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关于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对策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3-10-22 17:3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对策调查与思考(完整),供大家参考。

关于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对策调查与思考(完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聚焦文化强市,以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为牵引,深度挖掘、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以文化乡,城市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

一、现状和成效

(一)城市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增强

*市相继出台了《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意见》《*市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行动方案》《*市“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统筹实施“文化+”战略。2021年*市成功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2022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三连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城市文化影响力很强和较强的市民占55%,评价*城市文化影响力一般的为36.8%,6.2%认为不强。

(二)居民城市文化观念日益增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提升城市文化能对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的占75.2%,能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占70.2%,能增强城市软实力占67.2%,能促进振兴*老工业基地占62.8%。可见,广大市民对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三)老工业基地文化最具代表性

在问及*城市文化比较有知名度的有哪些时,回答结果依次为*老工业基地文化占71.6%、红色文化占39.4%、*文化占38.2%。而*工业文化最有影响力的是老工业基地遗址占72.5%,其他依次为高端制造业占44.6%、工业文化街道名称占42.5%。可见,*工业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样,在问及*的工业文化是否具有代表性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回答是肯定的,59.2%的认为具有代表性,基本能代表的为29.6%。足以说明工业文化在*城市文化中依然厚重。

(四)“共和国长子”印迹刻骨铭心

在问及您认为*城市的总体形象时,问卷回答结果依次为“共和国长子”(44.5%)、“中国工业的摇篮”(39.6%)“,活力之都、红色英雄城市、*风情园、体育名城、创意之都”的回答均低于3%,“创意之都”仅占0.7%。可见,*作为重工业与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共和国工业起步所做出的贡献,在广大市民心目中仍然记忆犹新,这也是*城市文化总体的定位根脉和宝贵文化资源。

(五)劳模精神依然受到广泛推崇

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作为城市价值观体系的组成部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在精神上有着重要引导作用。在问及*的城市精神财富首选的应当是什么时,结果依次为劳模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等展馆作为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和阵地越来越受推崇。可见,当下*城市精神谱系中劳模精神是最为核心的,是最具广泛群众基础的。

(六)特色历史文化有着现代记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宫两陵”文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问及你认为*的标志性建筑首选的是什么问题时,一半以上的人选择*故宫(76%)和*“*”历史博物馆(58.3%)。在问及你喜欢*城市哪些方面的问题时,回答喜欢*历史文化的占67.3%,明显排在第一位。外地游客到*旅游最喜欢的地方也首选*故宫(87.4%),其次是*旧居(66.4%)、*(53.5%)。可见,*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稀缺宝藏。

(七)特色餐饮文化有较高美誉度

在问及你喜欢*城市哪些方面的问卷调查时,排在*历史文化后面的第二位是*的餐饮文化(61.1%),比第三位多16%。尤其是学生、年轻人、个体从业者、社区工作者最喜欢*的餐饮文化。可见,*的餐饮老字号企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老边饺子的知名度最高(79.5%),第二位是*,第三位是*。除此之外,*特色小吃的知名度也很高,备受关注的“*鸡架”已冲上热搜第一。

(八)豪放直爽淳朴民风被广为认可

民众印象与历史积淀、现代发展是城市文化影响力评价的主要维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民风广被认可的是豪放直爽(76.8%)、热情开朗(64.3%)、真诚淳朴(63%)、乐于助人(59.3%)、重情重义(53.2%)。这些具有*区域文化特点的民风和市民印象构成了*城市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独特民风优势和优良传统。*城市豪爽、热情、淳朴的良好民风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获得了显著成效,基本上可以承载城市振兴发展的需求,但同*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新任务相比,同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城市新作为相比,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特色不够鲜明

没有全面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大文化的理念还没有全面确立,文化思想不够清晰,尚未找到普遍认可、符合市情、持续发力的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关键点和突破点。在城市文化的整体设计、统筹推进上还比较欠缺,文化统领城市规划的力度还不强,印象深刻、实效突出的组合拳、大手笔不多见,影响和削弱城市文化影响力的形成和释放。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面不够大

市民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主人和主角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你是否知道城市文化是包括理念、行为、产业、人文和自然景观等在内的文化时,不到半数的人选择“知道”(41%),主要是教师、社区工作者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别占73.9%、71.1%和67.4%;
而“知道一些”却为多数(53%),主要是企业人员和个体企业者、在校学生,分别占61%、62.1%和49.7%,社区工作者也有28.9%、机关事业单位有30.4%选择“知道一些”。另外,市民的文明程度也是*城市发展中处在第二位的短板。

(三)城市文化建设的传播渠道不够宽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城市文化影响力的问题是城市文化传播力度问题(占44.9%)。有关*城市文化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渠道有限,被调查者了解*文化信息的主要途径通过电视(60.9%)、微信(48.4%)、抖音(38.9%)、自我观察(38.7%),尤其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即以抖音作为首要的信息了解渠道(52.8%)。目前,有关*城市文化的信息传播多为电视渠道,而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以及自我体验或参观渠道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与年轻人和老年人了解*城市文化信息的渠道基本吻合。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文化主题定位不清

城市文化定位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关键,从城市文化定位角度传播城市形象能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准确理解和感性认知[1],凝聚公众注意力,增强外地公众对城市的向往和兴趣,进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当前,有关*城市文化定位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而且基本停留在较早的文献研究。有关*城市文化总体定位方面缺少简短的、易于传播的、差异化的城市价值传播口号

(二)城市精神传播力度不强

不同的精神气质赋予城市不同的文化面貌,搜索*城市精神时,很难找到明确、统一的答案。或者是2013年的八字精神,即团结、实干、求知、创新,或者是2022年的城市精神谱系,这些有关*城市精神的信息,既不统一,也不易于传播。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城市文化的精髓,积淀着城市厚重的历史,记载着城市奋斗的历程,反映了城市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至今没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战略定位、城市时代精神、城市品牌LOGO、城市吉祥物、市花、市树和市歌等城市文化体系建设还不够系统。同样,在上述有关*城市精神的调查时,有近五分之一的人“说不好”。这说明,*有关城市精神的传播力度还不够,缺少统一、系统的城市文化传播战略。

(三)城市文化认同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制约*城市文化影响力的第二位原因是城市文化认同度,占49.3%。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69.6%)、社区工作者(53.3%),均明显把城市文化认同度作为制约*城市文化建设的第一位原因。比如,*工业文化这一被广为认同的特色文化资源,无论是工业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上,还是工业文化精神的践行和固化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工业文化的精神激励作用、精神文化氛围还需要系统打造。

四、借鉴与对策

(一)外地经验

1.以特色文化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济南不仅注重创新城市文化资源,转化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牌定位和产业竞争优势,而且在城市文化传播力打造方面,注重文化立市新风貌,让城市空间彰显济南特色,打造专业化的文化主场外交,增强城市创新发展潜力。[2]大连有“浪漫之都”的城市文化品牌,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大连市蕴含丰富的海洋文化元素,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城市,衍生出啤酒节、服装节、沙滩节等特色城市文化品牌活动。[3]

2.以城市精神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精神塑造和城市文化特色凝练,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4]北京、上海、杭州、济南等城市均致力于自己城市精神的凝练、培育。青岛市于2003年对外公布了经过社会各界人士充分讨论和酝酿的“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青岛城市精神,并举办了为期三天的“青岛城市精神论坛”,提出塑造青岛城市精神,是建设文化青岛、打造文化强市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精神,显示了杭州老城保护和新城拓展之间的有机统一。2018年,杭州获得全国城市影响力排名第四位。苏州也在讲好新时代的苏州故事,充分展现着苏州形象和苏州文化的精神标识,在扩大苏州文化影响力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以文化资源推进城市文化建设。西安在持续提升秦始皇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等历史文化大遗址保护展示水平的基础上,将西安城市定位为历史名城,加强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打造了大雁塔广场、西大街仿古一条街、曲江池遗址公园等城市文化符号。*也注重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提升城市软实力,深入推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行动,全社会行动、全领域发力,让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4.以文化品牌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如苏州坚持“文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苏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加强文创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渗透度和融合度,积极推动文化与创意设计、旅游、科技、互联网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发展魅力和文化影响力。目前,苏州的文创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形成了多门类、有特色、上规模、整体实力较强的文创产业体系,成为推动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国内首部区域性运河史《苏州运河史》即将正式出版发行。

《*》等编写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南京注重品牌性的文化活动打造,如举办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加大发起和申办全国性或具有一定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的力度等。这些重大文体活动,对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示城市特色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策建议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中,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强市战略,结合专题调研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推进城市文化主题定位的理论阐释。做好“文化+理研”工程,组建以高校科研院所著名专家学者和知名社会文化人士为主的专班,推出“*文化强市对策研究”的重大成果,深度梳理*文化资源、环境、区位、人才、产业和经济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坚定城市文化的理论定位;
笃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文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全面对标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标准,坚定城市文化的行动定位;
深入广泛地开展研讨、座谈和宣讲,增强城市文化是最深层魅力、影响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共识,坚定城市文化思想定位,推进*城市总体形象打造。

2.升级实施“文化+工遗”工业文化工程。一是成立*市工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会(或*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园联盟),促进改造升级和管理运营,以原创增强实力、以新颖形成关注、以融合拓展市场,以创新创意活化工业文化遗产,将文创园串连起来并打造成为“工业文化”的亮丽风景。二是策划组织开展以“*工业记忆”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活动,开展亲历者口述档案整理和重大事件传记的书写出版工作,传承“共和国长子”的风骨和精神,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三是丰富服务业态,完善服务功能,加强“两邻”共建,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和经济消费场景。

3.大力弘扬以“英模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做好“文化+英模”工程。一是设立*籍英雄雕塑。完善英雄主题公园,提炼和叫响“英雄精神”,全力推进*英雄城市的打造。二是开展“劳模展室(馆)在基层”行动。打造一批劳模特色服务品牌,积极营造“师傅”文化,以劳模精神引领城市建设精细化建设和管理。三是与*“六地”红色文化相承接,与*振兴新突破相对接,根据*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要求,在全市各行各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常年开展“崇尚英雄、学习劳模、建功立业”的全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4.深入实施“文化惠民社区行”行动。做好“文化+惠民”工程。一是深入开展“一社区一品牌”特色社区文化创建活动。结合深入践行“两邻”的实际,指导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社区文化,出版中国*社区文化白皮书,不断深化新时代社区文化建设,夯实城市文化的社区基础。二是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倡导指导区县(市)和基层社区积极开展文教培训、文体娱乐和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周末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品牌,持续开展“看*、爱*、建*”为主题的*城市一日游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精神生活。三是创新开展社区文化共建活动。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普及推广市社科联高校教师“社区文化艺术实践课题”的做法,鼓励社会组织、民间艺术团体走进社区开展文化服务,挖掘培养文艺人才骨干,提高基层社区文化生活品质和水平。

5.主动做实做新做强城市文化营销。做好“文化+营销”工程。一是开展*名人城市文化传播工程,加大对名人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将其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加大名人研究和宣传力度,组织事关工农商学兵、科教体卫艺各行各业名人的大型文化活动,强化城市识别符号,提升*的关注度。二是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深化全域旅游建设,特别是着力打造与南北方不同的具有地域中心优势的“*冰雪”旅游,全力打造“西塔风味”等为代表的“*特色美食”品牌,倾力打造线上演播、云展览、数字艺术、创意设计、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旅业态。三是开展活动营销。主动对接国家部委和央媒央企,承接承办全国性、国际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继续办好中国*韩国周、国际马拉松、赛艇、工业互联网大会、制博会、旗袍节、音乐季等活动。参照“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结合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回归这一国内外瞩目的重要事件,持续策划成全国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抗美援朝烈士祭奠仪式,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6.创新拓展城市文化传播渠道。做好“文化+传播”工程。一是数字传播。实施数字传播工程,积极推进形成集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直播等为一体的全方位、全景式的数字传播体系和网络。二是户外传播。精心设计城市视觉符号,精准提炼城市宣传口号、城市徽标,推广城市文化墙的设计和创新,通过个性化视觉效果,有效传播城市文化信息,形成城市强大的“文化IP”。三是对外传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对外宣传工程,创设城市文化对外宣传的主题、专题和议题,继续升级优化《*发布》等宣传平台,讲好*故事,形成融媒体、立体化、大众式的*城市文化对外传播格局,卓有成效地开展好新时代的城市文化对外宣传,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推荐访问:对策 影响力 提升 关于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对策调查与思考 关于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对策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对策的调查与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