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谈话记录 >

热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一年热点大事件

时间:2022-06-09 08: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一年热点大事件【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热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一年热点大事件【精选推荐】

 

 热点2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颁布

 【 热点直击 】

 宋先生、周先生与案外四人在北京市朝阳区红领巾公园进行羽毛球 3V3 比赛。比赛过程中,宋先生被球友周先生击打的羽毛球伤到右眼,术前见右眼视神经萎缩,术后 5 周余验光提示右眼最佳矫正视力为0.05。宋先生以侵害健康权为由将球友周先生诉至法院,要求其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各项费用。2021 年 1 月 4 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认为宋先生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对抗性竞技比赛,将自身置于潜在危险之中,应认定为自甘冒险的行为,且周先生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决驳回了宋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

 2021 年 1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民法典》共 7 编 1260 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的一部法律。《民法典》充分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如对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的行为,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与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民法典》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如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有关内容,新增离婚冷静期;规定被救助人因自愿紧急救助遭受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新增了“自甘风险”原则,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2015 年 3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7 年 3 月 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8 年 8 月 27 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202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 2021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素材深解读 解读一:

 依法治国,实现 国家治理现代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家对民事关系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进而提升行政执法和司法的法治化水平。

 解读二:

 科学立法,让过程彰显中国特色。

 民法典编纂工作自 2015 年启动以来,始终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根据工作安排,民法典编纂采取“两步走”,即首先制定民法总则,然后编纂民法典各分编,最终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具体部署,立法工作机构认真开展研究,广泛深入调研,采取多种形式听取意见建议,不断对草案进行完善。民法典的立法过程是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生动实践。

 解读三:

 人民至上, 聚焦老百姓所急所需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与民法息息相关。遭遇“霸座”怎么治、高空坠物伤人怎么办、冲动离婚怎么换回……民法典草案聚焦老百姓所急所需,破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民法典所建立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制度都要实实在在地作用于社会现实,都要落到每一个自然人、每一个团体身上。

 ●速用示范 (一)老子有句名言,叫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见精神。就说国家大法《民法典》吧,1260 个条款,10 万余字,对诸如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遗体器官捐献、职场性骚扰等行为,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正是这种大到产权物权归属,小到鸡毛蒜皮的规定,才让人民至上的国家理

 念落到实处。大事必做于细,国家治理如此,个人行为亦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光有干大事的雄心,而无做小事、做实事的能力和行动,终究不过是纸上谈兵,难逃赵括的悲剧。

 (二)与时俱进是进取精神的体现,只有敢于与时俱进,善于因事而化,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否则就要落伍,甚至被淘汰。比如《民法典》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内容,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几十年,对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时至今日,老年化日益严重,劳动力危机日益显现,再不计划生育政策,就无法应对严峻的现实。韩非子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谁也无法阻挡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与时俱进,也必须与时俱进。

 【环球博览】

 大陆法系民法典中的人格权 《法国民法典》关注人的本身,关注人的地位,关注人的权利,因而被很多人称之为“人文主义”的民法典。但是有一点,《法国民法典》对人的关注,关注的是人的主体地位,人的身份关系,而对自身的人格权利并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在最初公布的时候,法典中并没有关于人格权的规定,后来几经修正,在“人”卷中增设了“尊重人之身体”一章,规定了人身权的具体内容。这种问题的存在,主要的还是历史的局限,因为在那时候,人们对人格权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因此,在《法国民法典》中,尽管规定了人法编,但是,对人格权并没有做具体规定。可见,法国民法典中,人格权法是依附于人法的。

 《德国民法典》堪称民法典制订的典范,是结构、体系和具体内容最为完善、最为精密的民法典之一。但是,《德国民法典》过于重视对财产关系的调整,因此,它通篇都是调整人的财产关系,调整物权、债权、继承权的关系,就是对亲属的规定,也注重的是对身份关系的调整。对于人格权的规定,除了在总则中规定了一个姓名权之外,关于其他人格权的规定,则都是放在债法的侵权行为之债之中,在规定侵权行为的侵害客体的条文中,粗略提到了对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和自由权等人格权的侵害,规定了对侵害这些人格权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不是在规定人格权,而是在规定侵权行为。《德国民法典》的这种做法,体现了立法者对人格权的忽略。直到“二战”结束之后,随着国家基本法对人权的重视和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德国法院依据宪法,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判例确认人格权,建立了人格权保护的体系,对人格权的保护方才实现体系化、制度化。

 ●素材解读 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民法虽然以保障人身权和财产权为己任,却仅在分则中规定了财产权和身份权,对人身权中最重要的权利即人格权却没有在分则中作出规定,这本身表明,传统民法存在着“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如果人格权不能独立成编,分则条款明显是财产法为绝对主导,会给人以民法主要就是财产法的印象。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对人格尊严民法保护的深化,有利于促进人格权的司法保护,在世界民法典立法史上具有创新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平语近人】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就是说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要从本地区、本单位典型案例,重大事件,信访积案中查找问题,把“四风”问题进一步找准找实。问题找到了,就要敢于动真碰硬,不回避、不掩饰,不等不靠,立行立改。敢不敢改,愿不愿改,是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关,这一关考验的是党性,必须过好。

 【时评推荐】

 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善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善以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日,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这一要求深刻表明,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治国理政成效的重要方面。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

 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今天,汲取中华民族 5000 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新中国 70 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中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好推动民法典实施。从实践看,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都离不开民法制度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充分把握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才能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更高境界。

  实施民法典,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常抓不懈。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不仅要考虑民法典规定,还要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与此同时,维护好民法典权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题中应有之义。善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善以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欲茂其枝,必深其根。10 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 42.5 万人提出的 102 万条建议,民法典诞生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讲清楚阐释好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方能保证全社会缘法而行,实现法盛人和。

  大国治理,机杼万端,法治始终是令人瞩目的关键词。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神州大地必将绘就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画卷。

  《 人民日报 》( 2020 年 06 月 10 日 05 版)

 民法典,为人民而书写 何金燕 法律,国之重器;法典,则是重中之重。“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民法是社会生活领域最重要、最基础的法律,关乎百姓日常生活,关乎国家经济制度,关乎社会方方面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法典(草案)》正式提交审议。连日来,这部涵盖了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也成为社会各方瞩目的话题。

 《民法典(草案)》的编纂,之所以受到这般高度关注,是因为里面的每一个字,都为人民而书写。例如,草案中备受关注的婚姻家庭编,设立离婚冷静期制度,有利于尽可能挽救当事人的婚姻,避免当事人因为一时冲动而草率离婚,并强化当事人的家庭责任感,着眼于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观念。不论男女老幼,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权利保护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法律依据。

 《民法典(草案)》的编纂,体现了与时俱进、问题导向的立法回应。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隐私权保护带来巨大挑战,生物基因技术滥用对伦理道德造成冲击,人格权编将“隐私”定义为“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扩大了隐私权保护范围;将同样具有识别特定自然人功能的“电子邮箱地址”和“行踪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使个人信息保护更加全面、严谨、细微。

 民法典的实施将是我国法治建设领域中的一件大事。此次编纂,全面、清晰、有效地划定权力边界,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呈现于理明晰、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良法境界,符合我国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盼。

 “徒法不足以自行”。宣传普及,是让法典走入千家万户的重要环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法宣效果,推进法典精神、法治理念、法律规定落地生根;与此同时,及时出台配套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加强对法典的学习与阐释、执行与监督,使之更好地规范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彰显增进民生福祉、护航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善治的综合效应,让法典确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胜势。

 民法典:与时代融合、与世界接轨 作者:游文亭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所蕴含的爱自然、爱人类、爱国家、爱家庭的内涵,既传承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又迎合了信息文明时代的革新,体现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与时代融合、与世界...

推荐访问: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一年热点大事件 热点 民法典 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