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时间:2022-06-15 20:1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5篇

【篇1】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一】

段村镇全镇总面积62.2平方公里,是平遥县南部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现辖20个行政村,全镇有居民12446户,常住人口3.5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31573人,约占总人口比例的90%,耕地面积28563亩,人均耕地0.85亩。近年来,我镇不断打造平泰路沿线“煤、焦、光、电、汽、纸”百亿产业集群,经营南部山区“种、养、加、游、采、娱”百态现代农业园区,构建“行、住、购、医、教、文”百业特色小镇,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把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贯彻好、领会好,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精神,段村镇党委政府根据平遥和我镇的实际情况继续创新突破,扎实推进。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主打“特色”“优质”两张牌,着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厚植新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相关要求,对一些发展项目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小茴香种植及深加工项目

万亩小茴香种植及深加工二期、三期项目,是由中城银信集团投资打造的“三技一体”集约型特色小镇项目,位于段村镇普洞村。xx年先期建设4000亩小茴香、芍药花、牡丹等种苗培育、种植和深加工等,xx-2019年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

一是在保持万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当地扩大种植面积。小茴香喜冷凉气候,耐寒也耐热。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各种土壤均可生长。2019年要有条件地继续实施部分征地计划,并对该区域内的土地、植被、水系等相关环境进行整合。镇包片包村干部牵头,配合该村平整土地,疏通灌溉渠道,营造小茴香局部生长环境。

二是努力延长小茴香产业链,到先进种植单位考察学习,改进生产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小茴香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小茴香香油、小茴香吸品、小茴香调味品等系列产品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必需品。要进一步加大对普洞村万亩种植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项目负责人要积极到一些企业进行招商引资。镇村两级要专门组织相关种植、管理人员赴四川宣汉等先进种植单位考察学习,了解小茴香市场开发前景,引进更先进的生产培育技术和产业链延伸加工技术,并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努力打造普洞小茴香自主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同时,参照平遥县襄垣乡种植酥梨,开展“梨花节”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打造普洞村“万亩小茴香展示基地”。

二、平泰路拓宽改造项目和七林线新建工程

平泰路拓宽,即境内平泰线弓村至马壁村7公里长改造,由12米宽拓宽为25米,按一级公路标准实施改造。七林线新建,即七洞村至林泉村共2.5公里的12米宽二级公路新建工程。

一是尽快完成沿线土地的征地拆迁工作。我们成立了以分管征地拆迁工作的副镇长为组长,以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为成员的行动小组,绘制出两项工程沿线的土地、建筑等分布略图,明确了征地拆迁的范围,划定了界线。深入到沿线各村各户家中,将每户实际情况登记在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征地补偿工作,限制在不同工作日内,完成沿线的征地拆迁工作。

二是尽快研究决定,将开工建设日期提上日程。通过对沿线的征地和拆迁等工作后,我们尽快开会研究决定,暂拟定于3月15日动工七林线建设,拟定于4月15日进行平泰路拓宽项目。力求在追求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进程,保证境内人民的出行方便。

三、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暨全域旅游推进项目

段村镇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横坡村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村落更是享誉全国。在过去的一年中,全镇有6个村被评为文明村,其中南常村以文明生态建设成为我镇的“最美”村落。

一是要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将路面洁净、房屋整齐、沿线卫生、村民素质等都作为“美丽”乡村的考核内容,制定相关分值标准,组织全镇20个行政村进行交叉评价打分,通过为“分值高”的村进行大力度的项目引进,激励其他各村进一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同时,每月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交流大会”,让搞得好的村带头分享心得体会。

二是镇村两级干部要结合各村实际,重点开发境内的旅游项目资源。段村镇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发现59处文物保护单位,它们都是历史的缩影,文化的象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各村境内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安排专门的文物管理员,制定出具体的文物保护措施和修复计划,例如廉庄的廉颇祠堂,借助这些特殊的旅游资源,结合官沟河流域开发,构建出一种文化氛围,形成全域内连片效应,并进一步注重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利用,多注册几个微信公众号,每月定期在上面宣传介绍一种文物古建,广泛征集采纳网友的“良计奇策”,争取建设一个段村镇全域旅游独立网站,安排专人定期更新,发表一些文字、图片、影音等资料,展现全镇的文化风貌,推动旅游项目的飞速发展,完成特色小镇的申报。

四、加强“三基”建设项目方面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带领人民奔向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引导者”,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亲历者”。大力提升全镇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生命力,是发展的需求,也是人民的要求。

一是要始终强化各党支部书记的责任意识,树典型、立榜样,形成培训常态化机制。每年至少对全体党员进行3次集中轮训,时间不少于3天。各党组织书记要认真实施“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向镇党委汇报讲课情况和支部党员的思想动态。要在全镇党员干部中树立良好典型和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大力弘扬敢负责、会干事、能吃苦的工作作风,形成敢抓落实、狠抓落实、会抓落实的生动局面。

二是要在各村明确权力清单,进一步厘清权责,细化权责内容,真正做到“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要增强对村“两委”干部的人文关怀,比如适当提高工作补助标准,组织他们每年进行定期体检等,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去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要实行党员承诺评议制度,有职党员结合岗位职责做出承诺,无职党员实行“设岗定责”,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各党支部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对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党员召回学习,帮助提高。进一步探索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对党员参加“三会一课”、志愿服务、执行支部决议等具体事项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由所在支部指定专人进行记录,年末综合民主评议、日常得分等情况对党员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同他们的收入报酬挂钩。

五、各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这些建设项目包括横坡古村文化旅游度假区下项目、堡和的千头牛场和日间照料中心项目、段村的2019米u型渠和幼儿园建设项目、北羌的村级活动场所改造项目、弓村的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等等,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是要明确工作重点,量化工作目标,制定推进计划,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强化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组织包片包村干部深入各个项目建设一线,对没有启动的查原因,追究不落实的人;
对正在进行的查进度,向相关建设者或建设单位了解具体情况,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并做好记录备案;
对已经完成的查效果,聘请专家评估工程建设质量。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考评激励机制,用重点工作的落实力度和落实程度来考评干部的政绩。

二是要协调配合,加强镇、村、企的沟通衔接,特别是对新开工项目各项审批审核手续办理情况做到信息互通。组织各村“两委”主干到企业学习先进的建设经验,责成包村干部和村项目负责人“多跑跑腿”,密切联系上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业主单位,及时向镇党委政府和支村“两委”汇报进展情况。并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建立账册,做好分析、监测等数据的统计。

段村镇“立足三个瞄准,奋力进位争先”,争当建设“大美古城,小康平遥,国际旅游城市”排头兵。全镇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全域内的所有具体建设项目必将不遗余力、蹄疾步稳地有效推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扎扎实实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省、市相关会议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我市实际,就2019年开展乡村振兴行动,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2019年,力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5376万元,同比增长4.5%;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0:1;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17元,同比增长8.5%。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农业产业提升工程,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实施质量强农战略,加快建设一批优质粮油、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生态茶园等特色基地。2019年,力争粮食面积稳定在9万亩以上,油料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稳固茶叶基地1万亩以上,水产养殖面积2.6万亩,畜禽饲养总量48.61万头(只)。实施品牌强农工程,打造一批“名、特、优”产品品牌,重点打造“一村一品”猕猴桃品牌。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机械化等工作。

(二)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村发展新格局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0家,新发展家庭农场2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人,以专业合作社为推手,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探索形成以设施、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二是发挥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葛仙山樱花旅游为品牌,依托建设芳世湾大桥契机,努力打造随阳和陆水湖生态休闲旅游5a级大景区。打造方秀畈村田园综合体、黄沙田园生态经济产业综合体和老虎岩村田园综合体三大田园综合体、白羊林生态休闲、半亩塘艺术小镇,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农业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园区建设,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优势主产区集聚发展。鼓励扶持果蔬、茶叶、中药材、楠竹和鱼虾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四是促进高效利用规模建设,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从而推动我镇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使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联系日趋紧密,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三)实施“三乡”工程,构建创业就业乐园

深入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等资产。引导“三乡”主体与村集体、农民开展股份、租赁、流转等合作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保护农民权益。打好“政策牌”“政治牌”“亲情牌”“特色牌”,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变农村资源为创富资本,变乡村为创业就业乐园,变农民为合作股东。

(四)实施生态环境工程,构建美丽宜居乡村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生态保护工程,加强用三年时间推进我镇“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农村饮水巩固提升五项重大生态工程。2019年计划完成29个农村公厕建立,4104户农户厕所改造;
22个村、3个社区存量垃圾治理,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长效管理机制;
加强饮水管道维修,建成随阳改扩建工程,解决随阳片上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查禽污处理。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做好矿区“复绿”工作。坚决打击非法取水、采砂等水事违法行为,推进河湖库长制,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使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居住环境优美,基础实施完善,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五)实施精准扶贫工程,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坚持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按村出列“九有”,贫困人口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完成白羊村、龙凤山村2个贫困村出列,13个村88户269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完成5个贫困村扶贫领域专项巡察整改工作,以巡察整改为契机,建立完善精准扶贫相关制度,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继续宣传落实扶贫政策,把贫困户注册和爱心人士注册到位,及时发布扶贫户的需求。稳固易地搬迁工作,帮助有劳动力的搬迁户在镇区就业,并与企业对接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方式,增加贫困户就业增收机会,确保贫困户真脱贫。

(六)实施农村改革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争取全年新增土地规范化流转率8%以上。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持有或参与经营分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落实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好乡村振兴出台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农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政策,做好农房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七)实施乡风文明工程,构建文明和谐社会

深度挖掘葛洪中医药养生文化,保护好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民俗、农业遗迹等遗产。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镇区建设1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村建设1个文化活动室。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等陈规陋习。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理确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施“红色头雁”工程,优选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整治违规“两堂”(宗族祠堂、寺庙教堂)建设,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农业农村“四个优先”发展原则。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成立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张少辉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洪涛林同志任副组长,其他党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力抓好乡村振兴的责任机制。

(二)加强资金投入。计划“四个确保”使财政投入乡村振兴资金与目标任务相适应。确保年初预算用于乡村振兴资金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逐年提高。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的50%用于乡村振兴。

(三)加强检查督办。加强综合考评,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定期不定期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对工作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的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负责人进行组织约谈或诫勉谈话。

(四)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赤壁今日新闻、咸宁日报等新闻媒体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宣传我镇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先进事迹,营造浓厚氛围。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三】

闽宁镇是福建和宁夏对口协作的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也是宁夏“八七”扶贫移民吊庄的重点工程及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重要安置区,是全区东西合作、民族互助的移民示范镇。近几年闽宁镇加快了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多措并举、成绩斐然,各项指标稳步提高,目前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85%。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及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脱贫富民战略,把闽宁镇打造成为东西协作、生态移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改革的示范,确保在全区扶贫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向县委政府报送此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宁镇视察时提出的“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和“昔日干沙滩变成今日的金沙滩”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中加快闽宁镇开放步伐,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十二次党代会的重要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生态立镇战略和五个“扎实推进”工作,继续加强实施东西协作和生态移民战略,全面加快闽宁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进由稳定脱贫向致富奔小康转变,巩固成果、追求卓越、示范引领,将闽宁镇发展模式打造成国家品牌,确保形成在全国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二、奋斗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十二次党代会加快“两个先行区、两个示范区”建设的奋斗目标:经济繁荣,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将闽宁镇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先行镇;
环境优美,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镇美化亮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将闽宁镇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镇;
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巩固闽宁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
人民富裕,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走在宁夏前列,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将闽宁镇建设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镇;
力争1年左右使闽宁镇的镇容村貌有明显改观,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3年内达到银川市平均水平。

(一)总体目标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生态立镇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深入推进绿色发展。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两大目标,狠抓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旅游兴镇和改革活镇四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造东西协作、生态移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改革的示范,让闽宁镇的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社会建设更加和谐。

(二)具体要求

1.产业发展目标: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几个全国知名的闽宁品牌,3年内完成“一城两园”的建设,闽宁镇区达到5a级旅游景区。

2.城镇建设目标:闽宁镇镇区建设成具有创新的体制机制,显著的风貌特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和谐宜居、生活富裕、美丽文明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3.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以改善生活和发展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坚持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使闽宁镇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

4.社会人文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公共服务事业完备,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大量提升,社会和谐、繁荣、稳定、文明,人居环境优良。

三、主要任务

近几年闽宁镇,产业结构通过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建设“一城两园”,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劳务产业、旅游产业五大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加大了文化设施的投入,xx年至xx年共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广场7处。坚定不移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民生改善不动摇,社会保障全面落实,教育医疗水平稳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富。目前全镇完成90%农田的条田林网建设,完成乡村全部主干道路绿化,完成包兰铁路两侧、201省道两侧30-50米的绿化任务。

(一)推进东西扶贫协作

大力推进东西扶贫协作、闽宁对口帮扶,进一步巩固扩大合作成果,健全产业合作、招商引资、干部挂职锻炼等互动交流机制,不断拓展对口扶贫协作新路子。

集中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再掀招商引资新高潮。深化宁鲁协作。以青岛昌盛为纽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引龙头企业落户闽宁镇。实施“互联网+农业”,建立青岛昌盛电商服务公司和农牧产品直销公司,借助大数据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加快项目建设,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深化宁苏协作。结合自治区党政代表团外出考察学习、对接项目的有关要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二)推进生态移民攻坚

深入学习贯彻党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闽宁镇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区市党委、政府关于加快闽宁镇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指导,重点实施强基固本、文明新风培育、民主法治建设、移风易俗、基层文明创建、文化引领六项工程,打造文明建设先行区,全面提升文化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富民产业,扎实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大力推进“双富”工程实施。

通过“双富”工程系列措施和活动,进一步促进移民群众脱贫致富,思想观念转变,充分激发移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信心和致富决心,打造生态移民的示范。实现基层组织全面加强,道德素养大幅提升,平安闽宁不断深化,家风乡风民风持续好转,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四、具体措施

(一)实施强基固本工程

1.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建设。做好与福建省互派干部挂职工作。

2.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双增双减”、“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星级党组织创建。

3.从严党员教育管理。从严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每月25日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党日活动。

4.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围绕四大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实施文明新风培育工程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移民群众的头脑之中。

2.强化道德实践养成。积极倡导乡贤文化,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活动。

3.开展“最美闽宁人”评选表彰和宣传教育。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运用榜样的力量推动形成良好风尚。

4.深化诚信建设活动。利用公益主题日和文明创建微信交流群平台,把诚信教育融入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努力提高广大移民群众的诚信素质。

(三)实施民主法治建设工程

1.强化法治宣传教育。结合“七五”普法教育,在各村公共场所设立“法制长廊”、“法律宣传栏”

2.深化平安闽宁建设。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手段,注重对影响社会稳定各种问题收集研判,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整治化解。

3.深化法律援助工作。建立完善适合镇村实际的法律援助机制,在各村设置法律援助信息员。

(四)实施移风易俗工程

1.坚持“三个倡导”。倡导婚事新办,反对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
倡导厚养薄葬,引导简化丧葬仪式、缩小丧葬规模。倡导满月、乔迁、祝寿、庆生、升学、升职等喜事不办,推动形成文明节俭新风尚。

2.建立完善“一约一会”。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自治组织。

3.党员干部要带头。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党员带头作为争做合格党员的具体实践。

(五)实施基层文明创建工程

1.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深入开展“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

等创建评选活动,着力培育现代文明家庭。

2.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签名寄语等活动,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深入实施“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工程,着力落实“十二个一”的创建要求。

(六)实施文化引领工程

1.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年内建成闽宁镇综合文化艺术中心、各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设施作用,让农村文化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2.加强民间文化队伍建设。配备镇村文化专干,提高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3.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和百场文艺进基层等各类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在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

五、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以中央、区市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和闽宁建设发展系列指示为指导,以“产业强镇”为目标,依托“一城两园”,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鼓励移民群众积极参与产业经营发展。坚持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并行并举,实施“一村一品”,做大做强“旅游、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劳务”五大产业,实现产业强移民富,为建设美丽富裕闽宁镇奠定坚实基础。

2019年,实现闽宁镇以“旅游、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劳务”五大产业升级发展,原隆村乡村旅游业正式运营,6个“一村一品”稳步推进。创新发展几个国家知名的闽宁国家品牌,推广发展“互联网+品牌”模式;
以原隆为试点,建成3a级景点2家,培育乡村游景点5个,运营5家民宿农家乐,以闽宁新镇区为核心建设成为5a级旅游服务中心;
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约16000元。

(一)全力打造“一城两园”

一是打造休闲聚集中心-留住游客,扩大消费。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创新产品设计,做大茶酒文化,做强休闲氛围,做精旅游产品,做足“夜”文章,打造闽宁特色小镇对外接待的休闲客厅。为游客提供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休闲度假氛围。二是打造延伸发展中心-获取土地增值效益。延伸发展地产业、泛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精品酒店、休闲商业街区等休闲商业地产项目,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服务;
促进资金快速回收,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2019年闽宁新镇区全部旅游服务设施及配套商业设施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可带动旅游服务业发展,并能解决就业岗位约4000个。

坚持贯彻产业城发展的高端化、创新力、示范性,通过宁夏和福建两省的共同努力下,力争将闽宁产业城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全区示范性,集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科技研发、现代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产业城”。一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推进“兴工强镇”战略,以工业的增长带动镇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闽宁扶贫产业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政策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入住园区,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解决城镇居民就业。二是积极发展葡萄酒及配套产业、轻纺工业及机械电气制造业。围绕葡萄产业深加工,进一步推进发展葡萄酒原辅料、机械、制瓶、印刷、包装、运输等与葡萄产业相关产业;
加快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及机械电气制造业的发展。三是适当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加强鼓励发展清真肉制品加工、中药材加工、葡萄籽保健品加工以及粮油加工的力度。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精度,加大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加工回收利用,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2019年产业园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解决就业岗位约6000个。

1.“做特”。围绕“高端、低碳、生态、环保”,建设为银川市首个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示范产业城,树立产业城品牌。

2.“促融”。将产业城建设纳入大银川格局,成为大银川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同城化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实现生态化发展,促进业态融洽。

3.“求优”。保证优秀品质,坚持高端、低碳、生态业态优先的原则,不断创新和优化产业城的运营管理体制做保障。

2019年产业园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按每平方公里解决1500个就业岗位,则可解决就业岗位约1.8万个。

(二)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建设“优质产区、特色园区、精品酒庄”的思路,大力发展德龙、立兰、中粮长城等葡萄种植基地。到2019年底,稳定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0万亩。实施红树莓生态示范区项目建设,推进红树莓产品深加工、生态休闲观光园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2019年红树莓种植面积达3000亩,休闲观光正式运营。特色种植产业可实现长期就业人数为1200人左右,季节就业人口为5000人左右。

(三)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规划

完成肉牛存栏2.5万头、肉羊养殖5万只、黑毛驴存栏1万头,蛋种鸡养殖50万羽目标任务,新建、改造圈棚1000栋;养殖产业实现长期就业人数800人。

(四)光伏产业发展规划

现状光伏产业用地面积为1590亩,中科嘉业屋顶光伏1650户。新增光伏产业用地面积为1850亩,光伏产业用地面积达到3440亩,长期就业人口为300人,季节性就业人口为1000人。

(五)劳务产业发展规划

充分整合各项培训资源,加强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促进移民及时就业,就地就业,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降低外出就业成本,实现务工人员向技术工人转型发展,鼓励发展创业带头人,引导移民脱贫致富,确保实现富民增收目标。

1.全面摸底建全信息库

摸清摸准全镇贫困户劳动力基本情况、转移情况、剩余情况,实现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动态管理。重点加强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

2.全员培训练好基本功

全面整合培训资源、资金和项目,提高培训实效。结合就业岗位,有组织地开展驾驶技能、温室大棚、电焊、烹饪、保安、建筑等技能培训。

3.双向互动开辟快车道

加大组织化程度,实现批量输出。将加大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内容,围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充分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加快发展劳务派遣组织,扩大各村劳务信息员和劳务经纪人队伍,提高贫困户就业介绍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4.建立奖励机制

对依法登记,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定的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根据年输出人数、劳务输出时间、劳务输出人员数量给予奖励。

六、加快美丽城镇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天蓝、地绿、水美”指示精神,把“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化为闽宁镇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使闽宁镇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让移民群众的生活过的更舒适、更红火。统筹推进闽宁镇特色小镇建设,全面提升镇区和各行政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功能,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全镇发展基础。

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推进“五城同创”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整治乱搭滥建现象,加强美化亮化工作,打造精品,努力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闽宁。

(一)大力提升生态绿化水平

建设条田林网,乡村主干道路100%绿化,包兰铁路两侧30-50米的绿化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35%,移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提升美丽闽宁形象。

主要渠系西夏渠、二支渠等两侧分别设置10—20米绿化带,排洪沟形成的景观水系两侧设置20—50米绿化带。。沿201省道、镇区主要交通干道及主要生活干道提升园林景观品质,丰富绿化绿化树种。在扶贫产业园与镇区生活区之间规划120米绿化隔离带,在瀛海水泥厂与扶贫产业园之间规划100米绿化隔离带。沿220kv高压线下方用地由高压走廊宽度控制,规划150米宽的带状公园,形成镇区南北向景观绿化带。

(二)着力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道路、水、电、通信、供暖、亮化、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增强镇区发展承载力。加快建设老镇区排水管网改造,开展北一沟治理工程,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城市亮化,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推进闽宁新镇区建设。完成闽宁扶贫产业园净水厂、闽宁污水处理厂、原隆村移民饮用水源井联通等项目建设。

(四)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农田林网、镇村绿化、环境保护五大生态建设工程,坚决整治非法采矿采砂等违法行为。加快生态移民示范镇建设步伐,确保城乡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地表水达标率100%。加强工业园区固体废物的综合治理、提高固体废物利用率,实现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五)全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1.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厉打击、拆除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清理、修整有碍观瞻的坍塌房屋等。

2.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耕地的行为。开展违法违规建设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对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及新建违法违规建筑物实施依法拆除复垦;
加强日常土地动态巡查工作,将土地违法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

3.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开采砂石资源违法行为,减少非法开采砂石资源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地质环境破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七、坚持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完成乡镇职能转型,提升全镇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探索实行闽宁镇独立财权,落实户籍改革、金融服务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任务,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

xx年选择试点开展农村改革相关工作,到2019年底,完成闽宁镇农村改革相关任务,打造全区第一个农业农村改革示范点,总结出可推广、可复制的农村改革模式。

(一)基本完成农村改革相关资产资源的确权颁证工作

按照《关于自治区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农业生产设施设备所有权、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等进行确权登记颁证。

(二)拓展农村产权交易

进一步完善永宁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闽宁分中心,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实现农村资源市场化。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
扩大农村互助担保基金试点范围;
强化闽宁涉农金融机构支农力度;
加强“三农”保险发展;
引进推广海尔产业金融与壹泰牧业融资租赁模式。

(四)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确定资格、清产核资、资产量化、配置股权、制定章程、设置机构、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等工作程序,积极开展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五)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利用永宁县万亩草畜产业园、青岛昌盛光伏产业园等优势,xx年福宁、武河、木兰、园艺、玉海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以土地入股,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六)积极推进涉农扶贫项目资金投改股工作

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把经营性生产建设项目资金采取入股的形式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企业生产中进行分红,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七)创新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

开展农村产权交易、林地管护、农水设施巡护、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服务,提升农村综合服务水平。

(八)推进强镇扩权

按照市级小城镇超前谋划闽宁镇的发展。开展乡镇职能转型和机构改革试点,打破行政事业界限,建立镇干部职责清单,与县直各业务部门(单位)对应设岗对口联系业务工作,促进乡镇权责统一。

(九)改造提升镇村管理服务模式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审管信息互动政务云平台等功能,着力打造集信息公开、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为一体的便民高效服务平台;
加强城乡综合执法改革。

(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根据自治区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新政策,着力解决闽宁镇自发移民的落户问题。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全县上下要高度重视闽宁镇经济社会发展,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持调子不变、力度不减,切实担负起各自职责。

(二)紧盯节点,打造亮点

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做好项目推进、经验总结、宣传推介等工作,抢抓工作进度,突出工作特色,打造工作亮点,凝心聚力,合力攻坚,推动闽宁改革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担当作为,狠抓落实

闽宁镇要切实发挥主体作用,主动认领工作任务,加强上下沟通协调,全力以赴推进工作落实。重点项目巡视督查组、社会治理巡视督查组、“两办”督查室要加大督查力度,进一步完善月督查通报、季度验收考核、年中年末兑现奖惩制度,对推诿扯皮、落实不力的,按有关规定严肃问责。

(四)舆论引导,加强宣传

闽宁镇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作用,加大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宣传力度,切实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四】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调动全县上下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崇义乡村全面振兴,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举全县之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进崇义乡村全面振兴。

二、目标任务

充分利用我县资源禀赋,突出全域旅游的理念,举全县之力,分阶段、分步骤,围绕“一条主线”(即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大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基础设施振兴、生态环境振兴、乡风文明振兴、乡村治理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农村产业“强”、生态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生活“富”。

(一)到2019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构建,南酸枣、刺葡萄、毛竹、油茶、茶叶、脐橙、蔬菜、生态鱼等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年增长率达10%以上;
城乡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新农村村庄整治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制度基本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开展,农民精神风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二)到2019年,乡村振兴取得根本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绿色高效;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建成;
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现代乡村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到2019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县、乡(镇)两级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三农”工作列入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三农”短板。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渠道,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生态优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规划引领和分类推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趋势变化,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切实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四、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重点抓好南酸枣、刺葡萄、笋竹、脐橙、油茶五大农业主导产业,鼓励发展蔬菜、茶叶、生态鱼、林下经济、休闲农业、高山梯田米等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由增效向提质转变。

1.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以现代农业攻坚战为契机,以产业集群为抓手,以万亩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强做优南酸枣、刺葡萄、笋竹、脐橙、油茶五大主导产业。以齐云山公司为龙头,以葫芦洞国家级南酸枣种质资源库为核心,建成一个集产、学、研、游为一体的万亩南酸枣基地,辐射带动产业规模扩张。以君子谷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依托,把过埠—上堡沿线15公里建成万亩刺葡萄产业带,打造集农业种植、精深加工、休闲旅游、智慧服务于一体的刺葡萄现代科技示范园。大力引导林农开展竹(木)新造、低改,重点推进华森竹业重组竹、红杉木业高端原生态板式家具、益佳木业等竹木精深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知名竹(木)基地,加大竹木深加工企业的引进力度,开展竹木工艺品开发,助推乡村旅游。以龙勾、铅厂为重点,提升脐橙管理经营水平,积极发展脐橙深加工,结合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建设脐橙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以齐云山山茶油、厚莫坊山茶油为龙头,改造低产油茶林,促使油茶在短期内实现高产稳产。2019年到2019年,力争全县五大主导产业规模逐年递增1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委农工部,各乡(镇)人民政府〕

2.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围绕“特色、高效、生态”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高效和绿色经济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积极鼓励发展蔬菜、茶叶、生态鱼、林下经济、高山梯田米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并依托农业产业资源和优良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力度,将长龙-龙勾沿线打造成一个集大棚蔬菜和传统蔬菜种植合一的万亩蔬菜基地,推动每个乡(镇)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提升上堡万长山和赤水仙、乐洞龙归、横水馨阳岭4个规模茶场,引导品牌整合,着力构建集四大品牌为一体的有机茶基地。加快阳明湖发展特色渔业和外向型渔业,建立生态水产品加工基地,打造一个集产、加、销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鱼基地。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以订单农业为主要形式,打造一批以茯苓、草珊瑚、吴茱萸、七叶一枝花等森林药材为主要品种的示范基地。以企业为龙头,以质量为核心,结合山区优势,重点在上堡、丰州、聂都等乡镇打造一批高山大米示范基地。进一步扩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打造田园综合体,重点开发一批集观赏品尝、采摘体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结合脱贫攻坚,鼓励多形式、多种类发展养蜂、生猪养殖等其它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力争每个乡(镇)每年重点建设3个以上百亩产业基地,逐步实现全县124个行政村都有一个以上百亩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委农工部、县旅发委、县残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3.落实产业扶贫机制。全面对标省、市考核标准,按照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全面推动和完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行政村产业基地或经营主体、扶贫车间全覆盖,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目标,动员贫困户积极发展南酸枣、刺葡萄、脐橙等特色产业,通过扩大规模,加强管理,低产园、低产林改造,发展田间、林间等立体种养,提高综合效益。积极引导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资金、劳力等入股,鼓励能力较差的贫困户发展家禽等传统产业。对于没有能力发展的贫困户通过光伏电站、资金土地入股、村级集体经济分红等形式获得收益。2019年,每个村至少有1个扶贫产业基地或龙头企业,有扶贫车间,有光伏发电项目,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责任单位:县精准办、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发改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4.扶持农业经营主体。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积极开展“国字号”和“省字头”推荐申报。规范管理,每年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以上。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全县笋竹、油茶、南酸枣、茶叶等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竞争能力强、带动面广、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小企业、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上下游产业互动的企业集群。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主动与外企、央企及上市、品牌企业对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百县百园”工程,加快葫芦洞、旗岭脑两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省级园区步伐。〔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委农工部、县市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打响崇义农产品品牌。通过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县和农产品安全示范县建设,挖掘和培育本地优势产业,抓好品牌建设、包装提升和市场推介。鼓励品牌建设,重点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做响干红刺葡萄酒、齐云山南酸枣糕、高山梯田米、崇义高山茶、齐云山油茶等品牌和商标,对新获得省著名商标、有机农产品认证、绿色认证的给予奖励。鼓励支持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种养,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规模基地监测、检测正常化。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查,从严从快查处违法经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等农资产品行为。鼓励支持县内笋竹、油茶、南酸枣、刺葡萄、茶叶、高山大米等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通过电视、网络、展览等各种平台和途径,加大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全面提高我县特色农产品在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科技推广运用,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大力培育发展市场营销队伍,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拓宽我县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市监局、县旅发委、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6.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土地确权数据平台为基础,搭建全县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成果综合利用,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完善16个乡(镇)流转服务中心,探索土地确权不确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合作社等自治组织推进土地流转,完善土地入股分红机制。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全面完成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试点,搭建完善产权交易和金融服务平台、林农互助平台、“企业+基地”示范平台等三个服务平台,促进林权规范、有序流转。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农合联”规范化运行,打造集经营性、公益性、政策性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县委农工部、县委改革办、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振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对标贫困村退出“9大体系”和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根据上级资金和县级财力实际,每3年制定一个计划,整合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项目申报制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四好农村路”要求,推动全县农村公路建、管、护、运一体化发展,统筹安排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全县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偏远乡村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到2019年,力争县、乡道升级改造率分别达50%、20%;
村道拓宽至5米(或加错车道)改造率达30%;
每个乡(镇)有一条三级公路,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好路率达80%。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现“四个有”即:有目标,每个乡镇有3条以上按“四好农村路”标准化建设样板示范路;
有机构,成立养护公司,有专业队伍专职化管养,实现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分级管理;
有资金,县道养护资金除上级补助外,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足额配套,乡村道由县乡两级财政按要求足额配套养护资金;
有监督,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路长制”,负责资金筹措,管理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路域环境整治。同时,运营好农村公路,大力发展乡村物流,推进镇村公交持续健康发展,让广大群众在交通领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2.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全县防洪减灾综合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利管理体系,到2019年,基本建成古亭水、崇义水、扬眉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主要支流的重点河段堤防达到规划标准,重点乡(镇)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点低洼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以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新增与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饮用水源区水质指标达标率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95%以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开展农田高效节水项目,重点在上堡乡先行试点。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以申报阳明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重点,逐步将齐云山、长河坝水库、七星湖、聂都章江源头申报为省级乃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到2019年,成功建设3个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水利风景区。〔责任单位:县水利局、县水保局、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旅发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3.加强农村信息化项目以及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建设。加大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力度,积极引导电信、移动运营商、电商、金融机构等共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切实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光纤宽带和4g网络建设,重点对未覆盖的自然村进行补盲建设,建设完成260个4g基站,进一步强化弱覆盖基站建设,强化4g网络信号在自然村的覆盖能力。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组建信息进村入户全运营实体。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信息服务,提升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普及。加强农村地区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到2019年,实现“四个全覆盖”,全县各村以及各25户以上的村民小组通讯信号全覆盖、4g网络全覆盖、光纤宽带全覆盖、有线电视全覆盖。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村d类供电区域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完成全部省定贫困村的电网改造,村村通动力电。〔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供电公司、县网络公司、电信崇义分公司、移动崇义分公司、联通崇义分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建立科学可控的运行机制,及时将新增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确保贫困患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卡通”即时结算,自负费用比例控制在10%以内。探索建立贫困人口门诊治疗与住院治疗同步报销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落实分级诊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村入户。加强健康扶贫政策落实监管工作,遏制冒名医疗、过度医疗等乱象。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实施边远乡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县财政出资将边远艰苦地区教师津贴发放范围覆盖到所有乡镇,建立农村从教满30年的奖励机制,并采取“点对点”方式招聘偏远村小教师,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实现教师资源城乡共享。全面落实资助政策,真正做到资助政策“应享尽享”。〔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卫计委、县医保局、县人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振兴,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实现“五个到位”(“三房一场”拆除到位、村庄整治到位、圩镇整治到位、农村环境整治到位、农村生态保护到位),到2019年,力争每个乡镇建立1个以上3a旅游景区。

1.推进“三房一场”整治。继续实施“空心房”拆除奖补政策,着重抓好“三房一场”(土坯房、违建房、负面房屋、畜禽养殖场)整治,全面完成剩余农村“空心房”拆除任务,并严格按照“拆除到位、清理到位、复垦到位”要求,使拆除后的房址达到没有废弃物堆积、可再利用或复垦的条件。加强土坯房改造,通过政策引领,引导群众拆旧建新。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及有价值土坯房的保护维修力度,保护传统村落,保留农村文脉。加强农村建房管理,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农民建房行为,加大超高超大整治。〔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县城建局、县委农工部、县文广新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全面落实“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突出“七改三网”和“8+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短板,确保到2019年实现全县所有宜居村组“扫一遍”。按照脱贫攻坚的要求,实施贫困村村庄整治再推进,把全县深度贫困村组和最偏远、基础设施最差的村组作为重点对象,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帮扶,确保村容村貌有根本改观,12个省级贫困村如期达到贫困村退出标准。大力开展精美乡村示范点建设,在继承和完善“六统四联创”的基础上,立足更高标准把“精心规划、精细设计、精致施工、精美呈现”工程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重点实施“一带两路”,即过埠-麟潭-上堡乡村旅游产业带,崇余公路沿线和上寡公路沿线,努力把“一带两路”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文化彰显、富有崇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参观点。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建设,依托崇义生态、文化、产业等优势,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上提升水平,开发一批具有崇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让乡村旅游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支持上堡客家梯田创建全国乡村旅游4a景点,君子谷创建全国乡村旅游3a景点。鼓励支持基础条件好的村落编制乡村旅游规划,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实施后,由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责任单位:县委农工部、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旅发委、县农粮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推进圩镇整治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奖代补,采取项目申报奖补的形式,加大投入资金用于圩镇建设,鼓励市场运作筹集资金、用活各项收费政策以及做活土地开发文章等。科学规划编制,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和吸纳人口潜力,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机衔接县域规划。高标准建设圩镇示范街,做好人行道、路沿石、下水沟等市政设施建设,建设文化小广场,完善圩镇各项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小镇,以富氧山水、客家梯田、阳明文化为资源依托,着力开辟圩镇改造安置,将新规划建设农民住宅小区管理与圩镇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开发一片,连成一片。建立圩镇长效管理机制,将城市化发展、社区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圩镇。到2019年,把全县各圩镇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镇。〔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城建局、县城管局、县委农工部、县国土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

4.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遵循“城乡一体、购买服务、管干分开”原则,建立村庄、道路、河道环卫管护长效机制。以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全覆盖。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在有条件的村庄建设标准化农村公厕,改造农村户厕,实行各乡(镇)圩镇都要有公厕。抓好交通沿线村点建筑立面整治提升,引导农民开展民房庭院整治,改善群众居家环境。〔责任单位:县委农工部、县环保局、县卫计委、县生态办、县城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饮水安全。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实施森林抚育、退耕还林、乡村风景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有效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等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整治等工程设施建设,恢复农田生态系统。〔责任单位:县生态办、县环保局、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四)大力推进乡风文明振兴,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从乡风文明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专项整治、典型选树、群众活动五个方面入手,依托农村志愿者和乡(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夯实农村移风易俗成效,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群众文明素质有效提升。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队伍。不断加大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建设“百村万人”志愿者队伍,以农村志愿者传播文明乡风。着力培养富有崇义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引导广大乡贤关注、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发展。启动“百村千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丰富基层文化生活。〔责任单位: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文广新局、团县委、县妇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2.夯实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阵地。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统一挂牌,建设“文明之家”。利用农村现有祠堂、开放式村部等场地和设施,建设农村公益性婚庆和治丧场所“文明理事堂”。在行政村醒目位置固定设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深入挖掘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突出崇义特色,整合资源打造村史馆。打造乡风文明示范点、示范区,到2019年底,全县建成2个乡风文明连片示范区。〔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文广新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抓实乡风文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快健全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教化、规范、引导、评价作用。开展“三沿六区”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农村绿色殡葬、文明殡葬建设,完善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遏制办丧扰民、重殓厚葬等陋习。开展“百善孝为先”、“诚实守信”、“节俭养德”等主题教育活动,着力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大风水堪舆类人员教育引导工作,逐步消除封建迷信活动。整合各部门资源综合施策,加强婚事新办和勤俭节俭教育,加大餐饮行业制度约束和行业自律教育,加强升学宴的规范引导和制度约束,综合整治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责任单位: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市监局、县教育局、县民宗局、县科协,各乡(镇)人民政府〕

4.选树乡风文明振兴典型。开展寻找“最美农村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不断发挥农村志愿者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掘和保护一批有历史、有文化的村庄,在全县开展“美丽乡村风采”展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信用户、文明家庭、卫生家庭、身边好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收集、整理一批“脱贫致富”贫困户典型和“脱贫攻坚”扶贫攻坚典型,用脱贫攻坚路上的生动事例激励全县贫困户脱贫信心、鼓舞全县扶贫干部工作斗志。〔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文广新局、县旅发委、县市监局、团县委、县妇联、县精准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5.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阳明文化旅游节”,以阳明文化为载体,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并向群众免费发放。依托乡村干部、扶贫干部力量,以群众乐于参与的方式,围绕“扶贫、扶志、扶德、扶勤”开展“扶志家访”活动。以“做一次饭、谈一次心、传播文明乡风”为主要内容,通过志愿者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养成文明习惯。广泛收集、整理全县农村优秀家风、家训,每年在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进行一轮巡回展示。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展现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大力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宣传活动,带动家庭参与移风易俗。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创作一批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移风易俗文艺作品,积极反映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喜人变化。〔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文广新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教育局、县体育局、团县委、县妇联、县精准办、县法制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振兴,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突出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确保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充满活力。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基层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提升工程。到2019年,全县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扎实推进“党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县财政安排20万元/村专项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村干部动力、能力、绩效“三提升”工程,实行村书记分类管理,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
分层级全覆盖轮训村“两委”干部,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
拓宽村干部出路,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聘乡镇事业编工作人员力度。加强名誉村书记、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助力脱贫攻坚。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稳妥有序处置不合格党员。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建设,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整治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突出问题,持续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工作流程和职责权限,建立完善履职保障机制,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委)、县人社局、县农粮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2.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引导人才向基层农村流动。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大科技、教育、医疗等各类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加强校地合作,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二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发挥涉农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培训作用,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立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对接跟踪服务。开展农技推广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积极联系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加大对乡村人才支持和倾斜力度,保障乡村津补贴、办公、交通等基础工作经费,在职务、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优惠,增加绩效考核奖励。建立职级晋升机制,加大乡镇事业编制招录和选拔事业编制干部进乡镇班子政策的倾斜。〔责任单位: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

3.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坚持村民自治为基础,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一是完善落实各项制度。坚持村“两委”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等各项制度;
健全完善“三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实行分类管理、“四定两监督”和“双述双评”,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作用,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二是推进村级民主管理。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基层协商格局。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积极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三是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把资源、服务、管理逐步下放到基层,每乡镇开展3-5个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农村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委组织部,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和谐平安乡村建设。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积极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一是优化农村治安环境。加强综治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村级综治专干、综治网格员,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持续开展乡村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各类危害乡村经济发展、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常态机制。健全完善常态排查机制、诉求受理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以综治中心建设、综治网格化建设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功能和运行机制。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有序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三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法治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引导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基层法庭、派出所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完善规范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将小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继续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全面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四是加强农村德治建设。坚持德治为先,发挥道德引领、规范、约束的内在作用,增强乡村自治和法治的道德底蕴,以德治实现善治。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传承提升耕读传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规祖训,培育和弘扬地方性优秀道德传统。将道德规范融入乡规民约,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崇义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指挥部,由县委书记许斌同志任总指挥,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邱凌同志任第一副总指挥,县委副书记潘金城同志任常务副总指挥,县领导曾帅、何琳、王豪、刘春香、黄硕、朱志勇、张小兰等同志任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由朱志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秀松任常务副主任,肖开朗、邱志坚、张羽、黄学鹏任副主任,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一批业务骨干充实指挥部办公室力量,强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乡(镇)要相应设立乡村振兴战略办公室,保障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实行县领导牵头“五大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春香同志牵头,县农粮局为牵头单位;
基础设施振兴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边建忠同志牵头,县发改委为牵头单位;
生态环境振兴由县政府副县长朱志勇同志牵头,县委农工部为牵头单位;
乡风文明振兴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琳同志牵头,县委宣传部为牵头单位;
乡村治理振兴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豪同志牵头,县委组织部为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人社局、县编办、县直各相关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强化责任意识。全县上下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由县发改委编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19年),明确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部署系列重点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五大振兴”牵头单位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具体的三年推进计划。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县级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直、驻县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加强协调配合,汇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直各相关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政府出一点、单位帮扶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农户自筹一点、金融贷款一点”,加大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设立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确保当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全面整合涉农部门的建设项目资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优化融资结构,增强融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乡村振兴筹资投入机制。推进金融机构与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拓展支农领域,加大利用国内外金融资金力度,完善“一事一议”和“筹资筹劳”制度,调动农民加大投入,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创业,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的积极作用,开展乡村振兴志愿者活动、巾帼行动和百企帮百村行动。〔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金融局、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委农工部、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精准办、县工商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目标考核责任机制,严格实行检查考核、责任追究和表彰绩效奖励,使目标、权利、责任相统一,推进抓落实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乡(镇)的考评要突出考核重点、难点工作,提高考核实效,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对县直单位的考评,重点考核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效。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列入乡(镇)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和县直部门绩效评价,并设立乡村振兴战略单项奖,年度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评选,表彰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单位的所在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可以发一个月工资性奖励资金。

【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党管农牧村工作、农牧业农牧村优先发展、农牧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推进农牧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农牧村改革,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牧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9年,完成乡村振兴规划编制,重点任务持续推进,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
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农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到2019年,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牢固,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牧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牧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
农牧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农牧村基层组织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党的农牧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主要任务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重点实施改革突破、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基层治理创新四大行动。

(一)实施改革突破行动

1.巩固和完善农牧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牧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完善农牧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牧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允许农牧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牧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牧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盘活利用农牧民闲置宅基地,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农牧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农牧民房屋使用权。在严格禁止开发商品住宅或建私人庄园会所前提下,拓宽农牧村建设用地使用范围。深入推进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牧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维护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牧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责任单位:县农牧委、县委农办、各乡镇)

2.积极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坚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防控风险、严守底线基本原则,探索农牧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行农牧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每个乡镇选择2—3个村(合作社)作为全县农牧村“三变”改革试点,加快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清理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核实“三资”底数,明晰产权关系,为全县农牧村“三变”改革探索路径,总结经验。通过农牧村“三变”改革,使农牧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增收产业强起来、群众日子好起来。(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县农牧委、各乡镇)

3.统筹推进农牧村其他改革。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基层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恢复改造,推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建立以社有企业为主导的经营服务体系。全面深化水权水价改革,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探索水权水利工程产权入股。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责任单位:县供销联社、县水务局、县环林局、县委农办、县农牧委、各乡镇)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产业扶贫联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县级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19年年底前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继续推进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结合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利用集体土地,通过集体自办、招商引资、能人领办、入股联营等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优先选择村级班子健全、有能力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项目支持。依托农村“三变”改革,探索推动将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投入所形成的资产,以村集体股份的形式投入到经营状况比较稳定的合作社、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增加集体收益。(责任单位:县农牧委、县委农办、各乡镇)

(二)实施产业提升行动

1.加快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突出农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优化产业、产品和生产布局,推动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大“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认证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在产地管理、过程管控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三品一标”农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严格落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禁用清单”,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创建一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例行检测、产品认证追溯等相关机制,加快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2019年,建立绿色农畜产品示范点2个,“三品一标”农畜产品占生产总量或面积的比重达到48%以上,农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责任单位:县农牧委、各乡镇)

2.扶优培强优势特色产业。立足县域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群策群力,积极培育和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富民增收产业,进一步研究解决好政策、环境、服务、用地、资金及要素集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加快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步推进绿色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巩固提高甘肃高山细毛羊和肃南高原牦牛生产基地建设成果,加快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着力构建科技推广、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冷链仓储、市场销售、金融支持、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同农牧户之间的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增强农牧民群众适应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让农牧民群众更多地分享生产、加工、销售等诸环节的利润。2019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
牲畜饲养量达到110万头(只)以上,出栏牲畜55万头(只)以上;
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责任单位:县农牧委、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各乡镇)

3.创新乡村旅游业态产品。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根据各乡(镇)旅游资源禀赋特色,以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进行开发建设,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特色旅游村创建工作,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以此带动就业扶贫,加强农(牧)家乐从业人员和经营户的培训与管理,提升乡(镇)区域旅游形象。因地制宜探索景区辐射型、通道景观型、休闲观光型、养生保健型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指导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村创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旅游示范村等。鼓励和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特色文化旅游业开发,依托景区发展种植养殖、餐饮住宿、特色旅游商品,扶持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点的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地方旅游休闲产品,让农牧民群众从旅游产业开发中得到更多实惠。2019年,每个乡(镇)年内培育2—3个乡村特色旅游示范村、1—2家星级农牧家乐,农牧民新增收入中旅游从业收入占15%,新增就业人数占总数20%。(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各乡镇)

4.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引导一批、重点规范一批、逐步提高一批、联合壮大一批”的总体要求,坚持分类指导,规范提高,不断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牧民开展土地草原经营权流转,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牧民家庭农(牧)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扶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牧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步伐,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构建新型农机服务化体系,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责任单位:县农牧委、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农机局、各乡镇)

5.强化职业农牧民培训。健全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的“三位一体”培训制度和“一主多元”的教育培训体系。支持新型职业农牧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牧业职业教育。优化农牧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牧业经营者队伍。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拓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渠道。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开展职业农牧民职称评定试点工作。2019年,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800人,培训产业致富带头人10人。(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农牧委、县农广校、各乡镇)

(三)实施人居环境改善行动

1.持续整治村容村貌。紧盯在全省民族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牧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牧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启动“厕所革命”三年计划,开展农牧村改水、改灶、改暖、改圈、改厕等专项整治,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充分利用国开行贷款资金,选择30个发展条件好、班子建设强、农牧民居住集中行政村用3年时间实施农牧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着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基础支撑和保障能力。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做到“一村一方案”,真正体现个性特色。坚持分类推进,对于人口相对集中、布局较为合理的中心村,在壮大富民产业的同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美丽宜居中心村;
对居住相对分散的行政村和随着人口转移迁出逐步萎缩的行政村,以环境修复治理为重点,全面打造农牧村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委农办、县建设局、县环林局、县财政局、县文广局、各乡镇)

2.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富民产业发展、村风民风和谐”的美丽宜居乡村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因村制宜、生态优先、突出特色、文化传承”,以县乡出城口及骨干交通沿线为重点,并逐年拓展延伸,与生态文明建设、农牧业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建设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协调融合的绿色美丽乡村,进一步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内涵。2019年,争取实施省市县级美丽乡村、“千村美丽”示范村、“万村整洁”试点村19个。到2019年,争取将一半以上的村建成美丽乡村,力争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建设规划格局。(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县发改委、县建设局、县爱卫办、各乡镇)

3.推动农牧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围绕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着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基础支撑和保障能力,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加快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切实改善城乡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各相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应尽的工作职责,按照省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的相关要求,对照乡村发展需求清单,重点围绕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农牧村环境改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建强基层党组织等方面抓差补缺、突出“短板”补齐,进一步做精、做实、做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建设局、县水务局、县交通局、县工信局、县委农办、各乡镇)

4.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牧业体系。正确处理农牧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牧民增收的关系,加快推动种植业和畜牧业、种养业与加工业之间的绿色循环发展。大力推广应用生物技术改造农田和土壤结构,引进开发利用工业废料、废水、废渣和养殖废弃物制造有机肥料,建立农牧户家庭或企业内小循环,区域或产业间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的循环农牧业体系,构建饲草种植、秸秆青贮、畜禽养殖、有机肥循环利用模式,年内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农牧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责任单位:县农牧委、县环林局、各乡镇)

5.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原则,以打造“六大环境”、构筑生态高地、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以优化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发展环境、旅游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为重点,纵深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切实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以点带面,切实改善城乡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责任单位:县环林局、县水务局、县国土局、各乡镇)

(四)实施基层治理创新行动

1.强化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牧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增强组织力和战斗力,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发挥农牧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因村精准派出第一书记。实施农牧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牧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牧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探索推行村干部职业化。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牧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各乡镇)

2.加强农牧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深入实施农牧村精神文明“八个一”示范工程建设,用农牧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农牧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牧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牧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各乡镇)

3.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坚持自治为基,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加强农牧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创新村民自治有效形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法治为本,将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农牧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牧村法治服务,增强党员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加大农牧村普法力度,提高农牧民法治素养,引导农牧民群众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坚持德治为先,遵循村规民约,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青年、家庭等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各乡镇)

4.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牧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农牧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和危害农牧村稳定、破坏农牧业生产、侵害农牧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大对农牧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牧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牧村乱建寺庙、滥塑宗教造像。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健全农牧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牧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打击农牧村聚众赌博、滋事生非、私放高利贷等不法行为。加强农牧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推进农牧村“雪亮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办、各乡镇)

5.健全完善农牧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牧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医保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将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城乡住房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优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牧村残疾人服务。高度重视发展农牧村义务教育,发展农牧村学前教育,推进农牧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强化农牧村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教体局、县卫计委、县残联、各乡镇)

6.传承发展农牧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集市”、“送地方戏”等载体平台作用,以“快乐老乡”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文艺展演、电影放映、农民运动会等文化惠民服务活动,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县体育运动中心、县文联、各乡镇)

7.积极开展移风易俗。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积极开展文明乡村、文明示范户和“好婆婆”、“好媳妇”、“五星级文明户”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表彰农牧村涌现的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道德评议、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教化约束作用,强化教育引导,把反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作为农牧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牧村殡葬改革。加强农牧村科普工作,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养。(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县民政局、县妇联、各乡镇)

三、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坚持工业农牧业一起抓、城镇农牧村一起抓,把农牧业农牧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牧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牧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创新领导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按照部门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二)强化队伍建设。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制定并实施“三农”干部队伍培训计划,把到农牧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牧村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乡(镇)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强化政策宣传。以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为己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等多种形式,使干部群众从多角度、广领域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积极采纳村民、党员代表的合理意见,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干部引导为主转向农牧民群众参与为主,形成上下联动、群策群力的工作局面。

(四)强化督查考核。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考核办法,科学制定目标责任书,细化考核标准,完善考核体系。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定期研判,研究难点问题,制定具体推进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要将督促检查贯穿于抓落实的各个阶段和每个环节,掌握工作动态,反馈通报情况,确保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六】

盘古乡总面积157平方公里,位于沅陵县城西南部,由原丑溪口乡和舒溪口乡合并而成。沅水穿境而过,是五强溪库区移民大乡。现辖16个行政村,全乡有居民5582户,常住人口217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1294人。稻田面积13078亩,林地面积16.3万亩。

为把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贯彻好、领会好,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精神,盘古乡党委政府根据我乡实际情况继续创新突破、扎实推进。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着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厚植新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相关要求,对盘古乡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着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当前,脱贫攻坚是头号民生工程,是最大的政治任务,我乡将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县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高度统一思想,全力以赴落实。一是要进一步做实基础工作,做到底子实、台账实、制度实、工作实。二是要落实最精准的帮扶,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十项到村到户行动”要求,把帮扶工作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到指标、到时间节点,深入探索金融扶贫、易地搬迁、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扶贫模式,放大扶贫成效。三是要全面完成扶贫工作任务,在基础设施上再发力,在产业扶贫上求突破,力争2019年顺利完成贫困人口退出和贫困村摘帽任务。

二、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新修一批水利工程,确保1000亩良田旱涝保收。二是加强交通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将沅陵—太常—泸溪公路列入省道计划、争取渡改桥项目,打通南岸各村之间的公路连接,集全乡之力拉通丑溪大桥,打造上接泸溪、下接沅陵的环库公路。三是加大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投入力度,争取乡集镇、杨溪集镇的自来水厂建设,对人口集中村实行集中供水,使全乡80%的人吃上干净水、放心水。四是加大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规划盘古农贸市场建设,引导农民在集镇建房购房经商,发展第三产业,乡集镇布局进一步合理美观,集镇功能进一步增强,集镇面积进一步扩大。

三、着力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是着力发展种植业。采取“稻—油”、“稻—菜”、“稻—瓜”等种植模式,努力提高稻田的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大力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在2019年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积极探索发展大棚生产。二是大力发展种养大户,以养鹅、养羊、养猪、养牛、养鸡和西瓜种植、油茶种植、蔬菜种植为主。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2、大力发展资源型加工业。重点培育两大资源型加工业,即以牲猪为主的肉食加工业、以小水果为主的小水果加工业。肉食加工业方面主要是培育加工大户;
小水果加工主要是扶持陈西小水果加工基地,使其上规模上台阶,形成“公司+农户”的产业链。

3、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一是着力盘古洞旅游开发,力争接通麻溪铺镇大坪,与麻溪铺辛女洞形成旅游环线,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家乐,主要依托盘古洞景区、佑和生态农庄、库汊休闲垂钓等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南北两岸的特色生态农家乐旅游链,形成与沅陵县城、泸溪县城连通的一小时经济圈。为农民增收闯出一条致富路。

4、大力发展电商产业。重点提质特色农产品和旅游服务业,改变营销方式,搭建产销对接和咨询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打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实现全民增收目标。

四、着力兴办各项民生事业

努力实现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民政和广播电视等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一是提高教育事业水平。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水平,进一步完善乡卫生院的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村村建卫生室,改善全乡人民的医疗条件;
三是提高文化事业水平,着力提升盘古特色文化符号,抓好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户户通”和“村村响”工程,力争实现宽带联网全覆盖;
四是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突出抓好外出就业创业人员服务工作,乡村要成立就业创业服务站,明确专人管理,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脱贫。

五、着力建设秀美生态盘古

生态是盘古最大的优势,我乡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改厨、改水、改厕、改圈、改房、改陋习和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淳化、产业化“六改六化”工程,彻底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在全乡范围内推广“四十字”的垃圾处理方法。二是突出建绿护绿。落实湖南省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该禁伐的坚决禁伐,该减伐的坚决减伐,确保完成年度减伐任务,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倡文明祭祖,禁用烟火。三是突出节能减排。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努力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共建共生。

盘古乡“立足三个瞄准,奋力进位争先”,全乡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全域内的所有具体建设项目必将不遗余力、蹄疾步稳地有效推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扎扎实实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按照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现制订2019年乡村振兴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2019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年,也是“农业质量年”。今年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指示要求为引领,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罗清宇调研清徐时的重要指示,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四个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项目导向和市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景观农业、优势农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清徐建设。

二、目标任务

主要预期指标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果蔬产量增长15%以上、收入增长20%以上,肉蛋奶产量保持平稳发展。

种植结构调整为:玉米种植调减三分之一以上,杂粮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葡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蔬菜、花卉种植面积新增3万亩达到10万亩,其中新增设施蔬菜5000亩。

三、主要措施

(一)突出城乡融合,着力构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新机制。

1.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1310”工程(即:1个全县总体规划、3个年度实施计划、10个乡镇街道行动方案),科学规划主导产业、乡村风貌、文化特色、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支撑政策体系。

责任单位:县农委

2.继续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10kv楚王线分线改造工程,配套完善现代农业电力设施。加快推进王答乡卫生院、县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县中医院综合楼、县人民医院外科综合大楼和西沟公墓、殡仪馆、老年福利院建设工程,启动实施智慧医疗项目。统筹推进开南路、东清路、杨韩路、北小路等“四好农村路”项目建设、新气象站、山区高标准节水、两河蓄水(白石河和汾河)和三湖连通工程,同步在开南路、紫林路实施慢行绿道工程,倡导乡村慢生活。稳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和地下管沟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北城康养小镇建设和西木庄、北郜等六个棚户区改造以及采煤沉陷区搬迁、治理。

责任单位:县电力公司、县卫计局、县民政局、县交运局、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住建局、县国土局、县房管局

3.继续加强基层供销社改造,加快启动徐沟生产资料综合农贸市场建设,新(改)建六合蔬菜批发市场、3家惠农服务(中心)站、1家庄稼医院等项目。

责任单位:县供销社、县住建局

4.推进“互联网+”,建立清徐吃醋网,加快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络和节点建设,大力支持“基地+合作社(公司)+商超(社区、学校)”、“基地+经纪人+外销”等营销模式,在超市设立特色农产品柜台,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积极对接落户我县的大专院校,探索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为学校提供鲜活安全的农副产品。

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农委

5.在设施蔬菜、葡果和畜禽养殖示范基地实施智慧工程,推进农业生产物联网试验示范和装备智能化。

责任单位:县农委

6.加快文源初级中学、省职业技术学院、华阳双语学校、徐沟镇中心幼儿园和太原市职教园区等项目建设,恢复葡萄研究所,利用县职教中心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为乡村振兴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推行教师“县管校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

责任单位:县教科局、编办

(二)突出共同富裕,着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7.继续推进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理顺“三权”关系。适时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部署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实行台账管理,摸清集体资产家底。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加大土地预流转力度,引导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规范有序、连片流转。2019年,力争预流转10000亩。推动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仲裁工作提质扩面,建立健全登记簿,档案整理及数字化管理,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土地确权。扎实推进农村“三变”(即: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

责任单位:县农委

8.创新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新机制,深入推进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新农贷”试点工作,扩大县级财政扶持“三农”发展的范围。葡萄种植方面:对新发展20—50亩、50亩以上的连片葡萄分别给予300元/亩和500元/亩的财政补贴(注:若葡萄与其它农作物套种,则不在补贴范围);
杂粮种植方面:在原粮食直补的基础上,对高粱、红薯种植进行补贴,补贴达到100元/亩,同时按90元/亩的标准对高粱作物托管服务(即:旋耕+施底肥、播种+新品种、机收+运输三个环节)进行补贴;
基础设施方面:采用贷款贴息和财政补贴并行的方式,对新建灌溉用井按3万元/眼的标准进行补贴;
对冷库、红薯储藏窖按1000元/m3的贷款予以贴息;
对新发展的连片10亩以上(含10亩)温室和大棚进行扶持,其中银行贷款贴息部分按每亩不高于8万元的贷款予以贴息,期限为两年;
财政补贴部分,10—50亩的温室按2万元/亩的标准进行补贴;
10—50亩的大棚按0.4万元/亩的标准进行补贴,50亩以上(含50亩)的大棚,市、县两级按700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贴;
对农业机械装备方面:按3.5万元/台(含定位设备)和10万元/台的标准,分别对改装后的高粱收割机和高粱烘干机(装机量大于等于30吨)进行补贴(高粱收割机限补30台、烘干机限补3台)。培树品牌方面:对取得国家级荣誉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20万元奖励。(注:协会类荣誉除外)。此外,对新发展的连片10亩以上(含10亩)樱桃、草莓和芦笋按500元/亩进行补贴,对新发展的菌类作物按0.5元/棒一次性给予补贴;
获得国家、省、市级的旅游景点或休闲农业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予以奖补,其中市级工农业旅游点、休闲农业示范点奖补1万元;
省级乡村旅游客栈、农家示范户和精品采摘园奖补2万元(注:同一单位或企业以“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单项奖补)。

注:以上县级财政扶持范围不包含曾享受过国家政策补贴的项目。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农委、县水务局、县农机局、县文物旅游局

9.结合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引进高粱收割机30台、烘干机3台。

责任单位:县农机局

(三)突出质量兴农,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0.依托省城大市场、大资源,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减玉米、增葡果、扩杂粮、强设施”措施,发展杂粮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葡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蔬菜、花卉种植面积新增3万亩达到10万亩,其中新增设施蔬菜5000亩。扶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建成柳杜、集义2个万亩设施果蔬种植乡镇,扶持10个千亩标准化特色种植专业村,扶持10个百亩以上高标准特色种植示范园,在马峪、清源、西谷、集义、柳杜实施葡萄产业振兴计划,在马峪、柳杜试验示范发展“香妃”等反季节葡萄,扶持建设两个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在孟封、徐沟及周边发展醋加工原料红高粱,在徐沟清德铺及周边发展红薯,在孟封、集义、柳杜、王答和徐沟发展设施蔬菜,重点在王答黑城营周边(盐碱性土地)发展香菇等菌类。扶持新建育苗场、扩建育苗场建设项目,为全县大面积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保障。

责任单位:县农委

11.按照“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科学依规布局养殖场建设,扶持鼓励村内散养户出村入区,利用村集体土地集中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加大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环保治理和循环发展的扶持力度,帮助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

责任单位:县农委

12.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责任单位:县食药监局、县农委

(四)突出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美丽新家园。

13.以创森工程、生态廊道、村庄绿化、企业绿化、校园绿化、县城绿化和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为抓手,高质量推进创森工程、通道环境综合整治、新307通道绿化、紫林路绿化等项目和北城污水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东城雨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徐沟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城吴柳退水渠(河西总退)县城尾段治理工程以及汾河生态修复中游核心区蓄水工程,完成100个平川村健康水站建设和西怀远等10个村庄以及杨房学校等6所学校绿化工程以及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旱厕无害化改造工程;
同时,继续铁腕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县教科局、县

环保局

14.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7万亩,实施设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5000亩,选定集义乡小王村为监测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责任单位:县农委

15.引导扶持连片种植油菜花、菊花、油用牡丹以及柿子树、山楂树、海棠树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光旅游价值功能的农作物。

责任单位:县农委

16.继续整合“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多方凑集资金,推动“131”工程(即建设10个示范村,30个重点村,100个特色村)提档升级,稳步推进东高白、马庄等五个农村风貌整治。围绕特色村镇、特色小院、特色产业园建设,扶持打造9个田园综合体。举办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巡视观摩评比活动,通过活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试点推进农村住房改革,积极对接引进远大集团,选址推广“装配式”建筑。

责任单位:县农委、县住建局

17.启动建设智慧环卫。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治理ppp项目和循环经济环卫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和“厕所革命”任务,试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全面推行清扫保洁市场化运营模式。

责任单位:县环卫局、县卫计局、县住建局

(五)突出文化兴盛,着力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

18.做大做强“清徐葡萄”、“清徐沙金红杏”、“清德铺红薯”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保护传承黄土坡龙眼、磨盘地黑鸡心等特色品种,并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认知度。

责任单位:县农委

19.高标准规划实施全域旅游,建设康养小镇、醋都小镇、甜蜜小镇和文化小镇,策划举办醋文化会展活动、葡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和清德铺红薯推介活动。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旅游景点1处,太原市农业旅游点3处。

责任单位:县文物旅游局

20.引进见习主食工业化生产系列项目,加大农产品包装、创意。大力推进实施面食文化园项目。

责任单位:县投资促进局、县文化局

21.扶持水塔、紫林、六味斋、葡萄酒公司、菲尔蒙酒庄研发生产功能产品,重点推进水塔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绿色老陈醋建设项目和蝙蝠蛾被毛孢菌丝醋口服液建设项目,支持紫林醋业、水塔醋业上市,整合、打造老陈醋区域公共品牌。

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农委

22.积极筹备成立“清徐县博物馆”,扎实推进徐沟城隍庙、文庙和华夏醋博园项目建设,做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和古建筑维修保护、抢险加固等工作。加强全县旅游市场秩序督查力度,推进a级景区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重点扶持砖雕、背铁棍、民营剧团等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项目。同时,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提高文化产业影响力。

责任单位:县文物旅游局、县住建局

23.结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题材,创作一批反映清徐改革开放丰硕成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戏剧、微电影等文艺精品,大力挖掘尧文化、罗学、晋商文化、非遗文化,推出一批研究成果,编辑出版《罗学》论文集,继续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举办第六届“东湖雅集”文化惠民活动。

责任单位:县文化局、县文联

(六)突出乡村善治,着力以“三基建设”推动农村“三治”。

24.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和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完善“本土人才库”,建立每村2至4名的全县农村“后备干部库”。继续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深入推进“三基建设”,打造50个基层党建样板,新建、改扩建一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以“领头雁”培训为引领,多措并举抓好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轮训培训,激发其带头致富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后续工作。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

25.健全优化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因村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的积极作用,推行殡葬制度改革,加大对“流动饭店”的监督管理,引导树立勤俭节约、健康卫生的文明新风。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县食药监局

26.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继续紧盯惠农项目资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严惩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黑恶势力及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廓清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责任单位:县监委、县公安局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形成合力。各乡镇和县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严格执行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科学谋划,精心组织,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加强指导服务,密切协作配合,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统筹研究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建设项目,推进各项任务的组织落实、跟踪调度、检查评估。

(二)改革创新,强化服务。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学习借鉴“最多跑一次”改革,把服务好“三农”发展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到田间地头,面对面、心贴心服务农民,变“要我帮”为“我要帮”,有效解决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困难与问题。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新闻媒体要及时深入农村,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

(四)实时督查,从严考核。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县委、县政府要成立联合督查组,深入一线,实时掌握落实情况,并督促指导各乡镇、部门定期报送工作情况及信息简报。

【八】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9〕1号)和区十三届二次党代会精神,贯彻实施区委、区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作用,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加快提升乡村文化发展水平,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奋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先行区提供更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以文兴乡,突出以文化人,坚持以文惠民,化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加速培育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康养城贡献文化力量。

三、目标任务

进一步健全乡镇基础文化设施,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分馆建设,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推动文化“三送”(送戏、送书、送电影)工作扎实开展,保障群众文化获得感;
进一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文化站编制、经费,稳定基层文化队伍,保障群众文化民生;
进一步强化文化系统安全工作,抓好全区文化市场、文保单位的安全生产和“扫黄打非”工作,保障文化系统平安稳定;
进一步推进文化改革,继续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梳理事项目录,简化审批程序,保障文化市场有序发展;
进一步讲好衢江故事,深挖特色资源,深化“寻找记忆中的乡愁”主题活动成果,筹建网上乡愁博物馆,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家风家训精品馆、乡愁博物馆,把乡愁资源产业化,推进文化资源合理有序开发。

四、主要措施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以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强化基层文化设施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农村文化馆站建设,实现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设施全覆盖。

——按照布局合理、单独设置、功能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高的要求,强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形成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扎根基层的专兼职文化人才队伍,全面实现每周免费错时开放服务42小时以上。

——以第二批市重点管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为契机,补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打造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

——配合做好“百村文化礼堂引领工程”,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资源优势,着力在文化礼堂内容供给、载体构建、特色发掘、主题弘扬方面持续发力,建管用育扎实推进文化礼堂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文化礼堂,形成文化精品线路。

(二)推进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持续深化十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举办“归谷映象”衢江区“寻找记忆中的乡愁”视觉艺术大赛、“雏燕争春”幼儿经典诵读大赛、“舞动衢江”电视排舞大赛、“民星争辉”民间艺人才艺大赛等活动。

——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简政放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做好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为服务内容的“三送工程”。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在阅读辅导、艺术培训、科学普及、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文化服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儿童康乐设施,增加儿童课外读物。扎实开展“爱心拉勾”送文化活动,组织专业的文化志愿者、专家辅导员走进偏远山区、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葫芦丝、婺剧、声乐等免费培训活动,组织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文艺宣传,搭建留守儿童展示才艺的舞台,传播关爱儿童的理念,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

——加强农村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足配强乡镇文化员队伍,保证专人专用,同时利用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招生计划,加强对基层文化员的培训,培养一支热爱文化事业、擅长管理策划、专业素质高的专业文化员队伍。积极开展农村民间文艺活动,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农民自办文化,让乡土艺术家在民间“红”起来,培养乡村文化骨干、“草根艺人”。

(三)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进一步扩展“寻找记忆中的乡愁”主题活动成果,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深度挖掘“乡愁元素”,奋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先试区,建设中国·衢江乡愁博物馆(含网上乡愁博物馆、实体乡愁博物馆),通过收藏、保护、展示、参与、发扬反映传统乡村生活生产、世代延续、文化传承、节庆习俗及社会变迁的物证以及展现传统乡村住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经验智慧的实物、图片和音像资料等,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全面记录传统乡村社会的文明传承历程,延续传承传统技艺,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培育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推介宣传杨继洲针灸文化,不断挖掘历史线索、脉络,通过创作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还原杨继洲行医药案,推动杨继洲的故事及系列文艺节目走进文化礼堂,使针灸文化与“康养衢江”更好地融合起来;
编创《杨继洲的故事》连环画,辑录杨继洲行医事迹;
主动对接杨氏后人,加快修编杨继洲宗谱、传承和生平故事。

——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针对具有市场开拓性的非遗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开发特色非遗产品,精选粉干、柿干、莹白瓷等产品,进行全面策划、系统包装,形成双桥粉干、杜泽桂花饼、工道莹白瓷等特色文化品牌,并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文博会,走出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

(四)推进文化改革提质增效。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让数据“多走路”、政府“多跑堂”、群众“少跑腿”、企业“少报表”的目标,全面梳理事项清单,精简申报材料,方便文化企业审批,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领导小组要精心组织实施,“一把手”亲自抓,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推动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坚持项目载体。紧扣“有项目才有发展”的理念,继续发挥部门职能,狠抓服务企业行动,挖掘招商信息,牢固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以更高的发展定位、更高的目标追求、更高的工作标准,加快谋划、包装、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统筹推进,压实责任、细化措施,力争在推动项目数量、项目体量、项目质量上有大的突破。

(三)强化考核监督。建立相应的考核督查机制,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列入各业务科室及下属单位年度考核目标任务,加强对相关科室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实现“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常态化,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明显滞后的科室(单位),启动追责机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九】

2019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为扎实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中共萍乡市委、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突出重点任务,狠抓推进落实,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现制定《2019年萍乡市乡村振兴战略“十大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五带”,即:320国道宣风镇宜春交界处至老关镇醴陵交界处城乡(工农)融合发展示范带、319国道金山镇浏阳交界处至三板桥永新交界处现代有机绿色农业示范带、沪昆高速(杭南长高铁)沿线萍乡段房相林相村庄整治提升示范带、湘东百里(麻山至广寒寨)特色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带、芦万武公路源南高速挂线出口至武功山旅游接待中心休闲旅游度假养生示范带,深化“连点成线、拓线成面,突出特色、整片打造”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有序组织“十大工程”,以全域乡村规划为引领,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大变样,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开明开放、文明幸福、和谐平安的新萍乡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程内容

(一)产业发展工程

1.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好xx年度4.1万亩建设任务,全面启动2019年度6.7万亩工程建设,着力建成10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片。(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2.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1+3”(即优质水稻+现代种业、草食畜禽、高效蔬菜四大产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打造有机大米、稻田综合种养生态水稻、现代种业、草食畜禽产业、高效蔬菜产业、健康水产产业、特色果业、中药材产业、休闲农业产业、绿色生猪产业等十大产业亮点。(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3.抓好重点项目实施。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湘东区贵澳大数据乡村振兴农旅扶贫产业园、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项目、江西胜龙牛业有限公司养牛基地项目、50万羽华丹自动化蛋鸡饲养线项目、稻虾养殖及休闲农业项目、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等8个农业重点产业项目。推进萍乡市金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森林农场”项目、萍乡市葡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乌石印象园”休闲农业项目、高坑镇楠林村“金丝楠木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项目、排上仙居山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华菲特酒庄旅游度假区项目、萍乡市双月湾湿地公园、小洞天茶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芦溪县现代设施农业园区项目、萍乡市豫章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赣西山羊原种场、江西省牧蕾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南方高产牧草综合实验区、江西吉内得实业有限公司、江西省百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江西乔盛茶皂素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一统有机林农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天天上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

4.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3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中:芦溪县8个以上,安源区、湘东区、上栗县、莲花县各5个以上,武功山风景名胜区2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5.着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新增2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其中:安源区、湘东区各3个,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各4个,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各1个。争取武功山石斑鱼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6.着力发展林业经济。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油茶产业发展项目,并整合其它项目资金发展油茶产业。2019年全市完成油茶新造1万亩。(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二)美丽宜居工程

1.建立完善的村镇规划编制体系。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提升镇村规划编制水平,原则上每个行政村都应编制总体规划,并切实增强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科学引导农民合理建房需求。(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

2.严格农村建房规范管理。每个乡镇都应设立和完善乡村规划所,并配置3-5名工作人员。对于农村建房,特别是在“五带”和各县区的重点主次干道沿线,都要求式样、颜色、风格基本统一,在规划许可内,先批后建。加大对农村建房的监督检查力度,防止农村建房大规模非法占地,杜绝滥占乱用耕地。强化考核考评,严格问责追责。确保不发生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等违法用地现象。强化管理和违法用地打击,盘活用好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探索推广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机制,确保农村宅基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管执法局)

3.加快培育特色小镇。从组织实施、资金保障、土地利用、评估监督等方面,细化特色小镇建设的推进机制和政策措施。以申创省级五陂海绵小镇、下埠工陶小镇、坊楼红色培训小镇、宣风凤栖小镇,市级武功山户外小镇、上栗花炮小镇、青山中医药养生小镇为契机,加大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工作督导力度,加快产业发展和项目推进,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尽快在全市形成特色小镇建设示范效应。(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4.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882个新农村建设点“七改三网”建设任务,开展片区化、组团化新农村建设,巩固深化“连点成线、拓线成面、突出特色、整片打造”的建设格局(详细见附件1、附件2)。加快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强化规划管控和建设风貌引导,深入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精美的田园乡村、文化古村、休闲旅游乡村、现代宜居乡村,推动农村面貌实现“大变样”。(责任单位:市委农工部)

5.大力推行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鼓励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市场化运作,确保城乡生活垃圾“一把扫帚扫到底”,确保今年下半年农村垃圾专项治理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责任单位:市城管执法局、市委农工部)

6.实施乡村旅游“八项行动”,加大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力度。打造一批高品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完成乡村旅游线路标识标牌建设。全市重点抓好10个乡村旅游点和10个民宿典型培育,编串6条以上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确保每个县区要有2个以上4a级乡村旅游点、2个以上民宿点,有1条以上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旅发委)

(三)生态文明工程

1.大力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促进森林美化、彩化、珍稀化。2019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4.43万亩,森林抚育补贴项目20.9万亩。(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2.大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施全市性封山育林和50万亩重点区域封山育林;
严格公益林管理,积极推进地方公益林建设。巩固山口岩水库水源地周边6万亩市级公益林建设成果,提高林农保护森林的积极性,确保水源安全。〔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3.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加大乡村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在已开展建设的森林村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优化、提升。抓好乡村风景林建设和古树名木保护,通过森林村庄完善优化提升,实现村庄生态安全、生活舒适、生产便捷。(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4.落实乡村河(湖)长制组织、制度、体系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河塘、沟渠清淤整治。进一步巩固乡村河道巡查、保洁成效。继续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萍乡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村自主创建,打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可靠的水安全,健康的水环境与水生态,特色的水景观与水文化四大体系,坚决消灭劣v类水。2019年力争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亩。(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四)道路畅通工程

1.完善农村路网结构,提升路网服务水平。2019年,完成县乡村公路提升工程140.53公里、县至乡里程11.3公里、乡镇到行政村路面宽度不足5米需拓宽改造里程188.05公里、乡镇到行政村通路面宽度已达到5米但破损严重需大修里程83.73公里、25户以上自然村已通水泥路但破损严重需大修里程264.78公里目标任务。实施生命防护工程150公里和危桥改造项目50座。(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2.提升农村路域环境质量。加强路域环境整治,大力整治农村公路摆摊设点、占道经营、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以及危及道路和行车行人安全等违法违章行为,做到建成一条、创建一条“文明样板路”。积极打造示范路,改善公路服务设施,为百姓出行提供“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管理局)

3.加强日常养护,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保持良好的路面状况和整洁的路容路貌。(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管理局)

4.确保道路通畅,并在年内打通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管理局)

(五)脱贫攻坚工程

坚持以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整改、秋冬冲刺“三大行动”为抓手,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全面促进“两业”扶贫,全面提升保障扶贫,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全面推进贫困村村庄整治,全面加强驻村帮扶管理,全面筑牢大扶贫格局,全面规范资金项目管理,全面开展精神扶贫,全面开展扶贫干部培训,全面强化作风建设,确保全市今年实现10351名贫困人口脱贫、32个贫困村退出、莲花县脱贫摘帽的目标。(责任单位:市扶贫和移民办)

(六)民生改善工程

1.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劳力合理转移,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保障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农户对“三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乡村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19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不低于8%。(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委农工部)

2.开展“农业质量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定量检测样品不少于200批次,蔬菜水果快速检测不少于2019批次,完善好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3.实施重点人群家庭医生免费服务工程。组建由500名医师、400名公卫人员、1000名乡村医生共同参与的522个签约服务团队。全面做好白内障、唇腭裂、尿毒症、贫困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免费救治工作。(责任单位:市卫计委)

4.加大返乡创业帮扶工作力度。打造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以上栗县、安源区列入全国第三批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地区为契机,重点打造几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树立返乡创业示范典型。进一步做好返乡人员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对创办小微企业的最高给予200万元贴息贷款扶持,合伙组织起来创业的最高给予80万元的贴息贷款扶持。(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5.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把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院逐步纳入。(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卫计委)

6.在全市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加大中医馆建设,以“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特色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推广适宜技术。(责任单位:市卫计委)

7.结合农村“厕所革命”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城市、农村改厕步伐。培育若干个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健康示范村镇。(责任单位:市卫计委)

8.扎实推进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用三年左右时间,对全市所有的乡镇敬老院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到2019年全市所有的乡镇敬老院100%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2019年完成改造提升29所,其中安源区5所、湘东区5所、芦溪县4所、上栗县7所、莲花县5所、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1所、武功山风景名胜区2所。确保到2019年底,全市乡镇敬老院达到二星级标准,60%以上达到三星级标准。(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9.加快实现县城和乡镇的窄带物联网络连续覆盖。县城和乡镇新增移动通信基站120座,提供30万线的高宽带接入能力。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有线电视信号的覆盖面,实现行政村以上有线电视全覆盖。进一步做好提速降费工作,加大贫困农村居民电视收视费用的优惠力度。(责任单位:市工信委)

10.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矛盾。2019年计划招聘教师643名,比去年增加135名,新聘教师原则上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加大乡村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专职教师补充力度,确保村小、教学点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加大定向培养力度。下达定向培养农村教师计划260名,保障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安置到位。督促各县区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回原籍任教计划,吸引更多优秀乡村教师回原籍任教。(责任单位: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

11.切实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确保农村供电能力优化。(责任单位:市工信委、萍乡供电分公司)

12.提高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425元提高到455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320元提高到350元。(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七)深化改革工程

1.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出台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确保2019年底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2.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建立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村土地及其他可利用的集体资源转变为资本,鼓励通过领办和参股形式,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实体。支持村集体创办农业生产类、综合服务类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支持村集体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盘活闲置房产或开发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兴办物业项目,支持通过异地兴建、联建等形式增加集体资产和物业收入。(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委农工部、市委组织部、市国土资源局)

3.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创新资源管护方式,增强林场发展活力;
深化林权集体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发展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资源增长、产业发展的目标。逐步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争取在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市级试点县今年发放经营权流转证,力争全市商品林森林保险参保率达70%。(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4.加快推进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2019年基本完成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5.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芦溪县开展先行先试的基础上,稳步在其他县区逐步推进。(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6.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为农服务体系、基层组织体系、联合社治理体系、社有企业的运营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增强为农服务综合能力。(责任单位:市供销社)

7.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三农主体融资难的问题。开展农村信用创建,2019年末,实现农村信用创建工作村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加大对企业融资信息的收集,努力提高融资增信能力。充分发挥好“惠农信贷通”的助力作用。放宽产业引导基金投资门槛,建立尽职免责制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我市产业引导基金作用,为我市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相关产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民银行萍乡市中心支行、市委农工部、市财政局)

8.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巩固农业保险成果,尝试推广新的惠农险种,进一步加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务农风险防范的能力。(责任单位:市金融办)

(八)平安乡村建设工程

1.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和拓展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开展“十无”平安村创建及命名表彰活动,加强镇村两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挂点帮扶乡村平安创建机制,实施平安乡村创建工程,将打击、防范、管控、教育、建设、服务等综治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农村,不断压降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减少矛盾纠纷总量,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逐步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

2.大力实施“一县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乡(镇)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室、一户一位法律明白人”的“四个一”工程。推进全市“法务云”建设。推广建设50家“老绍之家”式的人民调解示范窗口,挖掘培育100名优秀基层调解能手;
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创建活动,每个县区打造10家有影响、有内涵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开展

“走千村入万户,扬法治解民忧”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为群众提供贴身服务、贴心服务。(责任单位:市司法局)

3.加强乡村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完善农村薄弱地区公共区域监控体系、健全农村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推动实施农村社会综合治安保险。持续抓好农村维稳和信访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安监局、市信访局)

(九)乡风文明工程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实落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弘扬崇德向善正能量。(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2019年底完成全市55个乡(镇、街)文化站建设并达标;
完成全市646个行政村(社区)基础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其中108个贫困村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配套建好农家书屋,建好农村文化广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性文体生活。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展现乡村优秀文化在新时期的魅力和风采。(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文明办)

3.培养推崇“绿色殡葬”新风尚。弘扬尊重生命、孝老敬亲、厚养薄葬、慎终追远、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基层组织作用,把“绿色殡葬”纳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加快村级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采取单建、联建、乡(镇)建等方式,到2019年实现村级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全覆盖。开展“治陋治乱”专项治理,引导居民去殡仪馆或集中治丧场所文明节俭办丧,禁止在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建灵棚、游丧闹丧、办丧扰民;
改革葬式葬法,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加大“三沿六区”散埋乱葬治理力度,杜绝增量,消化存量。建立完善“绿色殡葬”奖补制度,实现遗体火化率100%的目标。(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文广新局)

(十)强本固基工程

1.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努力选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和懂城市、爱社区、爱居民的基层干部队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

2.加强新选任村(社区)“两委”干部的教育培训,推动村“两委”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扎实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拓宽党员教育形式,开展现场式党课、体验式党课,利用甘祖昌干部学院、安源干部学院、凯丰纪念园等教学基地,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培育和传承红色基因,深化学习效果。(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

3.重点推进“党建+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网格化社会管理”,进一步拓展抓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农业局)

4.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综合考虑地域分布、党组织和党员规模等因素,调整优化网格设置,建立网格党支部或网格党小组,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村(居)民委员会为主导、群众为主体,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架构。(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

5.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强化项目监管,完成省厅下达培训任务,完成200名左右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委农工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各级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委相关部门、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工程”有关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委农工部,市委农工部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市财政每年在市委农工部预算经费时安排乡村振兴办一定的工作经费,并从有关部门抽调3-5人,组织具体班子开展工作。各县区要建立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制度。各级各部门密切分工协作,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二)突出资金、项目支撑

加大财政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工程”的投入力度。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科学配置利用各类资源要素,发挥支农政策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各级要牢固树立项目意识,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工程”,切实做到发展规划、政策举措、阶段任务、工作路径都以项目为依托。紧扣重点工程任务,强化招商引资与投资促进,精心策划一批具有牵引力的重大项目,在政策、要素、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推动项目落地见效。为更好地促进工作和加强引导,市政府每年统筹安排一定资金予以奖补。

(三)强化宣传引导

加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工程”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创新宣传方式,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推送,充分展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成果新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督导考评

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工作进度,分阶段、不定期对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督查通报,掌握工作动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将由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视情约谈,坚决进行问责,确保项目快速推进。年终时组织对各县区乡村振兴任务考评验收,并根据考评结果确定奖励,确保各项工程任务扎实推进。

【十】

一、总体要求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0字”总要求和市委“五有”目标,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明确思路、把握重点、优化政策、创新破难,确保我区乡村振兴战略方向明、思路清、措施实、效果好,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二、年度主要目标

——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聚焦特定贫困群众、山区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精准发力,确保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如期稳定脱贫,12个贫困村全面提升,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农民增收:全年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蜂产业综合产值2.77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4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

——村集体增收:全区有15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美丽乡村:全面完成xx年度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4个省级中心村、2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及27个自然村治理改造,确保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位居全省先进行列;
全面启动2019年度省级、市级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并取得显著成效。

三、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提高扶贫对象精准度。严格实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规范“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识别程序,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完善基础数据信息,做到贫困户实际情况、国办系统信息、扶贫手册填写“三合一”。

2.坚持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完善扶贫政策体系,打好“组合拳”,高质量组织实施“十大工程”,更加注重因户施策,更加注重政策落地,提升贫困户的“造血”活力。

3.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政策引领、教育引导、典型引路“三管齐下”,坚决纠正“等靠要”思想。进一步精准政策到户,产业政策更大力度地向有脱贫主动性的贫困户倾斜。设立村级“扶贫讲堂”,开展脱贫典型宣讲,以身边典型示范,引导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4.完善防范返贫工作机制。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重点抓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两项稳定脱贫的关键举措,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5.压实责任加大攻坚力度。健全完善“双包双村”机制,深化“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和“多企帮多村”精准扶贫行动。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加强驻村帮扶工作管理,强力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二)突出产业支撑促农增收

6.主动调整优化结构促增收。坚持市场导向,发展精致农业,加快黄山毛峰、皖南花猪“小产区”建设,精心打造区域农业品牌。积极推进茶叶、蜂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建设生态茶园5000亩,改造低产茶园2019亩,积极筹建蜜蜂博物馆,加快西溪南村、张村村等蜂产业基地建设,发挥西溪南蜂产品交易中心带动作用,力争全年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蜂产业综合产值2.77亿元。因地制宜发展覆盆子、石斛、泉水鱼等特色种养业,新增特色种养殖基地1500亩。

7.推行林农复合经营促增收。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大力推行林茶、林药、林果复合经营,新增“茶园+油茶”800亩、“茶园+香榧”200亩。有序推行“稻鸭共育”、“稻虾共育”,全区有机稻面积扩大到500亩。

8.加快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增收。以绿色有机为导向,支持龙头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力争有机农产品再认证企业5家,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1家、无公害农产品企业5家。加大农业面源治理,巩固扩大农药集中配送,力争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率达60%以上。加大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85%以上。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建设。

9.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增收。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加快推进“呈灵潜”徽州农事体验区建设,打造潜口东篱生态农业综合体。深化农村电商“两中心一站点”建设,加快培育3个电商特色小镇(岩寺镇、西溪南镇、潜口镇)、3个电商示范村(坑上村、东山村、张村村),力争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亿元,其中农村电商交易额突破1.65亿元。

10.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增收。建立龙头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链接机制,推行“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模式,构建上下游相互衔接配套的全产业链,发挥谢裕大、裕籽贵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力促养生源蜂业入选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徽厨食品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1.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促增收。做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建立区、乡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推进涉农产权有序流转交易,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500亩以上。加大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引导“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15家。

12.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增收。加快农村“三变”步伐,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集体土地入股、流转等模式,盘活村级闲置资产,力争15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13.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促增收。加大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结对帮扶、对口服务等各类科技服务活动,年初建档立卡、年末评选表彰,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

(三)启动实施“人才兴村”计划

14.圆满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对重点难点村在换届前开展集中整顿,做好村干部离任财务审计。合理确定候选人资格条件,推行公开竞职、阳光竞选、当选辞职承诺等做法,强化换届纪律监督和问题处置。拓宽人选视野,试点引导返乡优秀青年农民进入村两委班子。抓好换届后续工作,做好换届后村级事务交接,全面开展村干部专题培训,提升岗位履职能力。

15.加强村干部管理监督。推行村干部岗位目标管理,明确村干部岗位职责,健全完善集中办公、坐班值班、请销假、谈心谈话、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适当提高村干部待遇报酬。建立村干部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机制,细化量化具体考核指标,通过日常管理、目标考核、双述双评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进行考核,加大考核结果运用。

16.深化“两个指数”考评管理。总结完善我区“两个指数”考评管理机制,合理分类调整设置考评内容和具体考核指标,完善考评程序,科学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推动乡镇抓村责任落实。出台《徽州区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试行)》,认真抓好警示党员转化提高工作,稳妥有序做好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

17.以标准化推进规范化。用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制度按时规范开展。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解决信念不坚定、宗旨不牢固、初心缺失、使命感不强、担当不力等突出问题,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

18.强化人才兴村保障。继续举办村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班和示范培训班,探索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分类教学新模式。继续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名村挂职”活动。加大优秀选派帮扶干部、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力度。试点开展村级专职文书招录工作,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集结、向脱贫攻坚发力。

(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19.坚持示范带动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①扎实开展2019年星级文明户评选。

②开展“徽州好人”三级联评,区文明办负责区级好人评选,各乡镇负责开展乡镇、村级好人评选表彰,积极宣传各类好人事迹。

③开展文明家庭和美丽庭院评选。

④积极释放身边正能量,6月底前对已建成的村史馆设立村民“荣誉墙”;
推进岩寺小练红色展堂、西溪南徐可仁宅、西溪南故事会以及郑村叶氏宗祠、唐模铭德堂、呈坎名世祠、杨村乡山口村蒋村好人馆、富溪乡光明村村史馆等建设。

⑤规范和完善农村“道德讲堂”,大力开展道德宣讲。

⑥开展区级文明村镇年度评选表彰。

⑦创新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针对群众多元需求,开展“菜单式”个性化服务,充分发挥好乡村文化站、村图书室阵地作用。结合开展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制作一些宣传片、公益广告片在公益电影播放前播放,并精心编排一些文艺演出节目,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老百姓寓教于乐、深受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20.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六治理”。对照《徽州区深化全域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徽办发〔xx〕50号)《徽州区深化全域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督查考评办法(试行)》(徽文明〔xx〕47号)等文件要求,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细化举措,强化督导,确保农村全域环境整治落到实处。

(五)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21.提速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加快xx年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4个省级中心村项目建设,力争2019年5月底前全面建成,确保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谋划实施2019年专项资金项目,确保2019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进度的70%以上。

22.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ppp项目,新建污水处理站10座,改造污水处理点6个,完成改厕1500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3.健全美丽乡村长效机制。突出建后管养,探索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社会资助相结合的经费分担机制,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长治久美。

(六)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24.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务监督队伍,分级开展专题培训。健全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机制,规范村务监督的内容、权限和程序,不断提高村务监督水平和实效。

25.规范村级议事决策机制。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和基层民主公开机制,试点开展“政务公开进农户”工程,进一步提升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和监督水平。

26.深化“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平安银行”建设。全面做好村级“两个工作站”达标创建,建立完善村干部坐班、首问负责、受理交办、定期研判等制度。积极运用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及时上报办理网格事件,确保受理登记清晰、交办反馈完整、例会联动正常、工作运转高效。加大“平安银行”创建,确定专人负责,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创建工作的具体方案、推进措施、“存储”细则,将“平安银行”创建与“五星平安村居”创建相挂钩,组织好对党员群众正气行为的评定、记录、评选和表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参与平安创建的热情。坚持典型引路,各乡镇(社区办)至少要确定一个示范点,以点带面提升创建水平。

27.抓好农村情感、邻里纠纷排查化解。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及时做好农村情感、邻里纠纷的分析预测,做到半月一排查、一月一通报,重要节点、重要时段重点防控,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做到发现一起、调处一起,坚决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发生。

28.落实普法责任制推进农村精准普法。将农村精准普法纳入本地、本部门年度普法计划,结合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各普法节点多形式、多途径开展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积极为农民提供现场法律咨询服务。

29.重视发挥村规民约在农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参与到村务管理之中,村里的事务由村级组织和农民自己提、自己议、自己干、自己管,充分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发扬民主。2019年村“两委”换届后,全区所有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以适当的形式广泛公布,引导村民遵照执行。

30.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不法行为。按照上级部署,严厉打击涉枪涉爆、黄赌毒、环食药等违法犯罪,组织开展农村黑恶势力及治安突出问题线索排查,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治安整治行动,确保农村治安秩序安全有序,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让农村治理更有序。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协同、主动发力、积极配合,着力形成工作合力,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推进“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负责人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行家里手。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三)建立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加大真金白银投入,做到“四个优先”,即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要素支撑和制度保障。

【十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的又一次进军号,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长兴县水利局积极投入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准新“坐标”,制定出台《长兴县水利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谋事实干,主动作为,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水利应有的贡献。

一是推进农村水利建设,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完成黄巢联合斗圩区整治续建工程,新开工龙从斗、郑家斗、管埭斗、虾斗等四片圩区整治工程,全年完成圩区整治任务2.22万亩。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今年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万亩以上,按政策给予资金补助。

二是开展农村水域整治,打造生态宜居环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加大民生水利建设力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人水和谐共生。加快推进总投资10.2亿元的泗安塘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建设,完成10公里河道治理;
投资约9000万元对2座水库和10座山塘进行除险加固;
开展“美丽河湖”建设,2019年创建美丽生态河道(湖、塘、漾、库)100个点,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强水域管理和保护,强化水政执法,严厉查处违法侵占水域的行为。

三是健全河(湖)长制管理,打造河长制示范县。通过进一步完善河长巡查、投诉举报受理、重点项目协调推进、督查指导、例会报告、信息化管理、信息公开、河长培训、河长述职、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压实河(湖)长责任,强化各级河长履职担当,确保河道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建设河长制智慧平台,集水质查询、污染源分布、巡查日志、信访举报处理、应急指挥、统计报表等功能于一体,建立各级河长工作信息电子档案,实现河长履职可视化、动态化监管,有效提升我县河长制信息化工作水平,全力打造河长制示范县和样板地。

四是实施水利惠民措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在完成上级下达的提升3.45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的考核任务基础上,自加压力,力争再增加提升人口2万人;
加大农村集中供水企业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和群众满意率。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激发农村水利发展新活力,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今年年底完成1万亩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出台水价核定及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水平。

【十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合同监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能作用,根据六安市工商质监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合同帮农工作

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通知》(六工质函〔2019〕58号)要求,现制定我县《进一步推进合同帮农工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局要充分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到合同监管职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切实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合同帮农工作的经验,在以往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要突出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民收入增长、农村民生改善、脱贫攻坚等重要领域,整合合同监管资源,创新帮扶方式方法,优化服务手段,积极开展合同帮农工作,为实施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好合同监管应有的作用。

二、强化职能,切实提高合同帮农工作成效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合同法律法规宣传培训。要结合本辖区农村、农业、农民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宣传培训计划,多措并举开展涉农主体等的合同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工作。要依托乡镇各类涉农组织以及合同帮农指导站、基层市场监管所,并结合日常市场监管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合同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要坚持线上、线下宣传咨询相结合,坚持宣传咨询向田间地头延伸、向涉农企业延伸,着力提高宣传咨询效果。要把合同法律法规纳入到法治乡村建设、乡村人才培训体系之中,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机构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以及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涉农主体等的合同意识、法治素养。

(二)培育一批涉农“守合同重信用”公示企业。要把培育、发展“守合同重信用”涉农主体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涉农企业发展以及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培育各层级涉农“守合同重信用”公示企业,大力弘扬诚信经营。既要注重培养传统涉农企业,又要加快对基于互联网等的新型农业产业企业的培养;
既要做好事前指导,指导涉农主体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又要加强事中服务,帮助防范合同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培育公示涉农企业,通过典型的示范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三)制定推广一批涉农合同范本和示范文本。要继续在推广使用各类涉农合同范本上下功夫,发挥合同范本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制度性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结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和实际,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开展调研,按照“成熟一批、调研一批、制定一批”的思路,联合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合同范本。要从提高制定质量上下功夫,提升合同范本扶农助农工作的针对性,力求从源头上规范涉农主体签约履约行为,防止利用合同实施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发生。各所应加强对本地特色产业涉农合同的调研力度,及时将调研情况报送县局,县局汇集整理并将调研情况上报市局,由市局适时制定涉农合同范本。要继续积极推广已经出台的涉农示范文本和合同范本,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发展。

(四)进一步规范涉农格式合同。涉农合同是农产品与市场的纽带,尤其是涉农格式合同牵涉面广、影响范围大,关系着涉农主体利益和农村市场秩序。要按照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好涉农格式合同备案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处理侵害农民利益的涉农格式合同违法行为。要加强指导,从源头杜绝合同风险。同时,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对电商平台涉农格式合同的指导、帮扶和监督检查,加强涉农网络交易市场监管,有效防范合同风险。

(五)切实做好涉农动产抵押工作。要积极支持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开展涉农动产抵押工作,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涉农企业利用动产抵押融资,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要在依法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基础上,支持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强化“涉农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增信融资模式”宣传力度,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推动动产抵押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严厉查处涉农合同违法行为。要加大对涉农合同违法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利用合同实施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维护好涉农市场秩序。要通过合同格式条款备案、投诉举报等途径,及时发现坑农害农案源线索。尤其对无照收购、抢购、压级压价、短斤缺两等侵害农户和涉农企业合法权益的合同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切实保护农民、涉农主体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维护农村市场秩序。

(七)因地制宜开展合同帮农活动。我县农村区域特色明显,要结合实际,创新举措,实施精准帮农。要优化服务手段,整合职能资源,积极实施“红盾+乡村振兴”服务,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本地区区域、产业等特点打造一项或多项有优势特色的合同帮农项目,着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一)细化步骤、整体推进。要高度重视,把合同帮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有计划、分步骤的安排和部署,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帮扶举措,确保合同帮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整合资源,精准推进。推进合同帮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重点是要在帮扶着力点、举措上下功夫。要整合职能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帮农合力。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的协作配合,创新手段,推动合同帮农提质增效。

(三)注重总结,加大舆论宣传。要善于总结本地区合同帮农工作的经验与做法,加强宣传,尤其要加强基层在开展合同帮农工作中创新举措和取得实效方面的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整体推进全县合同帮农工作的开展。

【篇2】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最新)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振兴”,产业振兴居首位,产业兴百业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实现产业振兴,应走产业绿色高端、产品生态安全、农商文旅融合之路,形成农工科贸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局面。新时代我县产业振兴重点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新六产、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六大任务,包括15类工程78个项目。为实现产业振兴,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引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根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创建要求,将X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技术装备先进、资源要素聚集、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和农业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18年,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完成80%。2019年上半年,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完成100%,确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完成验收,全力打造新时代X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样板区。

坚持高标准完善规划设计,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一是围绕大蒜产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动科研、生产、加工、休闲、旅游、服务等产业实现集聚集群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配套,整合涉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三是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重点建设大蒜绿色种植基地、蒜都国际中心(包括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大数据中心、电子拍卖交易中心、会展会议中心、中试及孵化基地等)、农业主题公园、院士专家大院、冷链仓储物流、大蒜精深加工等。

1.大蒜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建设万亩大蒜绿色标准种植基地,提升基地基础设施水平,配套完善基地内机耕路、机电井、排水沟、桥涵闸及防护林网,新增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等设施设备,推广大蒜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包括有机肥替代化肥、降解地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2018年,完成7000亩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500亩核心区内金城路两侧绿化、沟渠完成改造提升,基地管理中心完成主体。

【篇3】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乡村振兴,举国关注,群众期待。近年来,X区X街道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街域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和重要抓手,为深入落实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我街道乡村振兴工作,结合我街道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坚持党的领导,落实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全区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街道紧跟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推动辖区三个经济专业合作社,全部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党的十九大以来,街道更是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以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以全面发展实现利益共享,奋力推动乡村振兴。

二、突出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经济是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经济的骨架。通过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开放共享、产业融合、模式再造,建立了高效、持续、有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了集体经济的长久持续稳固发展。

一是整合资源,优势不减,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良性循环。主抓集体资产经营管理,通过收取租赁费,稳妥推进商业楼、沿街门房等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提高集体资产财富。如X经济专业合作社,利用地处城区中心地段的优势,仅房产租赁年收入就达1200多万元;
中上虞经济专业合作社,拥有6万平米的沿街商业,每年通过收取租赁费实现年收入1800万元;
X经济专业合作社,拥有沿街商业1.1万平方米,每年可实现租赁收入200余万元;
X经济专业合作社,拥有沿街商业1.2万平方米,每年实现租赁收入400余万元。

二是产业融合,多元发展,集体经济发展新业态雏形初现。整合资源优势,突破单一经济发展模式,拓宽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经营性、服务性收入来源,形成经济产业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突出发展服务业。依托周边金融、保险、医院、学校等机构发达的优势,通过把股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发展金融配套、教育培训等服务业,实现优势产业聚集发展。领先发展养老事业。借鉴X力鑫养老产业发展有有限公司在X养老方面的先进理念、养老观念、管理模式和养老经验、医养结合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在四季青养老中心重点发展失能失智、居家养老、温情家园、技能培训、医养结合等事项,服务周边居民,不仅解决了大龄妇女的就业问题,每年还可向X经济专业合作社贡献35万元的收入来源。

三是全面发力,突出重点,集体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和智慧化趋势,传统的产业经济优势渐渐消失,村集体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承载着股民的期盼和命脉,更加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潮流。充分发挥千业色纺、X市场商贸公司等村属集体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序推进服装产业、集体物业、外包项目等产业的发展。在前期投资X多万元对X市场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投资460万元对市场大棚进行改造,进一步巩固提升X市场改造成果,彻底改善了X市场的脏乱差局面,为下一步集体经济的腾飞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顺应群众向往,多元化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一是抓好生态宜居,深化美丽家园建设。深入推进品质社区建设,高标准打造完成X品质社区创建工作。

二是抓好乡风文明,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创新开展“百姓畅谈中国梦”活动,以百姓视角、用群众语言,说唱新变化,畅谈中国梦,推动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预计近6000名居民参与;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四德工程”建设,推荐好人线索3300余条,传播“身边的感动”,创造向上向善的新风尚。

三是抓好生活富裕,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按照社保覆盖最全、股民分红最早、福利待遇最好、集体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目标,X经济专业合作社年每年用于股民福利的开支达到1200多万元,连续5年实现全体股民分红,累计分红达1500万元,股民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中上虞经济专业合作社,每人每年福待遇4000元,退休金每人每月600元,共发放村民福利1276万元;
X集体资产改制后的第一年,每人领到股民分红1785元,共计发放310余万元;
X经济专业合作社每人每年发放福利4000多元,全年累计发放400余万元。强大的集体经济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提供了强劲的经济基础。

四、实现三个强化,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潜力

【篇4】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围绕保障充分就业、提升产业效能、增加群众收入,着力发展壮大一、二、三产业规模,突出抓好农业"新六产",以产业振兴保障群众"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实现农民富的目标。
(一)实施规模工业带动。继续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镇工业园区为依托,培育和招引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电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充分就业,以就业促增收。

(二)实施传统加工制造业拉动。支持、鼓励、引导各村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通过复兴和开发优质农产品加工、家庭作坊等农村特色传统加工制造业,以创业拉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年内至少建成9个"特色产业村":2021年,推动大庄村壮大假发制作产业,束村壮大玩具加工产业,徐堂村壮大木材加工产业,打造大庄村、束村、徐堂村3个"特色产业典型村";
2021年,推动高村壮大粉皮加工产业,孔家茅滩村壮大羽绒加工产业,李官集村壮大足球制作产业,打造高村、孔家茅滩村、李官集村3个"特色产业典型村";
2021年,推动沙沟村壮大毛巾加工产业、XX村壮大箱包加工产业、韦楼村壮大白铁加工产业,打造沙沟村、XX村、韦楼村3个"特色产业典型村"。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立足农业的基础和传统优势,以"三区一带"建设为引领,建立环镇特色农业产业圈。

1.建设莲花湖湿地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区。充分利用毗邻莲花湖Word文档
1
湿地公园的优势,做好主动融入的文章,通过外部招引和内部培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以培植示范基地为突破,逐步拓展规模。以鲁泽湖畔庄园为中心,向西带动王楼村,向北带动XX村、干河头村、束村、徐堂村、沙沟村、孔家茅滩村等地块发展设施农业,建成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创意体验、产品展示于一体的万亩田园综合体示范区。鲁泽湖畔庄园建设内容包括中华寿桃采摘区、黄桃采摘区、草莓采摘区、圣女果采摘区、绿色蔬菜采摘区、果蔬种植体验区、餐饮服务区、产品展示区等。同时在庄园周边建成绿色种植示范基地5处,总面积1万亩以上,示范基地全部采用土壤改良、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施用、生物防控等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生产。三年内将XX镇东部打造成莲花湖湿地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化田园综合体。2021年,完成示范区的详细规划和规模达到1000亩的观光旅游农业核心区建设,示范区涉及村完成整村土地流转,建设完成鲁泽湖畔庄园,将庄园打造成集旅游、休闲、体验、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步向西带动王楼村建设蔬菜大棚,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向北带动干河头村发展韭菜、大蒜种植产业;
2021年,以鲁泽湖畔庄园为核心,辐射沙沟村、徐堂村、续村、束村等村的"东大洼"地块,建成面积达3000亩生态农业示范区;
2021年,继续向北发展至郭军公路北孔家茅滩村南地块,发展珍稀苗木、无公害蔬菜、绿色果品种植产业,完成规模达万亩以上的莲花湖湿地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区建设。

2.建设北园品牌果蔬产业示范区。以北园蔬菜公司为龙头,向Word文档
2
东向北发展,集合美化蔬菜种植基地、夏庄蔬菜大棚、王楼佛都寿桃种植基地、陈堂蓝莓种植基地、王庄生姜种植基地、大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乔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注册农产品商标,发展品牌农业,建成规模达6000亩的果蔬产业示范区。示范区内果蔬产品全部申请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完成品牌商标注册,提高产品附加值。2021年,完成示范区的详细规划和无公害认证,示范区涉及村完成整村土地流转,扩大佛都寿桃、陈堂蓝莓、王庄生姜、大庄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对园区内的优良品牌进行高标准塑造,主要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完成农产品经营主体注册、商标注册;
2021年,主要完成绿色产品认证工作,在园区内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活动,所有生产过程均按照绿色产品要求进行,至少打造三个绿色产品品牌,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认证;
2021年,主要完成有机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工作,在继续扩大园区规模、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XX果蔬品牌,园区内的所有农产品均获得"绿色产品"认证,至少三种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至少两种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建成北园品牌果蔬产业示范区。

3.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电商园区。立足镇工业园区的优势,在发展好果蔬种植业的基础上,培育和招引一批规模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果品保鲜、水果罐头、蔬菜烘干等劳动密集型果蔬深加工项目和农产品电商项目,建成从种植到加工、仓储、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将XX果蔬品牌打出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彻底改变单纯以种植为主的发展状况,扩规Word文档
3
模、提档次,发展农业"新六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1年,完成园区的详细规划,至少招引一家大型果蔬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企业落地生产,引导经营主体种植与加工要求相适应的果蔬产品,同步开展优质农产品电商销售工作;
2021年,继续深化园区建设,至少招引一家牛蒡加工企业并落地生产,同步招引和培育冷库建设、包装材料生产企业至少各一家,农产品电商销售达到总销售量的30%以上;
2021年,规划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一处,建设产品展示体验厅一处,农产品电商销售比例达到总销量的50%以上,完成XX农产品深加工电商园区建设。

4.建设小汶河沿岸牛蒡产业带。充分利用小汶河沿岸沙土土壤优势,发展牛蒡种植产业。整合孔家茅滩村、西杨庄村、黄庄村、宋村、李官集村、高村、韦楼村、隋村、苏村、孙场村、大庄村沿河土地资源,建成面积万亩以上的优质牛蒡种植带。在工业园区内培植牛蒡产品深加工企业,生产牛蒡茶、牛蒡酱菜、牛蒡酒、牛蒡保健品等高附加值牛蒡产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2021年,完成产业带详细规划,产业带所涉及村庄完成整村土地流转,产业带牛蒡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以上,在农产品深加工电商园区建设牛蒡专用大型冷库3座;
2021年,招引和培育至少一家牛蒡深加工企业,完成企业落地生产,同步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工作;
2021年完成牛蒡产业链建设,深化牛蒡产品开发,让牛蒡产品以高价值走出XX,"XX牛蒡"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完成小汶河沿岸牛蒡产业带建设。

二、关于人才振兴 Word文档
4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围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盘活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建立健全人才信息管理台账。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一起抓,建立完备人才信息动态管理数据库和村级后备人才、企业人才储备库,逐步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2021年底,基本建成数据库,2021-2021年,各类人才每年原则上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递增,到2021年底,确保人才规模稳定在1000人左右。

(二)建立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依托现有资源,摸清人才层次和需求特点,加大与各级党校、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系,建立内外联动、上下互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人才精准培养培训机制。从2021年起,每年开展镇村干部素质提升、企业负责人培训、农村带头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党员冬训等培训不少10场次,培训人数不少于2000人次。

(三)建立人才激励扶持机制。加大人才的激励和扶持力度,为各类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对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人才,在符合党员发展原则的前提下,优先发展入党,对有管理才能、热心服务、致富意愿和能力强的党员人才,优先推荐进支部班子或担任支部书记。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职称评定、技能认定时,优先向人才集聚区、农村实用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等倾斜。实行乡土人才项目(基地)挂牌制度,每年择优评选3家。

Word文档
5
三、关于文化振兴 (一)突出阵地建设。一是对镇文体中心进行完善提升,完善管理使用制度,优化功能区划分,建立健全公共开放使用长效机制。2021年,完成集便民服务、文化服务于一体的镇政务中心建设,镇级综合文化服务功能、承载能力不断完善提升,打造成为我镇对外展示新名片;
2021年,规范化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创建全县、全市文化建设示范工程;
2021年,创建省优文化服务品牌。二是实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2021年,完成夏庄村、干河头村、续村服务中心扩建、新建提升工程;
2021年,完成西海村、东海村、韦楼村、隋村服务中心扩建、新建提升工程。在硬件建设达标率100%的基础上,提升服务中心服务承载能力,为文化振兴提供场所保障。三是深度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强镇。通过收藏、展示反映传统乡村生产生活、文化传承、节庆习俗及社会变迁的实物、图片和音像资料等,全面记录XX传统乡村社会的文明传承历程。2021年,建设王楼村、夏庄村和美化村三个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示范村;
2021年,围绕"兵部尚书路迎""XX人民公社""束德儒"等镇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建设集民俗展示、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红色文化、乡贤、新时代文明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
2021年,全镇30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具有村域特色的"乡村文化记忆"展示工程。四是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建立完善农家书屋图书补给制度,拓宽图书补给渠道,全镇30个村实现村村建有农家书屋,每村藏书不少于1000册。2021年,完成王楼村、美化村、夏庄村、乔村、大庄村、陈堂村、束村、孙村、孙场村、徐堂Word文档
6
村等10个村农家书屋改造升级;
2021年剩余20个村全部改造升级。

(二)狠抓队伍建设。开展文化艺术人才普查,建立全镇乡土文化艺术人才档案库。加大对村级文化骨干的培训力度。2021年,实施"一村一文化骨干"培育工程,为每村至少培育1名文艺骨干,培养一支热爱文化事业、擅长管理策划、专业素质较高的专业文化队伍。在每村组建广场舞队伍基础上,指导乔村、高村、李官集村、XX村等4个村组建村级民间文化艺术团。2021年,依托镇文化服务中心,组建镇尚书文化艺术团演艺中心和舞蹈中心;
2021年,组建束村、王楼村、美化村社区民间艺术团;
2021年,以管区为单位,集中各村文化艺术人才,成立管区民间艺术团。

(三)注重文艺创作。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指导乔村、高村、李官集村、XX村等4个村级民间文化艺术团立足镇情村情,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鼓励他们用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主题,创作一批以移风易俗、新农村建设、普法宣传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对XX村渔鼓、任仓村山东快书、孙场村坠子戏、夏庄村唢呐等传统曲艺进行挖掘,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陈出新,用老传统讴歌新时代。20212021年,每年举办传统戏曲专场培训不少于2次。深度挖掘反映XX人文历史的状元楼、佛店、玉皇庙、XX公社、兵部尚书路迎等古迹、名人事迹,讲好XX故事,传播XX声音。积极推进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申报,对全镇的文物古迹、历史传说进行整理申报。


(四)丰富文化活动。持续深化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每年举办Word文档
7
广场舞大赛、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民间艺人才艺选拔赛、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不少于5次。加大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为服务内容的"三送工程"争取力度,每年送戏不少于30场,电影不少于30场,图书不少于3000册。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各村制作以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图版不少于2处,每年开展美丽家庭评选4次、善行义举四德榜评选1次,每村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不要彩礼好媳妇"、家有好青年等评选1次。加大辖区内网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坚决打击低俗文化演出,净化全镇文化市场。

四、关于生态振兴 (一)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按照美丽乡村66项建设标准,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连片治理的基础上,到2021年,夏庄村、大庄村、乔村、陈堂村、孙村、孙场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王庄村、李官集村、徐堂村、沙沟村、宋村、苏村、西杨庄村、路家茅滩村等8个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达标村,续村、隋村、高村、孔家茅滩村、陈庄村、韦楼村、任仓村、黄庄等8个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村,达到美丽乡村C类村建设标准。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按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标准,每个村投资100万元以上。2021年至2021年,每年至少打造一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021年打造大庄村,2021年打造孙场村、王庄村,2021年打造李官集村。

(二)深化美丽家庭创建活动。"美丽家庭"创建活动是关系全镇群众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提升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利用3Word文档
8
年时间,全镇所有村庄完成"美丽家庭"创建工作。2021年底,开展第二批"美丽家庭"创建评比工作;
2021年上半年,开展第三批"美丽家庭"创建评比工作;
2021年下半年,开展第四批"美丽家庭"创建评比工作;
2021年上半年,开展第五批"美丽家庭"创建评比工作;
2021年下半年,对全镇所有"美丽家庭"户进行巩固和提升,真正达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庭院清洁、文明宜居"的创建标准。

(三)实施镇驻地改造提升。按照"产城一体、区域重镇、宜业宜居、富美XX"的总目标,加快推进镇驻地基础设施改造提升。2021年,实施"硬化"工程,在105国道两边铺设路沿石,对现有国道两侧排水沟进行改造提升,铺设石材面砖,建设检查井,对人行道至两侧商业房屋之间重新进行硬化;
实施"绿化"工程,对105国道两侧、尚书广场等主干道路及公共活动场所补绿、植绿,对现有树穴进行美化优化,全面提升绿化的档次及品位;
实施"美化"工程,对镇驻地房屋立面、现有牌匾、公共设施进行立面美化提升;
实施"亮化"工程,在现有路灯基础上,逐步进行太阳能路灯改造,2021年,实现105国道两侧路灯亮化,2021年,实现政和路、尚书商业街、振兴路、振华路等驻地主干道路路灯亮化改造。

(四)抓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按照"四好农村公路"建设要求,借助"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到2021年底,全镇新改建道路20.8公里,所有新改建道路全部按双向两车道设计,硬化路面不低于6米,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2021年,重点推进北环镇路105国道至胜宏铁矿段、马东公路105国道至滨河大道段道路Word文档
9
建设;
2021年,重点推进西环镇路陈堂至王庄段及孙场至高村段、105国道至孙场段道路建设。

(五)加强农村污水治理。积极推进日处理能力4万吨泉河污水处理厂建设,2021年,完成泉河污水处理厂主体建设;
2021年,完善北园社区、XX社区、中心社区、王庄社区、XX工业园污水主管网建设,配套建设污水主管网9.5公里,争取80%以上的社区、企业污水实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完善XX村、大庄村两个村庄污水管网建设,依托村内坑塘建设人工湿地,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做好农村厕所改造后期管护工作,成立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长效管护领导小组,各村成立管护组织,以管区为单位,每个管区配备1辆粪液收集车辆,实现粪渣、粪液有效利用。

(六)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棚户区改造等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撤村并点、合村并居,引导农村群众向新型社区集中,重点推进北园社区、XX社区建设。2021年,完成北园社区31栋10+1小高层回迁楼、1栋幼儿园楼、4栋商住楼、2栋综合服务楼23.5万平方米建筑主体工程,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完成北园社区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论证设计工作;
2021年,启动北园社区回迁,年底确保三个行政村群众顺利回迁,并完成村庄复垦工作。2021年,启动XX社区沙岗村回迁楼房建设,同步推动沙沟村、乔村、孙场村、陈庄村、路家茅滩村等村向XX社区集中;
2021年,沙岗村实现回迁并复垦,沙沟村、乔村、孙场村等村启动回迁楼房建设;
2021年,逐步完善小Word文档
10

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五、关于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着重围绕建设过硬支部、打造模范队伍,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一)坚持党组织活动规范创新。健全完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推动党内生活规范化、标准化。坚持农村党支部实事承诺制和"双述双评双体检"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利用三年时间打造在全县过硬的党组织10个以上。2021年,重点打造美化村、束村和孙村;
2021年,重点打造XX村、夏庄村和大庄村;
2021年重点打造沙沟村、宋村、王楼村和乔村。每季度开展一次"十佳村支部书记"、"十佳村文书"、"十佳村计生专职"评选,奖先评差,激发村干部活力。强化党员"红袖章"志愿服务队建设,每月至少开展两次志愿服务活动。

(二)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围绕"强村十法",转变增长方式,推动集体经济内涵式发展。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1+X"("1"即资源型增收路径;
"X"为多种形式的非资源性增收路径)模式,实施非资源性收入占比"235"三年增长计划,拓宽增收渠道和增收路径,推动村集体收入由资源型向产业型、经营型等非资源性拓展。2021年底各村非资源性收入达到20%以上,2021年底达到30%以上,2021年底达到50%以上。确保2021年底村村收入超过10万元,2021年底Word文档
11

前50%以上的村收入过20万,打造35个过50万元的明星村。根据上级文件要求,严格兑现奖励政策,从村集体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奖励村干部。

(三)打造党建示范区升级版。在覆盖王楼村、夏庄村、陈堂村、乔村、大庄村五个村的"四区共建"示范区的基础上,统筹规划、通力协作、整合资源、政策倾斜、集中投放,全力打造党建示范区升级版。2021年初见成效,2021年全面建成服务群众更到位、基础设施更完善、集体经济更富裕、群众生活更美好的综合示范区,示范带动全镇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从2021年开始,围绕XX社区、北园社区,打造区域性党建品牌,建设新的党建示范高地。

(四)着力开展软弱涣散村整治。深化完善村情分析研判制度,建立完善村级班子动态管理机制,结合"双述双评双体检"、"三个十佳"村干部评选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每季度确定三个后进村进行重点管理、重点整治、重点转化。第一次纳入的,对村支部书记进行约谈;
连续两次纳入的,对村支部书记进行诫勉;
连续三次纳入或年度内被纳入三次的,对村支部书记进行调整。到2021年,村村建成过硬支部,评星定级全部达到4星以上,90%以上的村达到5星。

六、关于工作机制 (一)实施乡村振兴"533"示范引领计划。即:紧扣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主题,分别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每个领域每年至少培育打造三个示范典型,明确任务目标、责任部门、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确保每年在每个领域都取得新突破。

Word文档
12

(二)建立综合工作集中督导通报制度。对于全年综合工作和当前重点任务,每季度由领导干部分别带队,到各村、各项目现场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集中督导考核,并排名通报。

(三)实行重点工作分工包保制度。将乡村振兴确定的三年任务目标和重点项目,由领导干部分头包保,组建专班队伍,强化工作措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
Word文档 13

【篇5】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XX乡“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方案】乡村振兴实施方
案村级
**乡“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推进依法治乡”为主题,认真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纲要和决议,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教育村干部群众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引导村干部群众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任务内容“法律进乡村”是指村组的干部和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村民都要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村干部和村民法制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物权法》、《继承法》、《合同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资料为《农民法律知识读本》。
三、方法措施(一)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要对村“两委”干部普遍进行学习法律知识轮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和法制宣讲能力。
(二)利用农闲时段,组织村民参与集中学法,观看普法电视节目。
(三)建立法律知识宣传服务组,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选2名有威信、有文化、有法律知识和宣传能力的村民担任法制宣传员(俗称“法律明白人”)。具体负责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村民法律知识的咨询与解答工作。

(四)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在他们离村前要组织他们集中学习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外出打工遇到问题时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学会如何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
(五)加强对本村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带动全村普法对象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六)要加强本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四、实施步骤“法律进乡村”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3月至6月)。
重点工作:一是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法律进乡村”工作底数。二是研究制定规划。三是培训骨干,落实好组织实施工作。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6月至2018年11月)。重点工作:一是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法律进乡村”重点工作推进表,二是采取坚决的措施和富有成效的手段,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重点工作:一是要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和要求,认真开展自查。二是做好迎接上级检查。
五、具体要求(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把“法律进乡村”作为“七五”普法活动的重要载体,将其摆上重要日程,给予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健全法制宣传的责任机制,做到有组织、有制度、有教材、有阵地、有措施,确保法律进乡村的效果。
(二)制定计划和制度,抓好落实。制定“法律进乡村”具体实施方案、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要健全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
(三)加强指导,树立典型,要善于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对表现优异的个人要予以表彰。

推荐访问:实施方案 振兴 乡村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