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编辑按】“书记,讲习所这个新奇的事物是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近日,在灵山县伯劳镇讲习所一…初心优秀优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精准扶贫优秀党支部事迹悟透扶贫理论拓展脱贫思路》,给您在日常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准扶贫党支部事迹,悟透扶贫理论,拓展脱贫思路_先进集体,供大家参考。
【网编辑按】 “书记,讲习所这个新奇的事物是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近日,在灵山县伯劳镇讲习所一…初心优秀优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精准扶贫优秀党支部事迹 悟透扶贫理论 拓展脱贫思路》,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
“书记,讲习所这个新奇的事物是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近日,在灵山县伯劳镇讲习所一次开班仪式上,该镇灵塘村支书陈祖爱向镇党委书记李飞提问道。
“‘讲’,就是把党的声音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最基层,激发农民脱贫愿望;通过‘习’,手把手教农民掌握农业种养技术,多形式提升农民综合素养,增强农民脱贫致富本领,这就是讲习所的好处。在目前,讲习所首要任务是服务脱贫攻坚这一中心要务。”李飞答道。
自2018年8月2日伯劳镇第一所新时代讲习所成立以来,新时代讲习所在22个村委(社区)全覆盖,全部达到“有场地 有机构 有师资 有制度 有标识 有资料”的“六个有”标准。建立讲习所的4个多月以来,各党支部通过“讲”“习”两个途径有力推进脱贫攻坚中心工作的开展。
“讲”透扶贫理论——原汁原味贯彻扶贫政策
镇级主阵地,“头雁”领头“讲”。伯劳镇11名党委 政府班子成员作为“头雁”,上负责文件 学习 下担职责落实。4个多月来,镇领导班子以及分管扶贫的干部在伯劳镇新时代讲习所主阵地传达 分析扶贫政策共15次,参加 学习的镇直干部 村“两委”干部 扶贫工作队员 第一书记等人员共870人次,形成村委(社区) 镇直单位 脱贫攻坚工作分队成员直接跟镇主要领导面对面 学习扶贫政策的良好氛围。
村级阵地,分片班子深入“讲”。7名分片领导连同5名党建(廉洁)工作站长到22个村级阵地讲习48次,参加 学习的帮扶干部 村“两委”干部 生产队长 党员等超过1300人次,实现原汁原味把扶贫政策深层次向基层贯彻。
专业知识专题“讲”。主动邀请市 县的上级专业部门到讲习所进行专题“讲”,把市 县政策手把手送到村民手上。在镇讲习所,邀请县财政局农业股股长叶彬彬等21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伯劳镇开展为期2天23节课的村(社区)党员干部 农家课堂户主 村“两委”后备干部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培训。在村级讲习所,邀请县农业局 市平安职校等单位到良坪 大路讲习所开展为期28天的关于苗木种植的培训,并为参训人员发放98本培训证书。
群“讲”群策,吃透扶贫政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干部,到各自片区的贫困户家庭中进行宣讲 钻研,把产业奖补 雨露计划 危房改造 改厨改厕等各项政策对标对表到贫困户中进行分析,2018年全年为贫困户争取到产业奖补2401815元,危房改造210户,改厨改厕842户,雨露计划443人的政策支持。
“习”技术 技能——拓宽群众脱贫道路
“习”宽种养致富路。伯劳镇地形丰富 气候温润,适合多种动 植物生长。镇党委 政府根据种养市场价格的变化 新品种的发展以及各村种养的实际情况,通过讲习所这个平台多次邀请组织职能单位进行专业“习”技,已开展苗木 沃柑 中草药以及百香果等特色种植培训。2018年9月举行了28天的苗木培训班,直接接受贫困户超过40户以及60户种植大户,60户种植大户将带动120户群众加入苗木种植,同时每年产生600天日工需求,有效缓解贫困户的镇内务工问题。
村民学“习”好手艺。由于伯劳人多地少,种养致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镇党委 政府通过组织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手艺,已进行的有糕点制作 农机使用等培训,让村民有更多创收选择。2018年10月在良坪讲习所举行的糕点培训,群众响应热烈,超过300人次报名参加,其中部分灵塘 平心村委的学员是开摩托车行驶了10多公里路程过来参加。灵塘村的陈秀针说:“我一直都想学做包子,开个包子店,不过没时间出去县里面学,此刻家门口就能把技术学到了,我的包子店打算下个月就开起来。”
特殊村民“习”新路。为实现特色产业100%覆盖贫困户,镇党委 政府通过讲习所这个平台,组织村民进行合作社等入股分红讲解培训,并结合远程教育进行案例讲解,让一些行动不便无法靠种养 手艺创收的特殊村民消除疑惑。激励他们以土地 资金等方式入股百香果 养猪 中草药 甘蔗等农村合作社。如宦楼养猪合作社对入股的30户贫困户收取30000元股金,每年赋予1.8万元分红,截至今年,已经返红5.4万元。
“讲”明才干学懂,落“习”有助弄通,伯劳镇讲习所的建设就是让村民学懂政策法规 让村民“习”好拓宽致富道路。下一步,镇党委 政府将会把“讲”“习”铺开,把群众需要的知识请进来“讲”,激励更多村民参与 学习,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的村民,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高素养的农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