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历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4篇
【篇1】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被异化的“历史观”
我读史甚少,不过《史记》《资治通鉴》和《宋史》《明史》《清史》的部分,别的类型的也就看过《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国人史纲》《晚清七十年》《明朝哪些事》以及一些人的个人传记。
所以说,要让我站在史学家的角度,对某阶段历史和历史中的某个人评出个子丑寅卯来,那是不可能的。但最近看到的这些言论,确实叫人有些“心中意难平”,无论是对人物的评价,还是所持的标准,都算得上是 “标新立异”:
一、张居正与海瑞比,张居正伟大,海瑞一无用处。原因是海瑞仅仅处置了几个已经落魄了的高官和地方豪强,其实际价值不过是让一些草民得到了些许好处;
而张居正却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推行“一条鞭法”,让诸多老百姓免于被饿死,他救活的人比海瑞救的人不知道多过多少倍,他才是真正的“圣贤”,理应被尊重。
二、岳飞和秦桧比,岳飞政治智商几乎为零,不会顺应时局,不会和领导搞好关系,导致北伐最后失利,实乃咎由自取,怨不得秦桧,也怨不得高宗,只怪自己不谙做官之道。秦桧投领导之所好,处处逢迎,领导让干啥他就干啥,不惜为领导背上“千秋骂名”。他以一个乡村教师的身份位列宰相之职,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成功逆袭,当为后世好多人的楷模,你等愚蠢之辈,又何能知其高深也!
三、魏忠贤和“东林党”比,魏忠贤一心为国为君,支持国防又关注财政,偶尔还关注民生和基础建设。而那些自视甚高的东林党人却一味保全自己利益,拒不缴纳税赋,致使国库空虚,无有养兵之资,最后被反抗力量所灭。你对比一下看,魏忠贤当政时几乎没有民乱,便是有,也立刻被扑灭了,可是明朝却亡在了一心清除阉党的崇祯皇帝手里,事实胜于雄辩,魏忠贤是大政治家,明朝的大忠臣,可惜被“蠢人”们误读了。
如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
通过比对和整合,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观点都秉承着这样一个原则:有实利就对,无实利就错;
成功就对,失败就错。
这在如今之中国,绝不新鲜,也不算得独辟蹊径。因为当下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民逐利”的时代,无论从生存的理念还是行事的原则,都是“利”字当先。
民与官斗,反腐博弈,不过就是因为官民分利不均,而并非道德之争;
学校测评,说到底就是奖金和工资之争,一切量化的最后,决定的只是钱数的多少而不是知识的多寡;
即便是家庭的构建也是以“利”为基本核心,门当吗,户对吗,说穿了就是看挣钱的能力相当吗;
社会中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也是看他最后挣钱多少,而不是看他这个人德行如何。这是一个被金钱量化的“利益”社会。
在这种实用哲学和逐利心态的导引下,这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史学研究者,提出上述那些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海瑞确实没钱,他也不会挣钱,他的能力是肃贪和反奸,绝不是变法和权谋。是,他是没有给更多的人带来活命的机会,可是,他给了好多人活下去的理由,因为,毕竟“人不是只靠吃米活着的”。中国社会需要政治家,他也需要思想家和道德模范,这并不冲突,为何厚此薄彼?
张居正确实很有政治能力,但他在党争之中,排除异己,明哲保身,也难算得是君子所为。他确实在推行变法,惠及民生方面有诸多建树,但他死后险遭开棺鞭尸,恐怕也是他的政治远见未曾预料到的吧?一个人不光要看看当世功,恐怕也要看看身后名吧?
张居正死了之后,被抄家,并被削尽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这一切,恐怕也不能单单解释成是神宗对他长期以来所受压迫的一种报复,跟他专权、弄权的行为绝然是紧密关联的。
当然,我们不会因为这样的结局,转而就去否定张居正,但是“公道在人心”“百姓心中有杆秤”也不是白说的,海瑞千年来被唤作“海青天”,世代相传,位列庙堂,仅仅解释做统治阶级和文人们的吹捧恐怕也说不过去,那他们咋不吹嘘一下你们先人?
关于岳飞和秦桧之别,我就不想多说了,我怕岳爷爷显灵会怪罪。我脑海里浮现出电视剧《日落紫禁城》里的一段情节:大太监李莲英,在宫里得势之后,在当年落脚的一座破庙请众乞丐吃馒头,一边扔一边让那些乞丐们扮作狗的模样用嘴叼。得意洋洋间,有一段理论,“人人都说我是奴才,但是我要告诉你们,奴才当到我这个份上,那也是不容易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当上的”。复习完这段画面之后,我建议你读一下高中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杂文:《我若为王》,如果你还不懂,到我课上来听,不收钱。
至于说到魏忠贤与“东林党”之争,我担心我说不好,因为我没掌握太多的资料,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即便是说大明王朝亡于党争,魏忠贤也是一个十足的混蛋,值不得半点同情和肯定。
对于这段历史不太熟悉的同学,我建议你看一下唐国强、王刚、陈道明老师主演的《江山风雨情》,虽有演绎,但基本靠谱。
文人都希望自己活在宋朝,因为宋朝对读书人很看重,文人可不希望自己活在明朝,因为明朝统治者最见不得文人。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个文盲出身,他虽识字,但算不得是饱读诗书,所以,他对有学问的人有一种天然仇恨,常常在朝堂之上打大臣的屁股。他的继承者们沿袭了这一优良传统,并将他发扬光大:正德十四年的“谏南游”,共打了一百六十八人的屁股,其中有15人体力不支而死去;
嘉靖四年的“挣大礼”,打了一百三十四人的屁股,打死十七人。对于明朝皇帝来说,不管你是学富五车的翰林学士,还是衣冠楚楚的国家栋梁,只要是冒犯皇威,一律家法伺候,文人斯文扫地,尊严完全被剥夺。
明朝一直奉行“薄俸养官”的制度,因为朱元璋从小就受够了贪官污吏的苦,所以他要把官员们变得穷穷的。虽然说现在有好多人举出数据来说明明朝官员的工资水平其实不低,但是历朝历代,为何只有明朝的工资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也应该足以说明问题了。
在这样一种治国理念之下,你能指望当官的和皇上一条心?除了像海瑞那样的圣人,其他人个个心怀鬼胎,勾心斗角,争名逐利。整个官场就是一个“窝里斗”,皇宫里,皇上和太监抱团,皇宫外,官员和官员抱团,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掐。
当年明月在《明朝哪些事》里说崇祯手下的官员们不是王八蛋就是混蛋。这或许是事实,可是这些官员也是皇上选的啊?你既然知道他们是王八蛋和混蛋,那你还用他们?到最后陷入了一个死胡同:用太监,太监专权跋扈,用大臣,大臣结党营私。他就是不用自己,因为自己智商不行。
便是智商不行倒也罢了,他还见不得智商高的人,解缙的例子就是典型。明成祖问他谁是奸臣谁是忠臣,他给一一分类,又问他谁当立为太子,他提供了合适人选,结果奸臣陷害他,明成祖就认为他胡说,把他下狱后让奸臣害死。到最后,解缙的所有预言都一一应验了,这才想起人家的好来了,说到监狱去重新启用,可是他爷早已逝去多时了。
这帮自作孽的货,只能说活该!你倒会给自己解释,我这儿一时被蒙蔽,我哪儿没看清人,我这、我那,没有那个金刚钻,你就不要揽瓷器活,你以为领导是个人就能当?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帮吹嘘魏忠贤的人就说魏忠贤积攒了多少军费,那你怎么不看他给自己攒了多少钱?又说魏忠贤还重用了一帮能臣干吏,可魏忠贤还准备自己登基当皇上呢?明朝之亡亡于“家天下”的必然,福王宁可自己家里银子长毛也不拿出来充作军费,这样的王朝为何不亡?朱家人的天下亡在了朱家人的手里,只有天下人的天下才不会亡,夯货,懂否?
【篇2】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新时代大学生应如何自我塑造
作者:张虎
作者机构: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来源:华人时刊(下旬刊)
ISSN:1006-0278
年:2014
卷:000
期:010
页码:173
页数:1
中图分类:G6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提高;素质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他们在学校里应该潜心学习“大学”之道,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备一定适应环境、独当一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人,这样,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身在平素学习生活中要周全的设计自己的人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时自我进行塑造,臻于完美,平稳立足天地问,有所建树和贡献,不致因虚度光阴而懊悔.
【篇3】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王莽的历史观
作者:马艳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17期
【摘要】学界对王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王莽改制以及对王莽的评价,但对王莽历史观的研究甚少,本文从符命思想、尚古思想、民本思想和大一统思想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王莽的历史观,并总结其影响。
【关键词】王莽 历史观 符命 尚古 民本 大一统
一、符命思想
西汉时期,符命学说盛行,汉朝儒生们普遍认为“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
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
此神明之征应,自然之占验也。”即认为帝王兴起,上天就会有意识的降临某种祥瑞,若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以灾难、变故以作为征兆。如长平馆西岸崩,邕泾水不流,大司门鸣 这一现象崔发等人认为“虞帝辟四门,通四聪,门鸣者,明当修先圣之礼,招四方之士也。” 王莽作为儒学政治家,亦受此影响,具有浓厚的符命思想。
符命在王莽的政治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王莽因其女“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 被封为皇后而使其权力与地位得以巩固。其次,符命为王莽登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当孺子婴被选为平帝继承人时,出现了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后梓潼人哀章献铜匮。“署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者,高皇帝名也。”由此可见,符命之间促成了王莽称帝一事。最后,新朝建立之后,王莽为了显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充分利用符命学说,并将符命说贯穿于政权建设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以符命封侯任官、变异官名,如任命王兴为卫将军封奉新公,王盛为前将军,封崇新公。“王兴者,故城门令史。王盛者,卖饼。莽按符命求得此姓名十余人,两人容貌应卜相,径从布衣登用,以视神焉。” “复以宁始将军为更始将军,以顺符命” 。颁《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定符命为正式文件。以符命定都,长安民众不愿定都洛阳,莽曰:“玄龙石文曰‘定帝德,国洛阳’。符命著明,敢不钦奉!” 遂定都洛阳。
【篇4】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
初三(11)班 赵林
指导教师 臧义娟(137********)
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 初三(11)班 赵林
A文——历史再现
光 阴 的 故 事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姗姗来迟的通知书】
1959年的盛夏,真的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空气似乎静止了似的,大地热得发烫,知了不停地聒噪着,就像姥爷的心情一样烦躁不安。高考分数早下来了,全县第三名!于是,他在志愿书上郑重填上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中国北京政法学院”①,热切期盼通过读书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如今一个月过去了,姥爷仍没得到任何消息。辗转得知有几个总分低于自己的同学已经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姥爷实在按捺不住了,每天都跑到村大队部问有没有自己的信件。无数次的失望使心情几近冰点。寒窗苦读十几年,多么盼望结束在村里低人一等的日子!可是……
当时,年轻的新中国正处于“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建国后1950年6月3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展开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为实施本法,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了“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把农民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不同阶级成分,并明确指出地主、富农属于剥削阶级。
姥爷的祖父是个非常聪明、勤恳、节俭的人,一生辛勤劳作,到新中国建国初期已拥有一百多亩土地、十几间平房,在小小的村子里也算是个数得着的殷实人家。土改时(1950-1953年)正值姥爷的父亲执掌家业。当时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拥有百十亩土地的人也就一两个,所以自然就被划成了“地主”。
从此,全家人成了“剥削阶级”。戴着“地主”高帽的几十年里,全家再也抬不起头来。历次大小运动都是村里拉出来斗争的对象,家里每个人都被周围贫下中农们歧视。甚至70年代初才出生的我的妈妈,身为家族第四代都作为“地富反坏右”黑五类的成员,在人生的最初十几年里也要背负这无形的枷锁。妈妈说:小时候最不愿填写各种表格了,填“家庭成份”一栏时,看人家填“贫农”就羡慕不已,自己因身为“黑五类”而深深自卑,老觉得低人一等。
更可悲的是,被戴上高帽后全家才知道,其实家里的很多土地早已被姥爷的父亲偷偷赌博输掉了,只是他没敢为外人道而已。姥爷的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也许由于家境富裕,从小娇惯,不事生产,成年后染上了赌博恶习,瞒着家人偷偷变卖了很多家产,到土改时其实真正自己拥有的土地已不多。以实际拥有的土地论,是根本划不成地主的。为此,姥爷常常感叹:真是造化弄人啊!是啊!要是能预知这高成份会祸及子孙几十年,谁会隐瞒实情呢?
酷热难耐的8月末,地主家的小儿子——我的姥爷,终于在8月底费劲周折找到了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知此信经历了怎样的辗转,边缘已经有些残损。姥爷急切地、却又小心翼翼地打开这封期盼已久的信函,看过之后,半晌无语。这么高的高考分数、中学时期各种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校学生会主席等等光鲜简历换来的却只是一个三流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本想去北京读书的姥爷被调剂到了偏僻的鲁西南——曲阜师范学院。这是个1955年才建立的高校,当时的确名不见经传,姥爷的失望是很自然的。尽管如此,自此孔孟之道深深影响了姥爷,教书育人成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
【入党梦断】
九月,当时家里已经一贫如洗的姥爷背着一床陈旧的单人棉被,搭乘火车来到人杰地灵的孔孟之乡,成为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大一新生。
很快,他出众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使他在大学里如鱼得水。顺利当选了学生会主席,是院里多个社团的活跃分子,除了学习成绩优异之外,琴棋书画方面也很出色。
“那时,由于家贫,常常连三块多钱的火车票都买不起,所以每到假期我只能一次次送别同学踏上返家旅程,自己留下来在图书馆、办公室等部门帮忙以赚取下学期的费用。”在校的姥爷虽常常挂念年迈体衰、眼睛几近失明的老母亲,无奈当时根本无力奉养。每每谈到此事,姥爷常常垂泪神伤。
当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每一个热血青年的梦想。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姥爷当然更不例外。而在那个年代里,入党,是非常困难的。姥爷一次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终于在大三时通过了校内的各项组织考察,只剩下政审这最后一关了。学校为此专门派一个调查组到了姥爷所在的村庄。
结果可想而知。家庭阶级成份的黑帽子是明摆着的。而背后村干部们也没人给姥爷家说好话:什么大哥在民国时期曾捐任②青岛市政府小公务员,现为终日唱戏看曲不务正业的纨绔浪荡子,二哥曾因言论不当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等等。
所以,忐忑不安等待了半个多月之后,大学时代姥爷的入党之梦终告破灭……
看着系里个人表现远不如自己但“根红苗壮”的同学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年轻的姥爷再一次悲愤交加:“家庭出身?我自己能选择吗?”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入党就意味着没有任何政治前途。而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奉为一生的追求,农家子弟更是期盼通过读书考试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姥爷少年起就产生的低人一等的感觉此时更强烈了:生在这样的家庭,无论我自己如何努力、如何勤奋都难以挣脱这枷锁。
姥爷虽然对此一直难以释怀,但精忠报国的理想却从未改变。教育子女时他常说:一个人无法选择家庭出身,但可以选择做一个正直、敬业、自强不息的人。
【乡村教师与乡村医生】
生活在六十年代的人们最熟悉的宣传口号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呼吁优秀青年到艰苦、偏远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一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姥爷第一个报名去了当时属于烟台地区的即墨县一个偏僻乡村中学。而此时,27岁的姥爷已结婚三个月③,姥姥当时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邻村当乡村医生。自此,夫妻两地分居,相隔百里。这也是那个年代双职工家庭的常态。
几年过去了,三个孩子相继诞生,家庭重担都压在姥姥一个人身上。只有每个周日才是全家团聚的日子,那时的中国还非常落后,县际都少有公共交通更别提邻县村际了。姥爷只能骑着借来的自行车④往返百公里回家与妻儿短暂晤面。我妈妈至今还记得自己的父亲奔波百里回到家,饭后让三个孩子站成一队背诵《毛主席诗词》的情景:“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啊!在乡村土路上,一日骑自行车进行百公里的远征,对妻女来说无异于过节,而对姥爷来说却是多么漫长的旅途啊!姥爷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次回家虽只短短一天,他都一刻不停忙于家务。那个年代连县城里都没有自来水,挑水吃是每个家庭最繁重的家务。所以姥爷每次回家必把家里的水缸和所有盆盆罐罐都挑满水以减轻姥姥的负担。
对此段生活,姥爷最常提及的是带女儿去学校小住的事儿。我的大姨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从小乖巧懂事。她两岁半的时候,姥姥奉命到外地学习,姥爷只能带她到自己学校驻地。胶即两县是被大沽河分隔开的,那时河上桥梁很少,姥爷从家乡到学校走桥的话得绕远40里地,所以河水少时都是扛着自行车趟过河去。那时的大沽河还非常宽阔,水产也很丰富,鱼虾蟹都多的极容易捉到。姥爷骑车带着小小的女儿来到大沽河边,捉鱼找蟹玩得非常开心。待到过河赶路时,姥爷犯了难,以他的力气是无法同时扛着笨重的大金鹿和女儿过河的。千叮咛万嘱咐之后,姥爷先把自行车扛过河去,又回来抱女儿过河。“我当时真是担心啊!万一她不听话跟着跑到河里……”还好,大姨非常听话,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大大的眼睛紧盯着父亲,直到轮到自己被接走。
于是,大姨从小懂事、听话成为一辈子的家庭美谈。而旷野中一个文弱的青年教师扛着借来的笨重自行车艰难渡河、不断回头望望蹲在对岸的小小女孩儿,大声叮嘱“千万别乱跑!坐在那儿等着我!”的画面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从小私家车代步的我只粗略体味到四十多年前中国普通人的艰辛,对比自己14年来所过的富足舒适的生活,只有感恩和珍惜!
【一个都不能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新中国,五八年全民砸锅大炼钢铁的人民公社大锅饭制度以及接踵而至的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农村里各家各户挣工分领粮食,大多数家庭都吃不饱饭。学校里有许多学生的父母为了多挣工分补贴家用,不支持孩子读书学习,要求孩子辍学回到各自的村子里干农活。
为了让这些孩子重新回到校园,姥爷不得不在课余走家串户费尽心血说服学生家长让孩子继续读书。
学校建在几个村交界的旷野,住校的也只有姥爷和一位看门做饭的老大爷。那时中国大多数地方都还没有电灯。乡下的夜晚是漆黑的、超乎寻常的静谧。姥爷常常在放学后来不及吃饭,赶到一村又一村,进入一家又一家劝说失学孩子的父母:
“……我知道现在这个时期,大家的生活都非常困难,但是在我看来,如果只为了一时的生活状况让孩子辍学,却毁了他一生的前程,那不就因小失大了吗?我知道大家的日子都很辛苦,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坚持一下,让孩子回去上学,比起干农活,孩子一定更渴望读书学知识。我能理解家长您的心情,我家也在农村,日子也很艰难,经常为筹三两块钱都得东拼西凑。但家人一直坚持让我读书,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才分配到好工作,端上了铁饭碗⑤。他才十多岁的孩子,即使在家务农也挣不了几个工分。孩子很聪明好学,只要继续努力,将来一定会学有所成,帮着全家过上好日子……”
披星戴月回到宿舍之后,姥爷每天还得批改作业、备课,常常工作到凌晨。
那些年,姥爷跑遍了周围所有的村子,有时还得从自己微薄的薪水里拿钱出来资助辍学孩子复学。其中有一个男生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哥嫂生活,因家境非常贫寒,嫂嫂动不动就不让他上学了,姥爷一次次上门劝说和帮扶,使他最终完成了学业,并如愿考上中专,后来分配到济南地区,成为一名国家干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早年的学生其实仅比大学刚毕业的姥爷小几岁而已,但一直都对姥爷非常崇敬,他们很多人得以继续学业分配到了全国各地。其中有些人多年来一直坚持到姥爷家拜年,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常说:“柳老师是我们的大恩人哪!没有他,我们现在还在家拉锄钩子呢!对俺柳老师,绝对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就这样姥爷在这生活虽艰苦却充满温暖的乡村中学兢兢业业教书育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一待就是十四年。
【被打成了“右派”】
新中国建国初期风云变幻,几乎每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都充满未知数。
1957年8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并以此为法律依据于8月3日在全国范围内对所谓民主资本主义理想的“右派”分子的劳动改造。许多民众都陆陆续续的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做着最屈辱最辛苦的工作,进行劳动改造。
1966年,文革开始了,中国进入10年浩劫。知识分子遭到空前的打压,被社会贬称为“臭老九”,许多知识精英都被种种莫须有的理由批斗。姥爷也没躲过这场浩劫,被划为“右派”分子,勒令离开教学岗位,每日在学校里打杂、清扫进行劳动改造。姥爷说:“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时被迫走下讲台,给全校师生掏粪的日子 ,那是我人生遭受的最大屈辱。不过后来知道连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功勋卓著的彭德怀元帅都遭到非人折磨而死、那么多大学问家都残遭蹂躏,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臭老九’,带个右派帽子掏掏粪实在算不了什么了。十年浩劫啊!个人、国家的发展前途都被耽误了”。
一波又一波的造反派,一次又一次的各种运动,学校教学秩序全乱了套。姥爷坚信这样的日子总不会长久的,所以,劳动之余仍不忘偷偷的读书研究,也常私下嘱咐几个信得过的学生千万别荒废了学业。事实证明,没有彻底丢掉书本的人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77年恢复高考以后,好几个学生考上了大中专院校。
【知识就是力量】
1977年,是全国知识分子命运的转机。
从1966年开始,十年文革中断了中国的高考制度,很多大学被关闭,很多学者文人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仅剩的几所大学也以政治成分和个人表现为衡量依据招收工农兵入学。“劳动越多越光荣,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为当时的时代主旋律。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提出“脑力劳动者中的大多数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科技是生产力⑥”等,逐步开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重新推行“尊师重教”政策,教育界开始拨乱反正,重用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教师。因出色的教学能力在即墨教育界早就名闻遐迩的姥爷重新得到重用,调到高中辅导高考。79年又被家乡胶县⑦教育局挖到高考复习辅导班任教,姥爷终于感到有了奔头,自己的才干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所以,在教复习班的日子里,看着那些被文革耽搁、求知若渴的青年们,姥爷使出浑身解数,夜以继日扑到工作上,精心研究教学方案,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和同学们促膝谈心……,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他们顺利升入大学深造!
由于多年教育停滞,中国当时人才及其匮乏,所以老师们工作量都很大。
姥爷同时又兼班主任,每天工作常常超过14小时,最多时一天要讲7节课。“我的咽炎就是那时落下的病”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姥爷家的政治枷锁开始逐步打开,经济条件也随之日益改善。夫妻终于调在同城工作,全家人历时19年终于团聚!从两地分居到一家五口挤住一间单身宿舍,再到分到两间平房,过上了真正算是安居乐业的日子。姥爷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应该感谢邓小平!没有邓小平哪有我们家的安稳日子?
人到中年,怀着拳拳报国心、感恩心,姥爷觉得时不我予,更加饱含激情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课堂上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妙语连珠,朗朗之声使得所有的学生全神贯注、侧耳倾听。每一年,姥爷班里的大学升学率都名列全县第一,最终赢得“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谈起这些担任普通教师的日子,姥爷每每非常兴奋,打开一个上锁的抽屉,里面满满的全是各种荣誉证书。“人,总是要有些追求的。”姥爷自豪的说,“自古真正的读书人都淡泊名利,知识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
【创建名校】
姥爷的出身、阅历使他养成外在谦和得体,而内心清高孤傲的品格。但由于他展现出来的卓越教学能力和超群教学成绩,在全县乃至全青岛市教育界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名师。八十年代,全国已开始重建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学一线的优秀人才也陆续被选拔出来担任领导职务。姥爷也终于被吸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很快,姥爷作为多年的教学骨干也开始被任命担任行政职务。从自己的母校一中的教导主任,到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后来还一度成为县教育局长的候选人。而这件事却又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政治氛围的复杂性。个人能力考查、组织谈话等进行得很顺利,很快进入政调环节。县组织部派人到即墨原工作单位、到家乡所在地村委等进行政治审查,结果可想而知: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的提干黄了。另一位教学能力平平的老革命的儿子被提拔为县教育局长。此事又给姥爷很大的精神打击,多年后偶尔醉酒还多有怨声:工作能力再强又有什么用?谁叫我生在这样的家庭?这紧箍咒难道要跟我一辈子吗?
1991年春天,时年54岁的姥爷意外被任命为一所新建高中的校长兼党委书记。这所学校建在县城的边上,离姥爷家很远,因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新建的学校,一切都没有进入正轨。因地处偏远吸引不到优秀的教师,整体师资力量很差。硬件方面也只盖起了一栋多层教学楼,操场、食堂、甚至连围墙都还没有建好。新学校生源更是差得很。明摆着,这是个充满挑战的新职务。姥姥以及朋友们都说:这明摆着是让你去拉犁的。好事不找你,吃苦受累的活儿知道启用你了。别傻了,这个差事干坏了是你无能;
干好了也无非是给他人作嫁衣裳,你没几年就要退休了,用不着去出这个力。
但是,深思熟虑之后,一贯服从组织安排的姥爷还是毅然接下了这个烂摊子。
每天一大早,姥爷就骑上自行车去新单位上班,往往披星戴月地回来。师生大会上慷慨陈词激发大家的热情和干劲儿;
工地上和包工头们讨价还价、催工期、赶进度;
教研方面常常亲临教室听课,组织教研交流活动,发现、启用并培养有潜力的骨干教师;
还得常跑教育局要政策,申请借调优秀的教师、平分优秀生源等等。
一年以后,姥爷黑了、瘦了,学校基本步入了正轨。两年以后学校有了可观的大学升学率。第三年起,这所新高中考上大学的人数居然在全市数一数二了!在姥爷的管理下,这所新高中自此成为胶州市最好的两所高中之一,在全青岛市也是响当当的名校!作为实至名归的名校的缔造者,姥爷却从不居功自傲,但对这个自己付出大量心血的学校充满了感情。
【退而不休】
时光荏苒,岁月在姥爷脸上刻出一道道皱纹,华发苍苍,姥爷退休了。而此时,我国很多人也实现了小康生活目标。
退休后,一生勤恳的姥爷当然闲不住。他又很高兴地受聘为市教育局的督学小组组长,带领几位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教师到各学校督察工作,天天忙得不亦乐乎,真可谓老骥伏枥。下乡督查时往往会遇到家贫的孩子,接济他们的学习所需又成为姥爷的经常性开支。
中学时姥爷就养成对音体美的爱好,退休后终于有时间重新捡起来。家里常常传来姥爷拉二胡、姥姥唱歌的声音,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两鬓斑白的暮年时分终于品尝到琴瑟相和的幸福生活。姥爷也很爱运动,年届70时还健步如飞,是校老年门球队的队长,在市教育系统门球比赛中经常获奖。
姥爷的书法是自幼上私塾始修习的,硬笔字、毛笔字写得都很漂亮,在圈内也是小有名气的。退休后他重又拿起毛笔,享受翰墨芬芳。此时,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姥爷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书房。草飞行走成为他退休生活的每日功课。每到逢年过节,姥爷都会挥笔写下几幅书法作品,请人装裱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桃李遍天下】
三十多年里姥爷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现在分散在国内外很多地方。他们大多数人有幸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政策扶持、百业待兴,只要努力耕耘者都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可观的收获。有人成为中科院的院士,有人成为省部级、厅级官员,有人成为成功的商人,也有人像自己的老师一样走上三尺讲坛,连一些高考失败回乡务农的学生也大有在农村宏图大展的人。姥爷在外面常常会遇到有人热情的招呼“柳老师!”,有时他已记不起对方的姓名,可是那浓浓的师生情谊化作灿烂的笑容久久地挂在脸上。像往常一样,姥爷无论贫富贵贱对学生们都一视同仁,真诚关爱。也许正因如此,姥爷一直深受爱戴,多年来家里经常宾客盈门,前来拜访的学生甚至家长络绎不绝,连退休后的十几年里也从未冷清过。
每年姥爷过生日都有学生张罗着给庆祝,中国人最重视的60大寿、70大寿他们提前一年就精心准备。我亲身参加过学生们为姥爷组织的70大寿,真的非常令人感动!连外省的学生都有特地赶来参加的,年龄最小的也比我妈妈大了。几百人祝寿场面就像现在流行的婚礼那么热闹、庄重又充满真挚的感情!姥爷被学生们簇拥着,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谢和祝福,高兴的热泪盈眶。正像他所常说的:“三十多年光阴里,我一心一意教书育人,虽然最终两袖清风,既无高官也无厚禄,但收获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生,夫复何求?”
附注:
①北京政法学院,现为“中国政法大学”。
②捐官,曾在旧中国很多历史时期存在,“捐钱买官”,即捐一定数额的金钱给政府,购买到一个官位或职缺。一般是政府财政困难时期筹措经费的一种途径之一,往往伴随着吏治腐败。
③当时,很多人都是建国后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才有了上学机会,所以大学生的年龄差别很大,同班学生从20岁左右到30多岁的都有。自己在读大学、儿子在家读小学者也不鲜见。
④建国初期,我国几乎一穷二白,国民经济非常落后。连自行车都非常稀有,户均拥有率远比现在的家用轿车小,是当时绝对的奢侈品。
⑤截至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中国凡是大中专类院校毕业的人,都由政府分配工作,并成为正式的国家干部。干部、正式教师、正式工人等等具有正式全民所有制属性工作的人,一切都有国家保障。有固定的按级别划分的工资、粮票等,有免费分配的住房和免费医疗保障等等,被民间称为端着“铁饭碗”的人。
⑥1988年又提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进一步强调发展科技、准师重教的重要性。重视教育、尊重科技和教育工作者逐渐在国内蔚然成风。
⑦今胶州市,国务院于1987年2月12日(1987)26号文件公布“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
B文——历史感悟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姥爷的故事写完了。我的眼睛定格在墙上挂着的姥爷亲笔写的卷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无疑是姥爷一生的写照。七十多年岁月,他一个平凡的人在时代大潮里载浮载沉,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何为历史?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变迁、伟人们的人生奋斗等等都是历史,这些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造就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用心品味。而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小人物,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姥爷求学、教学的坎坷经历也写就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每一步都刻上了时代的印记。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他所经历的时代,我在暑假里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访问了家里的很多人,查阅了大量资料,也回忆了和我最亲爱的姥爷相处的点滴,通过姥爷个人的际遇,初步了解到过去50年里我国一些重要的历史片段。深切感受到那些跌宕起伏的大时代里普通人的悲欢。
在整个采访记录过程中,姥爷进行劳动改造的那一年艰苦的岁月使我大为吃惊。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才知道,那个年代里无数人肉体或精神遭受到一次次政治运动的非人折磨,包括老舍、傅雷等很多人不甘受辱愤而离世。姥爷也被批斗、被劳改、被歧视,一次次面对人生的重大挫折,但他最终坚强地坦然面对多舛的命运,最终在国家拨乱反正之后从谷底爬了起来,培育了成千上万个有为青年,共同创造着民富国强的新时代。所以,人,遇到再大的磨难,也必须选择坚强!相信风雨之后必现彩虹!
姥爷常说:时势造英雄。人,作为一个个体,在时代的大潮中真的是非常渺小的,特别是活在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年代里,载浮载沉,往往身不由己。但是,不管身处何种逆境,只要内心保有向上、向善的信仰,相信正义的力量,持续努力,不断学习,总会迎来光明。
在新中国六十余年的历史中,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无疑是最伟大的。改革开放的举措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转折点,还记得在我的小学课本中,改革开放就被提及。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到沿海经济特区,这些当时在我眼里只是白纸黑字的知识点,但在我亲自访谈、查阅、记录完姥爷走过的光阴之后,对比我自己十四年来的生活,真正感悟到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体会到一个国家选择正确的方向是多么重要!同样地,我想,一个人,也将面对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去走,不同的选择,会造就大相径庭的未来。
邓小平爷爷曾大声疾呼: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把30年前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运动为手段的错误路线彻底纠正过来,引导全民解放思想、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大力发展经济,使得最近30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百十元一辆的自行车属于奢侈品发展到今天几十万一辆的私家车几乎普及;
使得我们这些红旗下成长的第三代,十几年来一直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通过历史调研,我们才知道祖辈经历了那么多的贫穷落后、悲欢离合、起起落落。所以,必须学会珍惜当前所拥有的,并努力充实自己,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今,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新中国已写就了60多年的历史,姥爷的个人经历也化作我们家族一份难忘的回忆。时代的大潮,总有潮起潮落时,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细细的研究历史,品味人生,一定能在当今生活中得到启迪。正如梁启超所说过的一句话:“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也就是说,研究历史,是为了通过一段客观存在的往事了解过去,借鉴历史,从而指导我们未来的生活。
还记得姥爷常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姥爷教书生涯的巅峰其实都源自年轻时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热爱学习和探究。能力具备了,机会来临时就被发掘出来,最终缔造出晚年辉煌的成就。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与机会失之交臂而喟然长叹,其实,机会对我们每一个都是均等的,只有自己积极奋进,以饱满的精神克服眼前的困难,不断磨练自己,总有一天,我们会到达成功的顶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过去的已被写成历史,上一秒的一颦一笑,下一秒就成为了历史的尘埃。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又该如何缔造新的历史呢?伟大的时代会造就伟大的人物,而像邓小平那样伟大的人物又能够开创伟大的时代,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浪淘沙,潮起潮落,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努力提高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
推荐访问:历史观 秉持 新时代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历史观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观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