法律施行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这句话说的主要是法律真正得到推行的重要意义,法律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更在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既可以用于法律的推行,也可以用于带头守法,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文章。表示只有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比如,“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哪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
8. 寸心不昧,万法皆明。
出处:南宋民间通俗读物《名贤集·十八》,作者、编者皆不详。原文:“寸心不昧,万法皆明。明中施舍,暗里填还。” 释义:只要自己的良心不坏,遇到什么事情也是明白的。后来比喻:执法的人只要不违良心,秉公执法,各种法规就会得以贯彻。
用法提示: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构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这个“寸心”,应该是政法工作者的,也应该是普通老百姓的。如此,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便有了两种用法。一是政法工作者要“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正义的阳光。二是普通老百姓要懂法、守法。每个人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不仅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也构成了美好生
活的一部分。在法治“这趟列车”上,没有一个人在“车窗”外,大家彼此关切且彼此成就。
9.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出处:北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原文:“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释义:清除私心杂念是治事的根本,讲求正道是立身的宗旨。比喻:做人要正直,要光明磊落,不要有一己私心。
用法提示:包拯留下来的诗作不多,他一生更多的时间都在“为人民服务”,与他的诗名相比,“包青天”三个字更是如雷贯耳。这首诗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为民做主的清官、为国尽瘁的忠臣的思想脉络。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用包拯的诗和事,提醒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人生的尺度,控制自己的欲望,检点自己的行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比如,“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干警要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
10.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原文:“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释义:法律章程越是清楚明确,盗贼及各种犯罪就会越多。比喻:形容法律多,不仅不管用,反而产生反作用。
用法提示:这是老子为反对人定法律而提出的主张,他
从“无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发,极力反对法家所强调的“法治”,为法律虚无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应该避免、令人生畏的反面现象,前后的内容可以是应该采取的措施,也可以是列举具体事例。比如,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尊敬法律、敬畏法律,在更深层次上对法律所承载的价值理念予以认可和向往。否则,只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推荐访问:作文描写规章制度常用诗词佳句汇总 佳句 作文 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