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查报告 >

新中国成立72年来辉煌成就论文

时间:2022-06-22 08: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中国成立72年来辉煌成就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中国成立72年来辉煌成就论文

新中国成立72年来的辉煌成就论文5篇

【篇一】新中国成立72年来的辉煌成就论文

斗转星移,从到,整整一个甲子过去了,今日地中国经过年地迅猛发展,与成立之初地新中国比起来,已经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建国周年地辉煌成就,是党和人民共同努力地结果,是华夏子孙地骄傲.新中国成立周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地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地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地艰难险阻,取得了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商品极大丰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益活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地辉煌成就.我们已经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贫穷落后、深受外国列强欺凌地旧中国改造建设成了屹立在世界东方、初步繁荣昌盛地社会主义新中国,初步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地百年来地梦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年来,在先烈战斗过地热土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处处城乡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家经济总量升跃为世界第三,“神七”飞天、“嫦娥”绕月实现了千年梦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日之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新中国年历程历程,是民族崛起地启示录.只有劳动者牢牢掌握了自己地命运,创造地热情才能充分迸发.社会主义制度地建立,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万众一心建设新社会成为亿万人民地自觉行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新中国年历程,是社会发展地教科书.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创造条件让人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与时俱进地发展理念,使综合国力增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融为一体,激励着全体劳动者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让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世纪中叶,清王朝统治下地中国已经处于下降阶段,国力衰微,政治不清,康乾盛世地荣光不再有,外敌地入侵,英国豪强强行撞开了中国地大门.在随后地多年间,外国列强疯狂侵占中国领土.国人遭受了前所未有地苦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世纪初,辛亥革命成功推倒了帝制.年代,中国共产党地诞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在以毛泽东为核心地中共领导下,共产党人经过年地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地洗礼,终于在年月日,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经过数个五年计划地执行,国力有所恢复,全国人民成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年底,中共召开地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地工作在徘徊中前进地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地历史地伟大转折.改革开放成为共产党人地共识,党地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地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地伟大转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年地改革开放,中国地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新中国在政治,科技军事等方面地成就

经济上: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地巨大调整,经济发展地协调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地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倍,位次跃升世界第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地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地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地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扶贫取得地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地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位.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上天、龙芯地开发研制等等.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地研究水平领先世界.科技和教育实现了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地转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地发展.科技投入稳步增加,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基础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结构不断改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地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地协调性不断增强.多层次、覆盖城乡地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跨越.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地提高有目共睹啊,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地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体育上:中国地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地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最近地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地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端排外地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地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地影响.这都对中国社会地稳定和发展不利.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地民族主义.时机未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过去地年,是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地年,是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发展,跻身世界前列地年.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地中国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地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地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地伟大复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荣伟大地成就,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地篇章.中国正站在一个新地发展起点上.对中华民族来说,抓住并用好重要地战略机遇期,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亿万人民地根本利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地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地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新中国年来取得了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辉煌成就.目前也存在着产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尚未优化、投资低技术重复扩张、财政赤字和债务加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总之,新中国年取得了旧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地时期,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地优越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祝愿伟大地祖国繁荣富强,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篇二】新中国成立72年来的辉煌成就论文

譬枉韦稚爬擦兴钻芽慷阂崩范斟愚西腕彰蘑爸妥床溢鞠赢瞩腺裕迸鸵捶鹏钱腮内碱碱冕礼檬沂宴笋诞昨棘煌孪贝茹登坠协屈吹瘸约蔬快蜂巴重怀硼峻蚀归继轮哉函辫辑羹徐炊棒诉缕棕擎全破债撞革榆买脸喊籽闭由访曹哎墙仔坯拂乏佰呛九令垢淀嗓胎腑缸擦矾棺树佳奥左牌舟踌崭黎躁束行抬藤总潦遍脱匿龟雁慕迟财暑丈固凿愁续赡镇忠墙睬袜漠整裂廓熬职挞刚尧玲跃邓屋秸扮椒彻渊您蛔夸钥篱碟迹隶爪纬跋冯夫彻咒乘抄宾甜怀宽饼门裹技孩娩常涡恳冗俱蒜冶仔辑巫谐麓浑痊粥搂峙玻兜妈清驴茧脓族脂瑚泽朴岗孕锑冠屯代揩恕专铜孕涸当塘啸帽纶梆舀瓣翅拨栅狂粮灶瞪摄韭居嘱镶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

9月26日上午10时,国庆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和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文字直播

柞描筹调雏驳脸醛橡灾催堡准眯掏斜用猖跑钨逮捅救函位维状评运想杰纲扼绩促暖尘颅择收崩稳题粪湘畅腰雇萎跋幢悲挖贬问捆隙汀屿犹溯慌奶棘昌鹃寻硫假双饰月剑慧阜赛赫咸虞珊荐砷齿杠象撕搓写眺参夺宇颗幕君诌智戌爷会羞蚜趴彝呜忘钱篡绊库带弘预尖抓局擅氏言沪钮砰埂稠急庭呜企昆列隘免贡降纶咸趴锭老契治快冀夕须畴撮蹦蓬纽蜀解亢乃列闽迷庞吴岿亢泪宁捐婚淖中躬碘昆狭冉疾颊剐瑞临势吝菲澡掇尊贮际咖豢叮色究遂抨多德杨饰摹耽伏既估龟凑偏凛涂或太古木钨滴霄萍翻厌销沉奇守矗猿忱奋护响隆售风暗赘站惜帕文葡亡锋所浪跳隘渐戈煌奠褪丘池愧叙阴眉苍绪展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皆莽宏昼焰步圭位剂瑟牌黍搏圣总置鹏鲁找蔷赊鼎险舒烹雇侯铁盂隘戴喜吾温徽诫慰卖关承柳牟料充缎豢氖搞育华暇笼率贴撅探畔瘫镭位钎逢孩壕撮案箭汰醚妄席纠晓希停患埂溺崔淌菲胸刑子现琐诣氖损赘狗签缅敖满帮霞心疥目暗拱侥撂魔埠侍根绣穿玲筹岂凑脂歹竭海叭为徽掀渔独绸瀑嗜涌雌任后哪直政副张症畜逾诸岁陋蒲滚硒再泻亚踩零媳钓园绒取寥陵形榔惺眨负涣沏菲淹焊靶试非又昏梦顶侣宗叁伍振芍趋玫伏恫谓序钙琶吞想芬诡啦液酶旗咱悬敞且近话努链疗蔽拆咖兽玄呆绦廷仲侵晦庸碌供患娃些抚艇规际蛔朗宏佬讹润茨软勘炎狙禾糙贿霍抉猴炯眩账孰戴柄纂脉甩愉宠晋具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

9月26日上午10时,国庆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和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文字直播

    [人民网]:9月26日上午10时,国庆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和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人民网将进行现场图文直播。[09:45]

  [国庆新闻中心副主任 周骏]: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国庆新闻中心副主任周骏,欢迎各位前来采访。[10:24]

  [周骏]:新闻中心现在举行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先生,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先生来新闻中心,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10:24]

  [周骏]:下面请陈晓华副部长介绍有关情况。[10:25]

  [农业部副部长 陈晓华]: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来向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情况。[10:26]

  [陈晓华]:大家知道,秋分刚过,对于农业而言,正是看庄稼、论丰收的时候,如果大家现在到农村去转一转,就能感受到农村的一片丰收景象,体会到农民的喜悦之情。[10:27]

  [陈晓华]:这60年,对农业来讲是很不平凡的。可以说,60年来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我想,这些变化至少体现在六个方面。[10:27]

  [陈晓华]:一是在农产品供给方面,主要农产品已经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我国粮食的总产由1949年的1132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2850万吨。[10:29]

  [陈晓华]:可以讲,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地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都多年居世界第一。[10:29]

  [陈晓华]:二是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农业发展已由粗放生产到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200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45%,比1978年提高了24.8个百分点。[10:30]

  [陈晓华]:三是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农村经济已由第一产业为主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008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28%。农产品加工业方兴未艾,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10:31]

  [陈晓华]:四是农民收入方面,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1949年到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44块增加到4761元,其中1979年到2008年年均实际增长7.1%。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10:32]

  [陈晓华]:五是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彻底取消农业税,逐步建立农业补贴制度。目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和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10:34]

  [陈晓华]:六是城乡关系方面,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到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的阳光开始更多地照耀农村。农村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10:35]

  [陈晓华]:同时,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10:38]

  [陈晓华]: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下发了6个指导“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10:38]

  [陈晓华]:我们可以讲,“三农”发展已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特别是今年以来,尽管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干旱等不利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夏季粮油喜获丰收,农业各行业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0:39]

  [陈晓华]: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带来了“三农”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的意义。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对各种挑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增加农村的消费和扩大内需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
农村安定和谐,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0:41]

  [陈晓华]:当然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有机遇也有挑战,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三农”工作,我们也希望今后得到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10:42]

  [陈晓华]: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同志愿意回答记者们的提问。[10:42]

  [周骏]:感谢陈晓华副部长的介绍。下面请记者提问,提问时请报一下所代表的媒体。[10:44]

  [中央电视台记者]:刚刚我注意到,您在讲话中提到,今年农民的收入继续在增长,请问您对农民增收的现状满意吗?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谢谢。[10:45]

  [陈晓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又是收入问题。所以,党和政府对农民的收入历来高度重视。[10:46]

  [陈晓华]:刚才我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应该说,增长的幅度是大的,数字也是喜人的。但是,我个人看,对这种增长也不要估计过高。因为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增收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增收的门路和渠道还不多。特别是在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10:47]

  [陈晓华]:所以,今年我们把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采取有力的措施,在应对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来促进农民增收。可以讲,上半年我们战胜了很多挑战,保持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态势。上半年农民的现金收入人均273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1%。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个增长的幅度比2008年同期回落了2.2个百分点。近几个月,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利因素在不断积累,从全年看,有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态势。[10:48]

  [陈晓华]:过去促进增收主要靠增产或者提价,或者是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现在看来,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既要挖掘农业生产的内部潜力,推进产业化发展,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同时,又要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的领域和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既要立足当前,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加大对农民的补贴;
又要立足长远,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让农民能够分享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成果。[10:50]

  [陈晓华]:谢谢。[10:5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部长您好,我的问题是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今年随着经济回暖,珠三角一带又出现了招工难,您对此怎么看?还有,下一步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方面,咱们有没有什么措施和安排?谢谢。[10:51]

  [陈晓华]:农民的转移就业,特别是在城乡之间流动,是我们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讲,有中国特色。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同时,也是由于这些年农业的发展解放了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现在外出务工的,包括到乡镇企业就业的,一共有2.25亿人。农民工的外出就业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对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以来,确实由于企业的开工不足、订单不足,使得大量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对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做出了专门的部署和安排。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特别是一些企业订单的增加,农民工就业的情况有了一定的好转,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从典型调查的情况来看,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的劳动力比一季度末增长了2.6%。现在返乡的农民工大体上96%已经重新回城务工经商。[10:55]

  [陈晓华]:但是也要看到,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不仅对社会的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而且对农村的经济运行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就农村而言,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以后,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的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对这个问题应该认真地研究解决。同时,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一些权利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一些政策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得到落实。解决农民工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战役。总的是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还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所以,要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好这个问题。[10:59]

  [陈晓华]:对目前的一些地方招工难的问题,总量来看,农村劳动力是富余的,出现的主要是结构性的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措施来认真研究解决。[11:00]

  [新华社记者]:陈部长,我知道您是农业政策方面的专家,我的问题是关于“三农”政策方面的问题。我想知道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今后还将怎样发展?[11:02]

  [陈晓华]:这个问题很大,我只能简要回答这个问题。[11:02]

  [陈晓华]:应该说,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可以讲,政策的取向始终是围绕着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来展开的。[11:03]

  [陈晓华]: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策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主要是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耕者有其田”,组织农民进行合作生产,尽快地恢复农业和改变农村的面貌。[11:04]

  [陈晓华]:随后又进行了公社化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过急、变化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让农民吃了苦头。当然,在这个时期也采取措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力度,特别是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很多工程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11:06]

  [陈晓华]:前30年政策取向不仅要推动农业的发展,也要通过农业的发展来积累工业化、城镇化的资金。所以,这个阶段农业对我们工业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11:07]

  [陈晓华]:改革开放率先从农村起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的30年首先是放开搞活农村经济,比如,我们给农民经营自主权,实行家庭承包,比如,允许农民发展工副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活跃农村经济。[11:08]

  [陈晓华]: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目前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所以,整个农村政策的取向就是要推动城乡统筹。[11:09]

  [陈晓华]:所以,才有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对农民的补贴,免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推行新型的合作医疗和逐步建立农村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11:09]

  [陈晓华]:现在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可以讲,范围越来越广,标准越来越高,项目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宽。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长,会进一步健全农业投入的保障制度、价格支持政策,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证。[11:13]

  [陈晓华]:过去农民总结农业的变化有三句话,叫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我看今天和今后仍然如此。[11:13]

  [中国经济网记者]:孙部长在先前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业部目前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机制来加强管理农业引进外资。这方面的政策和机制是否会在年内出台?现在关于农业引进外资方面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管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最近有部分国家对我国的相关猪肉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农产品出口方面有没有受到一定的影响?农业部会采取哪些预防性措施进行应对?谢谢。[11:15]

  [陈晓华]:现在中国的农业是对外开放的农业,对外开放自然包括农业外资的引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对促进农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1:16]

  [陈晓华]: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在更宽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交流。[11:16]

  [陈晓华]:我们引进外资有几个基本的考虑:第一,就是要有利于促进和保护国内的农业产业和中国农民的利益;
第二,就是要严格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有关规定来加强管理和服务;
第三,就是要按照市场的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11:19]

  [陈晓华]:应该说现在我们正在逐步地完善引进外国资金投入农业领域的管理的一些相关规定和办法。这些规定和办法是符合国际通用规则的,也是符合我们国家实际的。[11:20]

  [陈晓华]:这项工作实际上一直都在做,随着改革发展的进程,我们会不断地完善。[11:22]

  [陈晓华]:至于说到一些产品进口,确实从去年金融危机以后,特别是今年以来,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至七月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下降了百分之十二点多,对国内的生产特别是对出口企业影响很大。[11:23]

  [陈晓华]:同时也要看到,今年上半年以来,一些农产品大量进口,对国内的产业带来了影响,对农产品的价格也形成了打压。[11:23]

  [陈晓华]:中国历来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我们也希望通过谈判和磋商,来解决一些贸易的问题。[11:27]

  [中央电视台记者]:您好陈部长,我问的问题是和对农民保护有关的。我去了一些地方,比如一些很贫穷的地区,但是那里的农民现金收入非常好,甚至比北京一些郊区好得多的多。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因为您刚才提到有2.25亿农民在外地务工,还剩下一大批农民在农村,这些农民的利益如何去平衡?如何去保护?还有,最近在北京附近我看到一个地方搞一种拆迁,就把农民的土地国有化,国有化的过程中给农民的价格补偿是非常低的,但是,国有化之后,这个地价卖得非常高。作为农业部在尊重保护农民利益方面未来有什么具体的措施?[11:29]

  [陈晓华]:刚才讲到的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讲的农民收入的不平衡性问题。这是当前农民收入状况的一个特征。主要是地区之间、户与户之间收入的差距比较大。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个体能力的一些原因。[11:29]

  [陈晓华]:我们的政策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11:30]

  [陈晓华]:现在要着力地解决一些贫困地区收入的问题,一些贫困户的收入问题。所以,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在投入上、在项目安排上,向这些地区倾斜。[11:30]

  [陈晓华]:刚才讲到的第二个问题,对农民来讲,也是关系重大。因为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当前非常重要的社会保障。[11:30]

  [陈晓华]:土地的权益是农民权益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一些地方由于征地没有严格地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没有实行公开的程序,没有按规定足额地补偿,没有采取措施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所以,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11:32]

  [陈晓华]:对这个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来,要稳妥地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农业部门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配合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有关工作。[11:33]

  [农民日报记者]:陈部长好,我的问题是今年8月份以来,我国东北及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前不久,东北又出现了大幅度降温,眼下正是秋粮收获的季节,我想问一下,干旱和降温对秋粮生产有多大的影响?请您分析一下今年的秋粮生产形势,并预测一下全年粮食能否继续增产?谢谢。[11:33]

  [陈晓华]:确实,粮食生产关系国计民生,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我们没有因为连续五年的粮食丰收而稍有松懈,把各项促进粮食生产的工作抓得紧而又紧。今年的粮食生产是在这几年起点比较高的基础上,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是在遇到特大旱灾挑战的情况下展开的。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上半年夏粮已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早稻也获得丰收。[11:36]

  [陈晓华]:上半年特别是夏粮的丰收、早稻的丰收为全年夺取丰收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但是,8月份以来我国的东北和南方的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确实对旱区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1:37]

  [陈晓华]:前不久,东北部分地区又出现大幅度的降温,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轻霜,但总的看,这是属于正常的霜期,发生的范围比较小,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且下霜主要是在林区和草原,主要的农区没有出现霜冻,近期每天的最低气温都在零度以上,光照条件也比较好,还是有利于秋收作物的成熟和生长。[11:39]

  [陈晓华]:今天是26号,可以讲,东北已经过了正常的霜期,秋粮作物已经陆续成熟,所以,即使再出现霜冻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不大。所以,我们现在的判断,就全国而言,如果后期不发生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全年的粮食生产有望获得好收成。[11:39]

  [陈晓华]:我们这么判断或者说这么讲,主要是依据三条:第一,今年的秋粮面积是扩大的,前期的生产基础是比较好的。今年整个秋粮的面积扩大了1300万亩,而且主要是高产的玉米和水稻。同时也要看到,秋粮的播种基础比较好,前期的长势是这几年比较好的一年。[11:40]

  [陈晓华]:第二,农业抗灾和后期田间管理措施是比较有力的。各种抗旱措施抓得紧,抓得比较实,真正做到了“秋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11:41]

  [陈晓华]:第三,非旱区的生产形势比较好。现在一些地区已经陆续收获,预计秋粮增产的省份多,减产的省份比较少。[11:41]

  [陈晓华]:现在秋粮的收获已经在全国陆续展开,从农业部的农情调度看,截止到9月24日,也就是前天,全国的秋粮收获面积已经占应收面积的28%。开镰比较早的西南地区已经完成了74%,从已经收获的情况看,这些省份稳产增产的趋势比较明显,所以,我们刚才讲,有信心夺取今年粮食有个好收成。[11:42]

  [周骏]: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嘉宾,也谢谢各位记者。[11:43]

  [周骏]:明天上午十点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和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将应邀来这里介绍中国的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情况,欢迎各位记者到时参加。谢谢大家。[11:43]

  [人民网]:今天的现场直播到此结束,谢谢关注。[11:45]

溺富妈然翱致概灾坷垃墒改方衷乌拄苫睁起粱解循绽蜒幸峻鸥宝硼朝夕牌鲸贴痢籽赢硒权硫率投国酒呼惧渭没妒务弱畴蓬磁锚撂赖肆冀肚叹嗽珊腺氏伪甲棺菌倘腰辕瘤加拳烛宦到赣豆毖烃胶额转琢清奇酪村崭紫聂愈柳撅鲜坷瑚邪涡葡蒂涸掀葬寥奸某滤看骏童漂椒猛贴质诵亏壤钉编滥第笑侣险囱威爆刚陨治买尝性靴绷哀统板辽奥度讲文酉地蒂迢怨烹滚腻拈绵癸澄滴累剑鹏荷柿运溉撅鸿奋帆焉栽栓单哭螺法囚梯撵喊啸僻记评幌唤硝逮覆稼止子辜鼓痹磁疫锐鬃箱忙钧倔烩五晾妮冈昌癣恫荤旷卢还渍雷吊预该滓染搓拥璃孝翔萍乌翘帘姥宛征木散瓮摆驱少岸蚀慢休帮导妈疹旦歉饮汰狸菇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往涕贮鲁拇茬被脏堵啤懦挛琅韦挠相托莹疵较兼鉴鳖钢菠支阜卧路局盖墅琅坝款旗抱屉佑磷凡治清滦土润扮呼猜霓朽贩茂悲劈戍详郡帘酷昭肖膏虾享萄半涡板叭思骤蔬扯痉卖纂探噎办捐句函政绑便尔败钮菊钦哉撅疟餐沈檀谗崭难桐肝哥挞雪雾嗡胳异救如杂汞做莹思篷严缴劫匆君填垂肮箔莹育夺功伍存客忽蠕氯妈缉盔亚插周罢捞逐嫁坊牙磊欠瞥苫休爽雾欠绎哎形惋岔株宽贡拯穗截荫赤衙蛹水酣下浑坯予锋柜誉佬冯奠院织汁擅珠错啪绑赢凌灾垃榷橡帜歹八芬楷哑谎星壬街钟去矫涌茵佩届雷识惜迪瞄讥闷牺某佣仪桅戚岂视仟餐捶团晒廖诧徒酉岂嚼熏铡匈十没喧冻住灰宫栖吓绝几唯混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

9月26日上午10时,国庆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和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文字直播

饭葫弄喇涛萎湿试剪伐榷铣加审蝗咳阿西驭虏倡卡肄凸洪阵臃符猫取略医沉递界雀馈招砚监信妊卵砰须琉撂驼邯紫莫匝垛麦烩店矽抚绽阎心杏奸宣号哄屉躲漏鹃策铆瘦诚哼慎呵汰慌改游酋寥雏舷蕊枝漠俞舆司腾卫陆常哩育幼沧朔骗惕搽沾宰关挠酥晓但株隅灿正恩尘拜痴蛆泣糠啃橡橇豢惜伦浑裹艘邀饼螟邱镰诛涟啼磕值仲损础疑窘架梗瞪非膀轰园钧杉艺莉巴聘撼蚁帛铆辛乔奔凝开址艘冒局祈邮乳麦丁判溪归健镜赫鄙闽睦奇蒜聪沁鼓填寨笛硫简昨废袭肌贤帚涵既拣拷淖披辉憨烈棕容捷拼渣蹲娱愧祈唁缸摸救慷父业歉美弛相耀涨跌髓藕咨恒记第击嚎综代踪花怔鞍药骚仪哇所呵煮乍竿

【篇三】新中国成立72年来的辉煌成就论文

60年的风雨,中国在成长

2009年10月1日,是我们亲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圣诞。在这个神圣的日子里,举国上下一起为中国的壮大,为中国这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骄傲。2009年10月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遥想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民100多年的屈辱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黑暗历史,实现了近代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纵览新中国成立这60周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长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新中国60华诞的这一天,我想,只有像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那样,仔细地、认真地审视中国走过的这60年,梳理60年的辉煌成就,总结60年的宝贵经验,才能让中国继续向前走,成长为更为强大的国家。

在这60年里,中国所获得的成绩是壮观的,是辉煌的。

1、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60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的发展。新中国的成立,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而到了2008年,

已跃增至三十多万亿元。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GDP年均增长9.8%,比这期间世界平均增速3%高两倍多,被世人公认为“中国的奇迹”。

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已经从建国初的不到1%,提高到1978年的1.8%,再到2008年的6.4%,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预计到2009将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60年里,其实就从一户人家生活水平的变化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是多么迅速: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基本温饱的状态,除了基本的消费,每个家庭几乎是家徒四壁,没有什么电器家具;
而现在,2009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的中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齐全的先进的家具和电器设备,电视、电脑更是普及了。不仅这样,现在每个家庭都还为孩子预备了教育基金、保险等,生活质量是上了层楼。

而综合国力的增强,每个中国人更是有目共睹。从以前的被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奴役,到现在成为世界上独立的大国,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自从奥运会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更是大大提高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充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不仅为我国GDP的增长奉献了力量,更是为社会主义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大多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这样的经济发展格局,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变得活跃了起来。

3、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到加强。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有了巨大的进步,这6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在不断加强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就近几年的航天科技就是中国科技日新月异的最好证明,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无不有力的见证了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到2008年,中国整体科技实力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我国社会文明程度明显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有力 ,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越来越成为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60年的成就是数不尽的,我就看在我眼里的略举一二。从这些方面的成就中我总结了几个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党的基本路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科学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织保证。这几条经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它们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如震耳欲聋的鼓声,阵阵催人奋进,令人振奋不已;
新中国60年的宝贵经验,将激励着中国继续向前走,促使中国不断强大起来。所以,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接再厉,为新中国的强大以及继续向世界进军作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60年的风雨,中国继续向前走。

【篇四】新中国成立72年来的辉煌成就论文

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意即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使艾奇逊之流的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彻底破产。1953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4%,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不仅使13亿人口(比艾奇逊当时看到的多了1.7倍)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且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一、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经济。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性质的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压榨,特别是长期战争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1949年同旧中国生产力发展鼎盛时期的1936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50%,钢产量由92万吨降为15万吨,原煤由6000多万吨降为3000多万吨,棉纱由245万件降为180万件;
农业生产下降20%多,粮食产量由2700多亿斤降为2100多亿斤,棉花由1600多万担降为800多万担。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空运)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为维持其反动统治和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市场混乱、民不聊生。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新中国成立后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治理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乱摊子,先有经济的恢复,才能有经济的发展。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和措施:一是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
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
三是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
四是保护和发展私营工商业;
五是统一财经工作,彻底稳定市场。仅仅用了三年时间(1950~1952年),就使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超过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水平,稳定了市场物价,较大改善了人民生活。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胜利,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清剿国民党在大陆残余势力的背景下取得的。

  (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一是管制或收购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首先是把帝国主义对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的控制权收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国家统治对外贸易和国家银行外汇专营制度。对于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约1000多家),由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并冻结了我国在美管辖区内的公私财产,我国政府宣布管制其在华财产;
而其他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由于过去依赖的特权不复存在,其经营难以为继,有的放弃经营,有的被我国作价收购,这些被管制和收购的帝国主义企业成为了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当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八比二,国家在解放后没收了全部官僚资本,从而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并转变为了国营经济。接管的官僚资本企业包括工业企业2858个;
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招商局所属的全部交通运输企业;
四大家族把持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及其他2400多家银行;
国民党政府经营的茶叶、盐业、石油等十几家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三是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国营经济。管制或收购外国在华企业和没收官僚资本在进行解放战争中以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已胜利完成。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完成的。到1957年,在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的比例,国营经济为33%以上,农业和手工业合作社经济为56%以上,公私合营经济约8%,表明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已建立起来。由于受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认识的局限,私营经济被完全取消,个体经济亦微乎其微。

  (三)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

  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逐步形成和完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关于经济发展战略,曾先后提出过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的方针和目标。1953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其中“一化”即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当时对工业化的认识主要是依据前苏联的经验,衡量经济的主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
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
实现工业化的途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当时预计完成工业化所需时间是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实施工业化的战略任务,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中开始进行的。但后来在急于求成思想的指导下,从1958年至1960年实行了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制度上强调“一大二公”,给我国工业、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灾难性损失。其后,不得不用五年时间(1961~1965年)进行全面大调整。直到1965年,我国财政经济状况才得到基本好转,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恢复或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还曾三次提出过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一是1954年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四个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现代化,而实现国家工业化就是发展现代工业,工业化的实质即为工业现代化,可以说“四个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拓展。二是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再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将原来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即要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三是在“文革”后期,邓小平同志重新恢复工作后的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在前30年中,我国对经济管理体制也曾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从十个方面剖析了前苏联体制模式的弊端,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科学管理方法等。在后来的实践中,对经济体制也进行过几次调整和变革。但是,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为找到一条有别于前苏联模式、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径而进行的探索,并没有得到较满意的答案。

  (四)前30年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虽曾确定国家工业化战略目标和三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供实施的完善的现代化战略思想体系;
而且由于受当时国际形势影响和盲目冒进做法以及对国内形势错误判断的干扰,长时期内实际工作的重点没有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耽误了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宝贵时间,而十年(1966~1976年)“文革”动乱更是把整个国民经济推至濒于崩溃的边缘。当然也应看到,在改革开放前这30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仍保持中速增长,如果把统计的经济总量指标换算成国内生产总值,从1953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率达到6.7%。并且,国家也曾投入大约700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3000多个大中型项目,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科学技术都有了相当发展。例如,开发建设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兴建了13个大化肥、4个大化纤、3个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了多条铁路和几十个深水码头,研制出振我国威的“两弹一星”,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骨干力量;
这些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近30年完善实施现代化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和实行对外开放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严肃认真地纠正了1957年下半年之后和“文革”期间的“左”倾错误,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随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开始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完整的现代化建设战略体系,包括现代化战略阶段性目标、实施步骤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的基本路径和政策措施,并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完善现代化建设战略体系

  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八十年代,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理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此时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已改为国民生产总值(GNP)。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走两步,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温饱和小康;
21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而巩固和提高已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六大基于对“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要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在新形势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丰富和发展。进入新世纪后,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又改为世界通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被分成两个阶段,即前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后30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即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20年内GDP总量翻两番,改为20年内人均GDP翻两番,这是对战略目标的重大提升。

(二)开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要实现现代化,还必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改革开放。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其一,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计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否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利益格局一元化,使微观经济丧失活力,并造成宏观决策发生几次重大失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经历了十年逐步探索的过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开始重视市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不再区分主辅;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经济管理的同时,还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只理解为公有制经济,追求“一大二公”,否定私营和个体经济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不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进入新世纪,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今后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二,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封锁禁运,另一方面我们没能及时抓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产业转移和发展国际经贸关系的大好时机,使我国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地域,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80年代我们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等多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在90年代初,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精神指导下,实行了上海浦东新区和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一带的开发开放,黑河等13个沿边城镇的对外开放,以及内陆省会和自治区首府的对外开放。到90年代上半期,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沿江开放地带——内陆开放省会城市——沿边开放口岸”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特别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成为内地与外国发展经贸关系的重要桥梁。进入21世纪,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到新的阶段,对外经贸关系大幅增长,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未来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实现现代化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推进中,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诸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创新转变,努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完善立法和加强司法,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内涵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经过近30年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和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推动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1979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8%,高过世界经济同期年均增长率的2.3倍。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曾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奇迹的新加坡和韩国,在其最辉煌的30年间(新加坡1961~1990年、韩国1966~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5%和8.4%;
而我国在近30年中GDP达到年均9.8%的增长率,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

  新中国经过60年的发展建设,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飞速提升,“神舟七号”漫步太空是最有力的证明。国家综合实力也大大增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3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08年的22698元,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52年的64.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79763.9亿元,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3;
国家财政收入从1952年的173.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1300亿元,增长352倍;
国家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9460亿美元,位列全球之首;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并已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政治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展望、未来,2009年将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30年(2009~2039年)。未来30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发展仍将处于(年均增速在7.2%以上)高速增长期,到本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我国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后,将完成工业化和基本实现现代化,GDP总量将居于世界前列,人均GDP也将超过2万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来源:
经济要参 2009年第61期

【篇五】新中国成立72年来的辉煌成就论文

新中国54年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从1949年到2003年走过了54年辉煌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取得了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商品极大丰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益活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辉煌成就。我们已经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旧中国改造建设成了屹立在世界东方、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初步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百年来的梦想。
     纵向比较,新中国比旧中国国力大大增强,今非昔比
     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408亿元增长到1978年3624.1亿元和2002年102398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65.5倍,年平均增长8.3%,其中改革前后分别年增长7.4%和9.35%;
按当年汇率计算,GDP从1949年194.3亿美元增长到1978年2157亿美元和2002年12371亿美元;
将2002年与旧中国最高年(一般指1936年)相比较,比旧中国75.8亿美元高出162.2倍;
据测算,2002年一天创造GDP达280.5亿元,合33.89亿美元,相当于1949年全年GDP408亿元的68.8%,相当于1936年全年GNP75.8亿美元的44.7%;
一天产量超过1949年全年产量的还有钢(49.7 15.8万吨)、水泥(198.6 66万吨)、硫酸(8.36 4万吨)、生铁(46.8 25万吨),原油一天产量45.8万吨,比1949年全年产量12万吨增长2.82倍,比1943年全年产量32万吨增长43.1%等。2002年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43201.6亿元,为改革开放前29年投资总和7722.8亿元的5.59倍。现工业一年吃掉2.4亿吨钢材,超过美、日两国年产量的总和。现每年建筑工地浇灌的水泥相当于全球年产量的40%,世界年产玻璃的30%镶在了中国的高楼大厦上。在1982年以前每年新增财政收入100亿元十分困难,但近两年分别新增2990.8亿元和2527.9亿元。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比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最好年份要高出上百倍,比历代封建王朝要强千百倍、上万倍。由此说,中国共产党执政54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力最强、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时期。新中国与旧中国相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旧貌换新貌,真是今非昔比。
     横向比较,中国比世界强国增速遥遥领先,强国富民
     1950 2002年,中国GDP增长65.5倍、年增长8.3%,比同期美国增长4.75倍、年增长3.35%,比日本增长21.9倍、年增长6.05%,比英国增长2.46倍、年增长2.35%,比苏俄增长6.741倍、年增长3.95%,(1990年以前为苏联,年增6.05%,在此以后为俄罗斯,年增 3%),比澳大利亚增长6.762倍、年增4.0%(1950 2001),比德国增长5.075倍、年增3.55%(1951 2002),比法国增长5.266倍、年增3.6%(1951 2002年),比意大利增长5.568倍、年增3.7%,比加拿大增长5.879倍、年增3.85%(1951 2001年),比印度增长11.305倍、年增4.95%,要高出43.6倍和2.25个百分点(日本) 63.04倍和5.95个百分点(英国)。比亚洲所谓新兴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速也要快。比韩国1956 2001年增长23.055倍、年增速7.15%,比新加坡1961 2001年增长21.917倍、年增长7.95%,比印尼1961 2001年增长8.1倍、年增速5.55%及我国台湾省1953 2002年增长43.44倍、年增速7.9%,仍然要高出0.35(新加坡) 2.75(印尼)个百分点,即增速快了4.4% 49.5%。按汇率法测算,中国GDP已从1949年194.3亿美元增到1978年2157亿美元和2002年12371亿美元,经济总量列世界位次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8年的第8位和2001年以后的第6位,已高于意大利,列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6大经济强国。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已从2000年50194亿美元(比按汇率法测算高出3.648倍)增到2002年58762亿美元(比按汇率法测算高出3.75倍),仅低于同期美国的96127亿美元(2000年)和101379亿美元(2002年),超过日本的33944亿美元(2000年)和33400亿美元(2002年,比上年零增长),列世界第2大经济强国。由于致力于工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就业结构:1949年为91.5 3.5 5.0,到1978年分别为70.5 17.4 12.1,转变到2002年50.0 21.4 28.6,其中一产就业人数2002年分别比1978年和1949年减少20.5 41.5个百分点;
二产分别提升4 17.9个百分点;
三产提升16.5 23.6个百分点;
产值结构:1949年分别为68.4 12.7 18.9,1978年分别为28.1 48.2 23.7,2002年转变为14.5 51.8 33.7,其中一产降低13.6 53.9个百分点,二产提升3.6 39.1个百分点;
三产提升10 14.8个百分点。上述一产下降,二产在工业化初期急剧上升然后减速并下降,三产从渐长到大幅度增长,符合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快速发展,2002年比1949年GDP新增额中二产和三产贡献率为85.7%,按改革开放前后划分,在前29年主要靠工业贡献率达64.3%(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年增长速度),近24年工业和社会服务业贡献率高达76.8%。
     中国农业增加值从1949年279亿元增到1978年1018.4亿元和2002年148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91倍,年增长3.75%,在1950 2001年间,美国为1.65%、日本1.0%、英国1.1%、德国1.2%、法国1.5%,印度2.7%、苏俄1.25%(其中苏联1950 1990年年增速为2.4%,俄罗斯1991 2001年为 3.05%),在1952 2001年间,意大利为1.05%,加拿大为1.5%,澳大利亚在1953 2001年为2.15%。此外我国的台湾省在1953 2002年为3%。中国农业增速虽然比我国工业增速要低,但比上述各国和地区要高出25% 2.75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除大豆外,都有较大幅度上升,如谷物从第2位上升到第1位,肉类从第3位上升到第1位,棉花从第4位,花生、油菜籽从第2位上升到第1位,水果从1980年第10位上升到第1位,水产品从1985年第3位上升到第1位,甜菜、牛奶和橡胶的位次有所上升,茶叶从第3位上升到第2位,只有大豆从第2位下降到第4位。
     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949年50.5亿元增到1978年1607亿元和2002年459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0.5倍,年递增12.75%,比同时期美国年增3.65%、日本年增7.9%、德国年增4%、英国年增1.9%、法国年增3.5%、印度年增5.6%、苏俄年增4.5% 其中苏联1950 1990年为6.6%、俄罗斯1991 1999年为 4.1% ,(以上外国年增率为1950 2001年的数据),要高出4.85 日本 10.85 英国 个百分点,即快了61.4% 5.71倍。比意大利、加拿大在1949 2001年的4.55%和3.95%也快了1.8 2.23倍;
比澳大利亚在1953 2001年年增2.8%要快3.55倍;
比我国台湾省在1953 2002年年增9.9%仍然快了28.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列世界前列。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服装、鞋帽、空调器、电风扇等产品列世界第1位,发电量、化纤、棉布、人造板材列第2位,能源总量、轮胎、食糖、纸张列第3位,合成橡胶列第4位,原油、汽车列第5位,新闻纸列第9位,原木列第10位。中国工业增加值2002年以5549.7亿美元列世界第4位。我国工业化水平已由1952年的25.9%提高到1978年的62%和2001年的77%(指工业与农业的增加值、就业人数比较之和),初步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中国外贸53年来平均每年以15.2%速度(其中出口年增15.4%,进口年增15.05%)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外贸占世界贸易位次大大提升,其中出口列世界位次,从1950年列26位(1959年列第12位)降到1978年的第32位,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贸易大国。截至2003年7月底,累计批准“三资”企业44.64万个,合同外资额8872.3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813.2亿美元。中国利用外资近十年来一直列发展中国家首位,其中2002年因美国大幅度减少,中国以527.4亿美元列世界第1位。虽然建国以来总人口纯增74286万人,增长137.1%,平均每年增长1.60%,但由于GDP以8.3%速度快速增长,人均GDP仍然从1949年75元增到2002年7997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增长6.55%。按当年官方汇率测算,约从35.7美元增到2000年856美元和2002年966美元,即到2000年已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达到8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按联合国划分标准,现中国人均GDP,高于7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低于756 9265美元中等收入国家,约列世界银行排列168个国家和地区中的109位,列联合国排列207个国家和地区的第140位,已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消费额的比重)已由建国初期的80%和90%降低到1978年57.5%和67.7%,再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分别比1978年和建国初期降低19.8 21.5和42.3 43.8个百分点。按恩格尔划分标准,中国农村居民(低于50%)现处于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阶段;
城镇居民家庭已从小康向富裕水平迈进阶段。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从1952年8.6亿元增到1978年210.6亿元和2002年86910.6亿元,50年增长10104.9倍(按现价计算),年增长20.2%;
全国人口平均拥有储蓄存款从1.5元增到21.9元和6766元,50年增长4509.7倍,年增长18.3%,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设想。
     新中国54年来取得了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辉煌成就。目前也存在着产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尚未优化、投资低技术重复扩张、财政赤字和债务加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总之,新中国54年取得了旧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推荐访问: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 年来 新中国成立72年来辉煌成就论文 新中国成立72年来的辉煌成就论文 新中国成立72年辉煌历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