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伟大抗疫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论文1500字要有关键词

时间:2022-06-22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伟大抗疫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论文1500字要有关键词,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伟大抗疫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论文1500字要有关键词

“伟大抗疫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论文1500字要有关键词2篇

“伟大抗疫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论文1500字要有关键词篇1

二 〇 一 五 年 五 月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与对策

——以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为例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农村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而出现的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乌拉特前旗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始终与全旗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乌拉特前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逐年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本文在深入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发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以促进农村人口的转化强化培训,积极推进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关键词: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
乌拉特前旗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人正在看到的是一个政治、军事、社会事业、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的崭新中国,这与中国的经济大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剩余劳动力。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是一种重大改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到条件的制约遇到许多问题、障碍。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其转移的时间与数量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乌拉特前旗是巴彦淖尔市下辖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东南部,黄河北岸,河套平原东端。乌拉特前旗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旗县,属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业的发展对全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人口3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24万,占全旗人口60%以上。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实现全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以及全面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乌拉特前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在当地旗委、政府的积极引领下和各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创建了基层就业服务平台,改善了环境和提供了条件;
加快了乌拉特前旗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的实施步伐,为农牧民转移就业提供了平等的就业机会,为城乡统筹就业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了及时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务交流和劳务输出等免费服务;
各级各部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领导,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开展了输出培训、引进培训、自办培训、联合培训和引导型、技能型、创业型等多层次多形式免费就业培训;
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了各类职业教育结构、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使培训环境逐步改善,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质量明显提高;
进一步加大了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以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支付、劳动安全、职业病防治等方面为重点,严厉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反行为,确保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根据乌拉特前旗就业局统计,截止到2013年末,乌拉特前旗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2.1万人,乡村从业人员约17.2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转移愿望的约为4.95万人。近三年以来,乌拉特前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平均为5.03万人次,从事第一(包括整村转移就业的产业农民)、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1.05万人、1.61万人和2.47万人;
按区域划分:自治区外约0.74万人,自治区内约1.42万人,市内2.86万人。

近年以来,乌拉特前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接近转移就业总数一半,就业人员主要从事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仓储管理、和交通运输等服务性行业。

二、乌拉特前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农产业化低和服务不健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基本动力就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劳动力资源需求,而我国农村人口丰富,且具有强烈的转移动向。因此在这两种因素的配合下才能更加顺利的、高效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是目前就乌拉特前旗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来说,虽然在长期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总体发展速度和内部结构还是不能很好的适应他们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在本地的非农产业中很好的消化。这种情况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很大的负面印象,不稳定不可控因素增多,而且他们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不是很明显。

(二)就业观念落后

乌拉特前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以投亲靠友为主,规模较小、流动较为盲目,所以经济效益较差。导致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地农民的就业观念落后、思想陈旧,对外出转移就业存有一定的误解、怕有风险、怕上当受骗,宁愿待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或是吃苦受穷或是小富即安,也不愿意走出去打工增加收入。再加上农民故土难离、恋土守土的意识比较浓厚且长期以来以农垦为本的生产观念依然牢固,尽管外出转移就业可以带来较高的收入,也不愿离开。

(三)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综合素质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过程中将面临许多难题,多数停留在低层次产业中,极少数可以进入层次较高的产业。据乌拉特前旗2235名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小学文化程度占调查总数的21.1%,初级中学文化程度占调查总数的64.3%,高级中学(中专)文化程度占调查总数的11.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调查总数的3.1%。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缺乏和自身素质不高,使其转移就业的领域相对狭窄,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并形成过度的竞争。从己经实现进城转移就业的农民工来看,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等对劳动者职业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行业中,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由此看来职业技能缺乏、文化水平低下已然成为了制约乌拉特前旗农民转移就业的主要原因。

(四)农民工缺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一是部分劳动者认为参加培训不仅占用工作时间,而且还耽误打工赚钱,工学矛盾导致农民工不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在城乡求职者中有不少是中老年人,文化程度低,对学习就存在畏难心理,很难组织起来参加学习。三是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大部分企业,除了特殊工种外,普通岗位参加学习与不参加工资水平一样,现行薪酬制度不能刺激职工个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农民工进城参加培训时间较长,吃住问题难以解决,长时间的培训难以坚持下来。

(五)外出转移就业不稳定

从事农业生产有其自然的特点,部分在外打工的农民在农忙季节必须得回家干活,等活做完以后再重新找工作,而且有工作就来干,没有工作的话干脆不来,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农民工就业并不稳定,具有非常明显的候鸟型和兼业性特征。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普遍职业技能匮乏,文化素质低,只能从事一些技能较低的体力劳动。同时,大部分农民工对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认识不到位,主动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较低。只注重眼前的工资收入,而不能考虑到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实现长远稳定的转移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后,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多数成为了季节工、劳务工、临时工、小时工等。并且甚少用人单位签劳动合同,有的只是口头协议,其劳动关系不稳定呈现动态化。已经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技能型人才数量较少,人员岗位流动性较大,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三、乌拉特前旗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问题对策

(一)挖掘农业、农村内部潜力,扩大农业、农村内部就业容量

对乌拉特前旗全市农业进行全方位开发,挖掘农业自身潜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是乌拉特前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首先应当考虑内部消化。而且今年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过程中,由此而产生了劳动力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往的农民转身成为农业企业中的产业工人,这不仅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同时农业结构调整也是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的有力之举,乌拉特前旗有可耕地200多万亩,农林牧渔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潜力巨大,可建立农作物生产基地,成立大型的专业化农业龙头企业。吸收当地农民为产业工人,以这种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最为现实和可取的。

农业产业化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内形成可靠的职业转移,通过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把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高农业牧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围绕农业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促使农民从种养领域转向加工流通领域转移。

(二)加快乌拉特前旗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的转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是指人们的职业向非农业转移、居住向城镇聚焦、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模式转变的一种过程。城镇化过程通常与工业化相伴随,随着工商业向一定地域上的集中,人口也就向该地域集中,进而形成了人口聚集的集镇和城市。城镇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一项关键措施。它将带动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巨大隔阂,产生大量的就业工作岗位,推进城乡人口待遇公平化。

乌拉特前旗的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全旗城镇化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区域性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特色工业新镇和中心集镇综合承载能力比较弱。为此乌拉特前旗第一,要强化做大区域中心城镇意识,统筹规划设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产业集聚,发挥对全旗经济的领跑作用。第二,推进旗政府所在地城镇发展步伐,要围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矿产工业,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业,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具有特色的小城市,使其成为带动全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级。第三,积极发展中心集镇。全旗8个中心集镇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农业发展,着力搞好市场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繁荣市场,搞活流通,将中心集镇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的农畜产品集散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第四,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经营土地及其他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城镇的服务功能。

(三)积极推进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三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容易进入的产业,也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目前我国农村第二、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建筑、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农村亟须的(新兴)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发展潜力还很大。现阶段乌拉特前旗应重点搞好市场建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同时应注重发展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此外,把交通、通讯、保险、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作为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渠道。

乌拉特前旗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一是要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要立足乌拉特前旗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促进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文化旅游、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提高劳动力素质

乌拉特前旗的劳动力机会成本相对较高,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缺乏价格优势。同时,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整合城乡教育培训资源,实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文化技术培训、社区教育培训“四位一体”,特别是要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一批农村骨干职业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基地。其次,各级财政要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经费,通过补助培训费用、免收中介费用等方式,使进入非农就业的农民完成形式各样的岗位轮训。第三,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除了有重点、分层次进行素质教育和培训外,要着力培养专业技术型劳务人员和管理型劳务人员,抢占劳务输出制高点。

不断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农村劳动力数量多、流动性大的特点,采取函授教育、农民夜校、科技下乡、能人带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一是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区分不同行业、工种、岗位,对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二是开展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务工经商、投资创业以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熟悉《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权益。三是加强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教育进城的劳动力,树立建设城市、爱护城市、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同时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努力把培训、就业、服务管理融为一体,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通道。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受传统的农牧业影响,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成为该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此乌拉特前旗应当在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社会建设等工作中着力破除这些障碍。要想解决好乌拉特前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既需要统筹规划,又需要突出重点;
既需要从农业外部环境的创设入手,又需要重点解决农业内部的问题;
既需要改善农民从业的外部环境,又需要重点提高农民自身的从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范静.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读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J]. 理论现察. 2011(4).

[2] 刘力.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 27 ).

[3] 韩晓跃, 高卫志, 邓涛. 巴彦淖尔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02).

[4] 谭临, 孙鹤. 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经济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8).

[5] 郝辉, 刘日星, 马靖芳.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J]. 农业经济, 2012.

[6] 孥彦熹, 安扬. 试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 时代经贸, 2011(208).

[7] 易远宏.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J]. 重庆学院学报, 2011(6).

[8] 丁绪辉. 人力资本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支撑[J]. 农业经济, 2011(8).

[9] 侯美莲.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以山西省定襄县为例[J]. 农业经济, 2011 (5).

[10] 王敏.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 [D].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1] 乌拉特前旗政府网(>

“伟大抗疫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论文1500字要有关键词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作 者:哈战荣[1]

作者机构:[1]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版 物:先锋

年 卷 期:2019年 第8期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从多个方面阐述理由,但总结起来,最根本的就是有好的制度设计、好的价值理念和好的体制机制。

页 码:10-12页

主 题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月球背面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