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整改报告 >

讲社会主义发展史读后感

时间:2022-06-18 19: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讲社会主义发展史读后感【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讲社会主义发展史读后感【完整版】

讲社会主义发展史读后感3篇

第1篇: 讲社会主义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肖龙 291000220

一本涉及古今,知识面横跨全球的书籍。

《城市发展史》,很容易让人们误解成类似于《近代史》那样的“经典”教科书。人们对于一般形式的“经典”教科书往往采取被动接受,从不质疑的态度,这是从小的教育惯性思维所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后果。本书初版于1961年发行,那是一个科技远没有现在发达的年代,况且刘易斯在书中的大部分论据都是引用的其它学者的论点。如今随着考古学的日新月异,书中的许多观点都接受着时间的巨大冲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部书的一些论点提出一些质疑。但是当我们满怀着激情想要在刘易斯的书中找到些许谬误的时候,结果往往是以失败告终,甚至我们会在不断尝试纠错中更加佩服刘易斯的高瞻远瞩。刘易斯显然想得更远。

世界最古老的城市在哪?刘易斯基于当时的考古发现判断最古老的城市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大约建于公元前5000年。而新的考古已经发现距今10000年的耶利哥城,位于约旦河西。这将给城市研究带来新鲜的血液,或许再过若干年,我们还能在亚洲美洲发现更加古老的城市。“人类的文明出自埃及”这句话到此也需要重新的思考了。传统的思想认为生产力创造了社会分工继而产生了城市,但是在约旦河西岸的耶利哥城却大大颠覆了我们的思维。考古发现耶利哥城由于居住环境适宜,城内有四季不断的泉水,冬季温暖如春,人们因为其良好的居住环境选择聚居于此,继而形成了大型的城市,由于正处于新时期时代,城市中的主要生产方式依然属于农业,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不大,城市中的商业交换显得较为平淡,而城市中也没有迹象显示有细化的分工。看来古人决定建立城市的原因比我们现在要简单的多。

许多学者认为耶利哥城不能称之为城市,城市按照现代的定义: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但是更多学者认为生产方式并非决定是城市与否的关键因素,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些特征有: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那么按照社会学的定义,耶利哥城显而易见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城市。但这并不妨碍刘易斯对城市的论述。

刘易斯写作时,世界刚刚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杀戮(两次世界大战),带来这一悲剧并将其演绎到前所未有的惨烈程度的, 并非是人类的落后,而恰恰是人类最先进的文明。而更大的悲剧在于,人们并未从这个悲剧得出有益的历史经验。战后十数年间,在“进步”和“真理”的幌子下, 科技被用于军备竞赛,政治成为冷战的工具,文化被视作人类最不正当的需求。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对城市犯下的错误,在更 大的规模和范围上重演,而且被绝大多数人接受为城市唯一的方向。

城市是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化中各个国家的发展趋势。城市中诞生的理性文明压抑着发展中的人性,城市中的居民往往都是压抑的,沉默的,服从的。“专门化、劳动分工、强制措施,以及丧失人性,在城市范围内产生了一种内部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在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形成了一种隐蔽的仇恨和公开的反叛的潜流……”现代城市的发展渐渐进入了一个死角:各种名不副实的政治选举、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大量的流动人口造成了城市的管理困难、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不公平分配的进一步加剧……城市会是现代文明的坟墓吗?

但是显然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城市在离散人们的生活与个性的同时又重组了他们。

“幸而城市的社会结构有助于它克服自身对于人类的限制性和强制性。如果说城市肢解了人 的整体并强迫他在单一的工作中度过一生,那么城市则又从一个新的集团的实体上重新把人复原了;
从而使得在单个的人生显得狭窄枯燥的同时,由此编织而成的城 市整体却显得丰富多彩,因为编成它用了各色各样的线。各种专门团体不仅在城市中得以充分发展,它们在城市的有取有舍的日常交流中还发现了人类潜在能力的伟 大财富,这是在先前简陋水平上所发现不了的。”如果说古代城市的作用是军事、政治、宗教和商业的话,那么现代城市的功能则要显得更加人文一些:现代城市无疑给人际互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天的工作之余,我们衔着余晖,散步于柳树成阴的河岸,远处的音乐喷泉时起时伏,晚霞映着林立的高楼大厦。城市不在是古板的流水线工场,而成为了浪漫的街心公园。

“终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格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进入城市的, 是一连串的神灵;
经过一段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以超越其神灵的禁限。但是,人类起初形成城市时是不曾料想到会有这种后果的。权力和财富毫无意识地为人格诞生准备了一个巢穴。而最终,人格又将会破坏人们种种过分的虚妄与要求。”

“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的看,就是一个世界;
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内容来看,已变为一座城市。”

结尾的城市,便如卡尔维诺的书名所说,是“看不见的城市”。在现实上,网络世界大概可以归为这样一个看不见的城市。

第2篇: 讲社会主义发展史读后感

无产阶级的斗争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要为真理而斗争!”,这首曾广为传唱的歌曲词作者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欧仁·鲍狄埃 D.玻利瓦尔。

2、这是两位德意志人,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你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吗?

A.英国宪章运动爆发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巴黎公社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3、人类历史中,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成功现实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巴黎公社成立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4、下列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 B.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C.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D.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5、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在
A俄国   B中国  C法国   D匈牙利

6、.“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此句名言出自于下列著名的历史文献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

7、在课本剧“马克思主义诞生”中,最能真实再现这一时刻的道具是(  )
A.油画《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B.《义勇军进行曲》歌词
C.《共产党宣言》文本           D.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模型

8、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
A.英国宪章运动 B.马克思主义诞生  C.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9、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10、苏联是20世纪的一个大国。下列关于苏联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曾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D.存在的时间为1917~1991年

11、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如果要你搜索与“民族解放”相关的历史资料,你可能会舍弃
A.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B.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C.毛泽东与开国大典

13、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苏联成立B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C十月革命胜利D两个五年计划完成

1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进行的:
A、没收  B、调整   C、赎买  D、建立合作社
16、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B、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C、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D、有28个民族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7、“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的老人在1979 年“画了一个圈”是指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上海浦东
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收复香港
18、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19、在开国大典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尊礼炮齐鸣28响。展开联想,判断“54”、“28”的深刻含义源于下列哪两个历史事件
A.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A 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C 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 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二、非选择题:

1、抵制和纠正“左”倾错误,是加强和提高共产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纠正“左”倾错误的?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又犯了哪些严重的“左”倾错误?这些失误是在哪次会议上开始得到全面纠正的?


(3)在纠正上述失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树立起一面新旗帜。这面旗帜是什么?在这一旗帜指引下,祖国统一大业有何突破性进展?


(4)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挫折,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历史教训。这一“严重挫折”是指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计划有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

(1)列宁说的“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2)“新经济政策”何时开始实施?具体办法是什么?作用如何?

(3)材料二中“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他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4)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启示?

3、阅读判断题:

二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战争,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十分重要。为了赢得战争,双方调动了一切经济力量,使得世界和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潮流。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相互2相互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意味着各国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他国的合理利益,达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所有国家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下列结论均是正确的。请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如果该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里画“对”,否则在括号里画上“错”

(1)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世界性战争。()

(2)二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战争中各国的经济联系()

(3)国际合作比较有效地抑制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二战后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准则。()

(5)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6)各国只有相互合作,促进双方甚至多方共赢,才能促进共同发展。()

第3篇: 讲社会主义发展史读后感

社会主义发展史:苏联共产主义模式和民主社会主义

导言

社会主义,最早是在19世纪30年代,由圣西门的学生为宣传其学说而使用,最早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同伙或者同样的,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的自私自立而提出来的。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当时社会上相应的不同的阶级,派别,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封建贵族,无产阶级组织,对此有不同的立场。其中无产阶级组织,阐明正义者同盟,主张人人皆兄弟,由此引起一系列社会主义思潮和建设,以下主要介绍苏联共产主义模式、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此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启发和展望。

一、苏联社会主义

1.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有显著代表性的乃是苏联。苏联模式”萌芽于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7年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连年的战争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得当时的苏联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国内,苏俄反革命叛乱不断;
国外,帝国主义国家对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出现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仇恨尤加,不断对苏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有:余粮收集制,将人民大众的余粮收归国库,以应战时需要;
工业国有化,大力发展重工业,优先满足战争要求;
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国家配给,最大限度地防止社会财富减少;
实行强制劳动,最大可能地创造社会财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情况下适应了苏俄的国内需要,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这只是“战时”的需要,一旦离开这一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其弊端就暴露出来了。毕竟,这一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脱离了农民的需求,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破坏了工农联盟。于是在内忧外患趋于平和后,列宁政府及时改变了这一政策,推行了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经济政策”,其内容有: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恢复商品贸易,推进市场发展;
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增加国家财富;
实行按劳分配,取消强制劳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农矛盾,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此基础上苏联模式的形成:三大运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执政,推行了包括“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政治大清洗运动”等在内的三大运动,促成“苏联模式”的形成。

1.2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为第一时期,改革开放至今为第二时期。这两个时期中国是在继承和批判“苏联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并存。第一时期的建设,中国基本上照搬或沿袭了“苏联模式”。建国之初,中国经济是在蒋家王朝覆灭的破烂摊子上建立的,一贫如洗,举步维艰。列宁时期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中国政府用来作为支撑经济和政治的起步和发展的手段,是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也起到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治统治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刚取得执政地位的一段时期,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政治上进行“三反五反”运动、在思想文化上肃清封建主义反动残余和资本主义腐朽观念,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重工业的优先和强力发展基本满足了当时斗争和生产的需要。但是,在政权基本稳固后,中国出现了和斯大林推行“三大运动”后类似的情形:经济结构中过于强调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和单一化,导致轻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失衡;
在“一大二公”观念指导下的集体经济大锅饭发展模式也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为阻碍经济的枷锁,人民的生产和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
政治上,党内党外派别斗争不断,导致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流失;
在外交上,中国的“一边倒”策略在中苏关系紧张后也无法行得通,迫不得已提出“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种种迹象表明,“苏联模式”在中国建国之初,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稳固政治的作用,但是一旦离开那个特定时期和背景,其弊端暴露无遗。不过,这正好印证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论断。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第二个时期,即对“苏联模式”的扬弃时期。这一时期,经济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中国不再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而是将他们视为经济发展的手段,计划和行政手段也只处于辅助地位;
经济结构不再一味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而是重、轻工业协调发展;
政治上,推行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理念,不再是一人专政、“人治社会”,而是依法治国、“法治社会”,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到更高层次,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备;
思想文化文化上,兼收并蓄,外为中用,古为今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建设上,从注重经济效益,到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阶段,更加科学理性。

1.3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总之,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将“苏联模式”改造成适应中国发展的“中国模式”,基本适应了中国的现实和国情。“苏联模式”在苏联和中国适用时的起起落落、成败兼蓄,恰好论证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需要,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被生产力抛弃,而由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必将被经济基础突破,由经济基础衍生新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二、民主社会主义

2.1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19世纪末世纪初欧洲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产物,对于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推动作用。自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在伯恩施坦、考茨基的影响下,社会民主主义逐步演变为一种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议会道路来改良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20世纪50年代,社会民主党人为了凸显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将其思想体系的名称由“社会民主主义”颠倒成为“民主社会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民主党人又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再次颠倒成“社会民主主义”,意在表明它并不是一种(民主)“社会主义”,而是一种(社会)“民主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内容包括一下几点:首先,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的多元化。社会党的指导思想较为多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权宣言、基督教、天主教教义、康德黑格尔哲学等。其次,“自由、公正、团结互助”的基本价值。第三,社会党的社会经济政策纲领是,依靠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建立混合经济形式,加强税收,扩大财政开支,对社会事业进行救助,从而建立起福利国家。第四,在对外政策上,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全球推广民主社会主义。

2.2 民主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民主社会主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经济方面,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党重视经济建设、建立社会市场经济、采取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寻求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引导职工参与企业决定、实行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等政策措施,启示社会主义国家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殷实,以此增强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及亲和力。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稳步发展,但是民主社会主义重视经济发展的理念仍然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政治方面,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党历来将“民主”置于其纲领的核心地位,它们攻击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一个最重要缘由,就在于认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民主、搞专制。虽然这严重不符合我国的现实,但是民主社会主义重视民主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区别

3.1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由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社会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她的综合性,与社会科学之王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她的操作性与制度设计,与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对政府行为的制度设计。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实现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在于以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从物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到对称经济学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
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对称本质、对称规律得以充分展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是使哲学科学化与经济学科学化统一起来的契机,是为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的必然产生开辟道路、使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必然性得以实现的偶然性。对称哲学就是当今时代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只有对称哲学才能使经济学真正实现从非科学向科学转化,只有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1)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科学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则由最初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2)在对待社会主义上,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人民的幸福、解放、民主和自由。同时,也强调社会主义要吸收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而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变为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否认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3)在对待资本主义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依据,但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用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来缓和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的,同民主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立足于国情、又适应时代,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在某些方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