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最高境界【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人民至上:
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的最高境界
摘要 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 继续强化了宗旨意识, 再一次彰显了“人本” 情怀。
考察中国共产党 91 年来所创造的发展传奇, 不断取得成功的“秘诀” 就在于始终奉行“人民至上” 理念。
坚持“人民至上” 理念, 也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 积极进取, 奔向美好未来的“法宝”。“人民至上”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最高境界的解读。“人民至上”这一理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切诞于人民、 一切师从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一切尊重人民、 一切亲近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
关键词 人民至上; 中国共产党; 宗旨意识
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
01-0054-0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性阶段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实践意义。
十八大报告通篇洋溢着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 全面彰显了“人民至上” 理念。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前后 145 次使用“人民” 一词, 反映了高度关注民生的独特视角, 为我们勾勒出了一部增进人民福祉的详细图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谈得最多的还是“人民”。
他在讲话中还特别强调人民期盼的十个“更”, 即有更好
的教育、 更稳定的工作、 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更优美的环境, 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 工作得更好、 生活得更好。
这种对人民的尊重, 对人民期盼过上更美好幸福生活的积极回应, 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人民哲学, 和以“人民至上” 为最高价值的执政理念。
确立和秉承“人民至上” 理念, 是中国共产党 91 年来不断取得成功的“秘诀”, 也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 积极进取, 奔向美好未来的“法宝”。
考察我们党所创造的发展传奇,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奉行了 “人民至上” 理念。“人民至上” 是党的宗旨意识的一种最高境界, 它由六个“一切” 组成。
一、 一切诞于人民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来自人民群众, 血脉源自人民群众、 力量发自人民群众, 一切诞于人民。
如果把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比作一棵大树, 人民群众则是坚实的大地、 肥沃的土壤。
根深蒂固, 方能坚定不移; 根系发达, 方能枝繁叶茂。
我们党自诞生之时起就把生存与发展之根深深地驻扎于人民群众之中, 与人民群众脐胎相连、 血脉相通。
正如毛泽东所作比喻:
“水里可以没有鱼, 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
在白色恐怖之下、 血雨腥风之中, 我们的红旗依然鲜艳, 红星依然闪亮, 红梅依然怒放。
面对如磐的风雨、 如晦的岁月, 人民群众把我们党员紧紧地拥于温暖的怀抱之中, 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生死相依、 患难与共,领略了什么叫水乳交融、 鱼水情深。
一位老艄公很可能就是我们的交通员,一位叫卖 “老刀” 牌香烟的老大爷很可能就用香烟隐藏着我们的秘密电码,
一位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老大娘很可能就把自 己的儿女全部送上了 杀敌前线……为了掩护受伤的八路军战士、 为了保护革命的火种、 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 许多人民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后一碗饭, 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 送去缝军装; 最后老棉被, 盖在担架上; 最后亲骨肉, 送儿上战场……”。
没有太行人民的“铜墙铁壁”, 打破不了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 没有陕北人民的小米哺育, 革命政权无所依存; 没有江淮人民的独轮小车, 淮海战役不可能胜利:
没有亿万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大潮,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党的一切都诞生于人民群众,“人民是母亲”, 失去了 人民群众的支撑,党就没有了依靠; 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党就一事无成。
正是由于我们党把人民群众视作自己的“亲爹娘”, 人民群众才把党看得比生命还珍贵。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 努力进取,勇往直前, 不断创造奇迹, 铸就辉煌, 成就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 这一切都源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撑。
苦难而辉煌的历史向我们昭示, 党的一切诞生于人民群众, 党的事业之树何时根深蒂固, 何时就郁郁葱葱; 何时气歇根断, 何时就凋零飘摇。能在栉风沐雨、 傲霜凌雪中茁壮成长, 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了 一切诞于人民的理念, 始终与人民根脉相连、 心气相通。
中共十八大召开, 再一次秉承了 一切诞于人民的理念, 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人民是母亲”, 即“党的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
二、 一切师从人民
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 它们蕴藏于人民群众当中。
因此, 中国共产党必须以谦虚的态度向人民群众进行学习。
早在 1943 年 11 月, 毛泽东就这样写道:
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中国人民中间, 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 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 向群众学习。
我们党自 成立以来所进发的无数智慧和力量都来自 于人民群众, 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实施到改革开放策略施行, 从地道战、 地雷战独特战法应用到联产承包经营模式推行, 从土地改革不断细化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这些伟大的变革, 都起始于人民群众的创造。
坚持一切师从人民的理念, 做到“拜人民为师”, 向人民群众学习, 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清晰作出的价值判断, 同时也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广大人民群众是生活在基层一线的群体, 他们最能看清社会现实和世情状况, 感受也最为深刻, 对党和国家政令得失自然最有发言权。
因此, 我们党能否做到执政为民, 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一切师从人民的理念, 谦虚地向人民群众学习, 及时而具体地问政于民, 使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凝结人民群众的智慧, 体现人民群众的力量,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果做不到一切师从人民, 党的决策就难以做到民主、 难以符合科学、 难以体现民意, 其结果往往是有违人民群众之所盼。
正因如此, 把人民群众当老师来请教, 就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当中, 虚心地向人民群众了 解实际情况, 诚恳地向人民群众问政问策,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从而增
长自身的政治智慧, 增强自身的领导艺术和执政本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实践表明, 要想推动社会发展, 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开放,在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的过程中, 困难与风险总会相伴共生, 我们必须加以克服和战胜, 其办法只能来自于人民群众。
因此, 坚持一切师从人民的理念, 把人民群众当老师来请教, 就要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 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 从而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回顾党的历史, 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了一切师从人民的理念,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才能够书写出改变中国、 创造历史的时代篇章; 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了一切师从人民的理念,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才能够不断拓宽听取民意的渠道和形式, 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新辉煌。
三、 一切依靠人民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 而且还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 这为推动社会变革、 推进社会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
因此,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历史英雄。
一切依靠人民, 是人类历史发展所揭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中国共产党诞生 91 年以来, 从一个只有 53 名党员的较小的党组织发展到今天拥有 8000 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 从当初处于隐蔽战线并被反动派到处追捕屠杀的地下党, 到今天能够领导中国 63 年的执政党,从接手旧中国一穷二白的“烂摊子”, 到今天带领全体中国民众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伟大事业, 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秉承了“一切依靠人
民” 的理念。
正是坚持了“一切依靠人民” 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逐渐发展,不断克难攻坚, 慢慢由弱小变得强大,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诸多辉煌成就。
奉行和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 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之一。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 需要每一个民众都参与其中, 因此必须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才能得以完成。
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力量, 只有把人民群众当成英雄来尊敬, 对人民常怀敬仰之情、 常有敬重之念、 常存敬畏之心, 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全面依靠他们的辛勤劳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这些都是智慧之语, 同时也令人警醒。
中国共产党 91 年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 什么时候依靠了人民群众, 其事业就能顺利前行; 什么时候脱离了 群众, 事业就会遭遇困难甚至挫折。
面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要想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带领人民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宏伟目标, 只有依靠人民群众, 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 不断攻坚克难, 走向最终的胜利。
四、 一切尊重人民
马克思、 恩格斯曾说过: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列宁也曾说过:“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 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是国家的主人翁, 它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一切尊重人民的理念, 做到
全面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当下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要想发挥自身的优势, 必须依赖人民群众充分展示自己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切尊重人民, 特别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 长期探索、 发现和建设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人民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 而且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制度保证的直接承担者; 不仅是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知主体, 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路线、 方针、 政策的直接实践者”。
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 只有一切尊重人民,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能动性, 才能使那些促进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积极因素得以充分调动, 才能使一切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得以相继进发, 才能最终建成小康社会, 让全体社会成员过上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只有一切尊重人民, 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这是基于过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念升华, 又是对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最新指导。
63 年前, 随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的庄严宣告的发出, 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历史新纪元得以开启。
数年来,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 人民群众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和生态利益的不断实现, 绽放了 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光芒。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被列在了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的八项要求之首。
更加彰显了 一切尊重人民的理念。
五、 一切亲近人民
得民心者兴, 失民心者亡。
这是历史的经验,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回顾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经受了多次艰难考验, 之所以坚不可摧、不可动摇、 生机勃勃, 并不断取得辉煌业绩, 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党奉行了一切亲近人民的理念, 视人民群众为亲人, 情为民所系, 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日穿草鞋干革命, 夜打灯笼访贫农”, 坚持一切亲近人民的理念, 与人民群众取得密切联系,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也是我们党执政地位得以巩固的根本保证。
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就特别明确的任务。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 我们党自成立时就提出了要求, 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联系群众, 发动群众。
1934 年 1 月, 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毛泽东指出:
要得到群众的拥护, 就得和群众在一起, 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 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 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满足了 群众的需要, 我们就真正成了 群众生活的组织者, 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 热烈地拥护我们。
在根据地大后方, 许多党员干部义务为民众修路、 建桥、 打井、 盖房等, 办成了诸多实事; 同时还带领人民群众打土豪、 分田地、 减租减息, 扶助农民, 发展经济。
正是由于这些模范行动, 我们党赢得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使得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在帮助革命队伍送粮送药、 救治和照顾伤员的同时,还能够自发地组织运盐队, 兴办合作社, 搞活城乡 经济, 为我们党的革命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供给。
这宗宗件件的例证都展示了一个事实, 只要我们党能够坚持一切亲近人民的理念, 视人民群众为亲人,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就必然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
继续秉承一切亲近人民的理念, 注意密切联系群众, 凸显了“人民是亲人”这一不变的价值追求。
1957 年 7 月, 毛泽东讲到:
如果党群关系搞不...
推荐访问: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最高境界 中国共产党 最高境界 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