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党十四大十五大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心得体会3篇
【篇1】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心得体会
党的十五大报告全文
篇一:工会十五大报告全文 工会十五大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四届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动员全国亿万职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伴随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国工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中央对工会寄予厚望,亿万职工对工会充满期盼。我们必须高举旗帜、坚定信念,团结奋斗、努力拼搏,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把中国工会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始终坚持依靠主力军、建设主力军、发展主力军,为工会工作蓬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始终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前列,勤奋工作、锐意创新,顾全大局、勇于奉献,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充分展示蓬勃向上的创造力量,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各级工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当代中国工运的主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树立和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以理论创新带动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着力解决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工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工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一)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发挥,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作出了新贡献。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工人阶级提出的新任务,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职工队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各级工会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大力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广泛开展 “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和创建“工人先锋号”、“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建设创新型企业等活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奥运工程、载人航天、首次月球探测等重大项目都凝结着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汗水。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大力加强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技术创新成果大量涌现,高技能人才、“首席工人”茁壮成长,技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我国职工的风采。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表彰和宣传许振超、李斌、孔祥瑞、王洪军、窦铁成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广大职工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劳动光荣、 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已经成为时代最强音。
(二)工会组建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状况发生深刻变化,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各级工会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要求,坚持“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大力加强工会组建工作。积极开展改制和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工会组织的整顿重建工作,保证工会组织不涣散、会员不流失。坚持把农民工作为职工队伍的新生力量,以农民工为重点对象,创新工会建会思路、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6600万农民工加入到工会中来。以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为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工会组建工作,实施推进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在华企业集中建会行动,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组建工会和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工会会员从2003年的1.23亿人发展到2008年的2.09亿人,中华全国总工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的重大突破,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显著。
(三)树立和落实工会维权观,促进了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适应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各级工会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抓住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条主线,把维护职工权益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致力于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工会与政府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宏观参与和源头维护成效显著。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职代会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基层协调劳动关系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建设,创造了社会化维权、双向维权、城际工会维权联动机制等新鲜经验,形成了党和政府主导、工会运作的社会化维权格局。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集中力量为农民工办实事,推动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努力改善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积极协助处理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大典型案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推动解决拖欠职工工资、职工分流安置、社会保险接续等问题,在维护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确保国企改制顺利进行中发挥了作用。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发动职工群防群治,为遏制重特大事故作出积极努力。通过加强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充分发挥工会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维护了职工队伍稳定。
(四)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取得显著进展,推动了维护职工权益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全国总工会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和工会的法律法规制定,进一步夯实了维权工作的法律基础。积极参与《公司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企业破产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特别是《劳动合同法》的制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为劳动者实现劳动保障权益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配合全国人大开展《工会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执法检查,促进劳动法律法规的实施。推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制定颁布了《关于深入贯彻〈工会法〉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最低工资规定》、《集体合同规定》、《企业工资条例》、《工资支 付条例》、《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一大批劳动行政法规,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就业、分配、保障等政策的制定。各地工会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参与有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实施。经过工会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维护职工权益基本实现有法可依,工会维权有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和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困难职工帮扶体系逐步健全,在推进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职工生产生活遇到困难。各级工会把帮扶困难职工、维护职工权益作为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大事来抓,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五年来全国各级工会筹集送温暖资金161.7亿元,走访慰问了64.3万家(次)困难企业和3191.8万户(次)困难职工家庭,实现了对困难职工走访慰问广覆盖。
大力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全国所有地级市和92%的县(市)建立了帮扶中心,五年来共计筹集帮扶资金42亿元,帮扶职工2090万人次,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法律援助等帮扶活动形成制度。创建了帮扶超市、爱心医院、爱心学校、创业基地、技能培训基地等新的帮扶载体。广泛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帮助大量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解决了上学难问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帮扶资金不足、手段单一的状况明显改善,工会帮扶工作领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成效更加显著,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基本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在党和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成为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的窗口。
(六)工会对外交往开创新局面,扩大了中国工会的国际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工运格局的重大变化,对工会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工会外事工作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工会全局工作,抓住国际工运格局变化的契机,明确工作方针,坚持以我为主,调整工作思路,取得重大进展。通过成功举办“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打造工会对外交往的平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对外交往,深化了同发展中国家工会的团结合作,加强了同发达国家工会的交流,中国工人代表再次成功当选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副理事,推动国际工运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工会对外交往的新格局。积极参与国际劳工组织各项工作,调整中国工会同国际工会组织的关系,扩大职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中国职工同世界各国工人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国工会国际活动空间进一步拓展,国际影响显著扩大。
(七)工会理论创新取得新成果,推动了工会各项工作蓬勃发展。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工会运动发展变化给工会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工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开展大调研等形式,对事关工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在发展方向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在工作方针上,明确提出“组织起来、切实维权”;
在维权理念上,明确提出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维权观;
在企业工会工作原则上,明确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在劳动关系上,明确提出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等。这些创新成果,为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推动工会各项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工会自身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工会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工会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增强。加大工会宣传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工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会工作,产业工会在宏观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产业职工具体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发挥。建立健全工会女职工组织,女职工工作进一步加强,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深化工会经费改革,拨缴经费连续五年增长,地方工会、基层工会经济实力得到保障。工会经费审查工作、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企事业取得新发展,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能力显著增强。加强同港澳台工会和劳动界交流合作,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贡献了力量。
在今年全国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中,各级工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奋勇拼搏,向灾区群众捐款捐物,帮助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为夺取抗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和英雄事迹,充分展现了广大职工甘于奉献、团结友爱的博大胸怀,彰显了工会组织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责任。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办期间,各级工会组织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支持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工会工作与党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工会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工会组织迅速发展、会员人数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在工会工作形势日趋复杂、任务更加繁重的情况下,工会干部联系职工群众、开拓创新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总的来说,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工会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五年,是工会服务大局成绩显著、社会作用更加突出的五年,是工会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工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的五年,是工会维权机制逐步完善、服务职工能力明显提升的五年,是工会对外交流日益活跃、国际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中国工会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五年来的成就,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是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各级工会干部辛勤工作和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四届执行委员会,并以本次大会的名义,向党中央,向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向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及社会各界,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民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广大职工、工会干部、工会积极分子和长期从事工会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党的十七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工会要坚定不移地高举这面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是中国工会8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 必然结论。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工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继承优良传统,致力改革创新,旗帜鲜明支持改革开放,全力以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对中国工会提出新的任务。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求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发挥主力军作用的群众组织,进一步激发职工群众的创造活力,共同推动科学发展;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基层民主,要求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组织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维护职工主体地位;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大学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职工头脑,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人民团体,促进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权益;
我国职工队伍的发展壮大、内部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密切党同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凝聚工人阶级新生力量、保持职工队伍团结统一;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对外交流交往不断扩大,要求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工运新秩序、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我国职工权益的重要力量,扩大中国工会国际影响。只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才能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是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工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与实现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使命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特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中国工会事业新局面,就必须准确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内涵。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工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的政治原则、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工会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根本特点。中国工会具有的鲜明阶级性、高度政治性、广泛群众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工会、教育职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到工会的各项工作之中,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推进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坚持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先进性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广大农民工在内的由各种企业、各种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全体劳动 篇二:十六大报告全文 十六大报告全文 新巴尔虎左旗党建网 更新时间:2006-3-29 11:07:42 来源:访问量:
179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十五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开拓创新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入。我们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讲"集中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应该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实践证明,十五大和十五大以 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正确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入。我们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讲"集中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应该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实践证明,十五大和十五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正确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五年来的成就,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一九八九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基础上取得的。
十三年来,我们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回首这十三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的高度团结统一,靠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
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江泽民说,以上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第二部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 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 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我们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总结党八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必须既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善于记取失误的教训;
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
第三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 篇三:十八大报告全文 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十八大报告”精神 “十八大报告”全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是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所进行的演讲。“报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指引了未来五年或更长的中央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十年成就经验的科学总结十八大报告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总结过去五年和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从中汲取胜利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思想启示和精神力量。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认真总结历史对于成功开创未来更为关键。十年发展,成就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十年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最重要靠的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有力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这就迫切要求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不停滞,理论创新不止步,以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党的十五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是这次大会的重大历史性贡献。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这就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自觉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回首近代以来民族历史、瞻望实现民族复兴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 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共同意志,是十八大的鲜明主题。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面回顾了党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动员。高度自信来自于历史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高度自信来自于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之中,扎根于发展创新的实践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从现在起的几十年时间里,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未来五年要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十八大报告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懈奋斗,戮力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1] 提出了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如何往前推进,恐怕要更多地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事关改革开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大目标、大任务。比如我们的改革是为改革而改革,还是为人民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的开放同样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我们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2] 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十八大报告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来,我们的经验、成就、成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特别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我们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自信。以下为报告全文: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倍加清醒。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O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弄寻扶贫标准发福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系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界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OO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和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在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我们能去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还活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
【篇2】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心得体会
中共十四大
会议主要内容:
(一)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十四年来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四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十四年,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江泽民在报告中全面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主要内容,高度赞扬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的历史性重大贡献。14年的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
(二)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根本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十大任务是:1.加快经济改革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
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要的及时协调。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第一,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第二,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要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理顺价格关系,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第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分流和分税制。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第四,以政企分开为根本途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部门不得干预企业的职能和侵犯企业的权利。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监督。
2.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
封闭只能导致僵化和落后,只有开放才能加快速度前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规模与质量都提高到新的水平,是90年代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一,要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在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同时,开放的地域要向沿边、沿江和内陆省区扩展。
第二,要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继续完善投资环境,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吸引外商投资。按产业政策,引导外资主要向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延伸。
第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贸易,改善和提高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引进先进技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
第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树立农业观念,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业投入,重视科技兴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农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
第二,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这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第三产业可以缓解就业,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逐渐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4.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进一步表明,经济要取得高速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与教育。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第二,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振兴的基础在教育,加强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要从发展方针、体制改革和增加投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建立起经济、科技、教育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
第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要深刻认识知识分子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努力创造条件,使知识分子真正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作用。
5.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我们要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加快地区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6.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较大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要求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正显示其蓬勃的生机。但从总体上看,劳动力市场目前尚处在发育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劳动力市场主体还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不配套。三是劳动力价格运行机制不健全。四是改革中尚存在许多旧体制因素的障碍。五是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六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七是社会上对劳动力市场的地位、作用认识还不足。
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根本目的,是最佳配置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如何才能使劳动力市场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更充满活力与生机?我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在劳动力市场政策目标方面应有新的突破。首先。劳动力市场政策不能只是一种支持性政策,应该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劳动力管理与服务系统,在整个宏观社会经济体制中,应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今后制定长远政策目标时,应着重从宏观上考虑充分就业和工资水平问题,把劳动力市场政策与产业政策和教育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相对落后,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为此,国家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和劳动政策时,应把此作为一个必然的出发点,真正摆正各项政策的位置,加强政策的协调与配套。劳动力市场作为整个要素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更应如此。其次,要重视采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政府要适当追加投入预算,保证其落实到位。其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政策应逐步趋向于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行为。当然,这要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经济发展相一致。当前,我国正处于变迁及双轨运行期间,抓住这一时机既符合国情又能向统一市场过渡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基点显得尤为重要。
2.在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运行管理方面应有所改进。目前,我国的就业服务工作尚存在许多问题。如决策层面过多、缺乏统一规范、部门之间的冲突以及就业服务部门内部的不协调等等。今后,劳动部门应制定统一的配套政策法规,特别是在职业介绍工作中要规范各类中介机构的行为,避免中介活动中的混乱局面,保证劳动力市场在体制上的统一和完整。所有政策的实施均应集中在基层的就业服务机构进行,通过大量的服务,使劳动力的管理在很高层次上实现,使服务与管理有机地结合。如将失业保险与就业训练、职业介绍结合起来。
3.就业服务的具体操作应有所提高。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应长期树立“服务为本”的观念,端正服务态度,扩大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确立服务范围。特别是要注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必要时,可按区域对他们进行培训,对职业介绍所长和就业训练中心主任,由省部级组织培训并进行资格认定。
4.在就业服务的信息搜集、处理与管理方面应有所加强。今后,计算机系统应成为劳动力市场政策实施和劳动力市场管理的主要基础。各地应建立计算机实用网络,使其最大限度地扩大信息含量,扩充信息来源的渠道。为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要建立一定的区域性信息中心,逐步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趋于有序化。
《论实现我国公有制形式的重大变革》节选
于金富
三、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改革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建立与公有制本质和我国现实国情相适应的公有制,必须进行公有制形式本身的重大变革。这就是说,不仅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并可以多样化,而且公有制形式本身也应当并可以多样化。对此,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何伟先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并且每一种形式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如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联合经济、企业所有制、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所有制等形式。”[1]由此可见,在我国公有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寻找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而且应当着力进行公有制形式的变革,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公有制形式。
早在80年代中期,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réng@①先生针对那种只热衷于寻找传统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而不愿意或不敢进行公有制形式变革的倾向明确地指出:“前几年,在推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为了减少人们的顾虑,减少改革的阻力,有人曾经提出,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会改变农业集体所有制,改变的只是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这种主张,在当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理论上说是不妥的,对于改革的深入是不利的,因为它把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农业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变革问题从人们的视野中抹掉了。近几年,当城市中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起来以后,为了同样的目的,我们又读到了一种主张,这就是,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自主权,使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会改变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改变的只是企业的经营方式。”“上述这些主张,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人们不希望、不愿意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触及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问题,更不愿意变革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内心深处担忧:如果变革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会使经济体制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以致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但这反映出以往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某些传统观念还在支配着一些人的头脑,而这些传统观念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实际上,稍微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都要求不同程度地变革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不进行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就不可能使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下去并取得成功。我们不必讳言,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变革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其实,把道理说清楚,人们是可以理解的,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是有利的。”[2]在这里,董辅réng@①先生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1.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应当只热衷或局限于改变传统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不应当把公有制的改革只归结为寻找原有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而应当立足于公有制形式本身的变革。2.只有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构造崭新的公有制形式,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最终取得成功。具体说来,公有制形式变革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是培育公有制市场主体的根本条件。如上所述,我国传统的公有制形式即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因而与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矛盾;
在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只改变传统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难以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的。因此,要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就必须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构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公有制形式。总的说来,公有制形式变革的基本要求就是由传统的以“劳动群众共同所有”为基本特征,以行政机构为实现载体的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以“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为基本特征,以劳动者联合体为实现载体的各种新型的公有制形式。新型公有制形式与传统公有制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劳动者个人的所有权并实行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自由的社会化联合。具体说来,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将原有的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造成为各种劳动者联合所有制企业,二是由广大劳动者出资创建各种新型的劳动者联合所有制企业。实行这种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一则可以使企业有具体的、人格化的所有者,并可以形成与投资者自身财产相分离的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产权关系模糊的问题;
二则可以形成企业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由此可见,只有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构建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从而真正培育出公有制市场主体,最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
第二,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条件。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不仅可以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而且还可以使公有制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只有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以各种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代替以“一大二公三纯”为基本特征的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有制范围过大、公有化程度过高和公有制性质过纯因而严重脱离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的问题,从而使公有制的形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反之,如果不进行公有制形式的变革而只局限于寻找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则无论如何也难以解决传统公有制形式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不仅可以培育公有制市场主体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活力与发展问题,而且还可以使广大劳动者真正成为企业与生产过程的主人,以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极大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千方百计地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以搞活国有企业,但由于我们只是在原有国有制基本框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单纯地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而没有对国有制进行根本的变革,因而没有确立起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就使企业活力不足、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与此相反,那些新型的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企业如股份合作制企业与公众股份制企业则充满生机与活力,其经济效益明显地好于没有彻底改制的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其发展势头也明显地强于原有的公有制企业。事实充分表明,公有制形式的变革归根结底是解决公有制企业的活力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不能抽象地、笼统地说哪一种公有制形式优越,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标准来客观地、具体地判断究竟哪一种公有制形式优越。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要“判断公有制应取哪一种形式才符合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必须以生产力为标准。离开了生产力去抽象地谈论公有制的形式,结论必然是唯心主义的”。[3]
第三,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是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条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真正实现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与权利,从而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此,早在全面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我们就曾明确地提出要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与权利。然而,由于我们没有对国有制进行根本的变革,而只是在国有制的基本框架内调整国家、企业与职工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或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其结果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劳动者主人翁地位与权利问题。与此相反,在各种劳动者联合所有制中,广大劳动者既能够真正行使民主管理的主人翁权利,又能够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享有其所有权收益,从而真正成为企业与生产过程的主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通过公有制形式的变革,广大劳动者不再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而成为拥有个人所有权的“有产者”,由此为广大劳动者主人翁权利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产权基础。简而言之,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确立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虽然提出了重建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光辉思想,但重建个人所有制应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却需要我们后人在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那么,在现阶段应该怎样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呢?我认为,在现实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只能是劳动者个人股份所有制。”换言之,从总体上说,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应该采取劳动者个人股份所有制,而不是国家所有制。”[4]由此可见,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使广大劳动者拥有个人所有权,绝不是否定公有制,更不是搞私有化,而恰恰是从实际出发真正坚持公有制。因此,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不仅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可以真正确立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总而言之,要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从传统的公有制形式走向现代的新型的公有制形式。(吴厚庆,1999)从总体上说,实现公有制关系和公有制形式的现代化、市场化是我国公有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机制改造传统公有制形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公有制形式是我国公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薛维君,1995)具体说来,在当前及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应当在公有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取得若干新的突破与飞跃:
——实现公有制及其改革理论的新突破。要进行公有制形式的变革,首先必须实现公有制理论的新突破。具体说来,一要摒弃只有劳动群众共同所有制才是公有制,公有制只有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传统观念,确立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也是公有制,公有制形式应当而且可以多样化的新观点。二要摒弃公有制范围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的传统观念,确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择公有制形式的新观念。三要摒弃国有制等于公有制,触动国有制就是否定与动摇公有制的固有观念,确立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改造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并不是要改变公有制的性质而只是改变公有制的形式的新观点。四要摒弃公有制性质超纯越好、实现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等于私有化的固有观念,确立实现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新观点。
——实现公有制改革思路的根本转变。为了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构造市场型的崭新公有制形式,必须摒弃以往那种只热衷于改变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改革思路,确立对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进行根本变革,广泛发展以劳动者个人产权为基础的新型公有制形式的改革思路。具体说来,在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革过程中,不应当把股份制作为国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去搞,而应当把股份制作为国有制的变革形式与替代形式来搞。
——实现公有制改革对策的创新。为了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建立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只看重于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赋予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做法,坚持把确立劳动者个人所有权放在首位,积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使劳动者个人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措施来确立劳动者个人所有权:一是积极鼓励广大劳动者以现金、实物等形式向企业投资入股,从而以有偿的方式获得企业的所有权;
二是允许劳动者以劳动力的形式向企业入股,从而以人力资本的形式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三是根据劳动者的工作实绩对那些有特殊贡献的一般职工奖励一定的劳动股,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实行股权、期权制,对那些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重大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实行技术入股,从而使广大劳动者以业绩股的形式获得企业的所有权。
【篇3】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心得体会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作者:张士义
作者机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北京100080
来源:泰山学院学报
ISSN:1672-2590
年:2012
卷:000
期:005
页码:9-12
页数:4
中图分类:A849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决策
摘要:邓小平“南方谈话”内涵丰富,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四大作出的三大决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都贯穿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