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 写读书心得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这 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1 暑假读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真是受益匪浅!书中 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 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 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龄、资历、 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 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 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由得想起一次课 堂上,由于几个男学生的故意捣乱,我停止正在进行的课,对学生讲 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感动他们,由于感情过于投入,边讲边流泪, 事后觉得自己过于幼稚,竟然在学生面前流泪。读了吴非老师的这篇 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 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 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常埋怨自己太没出息, 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 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 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 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 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 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 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
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 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 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 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 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 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 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 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 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 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 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 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 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 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 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 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 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 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找要学生面前的道路。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2 在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我不幸生了一场病,住院治疗的时间,给 了我机会静心阅读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致青年教师》的作者吴 非老师,是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知名的杂文家,这是他告别 讲台之作。
如果你想当然的觉得书中应该存在一些案例,一些建议,一些具 体可行的办法,那么这本书将不对你的口味。这本书其实是相对独立 的随感,有一些在报刊发表过,有一些在博客上贴过。虽然全书结构 算不上严谨,也没有诸多教育教学”兵法“可言,但这些零零总总的
杂文,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这本书 表达的,是作者对教育的理想,以及希望青年教师能在教育工作中, 追寻理想,实现理想。
书中说:教师不能再把自己誉为灵魂的工程师了,如果要拯救别 人的灵魂,那么就先拯救自己的灵魂吧。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切行业都在追求”更快“,都拜 倒在金钱的脚下。工作三五年的青年教师,已经没有了当年大学毕业 初出茅庐时的理想和勇气,岁月消磨了我们的意志,生活重负一点点 地压低了原有的精神高度。当然,我们教师也是血肉之躯,也生活在 柴米油盐之中,请不要将我们拔到灵魂工程师的高度。但教育是陶冶 人之心灵的职业,我们需要为学生的成长负责。所以我们先要拯救自 己。
拯救自己,先磨炼自己的品行。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品行在时时刻刻的学校生活中慢慢渗透学生 的言行中,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对教师而言,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 面对同样的教学任务,有的人能取得成就,有的人一事无成,有的人 则只靠行政背景混日子,形成这样的差异,完全在于教师的个人素养。
书中总结,教育的品行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字:慢! 忘记是在哪里看的这则小故事了。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妈妈还有 外公一起出去郊游,在路上妈妈拿出两个苹果给小男孩,意思肯定就 是让小男孩和外公一起吃,小男孩拿过来就把两个苹果都咬了一口, 男孩的妈妈一看就上火了,接着就对小男孩批评了一通,小男孩子的 眼里含着泪。这时外公很和蔼的问他:”能告诉外公为什么两个苹果 都咬一口吗?“”我想把最甜的那个苹果给外公吃。“小男孩委屈的回 答。这时是男孩子的妈妈眼含泪了,为小男孩的懂事,为自己没有听 孩子把话讲完。
教育的特征是”慢“,教育是”慢“的事业,教育是”慢“的艺 术。”慢教育“的概念已被更多的人接受。在学生培养方面不可能求 快,教育教学方面也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教育的规律如此,教育者也 要如此——教育者也要遵循”慢“的艺术。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记不得。
不能因为工作出色受到表彰而感到自己”进步太慢“,因而自卑,焦 急;也不能因为上了一节课受到好评,而沾沾自喜,沉醉其中,不思进 取;更不能因为学生的”表现欠佳“,而暴跳如雷。欲速则不达,真正 的”慢教育“可能比你我想的还要慢,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 个很长的时期,不可能以我们个人意志而转移变化。
拯救自己,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工作已经第 6 年。经历生活繁琐,也曾没有努力方向,慢慢摸索 出工作经验。阅读,培训,比赛,开课,论文。我一点一滴的积累和 努力,不敢怠懈。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 在他自己的手里。吴非老师说,青年教师讲台还没有站稳,为什么要 急着去赛课?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比赛是动力,而不是功利。我认为 教师都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终生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
学校是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学习“的地方,教师是终生学习的最好的 职业,所以我们应当比一般人更善于学习,更热爱学习。
拯救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时代感可以是衣着,吴非老师认为,教师礼仪也是”范“。虽然 那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师也不可过分修饰因为凡事过犹不及。但平实 的基础上,稍带时代感的流行元素,一下子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每个时代有其自己的文化氛围,也许现在的衣着在父辈的眼里不是最 好看的,但却是学生能接受的,流行的,甚至是亲切的——穿学生喜 欢的衣着,穿出自己的时代感。
时代感也可以是言行。清楚的表达是教师必备的素养,是教师和 学生沟通的桥梁。吴非老师说:相对于二者的关系,学生如病人一样, 处于”受助“的位置,他是”求学者“,他本来就”不懂“,如果教 师的语言艰深,不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 么,那不是学生笨,只能是教师不懂教学。作为 80 后的教师,除了上 述的要求外,我们更应当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说有时代性的话。现代 的孩子不说”难过“或”不开心“,凡事都是一”郁闷“;批评人常常 是”猥琐“到底;表示惊讶是”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些词或 是自造的,或是网络上流行的,流行性广泛,具时代感。如果青年教
师在语言上还停留在古代,那可真是 out 了。
吴非老师说: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 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教育永不止考试,而是为了学生 长远的甚至终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遗憾的是,功利的教学观往往在 左右评价标准。不错,我们是教师,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样,我们在成 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那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 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 前……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他说,他真希望还处在学生时代,上 课睡着了,一觉醒来,老师的粉笔正向他扔来……多么美好的学生时代。
所以,亲爱的教师们,拿出我们的激情和智慧,点亮孩子们心中的那 盏诗意的灯,并赋予他们发光的力量。
此外,吴非老师还对公开课,评职称等等青年教师头疼的问题给 出了自己的见解,读了觉得受益良多。应该说,对于心态浮躁的青年 教师来说,这确乎是一剂有效的镇定剂。
所以,如果你有时间去电影院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 么也请抽出时间,阅读《致青年教师》吧,相信它不会让你失望。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3 最近读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 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 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这一篇。为什么要这么急躁?教育 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 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
语文教学要做真正为学生长远发展的事。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要 做好三件事,读书、写字、写作。让学生爱上阅读,一个喜欢阅读的 孩子学习不大可能太过糟糕。相反不爱阅读孩子的学习会比较困难。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 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出于追求分数,
像猴子种果树一样急于求成,把语文课上成了训练课,让学生做许多 的练习,有基础知识的,也有阅读短文的。可孩子的语文素养还是得 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还不能写一篇字通文顺的作文。
因为做题浪费了时间,学生读书、思考以及说话的时间大大缩水,有 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上课完全变成听众,上课很难听到他们的声 音,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懒于动脑筋,等着老师和 同学的答案。与其费力不讨好做题,还不如简简单单地学语文,让孩 子有充裕的时间练练字、读读书,写写日记、读后感。老师、学生的 脚步也放松下来,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个 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遵循教育的 规律,拔苗助长,学生的根基没有牢固,将来很难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要有耐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 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对学生的教育, 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 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要好。
只要我们有爱心、耐心,静听花开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 带来惊喜。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4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写给初入教师团队的青年人的书。这 本书层次分明,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师初入岗位的种种困难,以及 困难出现的原因,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多。
吴非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其切入角却不尽相同。从课堂 上,到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从教学内容,到与学生的教育内容。可以说 是方方面面,应有尽有,足可以称之是初入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的新 手宝典。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帮助读者解决教育教学中出 现的各种困难,还从教师实际生活中解析出了这些困难出现的原因, 让读者大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这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在 一线教师岗位,并处处细留心地观察教师工作中的种种细节,是无法 这样像外科手术般的准确把握的。这让我如获至宝之余,对吴非老师
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吴非老师运用大量事例说明了青
年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产生困难的原因。青年教师由于初入岗位,经验 上十分匮乏,对孩子们的认识处于空白阶段。这样往往容易使得自己 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的种种行为不理解。其实这不是学生做的 不到位,而是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使用了错误 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的运用中事倍功半。而这也正成为 困惑广大青年教师的一大难题。如果不能及时的改进,会对初入岗位 的教师产生各种障碍。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工程技术,其对象不是冷冰 冰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孩子。如果掌握不了好的方法,一味的错 误下去,那么就无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感谢吴非老师,在我初入教师岗位时对我产生了如此细致的指导。
来到岗位后,我发现我与这帮孩子们完全融为了一体,与孩子们共欢 笑、同悲喜。希望我能将书中的经验与知识逐步消化,成为我自身的 精神财富,引导着我向着优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使我为孩子们提 供更优质的教育,架起了进步的阶梯。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5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 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 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 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 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
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 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 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 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 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 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
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 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 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 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 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 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
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 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 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 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 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 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 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 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
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 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 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 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 学习,不断充电。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 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 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6 最近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里面的很多观点是我赞同 并且需要学习的: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 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 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唤建 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应当是尽可 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
我喜欢有理想的人、纯粹的人。其实读罢这本书,我的感触最深 的就是老师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可能是老师不能想象 到的或者是不察觉的。老师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在明确这一观点后, 我们再来研究我们的教学。研究如果想培养未来的祖国的建设者们, 我们需要从哪方面下手。
我认为首要需要解决的是老师的教育观。老师们需要不断地汲取 知识、营养。多读书,读好书。老师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面对 如今知识面如此广的学生。其次,我觉得老师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确自 己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授予孩子知识、培养孩子能力之前先 要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现在的 00 后们,都是父母眼 中的小公主小阿哥,在家里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但是,老师们 需要明确,再怎么集大家的宠爱,他到了社会,还是要融入集体,融 入社会,必须让孩子明确自己的道德观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才是 课堂知识的吸收。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7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 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 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 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 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 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 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 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 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 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 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 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 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 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 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8 在业余时间读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感觉受益匪 浅!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 为,觉得自己缺少的,是那份久违的教育理想。
吴非老师一是位行走的智者,一位语无惊人死不休的思想战士。
他为迷茫的教育者们,自我反思却无所适从的年青人指明方向。在他 的一篇篇指点迷津之后,我看到自己身上匮乏的东西,是啊,读书时 的教育理想,有多久没有去触碰它,真是久违了! 一遍遍想在教室里的自己,想在课堂上的自己,想在校园里的每 分钟。是缺少激情的日子,很少有事让自己全付精力去应对。
回想自己少年时,还是颇有几分壮志豪情,一部电影就能让自己 激动不已,看来,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啊!于是, 有翻出那曾让自己激情的岁月印记。我用一本书——《致青年教师》, 两部电影——《危险游戏》《放牛班的春天》,来唤醒自己。
先与我来到这部电影《危险游戏》中。这是个教育挽救心灵的故 事。露安,从海军陆战队退役的青年教师,怀着一个教育理想,来到 高中教书。不料,她教的是一群桀骜不驯的放牛班学生。当她遇到这 班“无药可救”的学生时,她无奈的叹息。但是,这位初为人师的率 性女人,却不按常理出牌,倔强的用自己的爱,感化了这班原本处在 社会边缘、丧失对未来信心的人,孩子们信任她,依赖她,把她视为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感动之余,让我想起另一部著名的师生情影片——《放牛班的春 天》。我对《放牛班的春天》有更深的情感,因为唯美的画面、真挚 的感情,和纯美如天簌般音乐。
两部影片中,教育者面对的,都是一群被定性的坏孩子,他们内 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觉得外部世界鄙视、甚至在仇恨他们。而孩子毕 竟是孩子,他们无力改变现状,于是,用最偏激的行为来回应世界。
他们尝试破坏、戏弄老师,但这些行为,正是他们内心脆弱的表现。
只有最具有爱心的人,才能感觉到。有爱的人,比平常人多一份慧质, 敏感的看到孩子们渴求关怀与爱的强烈愿望。只有用大慈的心给他们 最真挚的帮助,用点滴细节给孩子暗示:“我喜欢你们,我爱你们!”
让我们一步步回忆《危险游戏》中露安老师的作法吧!感谢这样的 故事,让我们可以怀揣教育理想,艰难前行。
当全班学生乱作一团,无人理睬这位本该是课堂权威的露安时, 露安用“跆拳道”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这不按常理的有趣作法,真 的很有效。是的,周围同事看笑话般想看露安出丑,为她这一着怪棋 感到不可思议,但确实,露安成功了。课堂上,如果学生都无视教师 的存在,那对教师就是最可怕的错误。走出这成功的一部,就象是打 开学生心灵的.一个小小缺口,至少现在,学生们可以注意这位课堂的 主宰了。
当露安想讲授知识时,她又一次感到迷茫,孩子们听不下去,也 听不懂。这时,露安选择了一个切入点:“死亡”,还有那首带有点 隐喻的诗。露安真是一个聪明人,他的学生开始出入图书馆,讨论老 师提出的话题,让图书馆的老师摇头,哈哈,我们盼望的情节中出现 的奇迹,一点点在我们面前展开。
教书、育人同样重要。露安不仅仅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她想帮助 孩子,挽救心灵。一个黑人男孩犯错,她来到男孩的家里,抚摸着孩 子的头,跟父母说:“他是好孩子。”我们所有观众都应该感到激动, 因为男孩父母的表情,就象阳光一下洒到脸上一般。之后,因为金钱 问题,露安也尝试给他帮助,虽然自己的钱只够每天买个麦当劳,但 露安几乎是威胁的让男孩接受自己的帮助。
另一位黑人女孩,因为结婚,想放弃学业,到一所可以学习家政 的学校学习,从此成为家庭妇女时,露安又带着她的那份执着出现了。
她要让这个有才华的女孩继续读书。读书,是一种梦想,是改变命运 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帮助还有很多,以至于当露安因为自己失误想离开校园时, 她得到了生命中最好的礼物:全班同学的强烈反对和一块作为挽留的
巧克力,还有作为教师的最高赞赏:我们爱你!露安感动了,此时她知 道,自己已是她们的精神支柱,自己可以给孩子提供无限的安全感, 她,已经不能走了。
就象《放牛班的春天》中,克莱门特离开时,收到的人生最美好 的礼物一般:那满天飞舞的纸飞机、纸飞机上的深情祝福与留恋、还 有那伴随自己离开的脚步、渐行渐远的天籁歌声……
作为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故事也展示了两个小插曲,表达 了这样的命题:教育不是万能的。其中,两位黑人男孩不再回到校园, 露安执着的想唤回他们时,却遭到黑人母亲的唾骂:他们读书有什么 用?他们注定是失败者、社会的边缘人,无法改变命运的弱者。没有人 能挽救他们,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另一种尝试也是失败的,这个故事中被打死的男孩,已经试着踏 出改变命运的一步,他几乎听从了露安的建议,但是,当他急切想改 变人生,进入校长办公室时,他的故事永远的结束了。仅仅是因为没 有敲门,仅仅是因为校长自以为高明规则,男孩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
这是不是编剧的一个隐喻,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敞开心扉,来接纳这个 孩子,来接纳这一帮无助的放牛班。
这两个插曲,也许都是编剧给我们的艰难思考,露安,只是一个 个体的人,怀惴教育理想,却不能真正改变别人的命运。是否这部影 片也想让更多的人走入深层的思考,我们的社会群体,应该敞开心扉, 接纳与关怀这样的孩子。
无论怎样,我们内心深处会都被露安这样的教师,也包括《放牛 班的春天》中的克莱门特这样的教师深深感动,燃起教育的理想,改 造、挽救一个个真实的灵魂!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9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它们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 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 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 85 篇文章。这些文章分别 围绕教师自身的不同角度,如胸怀、态度、修养等方面,使教师的形 象更为丰满和实在。
每每看完一个故事,我就会对照自己,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或者 自己没在意这些,而忽略了。
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吴非老师第一句就指出:“为 了让学生胸襟开阔,你应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教育者的胸襟,是 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 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作家柏杨早《丑陋的中国 人》一书中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窝里斗”。都在社会, 到处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时不敢“冒尖”,有时不得不藏拙;工作上 取得一点成绩,免不了要看小鸡肚肠们的脸色……追根原因,教师对自 身的作为对每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面对的是一张白纸般的孩 子,如何看淡事情、处理事情,孩子们都默默地看在眼里。年龄越小 的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度就越高,所以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和反应无不 影响着孩子。看来,把自己的胸襟放开,合理处事,扬长避短。我们 真是处处该为孩子着想了。
在《老师,你最看重的是什么?》中,吴非老师写到,学生在学校 学习,接触新的知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不一样,用同一 种考试标准,当然会有差距。学生在校通过学习获取能力,他在以后 的岁月中要持续发展这种能力,仅仅用几次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是 不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最好是全面看待学生,综合地评价学生, 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格基础。有时班级里看到孩子接受 能力各不相同,我们会为之大为着急。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一样的, 我们不能一刀切,用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 让孩子在快乐中生活和学习,才是首选。
整本书中,吴非老师多次提到,教育是一件“慢”事,不能心急, 要学会等待学生明白道理,要等待学生丰富知识,要等待学生发展能 力,决不可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下子就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东西。无论是 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不要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同时,他也说 青年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也是件“慢”事,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 反思,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可见,虽然发展是一件“慢”事, 但我们仍然要抓紧每分每秒,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才能真正地发
展,如果一味地贪图“慢”字,那么,可能花费我们的一生,我们的 专业水平还是得不到发展。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深感到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 师,总是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他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 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作为年轻的教师都更应该成为 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 新,那样才能不断进步,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10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 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 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 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 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 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 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 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 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 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 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固然非 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 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 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 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 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
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 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 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
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
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 习惯,毛笔字的练习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 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 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 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 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 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 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 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推荐访问:青年教师培养对象读书交流心得 青年教师 心得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