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诗歌审美重新认识和实践,优秀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诗歌审美的重新认识和实践
【摘要】
课程改革中,把握诗歌审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理论上,重新认识诗歌感情美、意象美、语言美;准确了解中学生诗歌审美中的心理优势,抓住中学诗歌审美教学中的突破口和最佳契机。实践上,带领学生掌握诗歌审美的四个层面,即感受沉浸;想象再造;回味鉴别;审美创造。四个层面中,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诵读(读)。诵读,就是要读出诗歌的气势脉络声调节奏,要营造出语言听觉艺术独特的审美情境,显现其魅力。
【 关键词】
中学生;诗歌审美;理论新认识; 实践 步骤方法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语文课的任务的: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意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笔者便思考:如何利用诗歌审美教学在中学阶段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的创造能力,进而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重新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究。
理论上的重新认识
理论认识之一 :重新了解诗歌审美特点,是诗歌审美教学的前提。如果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们用感情观照的方式把握现实美的话,那么,文学艺术就是这种审美活动中的集中表现。而诗歌,这一种古老而又高级的文学样式,黑格尔称之为最高的艺术,又比任何一种艺术和文体,更典型、更强烈、更直接、更深刻的表现了这种审美活动的特点。诗歌,它既是审美活动中最典型的一种审美意识,也是最典型的一种审美对象。
诗歌,是诗人感情燃烧的结晶。任何一首诗,一首千古传诵的诗,一首真正的诗,它都是诗人情感的河床上孕育出来的喜怒哀乐的汹涌波浪,是审美理想、情趣、习惯的集中流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的就是诗歌这种最本质的首要的审美特征。情感美是诗歌第一的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意象美,是诗歌美的主要特征。意象,“是意志的外射或对象化”①,即渗透着诗人情思趣味的形象。无论是自然意象还是社会意象,她们都是诗人摄取了生命的热情和活力,表现了生命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审美的形象。意象的具体鲜明,丰富多彩,不仅寄托着诗人的审美情感和趣味,而且也直接诉诸情感,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当意和象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时,那也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说的意境美了。
再次,想象美,是诗歌牵引读者神思飞越的最强有力的羽翼。赫士列特曾说“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 ②。确实,强烈的情感,时常推动着诗人不由自主的去张开想象的翅膀;而丰富的想象,又拓展了情感,深化了情感。如果说无情便无诗,那么,诗歌离开了想象,只能在地上蜗行毙命,没有了生命力;只
有充满想象,才能横空出世,蓬勃绚烂。“言在耳目之内,意寄八荒之表”,丰富的想象,不仅使诗具有了浪漫主义的广阔空间,而且也给读者以无穷的诗意和强烈的感染力。
最后,语言美是诗歌区别于音乐舞蹈绘画美的独特之处。它分为概括美和音乐美两方面。
概括美。诗歌是以语言来表情达意,描绘形象的。与小说散文等不同,它是把丰富而多彩的内容概括到精美的形象和精巧凝练的语言当中的,“寓万于一”,就是它的特点。这样,读者也就能以少而见多,由一斑而窥全豹。诗歌语言的凝练性、跳跃性,不仅使诗歌内容有了概括美,含蓄美,而且使它的意象具有了跳跃性、丰富性,这样,便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无穷的意趣。
音乐美。与其它文学体裁一样,诗歌是通过语言这种媒介来反映审美对象的;但是,与其它文学体裁不同的是,诗歌是以一种艺术的有效的表现形式来表达的,即合规则的音节,依韵律的节奏来表现的。用富有起伏变化的音调节奏来对应起伏变化的感情节奏和特点,这是它语言富有音乐美的突出表现。我国古代的诗歌,尤其是律诗和词,在这点上表现得尤为鲜明。讲究行数、字数的匀整,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都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外国的十四行诗,五行诗等等,其语言都有一定的音节格律形式,有些现代诗或外国诗,虽然在音律节奏押韵等方面比较自由,但它们的思想情感还都是有其音乐的内在基调和节奏的,读者正是从这些潜在的音韵节奏中,体验和感受到了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轻重缓急的变化,进而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得到审美的享受。
理论认识之二:重视中学生在诗歌审美中的心理优势,有助于审美教育。
人常说,诗歌是属于青年人的。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是小说,那么,中学生那如梦如幻如电如火的青春的生活,就是诗歌这个精灵驰骋翱翔的最好天地。我们看到, 对诗歌,中学生确实比常人表现出更浓烈的兴趣,更多的关注。在施教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过程中,笔者看到,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许多名篇佳作,尤其是许多歌颂人类美好爱情的精品,中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浓郁的兴趣。一首首瑰丽的诗篇,吟诵在他们的口中,传抄在他们的笔下,萦绕在他们的心头,许多好诗,他们竟自然而然地熟读成诵了!
毫不否认,古今中外优秀的诗作之所以对中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魅力,固然是这些诗歌不但能大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素养,能提高他们审美鉴赏的兴趣和能力,而且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健全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真正做到了人文并茂!
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接触人类文学史上的精品,咀嚼人类文化史上精华的过程,或者说这个审美的过程,对中学生来说,更是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的体现,是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最好的体现,
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时期。随着生理的日渐成熟,中学生们的精神和心理的空间也就日益扩展。欲望一个接着一个的涌动,情绪一天比一天的活跃,他们的社交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情感更加丰富,想象更加大胆;追求新潮,张扬自我;理想远大,激情满怀;思维活跃,创造力日盛。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在他们青春驿动的心里,已自然而然地也萌发了一定的性意识。他们对人类最美好的爱情,有了比成年人更大的好奇心、神秘感和探求欲。而诗歌作品,尤其是古今中外许多歌颂爱情的精品诗作,以其强烈的
感情,大胆的想象还有优美的音律,在某种程度上又正好应和了他们这种如火如电的感情和日益饱满的情绪,满足了他们猎奇探究的心理和爱美追美的梦想,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创造诗歌的冲动和激情。这正如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格罗塞所说“没有一种艺术可以与诗比拟其社会影响的范围之广深的”,“诗人击着音准而激起了一切类似的和弦……使一切人们受同样感情的激荡,其心脏也起同样速率的跳动”,“诗歌对我们唤起的审美感情”,是“在特殊形式里的一种激动……” ③诗歌情感的冲击力是如此之大,这怎能不让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们青睐呢!
试问,还有什么样的感情比青春的感情更鲜活更纯洁更炽烈更汹涌更执着呢!还有哪一样文学题材更能像诗歌这样能全面承载着中学生一天天蓬勃发展的感情和梦想呢?诗歌,也只有诗歌。在诗歌里,青春的热情和力量,得到了如鱼得水的感应和回答;青春的梦幻和憧憬,得到了尽情的发泄和放送;青春的苦恼和忧郁,得到了无形的化解和平衡!诗歌,是豆蔻年华中的少男少女们们最最钟情的审美对象。
诗歌永远属于激情澎湃的青春,属于如梦如歌的青春,属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审美教学,对中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得天独厚的心理优势。笔者以为,如果我们能敏锐地把握住这种心理优势和最佳契机,也就是抓住了诗歌审美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是抓住了语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中最有力最重要的一环,这样,也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实践上的方法步骤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审美的活动,笔者以为,就是要以《课标》提出的任务和目标为依据。即要有两个准绳,一个是人格教育的目标,一个是诗歌审美的本身目标,实践活动中还要把这两方面的目标有机穿插、结合。
先谈目标。笔者的体会是,本着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的目的,教学中,除了语文书中的一些诗歌篇目,其它补充的诗歌,要精心选择,尤其是诗歌的题材内容方面要有些针对性。革命烈士诗抄,毛泽东的诗,古代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大家的诗词,现当代诗人歌颂祖国、关于人生理想的一些好诗 ,都可拿来给学生欣赏。本着提高鉴赏品味、扩大眼界、博采众收的审美要求,我们还要注意选择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一些诗作。古典诗,现代诗,朦胧诗;中国的闻一多、冰心、藏克家、徐志摩、海子、顾城、舒婷、席慕容等人的诗,外国的济慈、海涅、波莱德尔、歌德、普希金、裴多菲等人的诗,都要推荐给学生欣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只有让学生在人类丰厚茂盛的诗歌原野上充分驰骋遨游,让他们尽兴地感应诗人美妙动人的激情,尽情地吮吸诗中思想的雨露琼浆,中学生情感的河流才能沿着正确的走向汹涌流淌,他们的精神之树也才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应当说,在一定目标下的诗歌审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标的不同,审美界定的内容和范围就不同,学生接受的东西或者说吸纳的营养就不同,这样,也就导致了文学文化品味即人文底蕴的不同,导致了学生人格思想、气质风度的不同。我们要达到一种怎样的诗歌审美的目的呢?这就是格罗塞所说的那样,一经诗的光辉照耀着我们灵魂的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能够做,或者应该做的事情……诗歌对我们唤起的审美感情,并不是跟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的感情。诗的兴奋可以说是足以左右行为趋向的……我们正在快乐的时候,就是正在生活的时
候。一言以蔽之,中学诗歌审美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中学生美好的感情,左右他们的行为趋向,让他们快乐而真正的生活。这样的目的其实就是诗歌审美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我们人格教育和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再说方法步骤 :
四个层面的审美活动,一个贯穿始终的读(诵读)的活动。
四个层面,诗歌审美的具体步骤 ,现简析如下:
第一个层面 , 于初次诵读中,直觉感受 , 沉浸其中。
即在初次诵读过程中,见出诗歌的形象画面,“即直接对形象的感性认识” ④抓住语言,把它表达的内容,在心中脑海中转化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情景,然后,让这些图画和情景“笼照住你的意识全部,……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事物暂时忘去” ⑤,只是沉浸在图画和情景中,进而感知这一首诗歌的全部世界。
第二个层面 , 于涵咏咀嚼中,想象介入 , 再造情景。
当审美活动推进到第二个层面时,要求是:必须保持住初次诵读时所想象的画面情景,于咀嚼体味语言的色彩、意味意趣当中,把自己想象再造成作者或者想象成画面和情景中的人,介入诗歌,走进诗内,努力使自己形和神的特点与诗歌情和景(或意境)的特点契合感应,合二为一。
第三个层面,于理解诵读中, 沉静回味 , 鉴别品赏 。
如果说第二层面的想象介入是再创造,是“入”的话,那么,第三层面的理解诵读,则是沉静回味之后的更高层次的鉴别欣赏,这种欣赏,相对于诗歌这个审美对象而言,已经是审美主体的 “出”了,这个“出”非常重要,只有出来了,人们才能对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有个比较客观而理性的审美评价,在理性把握的基础上再次诵读的话,那就是审美的深入了。
第四个层面,于大量阅读中, 审美创造
,抒发情思。
前三个层次,如果说是对一个审美对象或一类审美对象直接观照欣赏的话,(即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的步步深入的过程),那么这第四个层面,则是诗歌审美过程中的升华和拓展,或者说是审美教育的必然结果。这也就是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作为审美主体的中学生,当他们在一定的审美范围内,接触了古今中外大量的诗词作品之后,他们的情感情趣和人格思想,他们的语言文笔和才能才气,也就经历了一个积累蕴蓄和提高升华的过程,一旦这种积累和升华达到了一定的火候,自然而然,他们就有了创造诗歌即审美创造的愿望、冲动和激情了。
当然,所说的四个层面,尤其是前三个层面,在审美活动中,可以分成三个步骤有重点地去实施,但这并不是说欣赏过程中,教条的截然的把感情和理性生硬的分离开来,事实上,在整个的审美活动中,情感和理性始终是交织互动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一个活动:读,诵读,诗歌审美的重要方法。纵观上述步骤和方法,可以看到,读,尤其是诵读,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为什么要这样呢?
朱光潜先生曾这样说过:“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调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这就要高声朗诵,只浏览默读不行。” ⑥朱先生的话十分清楚明确地强调了诵读在诗歌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这也跟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诗”的意思一样的。“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⑦。诵读,作为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长久的传统,至今我们仍然要发扬光大,这决不是偶然的。
首先,诗是语言的艺术,它是通过语言塑造审美形象的,诵读的过程,就是用活动的有声的立体的语言来展示审美形象的过程。而读出诗歌的气势脉络,读出声调节奏,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走进诗内,能“同声相应”地呼出诗歌本身的灵魂和情感特点,展示出诗歌语言轻重缓急的音乐美,咀嚼体味出诗歌语言的精美凝练和意味深长。读的过程,实际就是再现图画领略境界体味情趣情思的过程。柏拉图曾在《伊安篇》中,说到过苏格拉底询问伊安关于朗诵的事情。“请你坦白答复一个问题:每逢你朗诵一些有名的段落——例如俄底修斯闯进他的宫廷,他的妻子的求婚者们认识了他,他把箭放下脚旁……之类——当你朗诵那些...
推荐访问:优秀专业论文 审美 诗歌 实践 联系自己的创作体验谈一谈诗歌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