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疫情防控 >

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应知应会

时间:2022-06-09 15:5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应知应会(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应知应会(精选文档)

 

 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应知应会 一、政策掌握 1、摸排人员范围及时间:疫情发生地所在地级市,该地区发生疫情前 14 天至最后一例(无症状感染者)报告后 14 天。

 2、随访时间限制:本省户籍 24 小时,外省户籍 48 小时全部清零。

 3、分类管理,高风险暂缓来鲁,中风险原则暂缓来鲁。确需来鲁,经当地指挥部批准持 48 小时内核酸证明。来自中高风险区,或 14 天内到过途径中高风险区实行 14 天集中隔离,每七天一次核酸检测,集中隔离结束前一次抗体检测 4、隔离场所标准:每县区一个符合三区两通道的隔离场所,储备房间不少于 400,每个感染者 100 个房间,每万人不少于 20 个规模准备隔离房间。

 5、密切接触者,次密接和一般接触者管理

  密接:14 天集中隔离+7 天聚集健康监测;1、4、7、13 天四次核酸监测;7、13 天两次血清检测。居家期间 2、7 天两次核酸检测。解除隔离时三份拭子,两家不同机构做检测。

 次密接:在社区居家隔离(没有居家隔离条件的集中隔离),不得外出,社区医院会上门做核酸(第 1、4、7 做核酸检测)。

 一般接触者:健康管理(闭环管理,不去聚集地方,自主去医院做核酸,每天两次体温上报。

 校园物资储备标准:1)重要医用防护物资储备:学生和教师日常自备一次性医用口罩;学校按照每千名学生(不足1000 人按 1000 人)配备 200 套医用防护服、5000 只一次性医用口罩(除应急和后勤人员工作期间佩戴需求外由师生自备)、150 只医用外科口罩、50 只医用防护口罩、200 个一次性帽子、200 双一次性防水鞋套、200 副一次性医用手套储备应急防护物品。

 2.消杀产品:低风险地区仅用于物品表面擦拭消毒,不再使用室内地面喷洒消毒;学校日常消耗按 4 升/万平方米/天含氧消毒原液(84 消毒液)计算,需储备 30 天数量,目前各类各学校按要求完成储备 2)现在储备情况:全市各类学校口罩储备 522 万个,其中初中 485 万,高中、中职 22 万,高校 15 万个,消杀用品储备 14.55 万升。

 7、会议考试要求:遵循“谁举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一会一案”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专人负责疫情防控,合理确定人员范围、规模、时长及食宿、交通等安排,重点对发生疫情地区人员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准备。报到前 14 天组织开展相关健康排查,14 天内有 发生本土疫情地区或 居住社 区 21 天内,14 天内有境外旅居史的人员执行入境人员疫情防控政策。

 近 14 天有发热、 咳嗽等症状未痊愈的,未排除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原则上不得参会。

 21 天内。上述人员须提供会前 48 小

 时内核酸检测 阴性证明报到并现场再进行 1 次核酸检测,检测结果阴性后方可 参加会议或考试。

 100 人以上和会期 1 天以上的会议活动,要设置临时留观点,留观点需避开人员出入必经通道和集中活动场所。如多人同 时出现异常时,应各自单间隔离。

 6、校内发热人员处置流程 首先询问该人员流行病学史,无境外、中高风险区旅居史,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再次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如果体温高于 37.3,由家人最好专车送至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做核酸,体温恢复正常,核酸结果阴性,可到校正常上课。

  如果该人员有流行病学史,并且体温高于 37.3,拨打120 送至定点医院就诊,由专业机构处置,如果确诊新冠肺炎,学校应配合指挥部、专业机构进行封闭、流调、消杀等工作。

 7、师生员工校外发热人员处置流程

 师生员工如校外发热,学生第一时间向班主任报告,教师向校医或分管校长报告,学生由家长自驾到发热门诊就诊,教师自驾车到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如果医疗机构确诊不是新冠肺炎,可按医疗机构意见正常治疗,体温恢复正常 3 天后到校上课或工作,如确诊新冠肺炎,学校应积极配指挥部、疾控机构进行专业处置。

 8、境外涉教育人员给学校提供材料:涉教育人员(指境外来济人员家庭成员中有教职工、学校临时用工、在校学生等)在家庭成员入境后,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告境外来人的入境地点、隔离地点、身体健康状况;境外来人隔离期满回到兴唐居住地后,向学校报告境外来身体健康状况、居住地点、健康监测方式等;境外来人居家健康期满后,向学校报告境外来人身体健康状况,涉教育人员要第一时间与学校签订承诺书(《境外来济涉教育人员承诺书》),承诺境外来济人员居家健康期间,不与其共同生活、不与其接触。

 9、发热闭环管理规定:疫情期间,师生员工发热,从确认体温高于 37.3,要乘坐专用交通工具或自驾,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以及住院治疗,到出院康复,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就是闭环管理规定。

 10、请假追踪制度

 疫情期间,学校应建立学生、教师请假追踪制度,凡是请假的学生或老师应有专人负责追踪病情及生活轨迹,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给学校领导或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11、核酸抽检规定:

 各县市区要对属地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定期抽检,每周按不同年级均匀抽取 5%的在校师生员工,开展 1 次核酸检测,循环进行。

 专有名词 1、四方责任:属地责任,行业部门责任,单位责任,个人和家庭责任 2、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一)封控区:划分标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地所在小区及活动频繁的周边区域可划为封控区。病例发病前 2 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 2 天起至隔离管理前,如其对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人员造成传播的可能性较高,且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追踪判定难度较大,也可将相关区域划为封控区。封控区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

  解除标准: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近 14 天区域内无新增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2)区域内最后一名密切接触者自末次暴露超过 14 天,核酸检测为阴性;(3)解封前 2 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

  (二)管控区:划分标准:病例发病前 2 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 2 天起至隔离管理前,如其对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人员具有一定传播风险,且其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追踪判定难度较大,将相关区域划为管控区。管控区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立即转为封控区。

  解除标准: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近 14 天区域内无新增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2)区域内最后一名密切接触者自末次暴露超过 14 天,

 核酸检测为阴性;(3)解控前 2 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

  (三)防范区:划分标准:县(区)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均为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解除标准:县(区)内封控区、管控区全部解封解控。

 3、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 居家隔离观察:进行居家隔离观察的住所须具备有独立房间和卫生间,所在社区(单位)能够落实精准管控与服务保障,居家隔离人员不得离开房间,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一起进行居家隔离,避免无防护状态下直接接触。本人及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和自我健康状况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主动报告至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监测过程中发现有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时,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并按规定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处置。。

 居家健康监测:。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做到不出门、不出户,独立房间、独立卫生间起居生活。居家健康监测管理不到位或不具备条件的,应实行集中隔离。本人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和自我健康状况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主动报告至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监测过程中发现有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时,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并按规定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处置。

 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间不限制个人人身自由,尽量不去公共场

 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参加聚集性活动。本人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和自我健康状况监测,出行佩戴口罩。监测过程中发现有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4、两案九制

 两案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应急处置预案 九制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因病缺课、缺勤登记追踪制度 健康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 环境卫生检查制度通风、消毒工作制度 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 复课、复工证明查验制度 晨午晚检制度 5、点对点,人对人 学校、卫生、教育和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点对点、人对人的协作机制,一旦发生情况知道找谁、该怎么做,确保学校疫情防控各方面的业务指导、巡查、培训做到全覆盖。

 6、需隔离的六类人员:密接、次密接、同时空伴随人员、中高风险区来人或途径中高风险区、与感染者轨迹重叠人员、全区域封控人员。

 7、教育新三类人员

 新“三类人群”包括:(1)有发热等可疑症状的;(2)开学前 14 天内本人或家庭成员有发生本土疫情地区或境外旅居史、与上述地区来人有接触史的;(3)开学前 21 天内所居社区(村居)发生疫情的。

推荐访问:疫情 防控 应知