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中国史学习报告【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中国史学习报告6篇
【篇一】新中国史学习报告
精心创作,质量一流,排版规范,望你认可。
通用精品文稿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交流发言材料
为贯彻落实关于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我认真自学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等党史、新中国史著作,把自己摆进去,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学习情况,围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深刻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在学懂上下功夫,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总体性的、必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必将不断巩固和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深度”等一系列“中国奇迹”。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道路。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砥砺奋进,书写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和日益完善,使具有170多年历史的科学社会主义在近14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并蹄疾步稳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篇二】新中国史学习报告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解释:
(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
《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
《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
《居》讲建都情况;
《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
《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
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
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
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7)《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8)“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
(9)“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
“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
“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10)“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11)胡三省:胡三省是宋末元初著名的《通鉴》学专家,浙江宁海人,南宋理宗时与文天祥等一同中进士,做过县尉、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在任寿春府学教授期间,开始为《资治通鉴》作注。元军攻下临安时,因战乱他以多年心血撰写的《通鉴注》全部散失。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不仕,全力投入《通鉴》注释,先后耗时30年才完成《通鉴音注》的撰写。《通鉴音注》在注重字音、字意、名物、典故、地理等方面注释的同时,还注意订正前人注释的错误,考证史书记载的错误,同时对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在评论中抒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12)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 ,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13)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
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
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
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
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14)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15)袁枢:袁枢字机仲,建安(闽建瓯)人。南宋著名史学家。孝宗隆兴元年(1163)登进士,历官温州、严州教授、国史院编修官、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袁枢在读《通鉴》的过程中,决定对这部历史巨著进行改编。他把《通鉴》全书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综括1362年史事,分为239条目,另有附录66事,总计大小305件重要事情,始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自为起讫,故名“纪事本末”。
(16)《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历代的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17)郑樵:字渔仲,号夹漈。南宋兴化军莆田人。16岁时,其父病逝。从此谢绝人事,在夹漈山中住了三十年,专心读书。对各种学问做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通志》,该书是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部分无甚史料价值,惟“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18)《文献通考》:作者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19)《明实录》:是明朝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明朝共修成太祖至熹宗十三朝实录,记载十五帝(建文附太祖,景泰附英宗),其中《崇祯实录》为后人所补辑。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灾祥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等。史料价值颇高。
(20)谈迁:原名以训,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他耗时三十余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撰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国榷》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所依据的是历朝实录、邸报和私人著述。谈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明实录》的曲笔讳饰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其中对万历以后及后金史实的记载,多为他书所无。
(21)《弇山堂别集》:明代王世贞所著,它不是一部文集,而是一部历史著作。全书100卷,是其编撰纪传体史书的素材,分“述”、“考”、“表”三大类。“述”记载明朝有关重大事件;
“考”主要记载明代典章制度;
“表”大约相当于纪传史中的“表”。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集。
(22)《日知录》: 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23)《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是我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朝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料进行分类排比,将200多个学者分成19个学案。每介绍一个流派,先叙述它的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该派的代表人物,各立小传,略叙一生经历,摘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而加以评论。是研究明朝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著。
(24)《读通鉴论》:明末清初王夫之所著,三十卷。这是一部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作此书之目的是从史书中寻找“经世之大略”。他所选择的评论、批判的历史实例,大都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比如鉴于明末党争误国,因此书中涉及前代党争,都反复予以贬斥。、
(25)《廿二史考异》: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钱大昕所著。主要内容包括: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②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③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④补阙及训释。⑤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等。
(26)《十七史商榷》: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王鸣盛所著。十七史,包括《史记》以下十三种史著,加上《南史》《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实共19部。主要内容包括:(1)文字校勘。(2)典制考证: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3)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4)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27)《廿二史札记》: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赵翼所著。名为廿二史,实考论24史,只是当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被清官方批准为正史。内容包括:(1)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2)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3)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他评论的重点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治乱兴衰之故者”。他的评论往往能针对某一时期主要政治问题而发。
(28)章学诚:字实斋,浙江绍兴人。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一生穷困潦倒。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主张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张和意见。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史学史主要的研究内容:
(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
(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
(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
(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2)古史传说与神话在本质上有何差异?
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在跨入文明门槛以前的最早的历史记忆和原始的历史意识。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往往是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象征性反映。同时它们又有本质上的差异:神话所叙述的,是神或半神的人及其所行之事;
传说所叙述的是人(这些人往往具有奇才异能,或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大智大勇),是古代先祖或古代英雄所行之事。神话往往反映出远古时期的人类在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灾害过程中产生的美好愿望,含有虚构的成分。传说则包含着人类历史意识的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出远古时期的某些历史状况。
(3)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史书,对于某件事情,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单凭记忆,不可能长久。有了历史记载的材料,才能编纂成史书和产生史学。
(2)历法的产生。因为史学史以时间为基础的,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一部史书如果没有确定的时间,即使史料载丰富也是毫无简直的。
(3)历史意识的产生。统治阶级的需要以史为鉴,作为施政的依据;
同时作为教育后代的教科书等。
(4)简述孔子在史学上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他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所谓的《春秋》笔法主要指什么?
《春秋》在记载史实的同时,往往赋予一些含有特殊意义的字来寓于褒贬。如同样是战争,却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伐”、“侵”、“入”等不同的字来表明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用心。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孔子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往往不是从史实出发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史书任情褒贬的先例。
(6)为什么说《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它记事简单,有纲而无目,措辞隐晦,往往使人读其文而不知其微言大义是什么。《左传》记事则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而且能吸收其它史体的长处。在《春秋》记事的基础上,扩大了记事的范围,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使编年体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
(7)《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它与《左传》在体例和内容上有何差异?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1、《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
《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
《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
《左传》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国语》则反映春秋时期片断史实。
(8)司马迁撰写《史记》主要的史料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1、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据金建德《司马迁所见书考》云,当有80余种。
2、皇帝收藏的文献档案。司马迁所云:“紬石室金匮之书”,其中包括秦残留的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
3、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钱穆先生把这些材料称作是“无字天书”。他说:“有字人书的的价值远不能超过了无字天书,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早就悟到于此,所以他在写《史记》以前,便从事于游历,遍到各地亲眼观察,读通了这一部无字天书,才下笔来写他的有字人书。”
(9)《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有何意义?
根据东汉时期独特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特色,范晔在《后汉书》中首创《列女传》,“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因此他把“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蔡文姬收入该传,而蔡文姬曾先后嫁给卫仲道、匈奴左贤王、董祀。此例一开,后史多沿用,从而使妇女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后史多将《列女传》改为《烈女传》。
此外还建立了《文苑列传》,把文学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而与儒林并列,反映了当时重视文学的社会风气。
创立了《党锢》、《宦者》、《独行》、《逸民》等传,反映了东汉政治上一个突出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互相斗争,皇帝随立随废。而对于那些“逸民”,东汉统治者礼遇甚厚。范书揭露了统治者通过那些戏剧性的征、聘、召、赐,以达到“举逸民天下归心”的目的。
(10)南北朝时期有三大名注,具体指哪三部书?各自有何特点?
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具体指: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峻的《世说新语注》。
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的补充,它引用的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它主要补充了《三国志》记载的缺漏、纠正了《三国志》记载的错误、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兼蓄并存的方法。
《水经注》鉴于《水经》记载的河流水道太少(仅137条),于是作《水经注》40卷,记载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对中国现在各省的主要河流都有详尽的记载,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的重要资料。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为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的史迹遗存、风土民情、方言传说等。所引书籍375种,所录碑石302块。是研究历史地理、北朝史的重要史料。
《世说新语注》广证博引,不仅对原书的错误多所纠正,而且所引诸书今多亡佚,因此注得以保存许多汉、晋间有用的资料。
(11)简介隋朝几位史学家及其代表作:
魏澹等重修《魏书》:魏澹历任北齐殿中待御史,北周纳言中士,入隋任太子舍人,后升为著作郎。开皇中,文帝认为魏收《魏书》“褒贬失实”,“诏澹别成《魏史》”,澹书以西魏为正统,东魏为僣伪,共92卷,12纪、78传。
王劭作《隋书》、《齐志》:王劭,历仕北齐、北周、隋,入隋为著作佐郎。因母忧居丧在家,私撰《齐书》,被人所奏。文帝览其书而悦之,任命其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后迁著作郎。在著作曹近二十年,专修国史,撰成《隋书》八十卷,编年体《齐志》二十卷等。
牛弘修《周史》:牛弘在隋任秘书监、吏部尚书。著有《隋朝仪礼》百卷,《周史》十八卷(未最后成书)等。
此外尚有李德林《齐史》、杜台卿《齐纪》、许善心《梁史》、姚察《梁书》等,这些史书为以后唐修诸史提供了基础。
(12)唐初确立的史馆修史制度具有怎样的意义?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皇帝直接控制下的门下省,修史工作,统由宰相任监修。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而宰相监修国史也就成为以后历朝修史的定制。史馆修史可以集合众人之力,充分发挥各个史家的特长,同时能够得到政府财力物力的支持,因此能用较少的时间修出较多的史书,如贞观年间一共修出8部正史。但是史馆修史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人多而缺乏主见,嘴杂而不敢直笔,监修官任意干预,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13)唐修“八史”具体指哪八部史书?其中有哪几部出自官修?
唐修“八史”具体指:姚思廉的《梁书》、《陈书》,是在其父姚察撰写的《梁史》、《陈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李百药《北齐书》,是在其父李德林《齐书》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令狐德棻《周书》,是在隋朝牛弘《周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李延寿《南史》、《北史》,是在其父李大师启迪下撰写而成。另外两部:《隋书》、《晋书》出自史馆官修。
(14)为什么说《通志》的精华在“二十略”?
该书的纪传部分全袭旧史,无所创新,无史料价值。全书体例没有跳出司马迁所立的规范。而“二十略”相当于正史中的书、志。其中“校雠略”、“金石略”、“六书略”、“七音略”、“都邑略”、“图谱略”、“昆虫草本略”是郑樵首创。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诸略,本于杜佑《通典》。详细记载了历朝的典章制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5)简介《明夷待访录》的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一书,是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在该书中,黄氏从多方面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他指出,在封建君主制度下,“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只允许皇帝一人大私大利。他根据古代公天下的传说,认为君主的设立,本是为天下兴利除弊的,可是后世的君主却把天下当成了自己的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给天下造成无尽的灾难。因此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他认为官吏的设置是为了与君主分工共同治理天下,而不是“私其一人一姓”,官吏的工作,不能以君主的好恶是非为依从。并主张要以“法治”来代替“人治”。使学校具有“养士”和议政的作用。这些已经带有近代民主政治的色彩。
三、问答题:
(1)《春秋》和《左传》是怎样的关系?试加论述。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东汉时班固才使用《春秋一名称。《史记》称它为《左氏春秋》。原本是一本独立的著作。在汉代尊经的情况下,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西汉刘歆“治《左氏》,引经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楚元王传》)可见《左传》原本不象《公羊传》、《谷梁传》那样“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晋书•王接传》),何况《左传》与《春秋》记事断限不同,《左传》所记的时间、内容、范围远远超过《春秋》。今天的《左传》之所以与《春秋》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与刘歆的重新整理有关。
(2)《史记》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各自主要记述的内容是什么?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本纪: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
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如《三代世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提纲挈领,使人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览无余。
书: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记述。具有典章制度的性质。如《礼书》、《乐书》、《历书》、《天官书》《河渠书》等。
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如《陈涉世家》、《孔子世家》、《外戚世家》等。
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的事迹。又专传、合传等。如《伯夷列传》、《游侠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
(3)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具有怎样的意义?试加论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鼓吹天有意志并享有绝对权威,司马迁认为自然界的发展,天体的运行都有自己一定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之纲纪”。(《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认为天道、人事各有自己的规律,不能由任何人的主观愿望去作随心所欲的安排,人的祸福与天毫无关系。这显然是与董仲舒宣扬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相对立的。
“通古今之变”,目的在于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相互联系中,找出一些因果关系作为当今的借鉴。为了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他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通史体裁,把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为止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活动过程全部贯串在一起,使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以及礼法制度的沿革损益,在历史长河中比较得一目了然。
(4)《史记》和《汉书》在体例、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差异?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西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仅记载西汉一代历史。
在体例上,《汉书》对《史记》体例进行了改造,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同时创设了《惠帝纪》、《地理志》、《食货志》、《艺文志》等。在一些人物的传记中,增入大量有用的文献,如《董仲舒传》全文收入了他的“天人三策”,《食货志》中收入董仲舒的“限民名田说”等。《汉书》还详细记载了昭、宣、元、成、哀、平及新莽历朝的历史。
(5)《三国志》在记事上具有哪些特点?试加论述.
1、《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称传。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这是陈寿精心设计的。身为晋臣的陈寿不能不以魏为正统。但其中曲笔太多,回护太甚。
2、《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裴注《三国志》中所引材料,陈寿在当时都能看到,但是他没有完全采用。比如《魏略》、《九州春秋》均记诸葛亮先见刘备,刘备以其年少,以诸生礼待之。然陈寿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自述,写道:“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如记乔玄称曹操是命世之才;
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评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刘备是“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机权干略,不逮魏武”。孙权是“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周瑜是“万人之英”“器量宏大”。这些评论,点出了各人的特点和地位。
4、叙事简约,以致疏略:如曹操于196年许“屯田”,书中只记“是岁„„始兴屯田”。关于九正中正制:《魏书•陈群传》“制九品官人法,群年建也”,具体内容不详。
(6)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具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的补充,它引用的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它的特点归结为四个方面:
1、补缺,即补充《三国志》记载的缺漏。如《魏书•武帝纪》注全文收录了曹操的《述志令》。其中还补充了有关“屯田”的记载140多字。在《任峻传》注中又补充了182字。
2、纠谬,即纠正《三国志》记载的错误。如官渡之战,《魏书•武帝纪》云‘兵不满万’”。裴注引《荀彧传》所云”十万之众”辩明“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
3、评论,即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
4、备异,即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兼蓄并存的方法。
(7)《史通》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体例等加以论述。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专著。作者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它首次对唐以前的史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把唐以前的史学著作归结为“六家”(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编年、纪传),勾划了历代史学发展的线索。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总结了编纂理论,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全书分为内、外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的得失及史书编纂方法;
外篇主要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
(8)《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体例等加以论述。
《通典》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该书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在此之前,刘秩曾作《政典》,杜佑受此启发撰写《通典》。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之下有子目。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可为后人研究典章制度提供比较系统的史料。
(9)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在体例、内容上有何差异?
新旧《唐书》同为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但两者有较大差异:
A、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
B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
C、《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
D《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从史料价值上看: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
从编写体例上看: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但辞刻意求简,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来标榜,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
新旧《五代史》的比较:《新五代史》虽然在史实上对旧书有所增补,但删削更多,如旧史“本纪”61卷,而新书仅留12卷。指导思想上:欧氏刻意仿效《春秋》重书法,确定某些字的特殊含义,然后用“字”去记述史事,从中表现出褒贬之意。体例上:《旧五代史》是一朝一史,各成体系,而新史则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新五代史》仿《史记》立“世家”的办法,以记十国之事。改“志”曰“考”。喜用类传,欧氏按自己观点,把人物分成几个类型,分别列入各朝的类传中。两者相比,旧史较好,保存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但新书在资料上也有所补充,如《四夷附录》中,记叙了许多有关契丹等民族历史的资料,这是旧史所没有的。
(10)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哪几个步骤?他的几大助手主要承担了什么任务?试加论述。
1、收集资料,编写“丛目”:即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把历史事件按照年、月、日顺序依此列出标题,再围绕标题将有关史料组织起来,资料一律也依年、月、日顺序排列;
2、编“长编”,即写初稿。编写原则是“宁失之于繁,毋失之于略”。着手编写时,必须把丛目中的史料全部检查一遍,经过选择,决定取舍,编排组织,并在文字上作初步加工润色.
3、定稿,由司马光完成。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异同,删削润色,写成定稿。如600多卷的“唐纪”长编,经过删订,只剩81卷。全书由长编到定稿,其中删削的达三分之二。
主要助手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其中刘攽承担的是两汉长编的编写、刘恕承担的是魏晋到五代长编的编写,范祖禹承担的是唐长编的编写。后来他们的分工有所调整。
(11)《通鉴纪事本末》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它在记事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袁枢,南宋著名史学家。他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感到翻检之麻烦,于是对《资治通鉴》进行改编,他把《通鉴》的全部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把1362年的史事概括为239个重大事件,加上标题,每事一篇,自为起讫,详细记载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此创立了纪事本末体这一新的史体。
(12)乾嘉考据史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加分析。
主要是康雍乾以来屡兴文字狱,对学术界造成一种高压的态势。知识分子为了逃避现实,明哲保身,便将毕生精力葬送在故纸堆中。加之清初统治者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倡导“稽古右文”,组织他们修史、编书,逐步养成了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从学术的传承上看,乾嘉学者继承了明中叶以来开创的考据之风,把训诂、校勘的手段用之于经史、地理文献、诸子、集部文献的研究上。
(13)乾嘉三大考据史学家具体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有何代表作?有何特点?试加论述。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主要内容:文字校勘:这是全书的重点。典制考证: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主要内容: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②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③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④补阙及训释。⑤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名廿二史,实考论24史。主要内容: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是本书的重点。他评论的重点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治乱兴衰之故者”。他的评论往往能针对某一时期主要政治问题而发。对初学历史的人,尤有启迪的作用。
(14)章学诚有哪些主要的史学观点和主张?试加论述。
提出“六经皆史”说,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批评了当时脱离实际的考据学。赞同编写通史,贬抑断代史。主张史家必须有“史德”。在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论”的基础上,认为史家仅有才、学、识还不够,应增补“史德”,即所谓“著述者之心术”。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所谓“撰述”,相当于论著;
“记注”相当于史料。在史学实践上,致力于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主修过《永清县志》、《和州志》等。
四、史料分析题: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和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
编年体按照年月日的顺序依次记载史实,不会出现重复记载的现象,这是它的长处。然而在记载人物事迹时,往往偏重记载贤士贞女、高才俊德事关国家大政的人物,而对那些虽然贤惠但与国家大政不相关涉的人物,往往不予记载。所以刘知几称:“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
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创立的纪传体基本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史体组成。其中本纪主要记载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大事,表是把重要的时事及人物,按年代、地区用简明的表格形式表示出来。书(志)是用来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情况。世家和列传主要记载诸侯、官僚、士大夫、名人和一般平民的事迹。使得大事、小事都不遗漏,这是它的长处。但是同样一件事情,往往分散在数篇中记载,造成事情前后不连贯和不必要的重复。刘知几认为司马迁在处理人物分传时,往往不注意人物所处年代的先后,造成“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
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实际上司马迁是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把不同时期事迹或遭遇相近的人物放在同一篇传记中,并无不当
(2)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郑樵的史学观点:
第一段史料要抓住两个要点:a、所谓“博不足”是缺乏根据的,据金建德《司马迁所见书考》统计,司马迁撰写《史记》所依据的古代典籍有80多种,而决不是七、八种;
b、所谓“雅不足”和“全用旧文,间以俚语”恰恰反映了《史记》语言的时代性和大众化。
第二段史料攻击班固“全无学术,专事剽窃”,认为《汉书》武帝之前的记载是剽窃《史记》的,昭帝以后的记载是借助贾逵、刘歆的,其中有些篇目出自于班昭和马续之手,真正出自班固之手的很少。郑樵的观点显然是十分偏颇的。《汉书》虽然在内容上有许多沿用《史记》的地方,但在体例上,《汉书》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创设了《惠帝纪》、《地理志》、《食货志》、《艺文志》等。在一些人物的传记中,增入大量有用的文献,如《董仲舒传》全文收入了他的“天人三策”,《食货志》中收入董仲舒的“限民名田说”等,并不是简单的照抄。尤其是昭帝以后的记载更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家作史之旨意。
【篇三】新中国史学习报告
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
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 XX年7月,中央 ___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 ___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___》,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 ___重要内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能够深化对**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对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作为用 ___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党的全部奋斗史、新中国的建设史之中。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是 ___的生动教材。
党的初心和使命源于救亡图存。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被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170多年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虽然许多仁人志士不断奋起抗争,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都宣告失败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走上了以革命挽救国家、解放人民的道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初心和使命,遵循救国、兴国、强国的历史逻辑,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夺取了 ___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团结带领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新时期,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 ___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广大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历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讲清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___、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增强 ___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体悟党史、新中国史,是全党**的必然要求。重视从自己的历史中学习,善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___同志在1927年召开的党的八七会议上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时期, ___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学习研究党史。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党的七大把 ___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形成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夺取 ___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石。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胡乔木同志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对党史学习教育发挥了重要影响。党的十一届 ___后, ___形成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结论,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重点回答了继续前进要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对依据该决议精神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 ___》《 ___》等的学习研讨,使人们加深了对 ___的历史认识,为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提供了支撑。xx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 ___》,专题部署党史工作,要求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经验,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xx年,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发出“学习党的历史”的号召。xx年6月, ___ ___在主持中共中央 ___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 ___社会主义、把 ___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在对 ___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坚持和发展 ___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是党坚持把 ___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 ___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新中国史是中华人民 ___成立以来,国家政权机关如何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组织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各项事业的建设,如何进行机构改革和提高自身效率,以及各族人民如何团结友爱、奉献创造的历史。
___新时代 ___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史、新中国史经验和规律的全面总结和概括,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___思想、 ___理论、“ ___”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懂弄通这一重要思想 ___、深厚底蕴、创新发展。
切实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自觉 ___ ___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化初心为恒心,续写共产党人使命担当新华章的重要途径。
一是体悟“初心”,自觉“看齐”。党的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在党 ___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展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在革命斗争时期,成千上万的革命先辈舍生取义,践行了“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忠诚,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战争的奇迹。在和平建设年代, ___、 ___等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卢永根等为代表的科学家,雷锋、孟泰、王继才、郭明义等许许多多普通的优秀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党员本色。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才能在新时代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是运用历史思维,增强历史担当。历史思维,就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历史视野观察和认识事物,从历史分析中总结历史经验,获得历史智慧与启示,把握历史发展方向与趋势。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 ___创造者。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述往事,思来者。”在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中,我们需要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往哪里走”“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奋斗”等基本问题,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
三是始终**,砥砺奋斗。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___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因此,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与不竭动力,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千百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篇四】新中国史学习报告
新中国史感想新中国史,“四史”之一。70多年的新中国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不断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新中国史感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中国史感想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重温党史、新中国史,进一步理解守初心、担使命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就是要让学习教育变成“家常便饭”。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如同家家户户吃家常小炒。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各民族的食俗五花八门、各有风味,提到好吃的家乡菜,似乎每个人都能如数家珍,回味无穷。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该像老百姓吃家常小菜般稀松平常。“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修好必修课,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才能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才能从心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___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从党史、新中国史这道“家常小炒”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我们的家常便饭中蕴藏着健康的秘密,吃对了就是大补。___一路走来,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些风雨兼程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斗前进的现实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党史、新中国史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守初心、担1
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开展“学党史、新中国史”主题活动要注重实效,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可以精心组织、全员参与,好似烹饪美酒佳肴般令人唇齿留香,久久回味;也可以自学自省、汇报思想,如同烧几道粗茶淡饭,也能更接地气,让人吃得津津有味。
将党史、新中国史这道“家常小炒”炒成一道“舌尖上的中国”。走遍大江南北,尝过山珍海味,最惦记的还是家乡菜,尤其是妈妈做的家常小炒,清爽不油腻,充满家的味道。___党史、新中国史是由一位位革命先烈、一位位___员用血泪谱写的壮丽诗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学习___始终坚持初心的家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共同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更要将___的初心融入到工作生活之中,强化爱岗敬业意识,矢志追求、努力拼搏,以工作实际彰显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工作中书写壮丽人生篇章。
新中国史感想
从“四史”中汲取成长力量
____在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总书记又一次在重要讲话时强调学好“四史”的重要性。学习“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只有学好“四史”,于字斟句酌后有所悟,于字里行间中有所得,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成长为人民满意、组织放心、国家需要的优秀干部。
从“党史”中汲取“信仰之力”----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翻开近一百年的党史,中共党员从南湖红船上的13人壮大为9100多万人是震撼人心的伟大发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鼓舞人心的伟大征途,宁死不屈的江姐、鞠躬尽瘁的焦裕禄是感动人心的伟大战士......合上书本,细细回味,就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正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个体勇于献身、集体迎难而上,___员的队伍才得以不断壮大,党的最高纲领才会2
有真正实现的那一天。“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党员干部要从“党史”中汲取“信仰之力”,要明白党并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要能够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支撑,我将无我,换取“众生皆饱”。
从“新中国史”中汲取“斗争之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中国人民敢于和自然斗争,地震之后从中央到地方竭尽全力组织救援,疫情面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筑牢防线;中国人民也敢于和敌人斗争,美苏封锁之下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两弹一星”,朝鲜告急之后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更敢于和歪风邪气斗争,面对黑恶势力全国人民形成合力重拳出击,八项规定出台全党上下反腐倡廉打虎拍蝇。“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党员干部要从“新中国史”中汲取“斗争之力”,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畏首畏尾、知难而退,必须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也要有善于斗争的能力,在工作中历练自身,在“黄沙百战”中练就一副“能力金甲”,实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目标,真正得以“挥剑斩楼兰”。
从“改革开放史”中汲取“创新之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党中央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奉为圭臬,敢于做删繁就简的“减法”,破除思想观念上的“藩篱”,扫除体制机制上的“桎梏”;勇于做领异标新的“加法”,广泛宣传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经济特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____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给予深圳改革开放“排头兵”高度评价,党员干部要从“改革开放史”中汲取“创新之力”。要培养创新思维,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不能一味生搬硬套,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要学会转变思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学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工具,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实现提质增效,成长为工作领域内的“创新之花”。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务实之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一是十月革命胜利,苏联成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3
实;二是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创造变为世界旗帜,而这两个“里程碑”有一个共同的“基石”----务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党员干部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务实之力”。一方面,要有“务实”的行动,从书本上得到东西是远远不够的,绝不能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必须要“撸起袖子”“卷起裤脚”,落实到行动中;另一方面,要有“务实”的技巧,要继承我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在落实过程中精准把脉、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们要想预知未来就必须回顾历史。党员干部学好“四史”,从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就能够看清中华民族未来的路,就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在复兴路上不断向前。
新中国史感想
以“三心”“三力”致敬71年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今年10月1日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七十一周年纪念日。1949年的10月1日,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___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天,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迎风飘扬,这是一个值得被大家永远铭记的日子,正如一曲《歌唱祖国》中所写,“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战胜了一切困难,赢得了解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七十一周年,是风雨同舟、携手同行的七十一周年,是守正创新、奋勇争先的七十一年,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七十一年。71年,我们遇到过风险挑战,也书写着发展进步,昨日风雨兼程,明日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一定以“三心”“三力”致敬新中国成立七十一周年。
坚定信心,筑牢一以贯之的思想力,做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梦人”。没有___就没有新中国,从饥寒交迫到吃饱穿暖,再到决胜全面小康,这一历史性巨变,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幸运,更不是别人施舍的恩赐,而是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做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梦人”,就是要坚定信心,保持政治定力,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和使命,筑牢一以贯之的思想力。一方面要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4
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好思想“总开关”,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另一方面要强化理论学习,用_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常学常新,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不忘初心,增强为民服务的内动力,做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做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就是要不忘初心,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增强为民服务的内动力。一要重视一个“情”字,动之以情、施之以爱,用真情关爱群众,放下官架子,不以势压人,投入真情对待群众,用爱来凝聚群众的心;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问题做到心想到、力尽到、话说到,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二要突出一个“实”字,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用实际行动去影响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准确了解民之所望、民之所向,真正为人民群众造福谋利。三要着眼一个“细”字,把问题想复杂些,把事情考虑长远些,多提出几个为什么,既想问题的前因后果,又想问题的左右影响,做到全面、真切、系统。
锤炼恒心,提高干事创业的执行力,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圆梦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圆梦人”,就是要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勤学苦干、锤炼恒心,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执行力。一要领会“书山有路勤为径”的要义,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二要保持“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气神,要强化担当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始终秉承新发展理念,敢于冲破层层阻力障碍,在新时代体现新担当、新作为。三要展现“敢为人先立潮头”的党员风采,要克服胆怯和畏难情绪,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手的山芋,把工作做紧做实、做出成效。
5
【篇五】新中国史学习报告
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党课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及其伟大成就,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通过深入学习领悟,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以下是本站分享的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党课,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党课
为落实中央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精神,8月22日,福建轻纺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罗映涛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题,为支部全体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专题党课。党组书记、总经理黄文定参加本次专题党课学习活动。
罗映涛同志在党课中阐述了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的意义,学习党史、国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坚持人民历史观,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发展史,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了解我们党自身建设史,继承优良传统,学习英雄模范,吸取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历史意识,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从而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罗映涛同志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共产党员要认真学
习党史、新中国史,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党课
近日,合肥专员办党组以深入学习党史、学习新中国史为主题,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举办了“学党史、学新中国史”专题党课。党组成员、副专员、机关党总支书记潘虹以“弘扬延安精神 牢记初心使命——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为题,为全体党员上党课。党组书记、专员李军主持并讲话。
潘虹结合参加延安干部学院党性修养培训班学习情况,就如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章为镜如何加强党性修养,畅谈学习体会。同时,以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为切入点,以生动的事例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新中国的建立、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阐述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李军强调,要以此次主题党课为契机,深入学习党史、学习新中国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
护”,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将党和人民以及历史赋予的责任放在心中、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老一辈革命家为行动标杆,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大道上,开疆扩土,深入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涵义,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履行好皖鲁两省森林资源监督和濒危物种进出口履约管理工作职责,为祖国的绿水青山和美丽生态不懈奋斗。
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党课
辽河社区举办了迎“七一”讲党课活动,分别由辽河社区书记丑秀波进行了题为《回顾党章历史,认真学习党规》的学习党史、遵守党规、做忠诚党员的党课讲座。
辽河社区书记丑秀波从《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发展历史入手,讲解了如何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党章的内容,如何理解和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规章制度,并要求党员们认真遵守和履行党章和党内规章制度,做一名合格中国共产党党员,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多灾多难的环境中所做的艰辛探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残酷曲折的历程中如何克服困难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凭着坚守信仰、忠诚组织、严守纪律、团结一致等宝贵经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并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通过学习,参加的党员进一步加强了对党章和党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严格遵守和维护党章、党规的意识和自觉性;同时对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只有继承和发扬这些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和宝贵经验,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优秀共产党员。
【篇六】新中国史学习报告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中国史学的发展
★史学的概念与由来
(1)概念: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2)由来:口耳相传→史官的产生→史学的萌芽★上古英雄史观
★西方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历史》(叙事体)
一、司马迁(西汉史学家)与《史记》1、司马迁撰写《史记》的主客观因素(1)客观条件
Ⅰ时代背景:汉武帝当政,政治、经济高度发展Ⅱ家庭熏陶:祖父曾是西周史官,父亲任太史令Ⅲ师从名儒:师从董仲舒,博古通今(2)主观因素
Ⅰ二十壮游:周游南北各地,充实社会阅历和积累丰富素材(实地探访)Ⅱ触怒武帝:遭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述2、《史记》
(1)体裁:纪传体通史,即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体裁
(2)内容:全书130篇,50多万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叙述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三千多年的历史(3)编纂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特点
Ⅰ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像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Ⅱ叙事生动,言语简练(5)贡献
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Ⅱ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Ⅲ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对此做出表率Ⅳ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6)地位
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Ⅱ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光(北宋史学家)与《资治通鉴》1、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1)治史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设置史局:撰成《通志》8卷,送呈宋英宗,英宗赞赏并命其继续编述,历时19年(3)皇帝赐名: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资治通鉴》(1)内容结构
Ⅰ体裁:编年体通史,即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Ⅱ内容:全书290余卷,300多万字,按年月顺序,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共1300多年的史事,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2)特点:史料征引广博,史事取舍谨慎、考辨精细
(3)地位:后人将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4)评价
Ⅰ《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现代政治、思想家争读不止并点评批注
Ⅱ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无与伦比
★表解“两司马”时代的史学
史学著作司马迁时代
时代背景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取材体例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传记政治军事和朝代兴亡为主的编年体
撰写特点秉笔直书,关注当代
史料取舍谨慎,考辨精细
治史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司马光时代
三、刘知幾与章学诚
1、刘知幾(唐代史学理论家)(1)刘知幾写《史通》
Ⅰ缘由:与监修官意见不和,闭门治学,潜心著述
Ⅱ内容:全书20卷,分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着重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达要求和撰史原则;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正史源流、史家杂评、史著得失,并简略表述作者对历史的见解
Ⅲ地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2)刘知幾的史学观点
Ⅰ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
Ⅱ提出了史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即史家“三长”,且最重史识2、章学诚(清乾隆、嘉庆年间史学理论家)(1)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
Ⅰ目的:不满考据学风,倾心文史评议,主张经世致用
Ⅱ内容:全书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Ⅲ特点:注重“史德”
Ⅳ地位:是一部纵论文史研究,品评古今学术的名著,与《史通》齐名的第二部史学理论著作
(2)章学诚的史学观点
Ⅰ“六经皆史”论,反对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Ⅱ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第一,史家治史要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在“三长”的基础上提出“史德”,要求史家不以主观的偏见代替客观的史实;
第二,严格区别史学著作与史料纂辑;
第三,在体例方面,推崇通史Ⅲ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四、史学的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1、背景
(1)政治: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两半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思想:戊戌变法的实践使进化论思想得到更广泛传播
历史学也经历一场全面改革,实现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2、“新史学”的倡导者:梁启超3、“新史学”的定义:主要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具有爱国主义史学思想,批判“君史”,提倡“民史”的资产阶级史学4、“新史学的宣言书”(标志):《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5、新史学的宗旨: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6、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区别
历史观念治史目的治史对象
新史学进化论
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
全体国民
传统史学复古循环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为帝王将相提供借鉴
7、影响
(1)梁启超《新史学》是近代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观的重要标志(2)新史学的主张在史学界获得广泛影响,促成了新史学的思潮;
一批反映“新史学”思想和宗旨的史学著作相继问世★新材料与新方法
甲骨文与王国维“二重证据法”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史学与史观例题
曹墓之争(2010年上海卷33题)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问题:(10分)(1)此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人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请你列举两项与曹操有关的史实。(2分)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4分,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4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